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都的秋 课时精练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故都的秋 课时精练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7 21:3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精练 故都的秋(1)
本练案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平仄(zè)  花蕊(xīn)  凋零(diāo)  耗子(hào)
B.一椽(chuán)  驯服(xùn)  混沌(dùn)  落寞(mò)
C.橄榄(ɡǎn)  夹板(jiá)  陪衬(péi)  嘶叫(sī)
D.着衣(zhuó)  椭圆(tuǒ)  譬如(pì)  颓废(tuī)
【解析】 A项,“蕊”应读ruǐ;C项,“夹”应读jiā;D项,“颓”应读tuí。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愧树 悠闲 领略 普陀山 B.箫索 折去 喇叭 潜意识
C.疏落 芦花 歧韵 潭拓寺 D.茅房 幽远 严厉 廿四桥
【解析】 A项,愧—槐;B项,箫—萧;C项,拓—柘。
3.下列句子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来源:21cnj*y.co*m】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________起秋来的点缀。
A.情致 幽怨 萧瑟 遐想 B.情致 幽怨 萧索 联想
C.情趣 幽远 萧索 联想 D.情趣 幽远 萧瑟 遐想
【解析】 情趣:指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情致:情趣,兴致。幽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幽远:幽深。萧瑟:形容冷落,凄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2·1·c·n·j·y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遗韵。
B. 2017年4月,F1上海大奖赛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各大报纸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C.迎面一声招呼,回头一个微笑,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只是它像水气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浑然天成而不觉了。
D.“舞台”“勒索”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也考验着你的心理素质。
【解析】 流风遗韵: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韵事。按图索骥:按线索寻找,也喻办事机械死板。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谨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应为“浑然一体”。雨后春笋:比喻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褒义词,这里不能用来修饰网络病毒。21*cnjy*com
5.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解析】 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北方特别多,再解释原因,并将蝉在南方的情况与北方相比较。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给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请拟写一条标语,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要求:主题鲜明,有感召力,不超过20字。
答:(示例1)零碳零排放,骑车也很棒。
(示例2)步行生活,我们一小步,生态保护一大步。
(示例3)脂肪在堆积,大气在哭泣;走下私家车,拥抱自行车。
【解析】 本题的写作重心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议改变出行方式。写作时可以使用对偶、引用、化用、呼告、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7.下面一段文字,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请细细品味,以“春”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5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答:(示例)早晨醒来,披一件薄衫,到湖边一走,你也能看到柔枝轻垂的翠色的杨柳,听得见湖面上鱼跃时的水声。在绿草地上,伸手轻触一缕迎面吹来的微风,或在旧墙角下,默默注视着像静女似的无名花儿的细茎,自然而然地也感觉到几分春意。
【解析】 这道题考查仿写能力。所给这段写景状物的材料,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多角度进行描绘。仿写时,针对“春”也要注意以上要求。
二、提高阅读能力(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21cnjy.com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出处:21教育名师】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草木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解析】 B项,“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错误。C项,“具体描述了夏日草木之美”错误。文章中的确写到了有关夏日草木的景色,但只是一笔带过,作者并没有展开描写,所以说“具体描述”是错误的。D项,“是为了证明……不足取的”错误,原文无据。
9.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1)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在内容上,突出了秋迅猛到来的特点以及它带给“我”的惊喜;在结构上,引出下文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作者使用“惊醒”一词,好在哪里?(3分)
答: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解析】 (1)作者一开始写秋的缓慢,树叶很少变色。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景突变,突然看到黄的红的赤的树叶,于是作者用了“惊醒”一词写出了秋迅猛到来的特点以及它带给“我”的惊喜,同时,引出下文对秋色的描写。结构上是承上启下。(2)“惊醒”一词非常形象,把作者由失望、倦怠,直至发现秋在不知不觉间突然出现的惊喜感表达了出来。
10.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1)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2)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解析】 文章从发现秋色绚丽的喜悦之情后展开联想,想到了古代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描写。从时空上看,“现在”与“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对于秋的感受却不是割裂的。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来感受秋的。从古人写秋的诗句来看,很多感受也是相通的。“我”对秋色的感受也与“我”的情感体验有关。所以,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创作的审美体验上都是有共性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 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B )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句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湖而逝去。
E.下片的结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解析】 A.本词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 ,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B.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本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 动魂的大战。
12.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6分)
答:同:都是要用来作反衬。异:苏轼词是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戴复古词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_。
【解析】 根据怀古诗词的特点分析运用典故的具体作用。两个人都是用典抒情,苏词是为了衬托自己蹉跎数月,戴词是借古讽今。
课时精练 故都的秋(2)
本练案满分40分,时间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闲读梧桐
余秋雨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www.21-cn-jy.com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21教育网
④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名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解析】 A项, “寂寞”有误,原文有“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B项,没有“母爱的细腻”,这不是本文的主题;D项,没有赞颂“从容豁达”,原文说“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从上文看,我们可以看出梧桐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做答。(5分)
外形特征是:(不超过10个字)_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2分)__;内在精神特征是:_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显示出从容淡泊之大度。(3分)__。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梧桐的外形特征参照第二段这棵梧桐大且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是因为他挺拔向上;“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因它叶如长发,披肩掩面。内在精神参照第7段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2-1-c-n-j-y
3.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6分)
答:契合:历经风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3分)_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3分)
【解析】 契合表现可以根据第4段末尾“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不同点根据第7段概括梧桐精神品质方面的宽容大度和祖父的屈从天命。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4分)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 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词语的错误解释。
B.中国的长城废墟凝聚着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以一种“悟性的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苦,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D.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作者不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错误,更没有纠正错误的目的,只是要通过我们通常对“废墟”的解读引出作者心中的“废墟”,所以A项错误。
5.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6分)
答:(1)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2)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3)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首先审题,答案核心是“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明确要求答出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阅读区间为文章第二段至第四段,作者很明显地将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考生只要从这三段中分别提取有关“审美感悟”的信息即可。
6.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5分)
答: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的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的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评价的能力,重在评价。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答“同意”好说,但答出自己的见解不易,因为同意就难脱作者的窠臼,对考生信息筛选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一个考验,考生可从文中抽取有关语句,如“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即可。若答“不同意”,虽没有现成的信息,却可以显示考生独特的思考,独立的见解,或许更能打动阅卷老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年4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21·cn·jy·com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的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则,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了好的散文来么?
[注]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7.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4分)( AC )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解析】 注意“心”,即主题,而不是“体”,B、E中均有表现形式(“体”)的内容在其中,故排除;D项,“应反映民族文化”显然作者没有提及,所以A、C是正确选项
8.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答:第一重指_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_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__。(不超过14个字)
【解析】 “械梏”是个比喻,有“束缚”的意思。两段文章,一从“散文的心”(主题)的角度说,一从“散文的体”(表现形式)的角度说。第一段末句是“这些就是……散文的心”,“这些”指的是前文所讲的“三大厚柱”、“三种教条”,简言之,就是封建正统思想,这是第一重“械梏”。第二段说“行文”、“字句”“必崇尚古雅……不能任意造作”;“起承转合”等章法结构也不能“违反”,否则“就不成文”,显然,指的是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这是第二重“械梏”。从原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按要求加以归纳,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常用方法。www-2-1-cnjy-com
9.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为什么?(4分)(不超过48个字)21*cnjy*com
答: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意思对即可)【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能力层级C级。本题在答案的要求上与上一题近似:一是限定字数,给考生设定一个严谨的答题环境;二是问题提得较概括,不能简单地从文章之中摘出词句来做答,而必须筛选信息之后整合信息作答。首先从第1段“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确定这本书的优点,同时也确定答题思路从“材料”和“分类”两个方面分析;然后再根据第2段“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和第4段“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概括出缺点,最后整合文句形成通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