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遗产,反映了气候的变化,是掌握季节变化的工具,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可以说,节气是汉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在历年的中考题中,我们总能看见节气的相关考查内容。如山东烟台卷中。给出一首《二十四节气》童谣,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节气,用一段话进行说明。而河南中考卷给了一张谷雨的漫画介绍和以及冬至吃饺子习俗由来的小故事,考查同们的概括能力,还要求同们能够介绍节气与大自然、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湖北恩施卷的情境作文中,提供了如下材料:“清明时节。路上雨纷纷。人物有‘我’、家人和行人。”要求考生据此作文。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对清明节有所认识。再如内蒙古包头卷中,以对联的形式考查同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这些中考题都旨在考查同们对节气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形式比较灵活。所以,让我们一起来习节气相关知识,掌握此类试题的解题要点。
节气来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划分的,每一个节气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度。运行一周又回到原点,这就是一回归年,即360度,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自秦汉时期到今天,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在没有天气预报为大家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下,二十四节气就扮演了古代特有的天气预报的角色。几千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用土圭(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实测日晷。通过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度,将一年中日影最长的称为“日至”(又称为日至长、长至、冬至),最短的称为“日短至”(又称为短至、夏至)。而在春、秋两季中都有一天昼夜时间是相等的,就将其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期,已经有四个节气的名称了。随着不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就已经形成了。我国古代的“阴阳历”中的“农历”(月亮历)是用来记时的,“阳历”(太阳历)则是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古代五天为一候,三候就是一个节气,所以全年就是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其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先后顺序。我们从节气的命名中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在节气的指导下,古代农耕社会的中国人安排着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二十四节气至今仍有相当高的准确度,指导着农事生产。民间还有许多风格不同的歌谣,如《节气物候歌谣》:@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箏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闺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二十四节气
立春(2月3日—5日):“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的来临预示春天万物苏,天气转暖,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春天正式从这一天拉开了帷幕。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自古就十分重视这个节气。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过后五日,蛰居的虫类慢慢地从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中之冰开始融化,但尚未融化完全,鱼儿在水面游动。俗话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意味着春耕忙碌的季节就要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还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民间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这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雨水(2月18日—20日):随着气温的回升,冰雪开始融化,空气湿度加大,雨水逐渐增多。雨水的到来,正符合农民春耕播种的需求,所以古人以此为名。
惊蛰(3月5日—7日):“蛰”即藏的意思,动物冬眠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表示春雷始呜,惊醒蛰伏于地下的昆虫之意。古语云“惊蛰过,暖和和”,惊蛰这一节令前后,天气回暖。
春分(3月刨日—22日):“分”就是半的意思,此时太阳直射赤道,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的农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日—6日):《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气温已经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祭祖的习俗据传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扩展到普通百姓,进而沿袭成为中华民族扫墓祭祖的节日。
谷雨(4月19日---21日):古人有“雨生百谷”之说,谷雨前后雨水增多,是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寒潮天气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立夏(5月5日一6日):“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这表示夏季的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民们要开始繁忙的农事活动了。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民间还有夏至日称体重的习俗,因为夏季炎热,人们容易消瘦,所以祝福人们不要瘦。
小满(5月20日—22日):“满”就是饱满之意,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麦类等夏熟作物已经结果,但未成熟。
芒种(6月5日—7日):“芒”是指某些禾木植物种子壳尖端的细毛,“种”是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有芒的麦类作物已经成熟,是农民散播播种、夏种繁忙的季节。
夏至(6月20日—22日):“至”也有极点的意思。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开始收藏的节气。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将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古代夏至是个传统节日,宋代、清代时,夏至日全国放假。@
小暑(7月6日—8日):“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到最热时分。期间,农作物都进入了成长阶段,需要加强管理。
大暑(7月22日—24日):这个时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最高。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这个时候常伴随着频繁的旱、涝、风灾。这个时候,喜热农作物生长最快。农谚说“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这都是根据大暑对后期天气的预测。
立秋(8月7日—9日):“立秋”指的是植物开始结果,收获的季节到了。农谚“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就指立秋日。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虽然天气转凉,但是有时也会很热,所以有“秋老虎”一说。
处暑(8月22日—24日):“处”是终止、结束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秋高气爽的秋天即将到来。俗语云“争秋夺暑”,就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秋季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故处暑是夏秋的过渡季节。
白露(9月7日—9日):早晨地面的水汽开始在草木上凝结成露水,故称之为白露。白露前后,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气温迅速下降,并伴随着绵绵秋雨,天气开始转凉。谚语“白露白迷迷”说的就是这种景象。
秋分(9月22日—24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太阳继续向南移,移至赤道附近时,秋分就到来了。和春分一样,这一天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以后,气温逐渐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说法。
寒露(10月8日—9日):寒露前后,空气中的水汽不仅凝结成露水,而且还伴随着阵阵寒意。农谚曰“寒露一到百草枯”,表明此时气温已经降低到农作物生长的极限。预示着冬季要来临了,气候的寒冷将逐渐加强。
霜降(10月23日—24日):气温进一步下降,空气中开始出现霜冻现象。此时处于秋冬过渡期,气温骤降,天气转寒,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做好农作物防寒保温工作。
立冬(11月7日—8日):立冬之后,冬天正式开始,收割的农作物要保存起来。江南此时栽冬麦,移油菜。汉魏时期,天子要在这一天率领群臣祭祀,并安抚人民,民间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小雪(11月22日—23日):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加强,气温急剧下降,会下雪,是初雪阶段。但是雪量小,次数不多。
大雪(12月6日—8日):降雪的天数和降雪量相比小雪时节增多,地面出现积雪情况。
冬至(12月21日—23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也形成了各种冬至的习俗,有的地方冬至的时候要吃馄饨、赤豆粥、黍米糕等食品,也有的地方吃水饺或者汤圆。
小寒(1月5日—7日):小寒节气处于隆冬“三九”前后,标志着全国开始进人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俗语“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其寒冷程度可以想象,因此要做好保暖工作。
大寒(1月20日—21日):这一天天气冷到极点,已经到了天寒地冻的时期,此时寒潮频繁南下,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
节气诗词
关于节气的诗歌也有很多,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
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扬花似雪花。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坎坷起伏,这首诗就是他被贬海南时所作,这是一首咏春词,从题目“立春”两字就能看出。这首词上、下阕句式相同,而且都是以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时节有“打春”习俗,人扮“勾芒神”,鞭打牛,即文中的“春牛春杖”。“春幡春胜”就是旗帜和剪纸,表示迎春之意。这交代了词的背景,人们走过漫长的冬季,终于迎接春天的来临,万物生长,心情十分愉悦。后两句描写“春风”,暖风吹在脸上是别样的舒畅,迎春宴上春酒醉人更添情意与欣喜,一阵“春风”使得春光无限,加快欢快的基调。接下去写了春日美景——春花。上阕写了桃花夭夭,如同血肉之色般耀眼,一个“丐”字将春神拟人化,传神形象;下阕写杨花漫天,比拟雪花。一桃一杨,红白相间,极力渲染海南春日来得早。此词是礼赞海南之春的代表,又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这种情怀是苏轼最伟大之处,虽于困境,却依然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纳凉
[宋]秦观
携技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是北宋文坛上影响力巨大的一位作家,他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在这首七言绝句中,秦观在题目中交代了时间是夏天,正是最炎热的时间,“纳凉”主题便由此产生。开篇诗人用“携”“来”“追”三个动词,将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有条理地表现出来。“追”从杜甫《羌村》“忆昔好追凉”句点化而成,形象地表现出天气之热,急需寻求理想的纳凉处的期盼。第二句指出纳凉胜地在绿柳成荫的“画桥南畔”,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享受夏日闲时。三、四句则是展开景色描写,描绘明月夜下船家女的笛声参差而起,不绝如缕,晚风中池莲盛放,带着幽香,沁人心脾。这两句运用对偶将诗人的感官艺术地串联起来,小暑便不再那么燥热。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概括了夏夜纳凉的情趣,特别是后二句,由于月、船、笛、池、莲诸多景物的有机组合,交织成一幅颇为动人而又有一定意境的画卷。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萎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浚。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了一个恋爱中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出了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衬托出主人公此时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传神地写出牵肠挂肚之人的思念与遥想期盼之情。然而“道阻且长”,仿佛永远就在“水中央”,陆行与水游,都难以到达,勾勒出一幅痴迷人的形象。下面两章再一次反复咏唱,换了少许字而已。诗歌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借“白露”渲染烘托出秋天凄凉的景象,景语表情语。此外,这首诗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织在一起,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朱。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写这首《小至》时,杜甫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心情也比较愉悦。小至即冬至前一日。诗的首联说的是时间飞转,世事易迁,转眼间冬至就要到了。最严寒的冬天就要到来,而“冬至阳生”,春天的脚步也就不远了。诗人以“冬至”作为节点写出之后白昼时间渐长。颈联写刺绣女工随着白昼的变长能够多绣几根五彩丝绒,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冬至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至时分已经能够看到整装待发的春天,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也将迎寒待放。最后两句写的是他由眼前之景忆起遥远的故乡,身处异乡云物不殊,所以让小儿酌上酒味,一饮而尽。这首诗是杜甫诗歌中难得一见的闲适情致的诗歌。“冬至”中的“至”是“极”“最”之意,也预示看整个冬天黑夜最漫长的一天,也是冬日寒冷的时节。然而诗人却以饱含生活情趣的态度看待“冬之最”,它蕴含着春的生机与希望。能够在黑夜最漫长的冬至想到春,这是一种人生境界。身处他乡,诗人却无异乡感,也表现出诗人随遇而安的豁达与释怀。
以上四首诗歌都是关于四季中的不同节气的诗歌,通过诗歌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节气中蕴含着诗的韵味,文化的意蕴。
把握二十四节中每个节气的特点。
因为每个节气都反映着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所以,解答有关节气试题时,首先要掌握每个节气的时间、与农事的关系以及气候条件。例如,山东烟台卷就给出了一段材料:东风解冻鱼上冰(立春),冰雪融化桃花开(雨水),草木萌动鸿雁来(惊蛰),芽茶播种燕飞舞(春分),细雨放飞柳飘絮(清明),雨生百谷春盎然(谷雨)。要求考生任选一个节气,写一段话加以说明,如果你对相关知识内容不了解,那你是很难作答的。
把握节气试题中对联题的特点。
多年来,中考试题对节气的考查往往有对对联的题型出现。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其次是要把握节气对联的独特性,不同于其他的对联,上下联中一定要含有“节气”的有关内容。例如,内蒙古包头中考试题,上联是:天临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山东淄博卷中的上联是: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由此可见,关于节气的对联一般都会将节气名称嵌入其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收集这方面的对联。
了解节日与民俗的关系。
河南卷中,介绍了人们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我们也要了解其他节气的习俗,如清明的时候外出踏青、祭奠祖先。春分的时候有“春分到,蛋儿俏”之说,因为此时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此时可以将鸡蛋竖着立起来。
1.【2017届中考江苏常州卷】“24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24节气”文化出谋划策。
材料一:
2016年11月,“24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有着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
“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24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
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精神与信仰如何弘扬?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 - Sweeping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24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采自《中国行业资讯》等)
2.【2017年中考湖北省咸宁卷】泉都中开展综合性习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和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②为了营造宣传氛围,共庆这两件大事,需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已经拟出上联,请你帮忙对出下联。
上联:夺冠圆梦,女排精神扬四海
下联:
③“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首荫荫“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1.综合性习。
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令来,诗人留下了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
(1)补全下列咏春的诗词名句。
①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滁州西涧》)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绝句》)
(2)《二十四节气歌》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请围绕其中某一个节气,写出有关的一条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寻觅春天的踪迹”为题办一期手抄报,请你为这期手抄报设计两个有创意的栏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性习。
你会背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点出秋天的六个节气。请你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节气,谈一谈这个节气的含义,并写你所知道的这个节气的一句谚语。
节气:
谚语:
3.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是我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备了。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让全体师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更深入的了解,某校组织了宣传活动。七年级(3)班要用板报的形式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请根据要求完成(1)—(3)题。
(1)在“我爱‘春分’”板块中,宣传委员向同们征集对“春分”节气的认识或评价,下面是一位同的投稿,其中字、词及标点符号各有一处错误,请挑选出来。
要说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的,春分首当其冲,春分一到,明媚的春天就此来临,辽阔的大地上,春辉照耀,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这时候是踏青、出游、放风筝的好时机,还可以玩“竖蛋”游戏,吃春饼等等……春分,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气!
字:______________词:_______________
标点:_______________(写出错误标点及其所在的短句)
(2)板报的正中位置要书写一个“春”字,请你从下面四种书体中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合适的,结合该书体特点简要阐述选用的理由。
你选择第_________幅作品,它属于______书。
选用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韵‘仲春’”板块要向大家征集有关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并分析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描绘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下面小题。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实践,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为360度,即为一个回归年。太阳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两个节气点之间,相隔日数为15天多一点。
每个节气在公历中的开始日期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1)下列诗句含有节气名称的一项是( )
A.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B.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C.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D.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2)今天是公历4月13日,是进入_____节气后的第10天,6月17日中考那天,离_____节气就只差4天了。
(3)在我国,一年当中,夏至的第一天白昼最长,冬至的第一天白昼最短,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的第一天白昼与夜晚的时长相等。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简要概括昼夜时长变化与二十四节气更替的关系。
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元素的代表之一进入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墙设计。校要组织以“节气与语文”为主题的综合性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节气搜索】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 。”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若干年后,才有人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请填入一个最恰当的节气,把上联补充完整: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 。
(2)【节气印象】在活动中,需要设计展板介绍二十四节气,请你仿照示例,完成对“清明”节气的描述。
示例:惊蛰 含义: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诗意描述:“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时节,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清明 含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诗意描述: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遗产,反映了气候的变化,是掌握季节变化的工具,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可以说,节气是汉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在历年的中考题中,我们总能看见节气的相关考查内容。如山东烟台卷中。给出一首《二十四节气》童谣,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节气,用一段话进行说明。而河南中考卷给了一张谷雨的漫画介绍和以及冬至吃饺子习俗由来的小故事,考查同们的概括能力,还要求同们能够介绍节气与大自然、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湖北恩施卷的情境作文中,提供了如下材料:“清明时节。路上雨纷纷。人物有‘我’、家人和行人。”要求考生据此作文。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对清明节有所认识。再如内蒙古包头卷中,以对联的形式考查同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这些中考题都旨在考查同们对节气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形式比较灵活。所以,让我们一起来习节气相关知识,掌握此类试题的解题要点。
节气来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划分的,每一个节气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度。运行一周又回到原点,这就是一回归年,即360度,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自秦汉时期到今天,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在没有天气预报为大家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下,二十四节气就扮演了古代特有的天气预报的角色。几千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用土圭(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实测日晷。通过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度,将一年中日影最长的称为“日至”(又称为日至长、长至、冬至),最短的称为“日短至”(又称为短至、夏至)。而在春、秋两季中都有一天昼夜时间是相等的,就将其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期,已经有四个节气的名称了。随着不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就已经形成了。我国古代的“阴阳历”中的“农历”(月亮历)是用来记时的,“阳历”(太阳历)则是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古代五天为一候,三候就是一个节气,所以全年就是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其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先后顺序。我们从节气的命名中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在节气的指导下,古代农耕社会的中国人安排着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二十四节气至今仍有相当高的准确度,指导着农事生产。民间还有许多风格不同的歌谣,如《节气物候歌谣》: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箏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闺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二十四节气
立春(2月3日—5日):“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的来临预示春天万物苏,天气转暖,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春天正式从这一天拉开了帷幕。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自古就十分重视这个节气。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过后五日,蛰居的虫类慢慢地从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中之冰开始融化,但尚未融化完全,鱼儿在水面游动。俗话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意味着春耕忙碌的季节就要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还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民间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这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雨水(2月18日—20日):随着气温的回升,冰雪开始融化,空气湿度加大,雨水逐渐增多。雨水的到来,正符合农民春耕播种的需求,所以古人以此为名。
惊蛰(3月5日—7日):“蛰”即藏的意思,动物冬眠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表示春雷始呜,惊醒蛰伏于地下的昆虫之意。古语云“惊蛰过,暖和和”,惊蛰这一节令前后,天气回暖。
春分(3月刨日—22日):“分”就是半的意思,此时太阳直射赤道,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的农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日—6日):《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气温已经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祭祖的习俗据传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扩展到普通百姓,进而沿袭成为中华民族扫墓祭祖的节日。
谷雨(4月19日---21日):古人有“雨生百谷”之说,谷雨前后雨水增多,是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寒潮天气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立夏(5月5日一6日):“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这表示夏季的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民们要开始繁忙的农事活动了。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民间还有夏至日称体重的习俗,因为夏季炎热,人们容易消瘦,所以祝福人们不要瘦。
小满(5月20日—22日):“满”就是饱满之意,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麦类等夏熟作物已经结果,但未成熟。
芒种(6月5日—7日):“芒”是指某些禾木植物种子壳尖端的细毛,“种”是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有芒的麦类作物已经成熟,是农民散播播种、夏种繁忙的季节。
夏至(6月20日—22日):“至”也有极点的意思。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开始收藏的节气。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将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古代夏至是个传统节日,宋代、清代时,夏至日全国放假。
小暑(7月6日—8日):“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到最热时分。期间,农作物都进入了成长阶段,需要加强管理。
大暑(7月22日—24日):这个时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最高。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这个时候常伴随着频繁的旱、涝、风灾。这个时候,喜热农作物生长最快。农谚说“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这都是根据大暑对后期天气的预测。
立秋(8月7日—9日):“立秋”指的是植物开始结果,收获的季节到了。农谚“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就指立秋日。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虽然天气转凉,但是有时也会很热,所以有“秋老虎”一说。
处暑(8月22日—24日):“处”是终止、结束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秋高气爽的秋天即将到来。俗语云“争秋夺暑”,就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秋季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故处暑是夏秋的过渡季节。
白露(9月7日—9日):早晨地面的水汽开始在草木上凝结成露水,故称之为白露。白露前后,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气温迅速下降,并伴随着绵绵秋雨,天气开始转凉。谚语“白露白迷迷”说的就是这种景象。
秋分(9月22日—24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太阳继续向南移,移至赤道附近时,秋分就到来了。和春分一样,这一天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以后,气温逐渐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说法。
寒露(10月8日—9日):寒露前后,空气中的水汽不仅凝结成露水,而且还伴随着阵阵寒意。农谚曰“寒露一到百草枯”,表明此时气温已经降低到农作物生长的极限。预示着冬季要来临了,气候的寒冷将逐渐加强。
霜降(10月23日—24日):气温进一步下降,空气中开始出现霜冻现象。此时处于秋冬过渡期,气温骤降,天气转寒,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做好农作物防寒保温工作。
立冬(11月7日—8日):立冬之后,冬天正式开始,收割的农作物要保存起来。江南此时栽冬麦,移油菜。汉魏时期,天子要在这一天率领群臣祭祀,并安抚人民,民间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小雪(11月22日—23日):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加强,气温急剧下降,会下雪,是初雪阶段。但是雪量小,次数不多。
大雪(12月6日—8日):降雪的天数和降雪量相比小雪时节增多,地面出现积雪情况。
冬至(12月21日—23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也形成了各种冬至的习俗,有的地方冬至的时候要吃馄饨、赤豆粥、黍米糕等食品,也有的地方吃水饺或者汤圆。
小寒(1月5日—7日):小寒节气处于隆冬“三九”前后,标志着全国开始进人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俗语“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其寒冷程度可以想象,因此要做好保暖工作。
大寒(1月20日—21日):这一天天气冷到极点,已经到了天寒地冻的时期,此时寒潮频繁南下,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
节气诗词
关于节气的诗歌也有很多,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
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扬花似雪花。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坎坷起伏,这首诗就是他被贬海南时所作,这是一首咏春词,从题目“立春”两字就能看出。这首词上、下阕句式相同,而且都是以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时节有“打春”习俗,人扮“勾芒神”,鞭打牛,即文中的“春牛春杖”。“春幡春胜”就是旗帜和剪纸,表示迎春之意。这交代了词的背景,人们走过漫长的冬季,终于迎接春天的来临,万物生长,心情十分愉悦。后两句描写“春风”,暖风吹在脸上是别样的舒畅,迎春宴上春酒醉人更添情意与欣喜,一阵“春风”使得春光无限,加快欢快的基调。接下去写了春日美景——春花。上阕写了桃花夭夭,如同血肉之色般耀眼,一个“丐”字将春神拟人化,传神形象;下阕写杨花漫天,比拟雪花。一桃一杨,红白相间,极力渲染海南春日来得早。此词是礼赞海南之春的代表,又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这种情怀是苏轼最伟大之处,虽于困境,却依然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纳凉
[宋]秦观
携技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是北宋文坛上影响力巨大的一位作家,他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在这首七言绝句中,秦观在题目中交代了时间是夏天,正是最炎热的时间,“纳凉”主题便由此产生。开篇诗人用“携”“来”“追”三个动词,将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有条理地表现出来。“追”从杜甫《羌村》“忆昔好追凉”句点化而成,形象地表现出天气之热,急需寻求理想的纳凉处的期盼。第二句指出纳凉胜地在绿柳成荫的“画桥南畔”,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享受夏日闲时。三、四句则是展开景色描写,描绘明月夜下船家女的笛声参差而起,不绝如缕,晚风中池莲盛放,带着幽香,沁人心脾。这两句运用对偶将诗人的感官艺术地串联起来,小暑便不再那么燥热。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概括了夏夜纳凉的情趣,特别是后二句,由于月、船、笛、池、莲诸多景物的有机组合,交织成一幅颇为动人而又有一定意境的画卷。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萎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浚。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了一个恋爱中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出了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衬托出主人公此时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传神地写出牵肠挂肚之人的思念与遥想期盼之情。然而“道阻且长”,仿佛永远就在“水中央”,陆行与水游,都难以到达,勾勒出一幅痴迷人的形象。下面两章再一次反复咏唱,换了少许字而已。诗歌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借“白露”渲染烘托出秋天凄凉的景象,景语表情语。此外,这首诗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织在一起,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朱。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写这首《小至》时,杜甫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心情也比较愉悦。小至即冬至前一日。诗的首联说的是时间飞转,世事易迁,转眼间冬至就要到了。最严寒的冬天就要到来,而“冬至阳生”,春天的脚步也就不远了。诗人以“冬至”作为节点写出之后白昼时间渐长。颈联写刺绣女工随着白昼的变长能够多绣几根五彩丝绒,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冬至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至时分已经能够看到整装待发的春天,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也将迎寒待放。最后两句写的是他由眼前之景忆起遥远的故乡,身处异乡云物不殊,所以让小儿酌上酒味,一饮而尽。这首诗是杜甫诗歌中难得一见的闲适情致的诗歌。“冬至”中的“至”是“极”“最”之意,也预示看整个冬天黑夜最漫长的一天,也是冬日寒冷的时节。然而诗人却以饱含生活情趣的态度看待“冬之最”,它蕴含着春的生机与希望。能够在黑夜最漫长的冬至想到春,这是一种人生境界。身处他乡,诗人却无异乡感,也表现出诗人随遇而安的豁达与释怀。@
以上四首诗歌都是关于四季中的不同节气的诗歌,通过诗歌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节气中蕴含着诗的韵味,文化的意蕴。
把握二十四节中每个节气的特点。
因为每个节气都反映着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所以,解答有关节气试题时,首先要掌握每个节气的时间、与农事的关系以及气候条件。例如,山东烟台卷就给出了一段材料:东风解冻鱼上冰(立春),冰雪融化桃花开(雨水),草木萌动鸿雁来(惊蛰),芽茶播种燕飞舞(春分),细雨放飞柳飘絮(清明),雨生百谷春盎然(谷雨)。要求考生任选一个节气,写一段话加以说明,如果你对相关知识内容不了解,那你是很难作答的。
把握节气试题中对联题的特点。
多年来,中考试题对节气的考查往往有对对联的题型出现。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其次是要把握节气对联的独特性,不同于其他的对联,上下联中一定要含有“节气”的有关内容。例如,内蒙古包头中考试题,上联是:天临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山东淄博卷中的上联是: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由此可见,关于节气的对联一般都会将节气名称嵌入其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收集这方面的对联。
了解节日与民俗的关系。
河南卷中,介绍了人们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我们也要了解其他节气的习俗,如清明的时候外出踏青、祭奠祖先。春分的时候有“春分到,蛋儿俏”之说,因为此时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此时可以将鸡蛋竖着立起来。
1.【2017届中考江苏常州卷】“24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24节气”文化出谋划策。
材料一:
2016年11月,“24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有着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
“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24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
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精神与信仰如何弘扬?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 - Sweeping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24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采自《中国行业资讯》等)
【答案】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将这24节气列入一定的政策中;
从社会角度看,需要加强各方面宣传,让24节气深入人心;
从校角度看,可以开展各种调查活动来动员生积极参与并传承;
从个人角度看,主动习了解相关内容。
2.【2017年中考湖北省咸宁卷】泉都中开展综合性习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和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②为了营造宣传氛围,共庆这两件大事,需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已经拟出上联,请你帮忙对出下联。
上联:夺冠圆梦,女排精神扬四海
下联:
③“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首荫荫“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答案】①【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入非遗名录(申遗成功)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沿用2000多年
②申遗成功,历法文化传世界
③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
(2)此题考查仿写能力。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3)开放性试题,主观性较强,选择一个传统节气,写出对这一节日的理解回答,表述清楚即可。
1.综合性习。
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令来,诗人留下了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
(1)补全下列咏春的诗词名句。
①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滁州西涧》)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绝句》)
(2)《二十四节气歌》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请围绕其中某一个节气,写出有关的一条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寻觅春天的踪迹”为题办一期手抄报,请你为这期手抄报设计两个有创意的栏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野渡无人舟自横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
(2)示例:旱春晚播田、立春落雨至清明、春分有雨病人稀等
(3)示例:春之赞歌 春之韵
【解析】(1)此类题主要考查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生的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谚语的掌握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即可。
(3)本题考查拟写手抄报标题的能力。拟写的标题要体现手抄报的内容,还要有特色。
2.综合性习。
你会背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点出秋天的六个节气。请你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节气,谈一谈这个节气的含义,并写你所知道的这个节气的一句谚语。
节气:
谚语:
【答案】节气: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
谚语: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秋天宜收不宜散;秋有旱,冬有冰;十场秋雨要穿棉;十月三场雾,黄牛水上浮;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等。
3.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是我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备了。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让全体师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更深入的了解,某校组织了宣传活动。七年级(3)班要用板报的形式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请根据要求完成(1)—(3)题。
(1)在“我爱‘春分’”板块中,宣传委员向同们征集对“春分”节气的认识或评价,下面是一位同的投稿,其中字、词及标点符号各有一处错误,请挑选出来。
要说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的,春分首当其冲,春分一到,明媚的春天就此来临,辽阔的大地上,春辉照耀,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这时候是踏青、出游、放风筝的好时机,还可以玩“竖蛋”游戏,吃春饼等等……春分,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气!
字:______________词:_______________
标点:_______________(写出错误标点及其所在的短句)
(2)板报的正中位置要书写一个“春”字,请你从下面四种书体中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合适的,结合该书体特点简要阐述选用的理由。
你选择第_________幅作品,它属于______书。
选用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韵‘仲春’”板块要向大家征集有关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并分析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描绘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辉 首当其冲 吃春饼等等……
(2)一 楷 该书体庄严大气,放在板报中间能成为板报的核心。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到来,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下面小题。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实践,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为360度,即为一个回归年。太阳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两个节气点之间,相隔日数为15天多一点。
每个节气在公历中的开始日期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1)下列诗句含有节气名称的一项是( )
A.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B.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C.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D.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2)今天是公历4月13日,是进入_____节气后的第10天,6月17日中考那天,离_____节气就只差4天了。
(3)在我国,一年当中,夏至的第一天白昼最长,冬至的第一天白昼最短,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的第一天白昼与夜晚的时长相等。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简要概括昼夜时长变化与二十四节气更替的关系。
【答案】(1)B
(2)清明 夏至
(3)从冬至到夏至,(随着节气的更替,)白昼不断增长,夜晚不断缩短,(到夏至第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相反,从夏至冬至,(随着季节的更替,)白昼不断缩短,夜晚不断增长,(到冬至第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解析】(1)此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识记与理解。解答时要先分析各选项诗句的意思,再结合二十四节气来思考。B根据时局的意思: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可知含有“惊蛰”这个节气。
(2)此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识记与理解。二十四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由此可解答此题。@
(3)此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识记与理解。简要概括昼夜时长变化与二十四节气更替的关系是:从冬至到夏至,(随着节气的更替,)白昼不断增长,夜晚不断缩短,(到夏至第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相反,从夏至冬至,(随着季节的更替,)白昼不断缩短,夜晚不断增长,(到冬至第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元素的代表之一进入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墙设计。校要组织以“节气与语文”为主题的综合性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节气搜索】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 。”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若干年后,才有人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请填入一个最恰当的节气,把上联补充完整: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 。
(2)【节气印象】在活动中,需要设计展板介绍二十四节气,请你仿照示例,完成对“清明”节气的描述。
示例:惊蛰 含义: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诗意描述:“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时节,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清明 含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诗意描述:
【答案】(1)小雪。
(2)示例:清眀时节,草木萌发,时有知时节的好雨悄然而至。看吧,在蒙蒙细雨中,小草精神抖擞地绿着,鹅黄色的柳枝更加妩媚,青黑色的粗糙的老树皮,在雨的滋润下,似乎也有了几分青春的颜色。雨后天晴,清新的空气中多了些泥土的味道,暖暖春阳中,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