课件119张PPT。第六单元 以“情”动人 说到以情动人,我们不妨看看几位大作家的“感言”
巴金: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
贺拉斯: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冰心: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习作的过程中,立意时能立足真情,选材时能“搜索”真情,构思时能推进真情,语言中能透露真情,等我们的作品摆上台面时,读到的人就会赞叹:好动人的文章啊!
事实上,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笔下有真情,就如同希望生活中处处有真情一样。那么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我们在本单元试图解决的问题了。斑羚飞渡 沈石溪
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
????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毫无疑问,这只公斑羚是这群斑羚的头羊,它头上的角像两把镰刀。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此刻的绝望,为下文“对接自救”作铺垫;让人悲从中来的细节。)?
??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两拨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十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
(重新选择,就意味着死亡;情感在逐步推进。)
???? 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已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情感逐步震撼式爆发!)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每一次“对接”,都似一朵“烟花”炸裂半空,在内心激荡出一股血色的暖流,只可惜,看不见那血色。)
????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血色的暖流如柱。)?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震惊之后是自然的议论,却很克制,一句而已。)??????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抒情议论都激昂,但水到渠成,绝不是拔高,更不是口号。)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用“观众”表情,侧面烘托场面之震撼人心;试问: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最后一笔,是烟花散尽,一切将要落幕时的那股烟火
气,带着“镰刀头羊”淡淡的孤独,随风飘逝……读者的情感,此时却要在高潮中回归平静,这正是作者激荡感情的妙笔。)
点评:
读这样的文章,情感是复杂的,不是爱,也不单是伤感,而是许多种类的混合体,例如尊重、感慨、反思等。一般年龄小一点点的孩子都会含着泪,将心中最最想表达的愿望化作一个疑问句说出口:“难道这些猎人就不可以放它们一条生路吗?既然猎人那么感动!”哎,叫人如何回答呢?即使是我们这个年纪,也有这样的愿望啊!
?
这就是文章“动人以情”后最自然的结果!
这样的动物故事其实很多,小学时就有一篇《战象》。作者选动人之材,兼顾了独特、传奇的色彩,是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类的故事我们听说过不?听说过。我们能写好吗?可能不行!因为这涉及到第二个打动人的重要原因,就是写得细,抓捕住重要情节,对感人的细节做细致之极的描绘,例如“对接”的全过程和“镰刀头羊”孤独坚定地“消失”。
同样的题材写不好,是不是还因为用不好其他“动人”的因素呢?例如写法上,本篇拟人手法的运用,是将斑羚完全人格化地在写,尤其是
“镰刀头羊”。此刻,不人格化也是说不通的!还有铺垫、侧面烘托,这些因素都将读者的情感一步步推到了巅峰,最后又划一道带着淡淡哀伤的弧线,急速下坠,犹如落崖的斑羚……
老实说,一篇好的文章,以情动人的因素是没法深挖的,因为这涉及太多心理层面的分析了。而我们的指导,也只能取其大概,做重点说明。
一、“真情”的范围比较广。
我们看惯了写爱的文章,觉得那才是“真情”。但只有爱才是“情”吗?这是我们踏入“真情篇”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诚然,爱和回忆比较容易让人头脑中立刻蹦出“真情动人”这样的字幕,但这只是“情”的一小部分。事实上,世间所有的情感,喜、怒、哀、乐、惧、渴望、嫉妒等都是情,而且有些还是相辅相生的;可以说,只要是我们(包括很多动物,如斑羚)大脑中“丰富”出来的感受,都是“情”。【示范佳作】
没有奖品的第一名
“这次考第一名要给你们奖品。”老师笑盈盈地说。
晨曦的微风吹走了困意,在铺满阳光的路上,仰望明净的天空,我快步向前走去……
教室里一片混乱。教科书张牙舞爪的四处占据着地盘,课桌凌乱地簇拥在一起,阳光被切割成大大小小的碎片。一地金灿灿的光。
讲台上大大小小的粉笔头和砸坏了的三角板,浅白色的字迹在黑板上晕开一片,右上角已经模糊的看不清了,但谁都知道这个不大不小的日子——期末考试。
走进考场,似乎只是一秒之隔,就身处在炼狱中,煎熬……
提起笔,很轻快,但却没有下笔的勇气。望着试卷上冲我狞笑的字符,我无奈地摇了摇头。
突然,身后一阵窸窣。转过头,却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只是感觉桌子轻微地颤动了一下。X从雪白的试卷中抬起头,看了看我,明媚的微笑,在脸上跳动。
我转过身,打算继续做没完没了的试卷,可是心却躁动起来,再也静不下来了。此时,阳光肆虐地劈开窗帘,汹涌了一屋子的阳光。 再一次,身后的桌子,挪动起来。有什么东西掉了!我俯下身,一张白色的纸团却已被灵巧地拾起,与X的目光猛然相撞的我,心不知道为什么,猛然颤动了一下。又是一阵窸窣。
我不由得看了看身边的Y,在微亮的光中,他嘴角翘起,浅浅地笑着,似乎胸有成竹的样子,笔下,一张纸条,惨白地躺在那里。
他似乎也感受到了一阵炽热的目光,蓦地抬起头,一种空洞的不知名的恐惧,刺破阳光,哗的一下裂成碎片,再也找不到了。
哨声吹响了,仿佛轰的一声掀开的锅盖,教室里沸腾了。一屋子的人,一脸兴奋地叽叽喳喳讨论起来,一脸的如释重负的轻松和快活。阳光,孤零零的被我们抛在脑后……
后来渐渐知道,Y,名列第一,X,名列第二。望着他们那灿烂如花的笑脸,我想到了那肆虐的阳光,还有那惨白的纸团……
“Y同学, X同学将赢得老师承诺的特殊奖品。”老师在讲台上高兴地说。
但是我知道,他们的成绩,也如同易碎的阳光一样,不值得尊重!不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他的成功,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是不值得赢得老师的奖品。
“这样的第一名没有奖品!” (旗帜鲜明地批驳反面的舞弊现象,表达鄙夷和愤慨。)
我心里暗暗地说。简析:
作者以极为细腻的“慢镜头”再现考场中极为负面的“那一刻”,从中我们可以读出“鄙夷”这样的一种情感——它们都藏在生动的人物表情、鲜活的人物心理,和意味丰富的景物描写中,藏在那细腻的字里行间!所以,这就是真情——不激烈,很冷静,很讽刺的一种的“真情”。
真情的范围真的比较广。我们的生活中,喜悦与哀愁,愤怒与绝望,惊惧和感伤,无数的情感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掠过,抓住它,写好它,就是一篇真情四溢的动人文章了。有时候,写爱之外的情感体验,也许更能抓住并打动人心。二、“真情”需要好好选择和表达,才能动人。
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作品。因此,如果作者心中有情,读者却眼中无情,那可能就是作者的选择和表达出了问题。因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来写,可能真,也可能“有点像是真的”,甚至可能“有点假”。只有让读者体验到“很真很真”的感情,他们才有可能真正被打动。
请看下面的“经典”片断。?? ? ?晚上九点多钟了,暑热还没有退。教室里却传来一阵阵敲打桌子的声音。大热天,天又这么晚了,谁还在教室里呢?我怀着好奇心走进去,只见灯光下,班长阿伦脸上流着汗,正叮叮当当地修理着那张破桌子。?? ? ?啊!我的心在激烈地跳荡,热泪也涌出来了!多么好的班长,你那么爱护公物,关心集体。你为教育损坏公物的同学,以身作则,埋头苦干,你的心灵是最美的!你是我们班里的活雷锋!你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似曾相识吧?但愿作者是真看见了这一幕,也确实被打动了。可是,这感情也太不真实、太生硬了点吧?心竟然“在激烈地跳荡”,尤其是那一连串的口号和感叹号,恐怕“班长”看了也会脸红……另外,能不能不要老“修破桌子”啊……)
对比下面这篇【示范佳作】:
踮起脚尖
夜很深了,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是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穷,却仍是不愿低头。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初三了,这也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转折点。
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地回来。我多么想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玩,去河边吹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上天也没有给过我一次满意的应答。(倾述满腔悲情和委屈,做铺垫,这是在蓄势。)
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等”什么?等爱!)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爱,落在一个“轻”字上,瞬间里。父母的动作和我的心理变化都用慢镜头,很细。)
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外泄,泪水却一行一行的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湿了一大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为什么还要感到生气呢?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情到深处,类比诸名人,提升文化含量,升华主题。)
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
(议论点题,再提“踮起脚尖”的画面,升华主题。)
点评:
为了将珍藏的“真情”化作“艺术品”,而不是赝品,作者做到了三点:一是选取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瞬间和情感体验——夜里父母轻手轻脚回家,踮起脚尖探视“我”的小细节作为发力点,表现父母之爱和“我”对他们深深的理解;二是选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弹簧
要有力,先要用力压下去;三是情感自然抒发,又点到为止,表现得还比较克制。
珍藏的东西,拿出来的时机要合适,让人看,说重点,但不要说太多。要不,后果大家知道的……
【牛刀小试1】鉴赏下列三句话,说说哪一句表达掀起了情感的波涛?
(1)那一刻,他被这满满的父爱感动了。
(2)那一刻,他泪如雨下。
(3)不知何时,他发现自己的眼睛里下起了夏季才有的滂沱大雨。
三、再现动人真情的几点具体技巧。
(一)、选“材”注重感染力。动人先动己。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将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考场上的满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感染了阅卷老师,才能成功。下面提几个要点。
1、材料宜细不宜粗,宜近不宜远。写作中缺乏真情实感的重要原因,是对所写的对象缺乏了解,又无感情,因此只能勉强抒情,喊喊人见人厌的口号,发发空洞的、言不由衷的“豪言壮语”来应付交差,这样的文章如何动人?为此,选取身边的小材料,小细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来看看某生在《故乡的味道》一文中的选段:
上个周日的早上,爸爸决定带全家人回一次老家,我们高兴地坐上了开往家乡的车。一路上我们边欣赏路边的山与树,边在车里聊着天,大家都很高兴。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终于到了农村。由于爸爸已经提前打电话告诉奶奶我们要回来,所以奶奶已经快把饭做好了。不一会儿,奶奶将饭端上了桌子。一大桌子的菜,都是我喜欢吃的,奶奶说这都是特意为我做的。
(虽然“近”在咫尺,但因为流水账式的叙述方式,缺乏具体的“细”节而使文章浮浅空洞,宛如浮光掠影,让人感觉远在天涯。)
【佳作示范】:
非常假日
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圆了。(开篇景物,第一眼想到了温情的“团圆”。)
自古以来,人人都期盼月圆人团圆。大文豪苏轼因不能和家人团聚,于中秋深夜独饮,大醉后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来表达自己的离别愁绪。因此在这样一个非常假日里,“回家”成了每个传统的中国人最重要的事。
我和爸爸妈妈在这一天也回到了奶奶家,那个枣树掩映下的小院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爸爸捋起袖子下了厨房,卖弄他的拿手菜;妈妈飞快地擀起了饺子皮,一块一块的小面团像被施了魔法变成了一个个圆圆的饺子皮;奶奶把饺子馅连着她的开心一起包进了饺子里;我和爷爷忙不迭地支起圆桌,摆好凳子,就等团圆饭上桌了……虽说比不上大酒店的奢华,但在今天这个非常假日里,却增加了温馨这个最佳佐料。
(情景交融,用细节营造出亲切温馨的动人气氛。)
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外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已渐渐升起。
老少三代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唠起了家常。刚沏的浓茶,香甜的月饼,香气悠然入鼻,这是一间充满爱的小屋。听爷爷说每年中秋节家里都要打一种月牙形的月饼,每人一份,离家远行的人也有份儿,家里会想办法寄给他们。一个月饼,可以把思念表达,也可以把亲情凝聚。这更是一种幸福。
窗外,夜凉如水,清风如丝,树影婆娑。皎洁的月亮把柔美的月光铺洒在我家小巧的院子中,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芒,每一个人的眼睛里都有一轮圆圆的满月。
(景物清凉和谐,人情温馨美好;此情此景相交融,读者不动情也难。)
这个中秋节,我过得很惬意。今夜,奔波的脚步停了下来,喧嚣的城市静了下来。落笔,恰逢非常假日——中秋……
点评:
抒写亲身体验,所以“近”;笔触聚焦于景物人情,所以“细”;细致描绘景物、人情,让它们交替组合在一起,成就了这篇真情的动人文章。
【牛刀小试2】:选取身边的小细节、小景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修改下面作文的开头。
在一个清晨,我不得不与她分离,内心痛苦极了。
2、焦点材料,结合着自身感受来写。确实有时代感强的焦点材料,很大,似乎又很“远”,但它又确实打动自己了,该怎么处理才能也打动读者呢?
答案是:这样的好材料,一定要注意将自己的情感写足写够;或者说,它是怎么打动我们的,我们就写下那一刻的感受!这样就是“大材小用”表达”真情”了,读者也容易受到感染,间接被打动。请看下面的【佳作示范】:生命之歌
我想唱首歌,这是一首生命之歌。
2003年7月7日,4时30分。我从信箱里匆匆取出《新民晚报》,如同往日一样。虽然临近考试,可看报仍是我多年的习惯。视线划过一版、二版、……十五版。猛然,眼前一亮:伊朗连体姐妹欲做分头手术!伴着一声惊叫,这对姐妹花的照片映入我的眼帘,除了一部分头骨连在一起外,她俩和普通人并无任何区别,只是两双略带忧郁的明亮大眼睛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得知了她们已有29岁了,我又是一惊:她们哪来这么大的勇气?这手术可是九死一生啊!我真的替她们担心。面对死亡的威胁,姐妹俩都愿意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这又是多么美丽的心灵!(将“远”事拉“近”,在大事件中融入“我”的思考和感受。这是写作时代题材、焦点题材的要点!)
7月8日。取到报纸,我打破常规,直接翻到了十五版。据我推断,这则新闻应有连续报道。果然不出所料,整个版面几乎都刊登了这则消息。然而,醒目的大字标题让我新一凉:手术遇到麻烦!我感到似乎周围的空气凝固了,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原来她们的头骨比预计的要厚,所以手术耗时要多一些,医生在切割时只能一毫米一毫米地进行。我简直比她们还要害怕,我能做的是,只有为她们祈祷,再祈祷。(“我”的深度关注产生动人的力量。) 7月9日。一到时间我就急急地奔下了楼,快速取出报纸,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十五版。“啊,怎么会这样!”我失声大喊,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报纸上却清清楚楚,写着这对姐妹花死亡的消息。顿时,鼻子一酸,我的脸颊上挂满晶莹的泪珠,姐妹俩的照片被放大后刊登在报纸上,然而她们那微笑却已成为一种永恒……连头姐妹在近三十年中克服种种困难,顽强生活的情景,飞速在我眼前闪过。如今,为了更灿烂的明天,她们付出了何等巨大的代价!(犹如亲人、挚友的情感迸发!深度融入的结果,读者必定感同身受,动情投入。)
我真的想为这对姐妹花唱首歌,一支含着泪水唱出的美丽哀婉的歌,在为她们活出如此绚丽的生命乐章而骄傲的同时,祝福她们在去天国的路上走好。也许,这也是全世界知道这对姐妹的人心底里最想唱的歌,这是一首以死为代价的追求生命自由的歌……(动人的歌!)
点评:
十分动人的文章!读第几次了?依然让人动情。
材料的时代感、真实、新颖、感染力样样兼具,这一切都为一个主题服务:赞美那些以死为代价的追求生命自由的人!多么宏大的主题,然而叙写是那么自然,没有一点儿造作。
为什么焦点大题材能有这样的效果?编者特别想探讨这个话题。
一般时代感强的文章,往往都是大而空。 “我是在说这个大事、焦点事件,可是,我并真不懂这事啊,这与我无关啊。我不过是觉得这事现在大家都在谈,我也想谈谈,显得自己很时髦,很关注社会而已!”这就是那些文章给我们的感受。是不是?
这一篇却没有这种感觉,反而让人觉得作者完全融入了其中,成了双胞胎姐妹的亲人,挚友,对她们是那么地关切。但想想,作者不过就是读了三天报纸上的相关新闻而已,为什么就会有这样的效果?是真、善,是真情和善良的投入,使
得作者理解了那对姐妹,融入了那对姐妹的内心,写出了这样的文字,同时也把第三者——我们这些读者,带入了其中,产生了同样的真、善和理解、遗憾。
对此,编者想说,不管时代感强的焦点材料实际距离你多么远,只要用真心去体会,就会内化出别样的个性感受,老老实实描绘出这种心理感受,就能给人近在咫尺的传递感,读者也就被你打动了。所以,关键是真心的近距离的参与感。况且,没有什么大事、焦点事件,是真正与我们个体无关的,只是个角度选择问题而已。
另外,材料大,落脚点却很小,“大材小用”是选用大材料的另一个要点。作者的落脚点只是:三天的连载新闻,以及“我”的心理反应——小到自己可以把握,可以实实在在感触到。
愿你也从中领悟到如何把握时代感强的焦点大材料。学会了这个,就每天都有新材料了,真正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啊!到时,还愁没材料可写吗?还愁写的焦点材料打动不了自己和读者吗?3、尽量“新鲜”。看了这个会有很多同学要摇头,写作文最难就是找到新鲜的材料了。其实,新鲜无处不在,伊朗姐妹当时是焦点材料,那是“发生时间“和”个性感受”上的新鲜;《踮起脚尖》那是“发现细节”的新鲜;后面的《跟着》,那是“心理体验和表达”方面的新鲜;《挫折,你好!》那是“材料独特”的新鲜……只要是让自己心里一震过的材料,都有新鲜的可能。好好把握这几篇,以后我们搜索材料的眼睛和心灵,也会变得更敏感。4、适当兼顾“回忆”、“悲情”、“离别”这些典型的动人要素。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东西出现得太多了,有点假,因而不屑一顾。但“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类似的要素,名家名作少有能绕开的,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最典型了。而且,我们自己不也有面对这些因素情感迸裂的时刻吗?所以,不要有成见,只要曾经令你情动,就可以掏出来写一写,写得好,也是很棒的。【佳作展示】:
我就是这样思念她的
—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总会想起过去的种种。我喜欢这种带点甜蜜又带点苦涩的回忆一有爱,有泪,有痛。(给全文定调,对已逝的长亲,思念正是这种味道——够典型!)
曾经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有对自己百般疼爱的奶奶。在我眼里,奶奶就是我的“天”,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会尽全力来保护我。那时我傻吧,从来没想过她会生病,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她会离我而去。(写懊悔心理,真情充盈,字里行间是深情;一下子就找齐了“悲情”和“离别”——一句足矣。)
奶奶病倒的时候我在学校,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的变了,那时的我不懂得“感恩”是什么,即使回到家,也不愿多陪奶奶一会儿,我总是借作业多,自己很忙。有些时候,我甚至很烦她,她总是叫我陪她说话,可我坐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又不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常规回忆。但为什么写不愿,写烦?欲扬先抑,为下文蓄势。)
清晰地记得,她要走的那个晚上,夜静得出奇。我捂着被子突然觉着很难过,我那么强烈地害怕她会离去。我开始祈祷,在心里默默祈祷:只要奶奶不离开,以后无论她想要听什么说什么,我都好好陪她。(这个细节是个性的感受,因而是“新鲜”的。)
可我的祈祷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奶奶走了。
时间漠然,带走了属于奶奶的一切。但她的笑,
她说过的话,似乎烙在心上一样,一拉动,心就好痛。(一字传神,突出亲人音容犹在,深刻心中。) 奶奶,您是否知道,有那么多的夜晚,每当想起您,我总在恨自己。如果当初我没有那么心狠,现在也不会过得这么累吧。(“累”只因深深的怀念)有几次,在梦中见到了你,哭着醒来后被妹妹取笑,唉,我怎么向她说得清呢?
(欲诉无门,深沉的感情都是这样的——经典细节。)
邻居家的老奶奶总是向我说起奶奶,我知道,她也是想奶奶了。奶奶是她的伴,如今她感到孤独了吧。还记得那时候,她们两位在一起拉家常的时候,总是说自己的儿媳妇有多不好,可转而又说,靠得住的还是自己的儿媳妇。(这个回忆多么真实啊!放在这里那么妥帖。)
岁月安静地流成一条河。我是不信鬼神的,而此刻,我多么希望奶奶能听到我对她的思念!(以对比衬出真情;岁月愈流逝,真情愈强烈)
梦里,又回到小时候,我坐在田埂上玩石子,偶尔也回头看一眼田间劳作的奶奶。田埂上开着淡蓝色的小花,风飘过的时候,传来一阵阵淡淡的清香。(温婉细腻,以美梦收束全文,越美,越悲怆!此选材是妙笔,关键是处理得细,有人、有景,视觉、嗅觉兼顾。)
点评:
情感真挚是文章最大亮点。加上温婉细腻,层序推进的行文,产生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文章写思念,写内疚,取材非常典型——回忆、悲情、离别都在其中,有些还很“新鲜”。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自己心理深刻深入的剖析,是选材用材,打动人心的精华所在。
例如活着时想不到她会离开,她离开的那个夜晚“我”强烈地害怕以致不断地去祈祷,想念她的时候那种累,从梦中哭醒后对妹妹无法说清的无奈,甚至想到了奶奶与邻居奶奶说儿媳妇的不好却可靠,希望她了解到自己对她的思念,还有最后的那个美梦,都是无比典型的材料,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因为思念过故去亲长的人都会明白,思念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么些内容,就是这样的心理和情感!只要“是这样子”,它就是典型的好材料,一定动人!
真实深情、典型取材,成就了这样动人至深的一篇文字,让我们记住它!现在,你还会说,涉及回忆、悲情、离别这些内容的材料,一定就假吗?(二)、抓捕住内心“若有所动”的一瞬间。搜索那些曾经历过的,或是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捕捉住那令人心动的一瞬间,写细写足,就兼顾了“近”“细”和“动人”的要求。
【佳作示范】:
跟 着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回校,开始新一周的学习。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心里有点鄙夷)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戏演得让人发笑,笑中带泪)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心慢慢靠近)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理解)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接纳)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交融)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淡淡地点出“真情”!此刻,不动心的读者大概是块石头吧?)
点评:
小文章,大格局!将内心的“若有所动”抒写到了极致,然而文字又凝练到了极点。似乎,勾勒出一种淡淡的漫画感。请问,作者的情感电流传输到了你的这一头了吗?
还有一篇非常好的例文,是第四单元【学习借鉴】中的《其乐融融》,文章也将“若有所动”的瞬间抓捕、放大到了极点。
(三)、抒情点到为止。即不要为拔高主题而勉强抒情。所谓勉强抒情是指感情还没有流露出来或感情达不到某种程度,却为了什么主题深刻而人为地拔高主题或作口号式的呼喊。这样只能弄巧成拙。
作文的本质还是一种交流,是心与心的撞击。交流的成败或好坏,“态度很重要”,而技巧是其次。如果作者态度不诚,感情不真,即使外表再华丽,让人看了之后总有种被骗的感觉。所以说,作文中唯有真情最动人,这是我们写作时应十分注意的。如“班长修桌子”片段,其他不论,单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拔高到不适当的程度,就有“为文而造情”的嫌疑,这样做是很难打动读者,引起共鸣的。挫折,你好!
不急于抽芽在春,不烦于成长在夏,不悲于落叶在秋,不惧于蓄势在冬。我家院子里的那棵梧桐树从我有记忆起,就静默地站在盖屋子时和石灰的那个地方。当架在它旁边的葡萄架上的树枝蔓延时,梧桐树就在那儿,用沉默诠释着存在。
(原来主角是一棵梧桐树!表达的语气很“镇静”。)
在我梳着“朝天辫”蹦跳在院子里的时代,它看上去是那么伟岸,我张开怀抱紧紧地贴着它,却怎么也抱不过来。转眼间,墙上记录我身高的坐标已蹿过了160厘米的高度。我开始用自己快速的成长讽刺它缓慢的生长。可妈妈说,它扎根的土地可是充满了石灰的苦涩,在生存的磨难中它已足够顽强。
(回忆充溢感情,对比显示“情变”,却借妈妈之口抒写对顽强梧桐的理解。)
都说其他植物在梧桐树下长不好,又因为想要照顾能结出可口果实的葡萄树,家里人将梧桐树缓慢伸向葡萄树一边的臂膀截肢。随着树叶与枝条从空中落下,梧桐树那本就与年岁不相称的瘦小的身躯变得更加夸张:它就像一根脆弱的伞柄,擎着一张被风雨刮掉了一半的伞面。(怜惜!语气却是平静的。)
恰恰也是在这个季节,狂风暴雨用不知从哪儿集来的怒火,屡次疯狂地袭击这个院落。总以为磨难会使它更脆弱,有了这些痛苦的经历,它会用更加缓慢的速度、更加懦弱的态度对待以后的生活。(欲扬先抑,蓄势。)
可是当绿色再一次降临在它身上时,我分明看见了它用强大的力量将压着它根部的地砖推高,以它的身躯为圆心向外扩散。惊异于它的力量的同时,我又看见了它的头顶上挤满了密密麻麻包裹着温馨紫色的花朵。当花朵盛放,溢得满院子梧桐花的清香恬淡。一串串花苞包裹着淡紫与浅黄交织的缱绻的梦,我想它梦里一定也有挑战挫折的艰辛,更有对挫折的感激。难道它是要借盛开的花来把心中对磨难的感激和迎接挑战的宣言娓娓道来?(恨不能为它高歌,然而语气还是那么娓娓道来。)这时梧桐树的树干还是犹豫着不肯变粗。我想,一定是生存的磨难让梧桐树选择了不同于粗壮、成材的另一条道路。它用浓密的花香渲染自己的成长,表达自己的存在。在磨难后,它的成长更加顺畅。(语势在平缓中上升少许。) 树是人的旗,它用自己的经历指引人们:也许磨难是在让人们探索更适合自己的路,让自己的成长更加顺畅。(顺势一点,态度鲜明起来,主题凸显。)
胸中带着我家那坚强的梧桐,我期盼着挫折来助力我的成长。挫折,你好!
(胸中沟壑万千,最后凝成一句“你好”……)点评:
作者托物言志,用家中的梧桐树作主角,赞美面对挫折的勇毅态度。但这种托物言志藏得比较深,主要就在于作者一直用非常克制的态度,语气平静地表达着对树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表达着胸中的万千沟壑!
另外赞一句,借“我家的梧桐树”和“我面对它的变迁的种种心理反应”来表现主题,落点很小,很近,很细,且非常独特;结构方面,梧桐的变迁与“我”旁观者的心理交错推进,令文章的意蕴非常深厚,带给读者的感受也非同一般。 所有这些综合起来,给读者带来的心灵震撼力是不小的,至少编者体会如此。而表面上,它却那么平静……
爱喊口号的,学一学,变一变,因为“平静是一种更强大的动人力量”……
【牛刀小试3】请修改下面这段话,看看你是否能让它更具有动人的力量。
爸爸非常爱我。他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百般呵护,他深深地爱着我,在他心中,只有我最重要。可以说,爸爸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爸爸,你深爱着我,我也永远深爱着你。(提示:太过笼统,细节不够清晰;另外,抒情有点过头了,有拔高主题的嫌疑。)(四)、巧用构思“情”更重。要想把箭射到最远,一定要把弓拉满;要想在弹簧床上跳得更高,下压弹簧的力就一定要重。如果写作是射箭和跳床,那么结构上的铺垫就好比拉弓、压弹簧的力度,要足。因此,写作时如能把铺垫做足,来个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或者制造一个悬念,一个误会,都可以令人物情感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浓烈,从而更容易地打动读者。 【佳作示范】:
捡拾幸福
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
我的父母是很普通的农民,准确地说,是农民中的农民。他们不懂得经商,不会瓦工木匠,不能裁剪缝纫,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尽自己的全力,侍弄那十几亩责任田。
紧紧巴巴过日子,精打细算过日子。他们从不给自己多花一分钱,当然,也不会给我多花一分钱。 小时候,我吃的冰棍儿是最便宜的,一毛钱一根,清水加香精的那种。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举着红红的“火炬”,端着圆圆的“和路雪”,我只有一个劲儿地咽口水的份儿。别人家的孩子骑着新买的童车一路狂奔,我只能把自家的板凳当坐骑,在院子里用自己的双腿做动力满头大汗地转圈儿。
上学了,同学们书包里的课外书一本接一本,我只能把课本翻来覆去地看,看得卷了边儿,缺了页;别的同学书包里的新本子多得用不完,我却要把作业本的反面用到最后一张;别的同学能上网查各种资料,我的家里到如今还没有一台配置最低的电脑。
我曾不止一次抱怨,甚至想到过离家出走。(这种感情是什么呢?有点低沉的埋怨,然而又知道:自己实在也没什么可埋怨的。以上“诉苦”,正是铺垫。)
去年暑假,到县城的同学家串门。他家简直就是天堂,但他的母亲却一直用羡慕甚至妒忌的口气夸奖我,说我学习好,对人有礼貌,自理能力强,什么事儿都能做得井井有条;相比之下,我的那位同学,娇生惯养得简直什么都不是。
我知道,这也是我在同学们眼中的印象。我真的有这么“出色”吗?
细细想来,父母未必不想宠爱我,但他们只能用他们所理解的、力所能及的方式去爱。同学母亲所夸奖我的,其实正是父母不经意间种下的种子结出的饱满果实。艰苦、吃苦、刻苦,这是他们留给我的最宝贵的千金难买的财富。
回想这十几年的一个个片段,父母劳作的身影、父母开心的微笑循环浮现,我终于发现,我拥有的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幸福。把幸福珍藏心底,这将是我一生不竭的动力。
(对比之后反思,让“幸福”的感受高高“扬“起。欲扬先抑,令情感表达事半功倍。)
点评:
这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是那种一直深深隐藏的,弥散在心里,挥之不去,又无法说出口的情感;是好像也不怎么激烈,但自己却知道有多重,一提起来的确又真是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这种情感该如何写出来,才能动人至深?
看了这一篇,我们会发现,从“最不幸”,到“幸福”,不过隔了几句赞美,这赞美就是最关键的转折,是导火索旁燃烧着的小火苗。我们运用铺垫,要做的,就“搜索”出这朵蓝蓝的火苗,在最突出的位置,用强调的口吻,描述出来!这样,你要宣泄的感情,就基本成功地传达给读者了,因为他们的感受力,也会迅速“被引爆”。
谁的生活一帆风顺?谁的情感无波无澜?我们只是缺少那一朵似弱实强的小火苗……
回到本文,作者选取了自己最不幸的“贫穷”作为幸福的底色,这个材料非常独特,是深刻的思考力带来的结果。“欲扬先抑”结构全文的特点非常明显:前半部分将自己不幸的“苦”“抑”到极点作为铺垫,才有后文发现自己优点的“扬”。这样的结构,对“认识自我”这样的题材,非常合适;对宣泄深层情感以打动读者,更是不二选择。
20美金的价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他发现自己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烦,因为累。铺垫。)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生气,问了不该问的问题。再铺垫,误会至此初步产生。)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 “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5岁孩子借钱?发怒!“发怒”还是铺垫,它推进故事,目的是“他为什么要借钱”?误会加深。)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不合情理地安静。为什么?)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钱。(生气是人性的必然,反思是父性的必然:都很合理。误会因为父亲的反思而缓解,但并没解开。)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说:“你睡了吗,孩子?” “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道歉,借钱,都是父性必然;又生气是人性必然:波澜再起。误会更进一步,波澜推至顶点。)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被感动、触动是人性和父性必然!戛然而止,背后藏着内心波澜!揭开谜底,消除误会。波澜平复,余波在心里。)点评:
爸爸以为儿子借钱是要去买玩具,发怒了;爸爸见儿子已经有钱还要借钱,生气了。爸爸不知道儿子借钱的真实意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误会。文章直到结尾才揭开了谜底——“爸,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因为误会,故事产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
误会法,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构思方法,用得好,在人心里引发的震撼不逊于一颗原子弹。有很多小小说,都是用这种方式来打动读者心灵的。
以上技法,只是一个局部的重点的概括,不能囊括所有,提出来,希望牵起你的情思。另外,为在作文中找回真情,我们还可以从课本上寻找答案,将抒写真性情的文章进行梳理,并从中整理出打动人的细节,进行归类分析和思考,从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也培养出我们发现真情的敏感神经。这些,都是找到真情的钥匙。
参考答案:
【牛刀小试1】(1)抽象空洞(2)内在感情有了外在的依托,具体可感(3)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有画面感,情感的表达有感染力、冲击力。
【牛刀小试2】清晨凉风飕飕,阴冷厚重的雾慢慢地吞噬你转身离去的背影。竹林中的露珠一粒粒滴落,一声声,敲碎了我的心。(生动的景物描写先声夺人,制造了离别的哀婉氛围。)【牛刀小试3】 爸爸,今天看到窗前临风摇曳的竹,我便想起了你对我的爱。
不能忘记,幼年时,多少回,您用宽实的肩膀把我高高地托起,在遍地的花草间奔跑;
不能忘记,在我深夜生病时,你不顾一天的劳累,不顾外边风狂雨骤,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奔向卫生院;
不能忘记,我康复出院时,您喜极而泣的憔悴的面容。
爸爸啊,每次看您,我都抑制不住伤感的泪水,不顾心痛的泪珠串串地落在您的双肩,向您诉说着日思夜想的牵挂。
(修改后主要内容和抒情都变得细节化,形象生动,可触可感了。) (傻子丁丁为寻找弟弟当当,流落到了一个小山村,好心的盘锁夫妇收留了他。为留下他安度寒冬,夫妇俩给他一群羊让他去放。放羊过程中,丁丁和羊群有了深度的灵性交流,尤其是其中一只盲羊,它因为曾和狼群博斗而被刺瞎了双眼……)
第二十二章 离 别
丁丁放羊,一直放到走的头一天。盘锁不让,但丁丁不干。他把羊赶到一座高高的山上。 山村里的人又一次看到,丁丁面朝太阳,手舞足蹈,然后伸出双臂。
那些羊们活蹦乱跳。
春天的太阳,毕竟是春天的太阳,又大又亮。阳光倾泻在山顶上,丁丁的黑发和羊们的白毛,都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光芒。
许多人都在看这山顶的情景。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看这情景了。
这一天丁丁早早把羊们领下山,还带到水边,在暖暖和和的阳光下,他给所有的羊都洗了澡。然后,他就领着这群羊,去了许多他曾经和羊们去过的地方。回到山村时,夕阳正从村巷的西头照耀着,满满一村巷,都是落日的余晖。
(“洗澡”、“故地重游”,配合渲染气氛的“余晖”——情感的钥匙慢慢开启。)
丁丁和他的羊,就这样走在余晖里。 丁丁和他的羊,走得都很慢,仿佛是在向全村人展览似的。
丁丁笑着,是全村人都很熟悉的那种笑。 (“笑”,很熟悉,将成为一种长久的回忆。)
丁丁上路的东西都已准备好,都装在一个大包里,有穿的,有吃的。大包可以背在肩上。当丁丁背起这个包时,很像是一个要出门远行的人。
盘锁的妻子,把瓦罐里的钱分成八份,分别缝在丁丁的八个衣服口袋里,然后仔仔细细给丁丁讲,先拆哪一个口袋,再拆哪一个口袋,因为是分八个口袋装的,丢了,也不会全都丢掉。她抓着丁丁的手, 让他挨个儿摸了摸八个口袋。
盘锁的妻子,悄悄地多放了不少钱。盘锁对丁丁说:“不要从村巷西口出去往西走,往西走,是走不出去的。只能从村巷东口出去,往东走,往太阳升起来的地方走。”盘锁知道,往东走,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哪儿都是平坦的道,哪儿都是村庄。
(缝“八个”口袋——动人的细节!)
丁丁上路了。
村里许多人都走出家门,或是伫立在巷边看着,或跟着他。孩子们前呼后拥地跟着。 丁丁挺着胸脯走着。出了村巷,盘锁对大伙儿说:“就送到这儿吧,反正也送不到底的,他的路本来就没有底。”大伙儿也就站住了。
不知为什么,丁丁一直往前走,始终没有回头,留下的是一路的铃铛声。
他走进了一片林子,再一拐弯,身影就不见了,铃铛声也渐渐小了。
这时,盘锁夫妻俩,已是泪流满面。“真是个傻子!”盘锁说了这一句,蹲在地上,用双手捂住了脸。(一写送,送的是人,依依惜别。)
丁丁一直往前走着。
走着走着,他觉得后面有什么动静,回头一看,瞎眼山羊不知什么时候跟在了他的身后。
早起,盘锁把羊群赶到了丁丁将会走过的路旁。他想,也该让这些羊们与丁丁道个别。 羊们正从草丛中涌过来。丁丁笑了,迎住它们,然后不住地用手轻轻拍打它们。
“我要赶路呢!”丁丁走了。羊们跟着他。他掉过头来,挥了挥手,让羊们立即停住。(二写送,送的是羊群,体察人意。)
当羊们停住后,他才又继续往前走。可是走了一会儿,他发现,瞎眼山羊还在听着他的铃铛声跟着他。
他掉头走到瞎眼山羊身旁,蹲下给瞎眼山羊说了一大通话。然后再次上路。可是,瞎眼山羊依然固执地跟着。
他走回来,向羊群走去。瞎眼山羊掉头跟着他。
他把瞎眼山羊一直领进羊群后,用手紧紧抓住手腕上的铃铛,并竭力不晃动胳膊,使铃铛不再发出响声,直到走出去很远很远,羊群已经完全看不见了,才把手松开。铃铛声响在寂寥的路上。 远远地,他听到了瞎眼山羊的歌唱,悲凉,情意绵绵,他哭了,眼前的路随之模糊起来……
(一写送,送的是盲羊,不离不弃……)
(曹文轩《盲羊》)
简析:
无论功课多忙,抽空看看这套新作。傻子的世界,是最纯净的世界,这些故事,会领着我们到一个我们所无法想象的灵性空间,这个空间,会大大开启我们作为“人”最本真的那些潜藏着的情感开关;这个空间,会让我们明白,“傻”与“不傻”,不过是人类自己定下的标准,我们其实可以选择……
作者的语言,发展到这套书,已经比较平白朴实了。可贵的是选择——选择材料和表述的方式。几个动人的材料都很小很小——洗澡与“故地重游”,“展览”与笑,八个口袋与送行,羊群停与盲羊跟,还有铃铛……这些因素很小,写得很细,之所以感人,因为它们大部分在之前的章节中都是反复出现过的。这就是一种表述上的前后勾连,以加深印象,打动读者。说白了,也属于——记忆。当记忆重现时,总能勾起很多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人物和读者的感情于是就在回忆里重叠,这时,大家一起情动于衷。
这不是卖广告,因为曹文轩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历时几十年依然“生生不息”的。读一读,对“以情动人”,会有深刻的理解。
(2012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
最美的灯光 (物即是情,是情的载体)
夜晚总是黑漆漆的,月亮的清辉也照不进那条狭长潮湿的巷子,野草从墙角边长出,生机勃勃,隐约听见有虫子在低声呜叫,石砖安静地聆听夜晚行人的脚步。
(细写小巷幽、暗,引出“灯光”。)
老屋的厨房正对着这条巷子,狭长而潮湿。外婆是极节省的人,平时能不开灯就不开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我仰着头看着正在刷碗的外婆,一头黑发,手脚利落,我问:“外婆,这只碗刷了三遍了啊。”外婆笑着说:“多刷几遍不好吗?吃饭的碗可得干干净净才行。”她是在和我说话,
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眼睛却一直注意着窗外,望向很远很远的巷口。厨房的灯是昏黄的,开着似乎也不怎么能够看清东西。这时外婆高举着手,对着窗外挥舞,我踮高脚望向窗外,什么也看不到。我一直踮着脚,手趴在大理石制的桌子上,冰冰凉的。我看见一个人影从巷口的黑暗中走来,昏黄的灯光轻轻流泻在窗外的黑暗中,是外公!外婆跑到门口去迎接外公,替他摆好鞋子。我伸出头去看他们,外公走过来,轻拍着我的头: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小家伙怎么还不睡觉?快去睡吧,明天得上学呢。”我应了一声向房间走去,回头看那灯光,似乎更清楚,更明亮了。
(口说此心想彼,挥着手鞋摆好,都是老夫妻间典型的温馨细节。)
每天夜里,我总会看到在昏黄灯光中的外婆,眼睛望向很远很远的巷口。而窗外高高低低的虫鸣声似在幽幽地诉说着什么,使夜晚更加宁静,更加温馨。(灯下“每夜”等;人
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景交融都在等,好细节。)
在我14岁时,外公猝然离世,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外婆悲痛欲绝,受不了打击,患上老年痴呆症。有时连回家的路也找不着的她,却依旧在每个夜里点亮厨房的灯,依旧静候在窗前。(前面大幅的铺垫,为的是这一幕:没有环境变化,就没有深情。)“当、当、当”时钟敲响十二下,我站到她身旁,蓦然发现比她高一个头了。她佝偻着背,似乎想躲进另一个
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时空。我默默地看着她鬓边的斑白,满脸刀刻般的皱纹,黯然神伤:这一刀一刀的可是岁月给的伤!我忍不住打破夜的静寂:“外婆,睡吧!”她双眼却一秒也不愿意离开那窗外的黑暗,狭长而潮湿的巷子时而会响起脚步声,她佝偻着的背在瞬间挺直了,然而,她再也等不来那个熟悉的身影。她的背又弯下去了,幽幽地说道:“今天你外公怎么这么晚还不回来?”我强忍住眼泪,努力掩饰着哽咽,“您忘了吗,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他说他今晚与三叔公大战棋艺,就留在那边睡呀。”她眉心拧成“川”字,想了想说:“好像是说过,那我们睡吧。”我伸手要去关灯,手脚不灵便的她却敏捷地拉住我的手,“别关,我怕你外公一会儿突然回来了看不清路,留着啊!”那昏黄的灯光,在这个夜晚是多么令人伤感,又是多么温馨。(看那极详细又极锤炼的描写,落点在灯,灯代表温情。此处描写人物心情与景物暗淡相互交融,凸显主题。物是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人非,“天若有情天亦老”,说的就是这样的细节!写作手法算不算欲抑先扬? )
在那狭长而潮湿的巷子的尽头,每晚总会点亮一盏灯,那昏黄的灯光,朦朦胧胧的,从敞开的窗户流出,照亮着回家的路。夜色是朦胧,却弥漫着温馨。那是我见过的,最美最美的灯光……(细节开,细节收。由灯而人,点出最美的人间温情。)
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简析:
“情”在灯中,灯是情的载体,只不知,暗暗的小小的灯,会不会“载不动许多愁”?
文章也如“灯”,悠悠然黯淡淡,像一张褪色的老照片,却具有非凡的动人力量。现细述如下:
本文动人,在细节营造的氛围。清亮的月光、鸣叫的虫子、静听脚步的石砖,都是静谧。静谧中,灯光昏黄温暖,洒一片温馨。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本文动人,在深沉温暖的人情小细节。如外婆替外公摆鞋,为外公留灯等习惯性的小动作,这些细节以平静的语言叙述,细小,却令人心柔软明亮。
本文动人,在人物活动细节“反常”中的“正常”。如找不着路,却依旧每夜点亮厨房的灯,依旧静候窗前。似反常非反常,很自然地将人间最真、最美、最深的亲情呈现眼前。
文章动人,还在抒情时的克制态度,不灯,能省便省,但她却时常让厨房的灯彻夜地亮着。她在厨房里擦擦柜子,刷刷碗,一只碗能刷上三遍。(“刷三遍”,好细节,等人的典型细节。)
张扬不浮夸,借景借人,缓缓暗暗地渗透,只在结尾来一句:最美最美的灯光……
借一个细节——“灯光”,来串联一篇文章,表现一段真情,这是一首动人的赞歌!读熟悉了,你也可以做到——因为生活中,这样的细节并不在少……
以“我怎能忘记”开头,仿写三个生活中打动过你的镜头,句式尽量整齐。
我怎能忘记______________?
我怎能忘记______________?
我又怎能忘记______________?
【技法训练】参考答案:我怎能忘记,您拎着大包小包来学校看我,转达完妈妈的嘱咐后匆匆离开,却在学校的铁门前放慢脚步,回头凝望的那个眼神?我怎能忘记,在我做作业时,您轻轻推开房门,弯下腰为我点燃蚊香又悄悄带上门的那份关怀?我又怎能忘记,你把治疗高血压的瓶瓶罐罐藏在枕头底下,怕的是我有一丝一毫的担心。 雄鹰的幸福是追逐无边的蔚蓝;森林的幸福是织就深沉的翠绿;妈妈的幸福是呵护稚嫩的粉红……这些幸福的颜色构成了生命的五彩缤纷。那么,你幸福的颜色又是怎样的呢?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吧! 请你以“幸福的颜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范文:?? 幸福的颜色 雄鹰的幸福是追逐天空的湛蓝,森林的幸福是编织生机的深绿,那么,属于我的幸福颜色是什么?几经寻找,却发现,幸福的颜色正是摆放在我面前那只笔盒中的,几支考试专用铅笔外壳上那层薄薄的翠绿色。(点出情感依托的“小”对象——几支考试专用笔而已。) 夜已深,父亲从书房里写作出来,带着阵阵困倦。母亲在沙发上叠衣服,对父亲埋怨道:“这么晚了,还不去休息?”父亲摇摇头,转身从公文包中掏出一整盒印有“2B”字样的有着翠绿色外壳的铅笔,正是考试专用的那种。 父亲打开盒子,拿起一支支铅笔看了看。摇摇头又放下。几经挑选,拿出了四支,犹豫了一会儿,不放心似的又挑出一支,把五支铅笔整齐地码在茶几上。“拿小刀过来。”父亲指使母亲。父亲接过母亲递来的小刀,上面的锈迹,起身自行去换了一枚崭新的刀片。准备好这些,父亲才开始削铅笔。(“困倦”“几经挑选”等看出谨慎“稳当”,是反衬此情可贵。) “刷,刷, 刷……”削铅笔的声音清脆又稳当。父亲一刀一刀削得很认真。母亲笑了:“难得你平时那么忙,这会儿还有这个心思。”父亲也笑笑说:“女儿明天中考嘛!”“不过,”母亲说,“用削笔刀不就好了吗?又方便又快捷。”父亲连忙摇摇头说:“削笔刀削的笔太尖,不好填涂答案。”父亲一边说又一边把削好的铅笔的笔尖磨得秃 秃的。 父亲放下小刀,端详了一会儿,又拿起小刀把每支铅笔木质部上被削出的突起的棱角一点点削平。母亲疑惑地凑过来说:“这又是在干吗?”父亲回答说:“女儿抓铅笔喜欢抠住笔头,有棱角手指会不舒服。”父亲是工程师,经常需要削铅笔来画图纸,可这次却弄伤了手。父亲顾不得疼痛,只是把削好的铅笔向母亲展示,满脸的得意与开心。(点点滴滴都是爱。) 这件事是在往中考考场的路上母亲对我讲的。这天早上,父亲又因公事早早出远门了。(回溯父亲削铅笔的细节,用合理的想象描摹出“真情”的那一刻。这是“动人”的基础。) 原本埋怨父亲不关心我的学习,却不知道父亲在偶尔几次看我做作业的同时,将我的抓笔习惯了解得一清二楚;原本戏称父亲连中考的日期也不知道,没想到父亲早已把中考文具的规范烂熟于心。(此处反思很重要,要不怎么自然地收束出“父爱”?) 而今,坐在中考考场上,打开笔盒,五支铅笔静静地躺着。翠绿色的外壳在阳光的照射下,这翠绿色绿的是那么纯,那么透。而这令我心动的翠绿色,是父亲无声的爱,是专属于我的幸福的颜色。(物我交融,点出父爱深情。深情款款,却通篇表现得很自然,很克制,值得一赞!)点评: 如何通过具体感性的“小事”来表现抽象的“幸福”情感,这很考我们对写作的两点理解。那就是,一能否将“幸福情感”融化在典型的小材料中;二能否“纵横交错”刻画好细节,从而使“幸福”有所依托。而解决这两个问题,正形成了本文的两大亮点。 第一点好理解,作者将幸福情感融化在父亲中考前为我削铅笔这件小事中,来表现无声的父爱。可贵的是第二点。面对这桩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心思粗疏或者笔法粗陋一点,三两句就交代完了,再没有什么可说,情感上自然也不可能有多动人。可该文心思缜密,运用想象,将之细腻地写成了一个动态绵延而又温情脉脉的故事,而动人至深的力量就藏在这些故事细节当中。这种细写小事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就叫“纵横交错法”吧。首先是从“纵”的方面,把事件的经过进行集中而详尽的叙述。选铅笔——换小刀——磨笔尖——平棱角……清楚分明;再从横的方面看,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拓展每个画面的容量,使父亲的形象血肉丰满。最后在结尾两段中,轻轻点出父爱无声。是“幸福情感”的基础,有了它,“动人情感”才能水到渠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纵横交错”写细了一个“幸福”故事,写活了一种无声父爱,这就是“动人”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