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17 12: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5课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会议内容:
①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等13人为副委员长;选举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毛泽东当选为
国家主席
刘少奇当选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周恩来被任命
为国务院总理
会议内容:
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肯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利益。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会议的意义: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结東了由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的过渡状态。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职能的变化:
它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民族区城自治制度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前,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施的。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1.分布特点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计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城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内容:
意义:
民族区城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省级民族自治区设立情况
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成果:
新疆塔里木油田
青 藏 公 路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