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张贴对联,以祈福迎财,表达祝福,盼望家人平安,国家富强。对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是人们美好愿望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对联也被称为楹联、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国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2005年,国务院把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对联相关的题目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不少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上,考试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考查方式是根据提示补写上联或下联,补写对联多数给出提示语或具体情境。如福建福州卷,要求考生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故事情节,并据此故事情节对出下联。补写对联也有不给相关主题限制,直接要求考生补写的。比如内蒙古包头卷,就先给出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要求考生直接补出下联。
另外,对联类题目有时也会采取其他特殊的考查方式。比如山西卷,给出了一组对联,如: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藏古今术,聚天地精华(书店);运动奏响生命,锻炼点燃激情(运动场);节约用水一点一滴,珍惜粮食一颗一粒(餐厅)等。让考生判断其所属地点。再如浙江温州卷,说温州江心寺正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然后要求考生用“/”给此联断句。
对联由来
对联源远流长,一般认为最早起源于桃符。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所以每到辞旧迎新之际,人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神人的名字,然后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祈福灭祸,这就是最早的桃符。但这种桃符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所以这种桃符显然不能称之为对联。
到了五代,后蜀皇帝孟昶(chǎng)在寝室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人们普遍认为,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了。清代时期,对联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许多艺术手法都用在了写对联上,而且对联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些对联或描绘祖国山川,或抒写个人怀抱,或揭示生活哲理,或评议今昔人物,或概括地方掌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对联不仅种类繁多,贴法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是上联贴在右边,但如果有横批,那就要按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
现如今,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许多地区流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着重大作用。
对联分类
节令联
所谓节令联,通俗地讲,就是指内容与节日、时令有关的对联,具有应时性或纪念性,既可表达美好祝愿,也可咏物、抒情、议论。“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联自然也就成了节令联中的重中之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神州大地,一片喜气。节令联除了春联外,还包括元旦联、国庆联等多种。“欢度国庆,恰逢稻熟丰登日;喜迎佳节,正值秋高气爽天”,这则国庆联将节日与农事、节气嵌合在一起,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日临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风起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这则节气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大寒”“霜降”“小雪”6个节令名,上联写丽日,下联写风雪,两相映照,美不胜收。
喜庆联
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包括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或喜庆吉祥。“术精业亦精,名士名医随客唤;人寿己也寿,仙桃仙李逐年栽”是一副祝寿联,一看便知寿者是个医生,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受人尊敬。“大圆小圆同心圆心心相印,阴电阳电异性电性性互吸”是一副婚联,喜结连理的是一位教几何的老师与一位教物理的老师,此联上下联各采撷了几个几何和物理术语,一语双关,别出心裁。
哀挽联
又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鲁迅去世后,有几位外国友人也运用挽联这种形式,表达他们对鲁迅的哀悼之情。鲁迅的日本友人佐藤村夫写的挽联是:“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这副挽联运用排比句,写出了鲁迅的人格特征与其对世人的影响,不用典,平白如话,很有特色。
行业联
是指专门为某一行业或机构创作的一种对联。行业联要能表述该行业或机构的突出特征,让人一看心知肚明。“操毫末技艺,不教斯人憔悴,古今中外离不得;习顶上功夫,能使头面一新,男女老幼尽开颜”,此联一看便是理发行业联,“毫末技艺”与“顶上功夫”对得异常绝妙,既突出了理发业特点,又充满职业自豪感。“酒香十里,招客举杯邀明月;饭悦一堂,引人挥箸唱春风”是一则酒馆联,“邀明月”对“唱春风”,真是“大手笔”。“弦中参妙理,曲里寄幽情”是乐器店联,短短10字,高度凝练地概括出了乐器修身养性、传情达意的特点,非常巧妙。
名胜联
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多用于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就创作手法而言,名胜联可分为写景、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等。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当人们置身于名山胜水之中时,往往触景生情,撰写对联,以抒发心中的情感。他们留下的这些楹联佳作,有的刻在亭台楼阁上,有的张贴于寺庙祠墓里,不但为山水增色,而且陶冶了游人的情操,增加了人文的气息。
对联特点
字数相等
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这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如“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上下联各七个字三个词,一一对应,不多不少。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的,如民国时有人写了一副嘲讽袁世凯的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对不齐,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属于作者别有心思。
平仄相谐
平仄指中国诗词格律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的声调,仄指有高低曲直变化的声调。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不难看出,此对联上下联大致平仄相反,且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基本符合要求。
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写对联的时候,要注意实对实,虚对虚。实词主要有: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名词要对应名词,动词要对应动词。如一副写端午的对联:“箬(ruò)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龙舟逐水,百桡(ráo)划出四时情。”“箬叶”对“龙舟”,“飘香”对“逐水”,“一”对“百”,“千古”对“四时”。各个词语一一相对,词性相同。
内容相关
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如果内容相关,又能互相照应,比如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是一拆字联,上联写柴,下联写烟,烟因柴生,同时上下联更是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生活气息,内容紧紧相连。
佳联赏析
1.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一副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联,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写。他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之余,经常评议朝政,影响很大。上联将读书声与风雨声有机融为一体,既诗意盎然,又充满深意;下联则抒发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给人以积极的启示。在此联中,“风声雨声读书声”与“家事国事天下事”相对,“入耳”与“关心”相对,极其工整,堪称完美。
2.上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下联: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这是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所作扬州平山堂集句联。此联很有意思,上联中的“衔远山吞长江”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下联中的“送夕阳迎素月”出自王禹偁(chēng)《黄冈竹楼记》,“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出自苏轼的《放鹤亭记》。作者将这些名句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盛赞平山堂美景,浑然天成,美不胜收,令人如临其境。
3.上联: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
下联: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这是一则数字联,用古典文中常见的“一百八”来对“五十六”,十分妥帖;用“一呼百应”对“五光十色”,两个成语中巧嵌数字,非常巧妙;用“八方和”对“六合春”,特别自然。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上一分句的“一百八”“五十六”在下一分句中被依次拆用。此联表现了全国人民共享新春快乐、上下同心协力共建小康的和谐景象,意境十分优美。
4.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挽联,用来纪念鲁迅先生。此联的妙处在于,上下两联联尾化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名《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赞扬了鲁迅先生那种为唤醒民众而振臂高呼,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呼告的“呐喊精神”,又慨叹鲁迅先生逝世给文坛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文坛从此“彷徨”的现实,可谓构思巧妙,对仗严谨。
补写题
从近年中考语文试卷对对联的考查情况看,其考查方式主要以补写为主。如果直接让我们补写,可采用“拆合法”。所谓拆,即把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拆分成若干个词组,再根据这些词组尝试作对;所谓合,就是尝试将对出的词语组合起来,看上下联能不能字数相同、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如果不行,就再作微调。比如给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补写下联,可将上联拆成“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几部分,这样很容易就能逐一对出“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一组合答案就出来了。如果先给语境或提示语,再要求我们补写对联,那就更容易了。先采用“拆合法”,然后再从语境或提示中寻找作对的词汇。
选择题
一般是给出一组对联,然后根据要求选出相应的对联或用错的对联。解题方法是先读懂对联内容,把握对联特色,然后作出相应的选择。山西卷要求根据对联内容判断所属场所,而“运动奏响生命,锻炼点燃激情”是用在运动场所的,显然不是教室。
断句题
解题方法是先弄懂对联意思,然后据义断句。比如前面所举的温州卷中的“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一对联,已经给出了意思: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很显然,上联中的“朝”是多音字,有两种解释,一个当早晨讲,另一个当朝拜讲,引申为会聚;下联中的“长”也是多音字,也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经常的意思,一个是“涨”的谐音。据此,此联可读为:“云朝(hāo)朝(cháo),朝(hāo)朝(hāo)朝(cháo),朝(hāo)朝(cháo)朝(hāo)散;潮长(cháng)长(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hǎng),长(cháng)长(hǎng)长(cháng)消。”自此,断句也就不言而喻。
1.(浙江宁波卷)对联很精妙。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
A.相 B.自 C.急 D.少
2.(福建福州卷)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情节对出下联。(宽对即可)
故事情节:
上联:嫉恶如仇,悟空三打白骨精;
下联:
3.(内蒙古包头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1)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
下联:
(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4.(甘肃兰州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 唐三藏 野猪林 火焰山 路阻 败走 大闹
下联:
故事情节:
1.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2.校准备举行读书报告会,会场上要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补写出下联,使之与上联构成对偶。
上联:习成就人生路
下联:
3.下面两副对联各缺一半,请将短语加以整合,按要求组成两副七字对联。
傲冬雪 谢春风 满园桃李 红梅含苞
新春对联:上联:
下联:绿柳吐絮迎新春
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遍地蕙兰思化雨
下联:
4.下面是一副励志对联,欣赏后回答有关问题。
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对联强调的一个字是: 。
(2)这副对联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就此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厉害,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材料二】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摘自360百“对联”目录条
【材料三】
对对子是文人雅士的游戏,题写对联是古代重要的文化活动。常见的题写方式有:
A.拆字:用拆字的方式写成的对联。
B.谐音:用语音相谐的方式写成的对联。
C.回文:用顺读或逆读均可的对联。
D.叠字:用重叠其字的方式写成的对联。
E.歇后:用歇后语格式写成的对联。
F.集句:用集取名句方式写成的对联。
——选自《高中文史拓展阅读·语言技分册》
(1)从上述三段材料中,我们可以从中提炼有关“对联”的信息各不相同。
【材料一】反映出少年时代的鲁迅要在私塾里习“对课”。
【材料二】简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下列两组对联,依次运用了【材料三】中所说的____、____题写方式
第一组:“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第二组:“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
②简单分析“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这则联语的题写方式以及表达效果。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张贴对联,以祈福迎财,表达祝福,盼望家人平安,国家富强。对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是人们美好愿望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对联也被称为楹联、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国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2005年,国务院把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对联相关的题目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不少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上,考试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考查方式是根据提示补写上联或下联,补写对联多数给出提示语或具体情境。如福建福州卷,要求考生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故事情节,并据此故事情节对出下联。补写对联也有不给相关主题限制,直接要求考生补写的。比如内蒙古包头卷,就先给出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要求考生直接补出下联。
另外,对联类题目有时也会采取其他特殊的考查方式。比如山西卷,给出了一组对联,如: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藏古今术,聚天地精华(书店);运动奏响生命,锻炼点燃激情(运动场);节约用水一点一滴,珍惜粮食一颗一粒(餐厅)等。让考生判断其所属地点。再如浙江温州卷,说温州江心寺正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然后要求考生用“/”给此联断句。
对联由来
对联源远流长,一般认为最早起源于桃符。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所以每到辞旧迎新之际,人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神人的名字,然后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祈福灭祸,这就是最早的桃符。但这种桃符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所以这种桃符显然不能称之为对联。
到了五代,后蜀皇帝孟昶(chǎng)在寝室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人们普遍认为,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了。清代时期,对联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许多艺术手法都用在了写对联上,而且对联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些对联或描绘祖国山川,或抒写个人怀抱,或揭示生活哲理,或评议今昔人物,或概括地方掌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对联不仅种类繁多,贴法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是上联贴在右边,但如果有横批,那就要按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
现如今,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许多地区流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着重大作用。
对联分类
节令联
所谓节令联,通俗地讲,就是指内容与节日、时令有关的对联,具有应时性或纪念性,既可表达美好祝愿,也可咏物、抒情、议论。“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联自然也就成了节令联中的重中之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神州大地,一片喜气。节令联除了春联外,还包括元旦联、国庆联等多种。“欢度国庆,恰逢稻熟丰登日;喜迎佳节,正值秋高气爽天”,这则国庆联将节日与农事、节气嵌合在一起,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日临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风起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这则节气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大寒”“霜降”“小雪”6个节令名,上联写丽日,下联写风雪,两相映照,美不胜收。
喜庆联
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包括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或喜庆吉祥。“术精业亦精,名士名医随客唤;人寿己也寿,仙桃仙李逐年栽”是一副祝寿联,一看便知寿者是个医生,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受人尊敬。“大圆小圆同心圆心心相印,阴电阳电异性电性性互吸”是一副婚联,喜结连理的是一位教几何的老师与一位教物理的老师,此联上下联各采撷了几个几何和物理术语,一语双关,别出心裁。
哀挽联
又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鲁迅去世后,有几位外国友人也运用挽联这种形式,表达他们对鲁迅的哀悼之情。鲁迅的日本友人佐藤村夫写的挽联是:“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这副挽联运用排比句,写出了鲁迅的人格特征与其对世人的影响,不用典,平白如话,很有特色。
行业联
是指专门为某一行业或机构创作的一种对联。行业联要能表述该行业或机构的突出特征,让人一看心知肚明。“操毫末技艺,不教斯人憔悴,古今中外离不得;习顶上功夫,能使头面一新,男女老幼尽开颜”,此联一看便是理发行业联,“毫末技艺”与“顶上功夫”对得异常绝妙,既突出了理发业特点,又充满职业自豪感。“酒香十里,招客举杯邀明月;饭悦一堂,引人挥箸唱春风”是一则酒馆联,“邀明月”对“唱春风”,真是“大手笔”。“弦中参妙理,曲里寄幽情”是乐器店联,短短10字,高度凝练地概括出了乐器修身养性、传情达意的特点,非常巧妙。
名胜联
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多用于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就创作手法而言,名胜联可分为写景、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等。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当人们置身于名山胜水之中时,往往触景生情,撰写对联,以抒发心中的情感。他们留下的这些楹联佳作,有的刻在亭台楼阁上,有的张贴于寺庙祠墓里,不但为山水增色,而且陶冶了游人的情操,增加了人文的气息。
对联特点
字数相等
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这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如“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上下联各七个字三个词,一一对应,不多不少。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的,如民国时有人写了一副嘲讽袁世凯的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对不齐,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属于作者别有心思。
平仄相谐
平仄指中国诗词格律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的声调,仄指有高低曲直变化的声调。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不难看出,此对联上下联大致平仄相反,且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基本符合要求。
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写对联的时候,要注意实对实,虚对虚。实词主要有: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名词要对应名词,动词要对应动词。如一副写端午的对联:“箬(ruò)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龙舟逐水,百桡(ráo)划出四时情。”“箬叶”对“龙舟”,“飘香”对“逐水”,“一”对“百”,“千古”对“四时”。各个词语一一相对,词性相同。
内容相关
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如果内容相关,又能互相照应,比如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是一拆字联,上联写柴,下联写烟,烟因柴生,同时上下联更是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生活气息,内容紧紧相连。
佳联赏析
1.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一副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联,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写。他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之余,经常评议朝政,影响很大。上联将读书声与风雨声有机融为一体,既诗意盎然,又充满深意;下联则抒发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给人以积极的启示。在此联中,“风声雨声读书声”与“家事国事天下事”相对,“入耳”与“关心”相对,极其工整,堪称完美。&
2.上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下联: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这是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所作扬州平山堂集句联。此联很有意思,上联中的“衔远山吞长江”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下联中的“送夕阳迎素月”出自王禹偁(chēng)《黄冈竹楼记》,“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出自苏轼的《放鹤亭记》。作者将这些名句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盛赞平山堂美景,浑然天成,美不胜收,令人如临其境。
3.上联: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
下联: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这是一则数字联,用古典文中常见的“一百八”来对“五十六”,十分妥帖;用“一呼百应”对“五光十色”,两个成语中巧嵌数字,非常巧妙;用“八方和”对“六合春”,特别自然。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上一分句的“一百八”“五十六”在下一分句中被依次拆用。此联表现了全国人民共享新春快乐、上下同心协力共建小康的和谐景象,意境十分优美。
4.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挽联,用来纪念鲁迅先生。此联的妙处在于,上下两联联尾化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名《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赞扬了鲁迅先生那种为唤醒民众而振臂高呼,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呼告的“呐喊精神”,又慨叹鲁迅先生逝世给文坛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文坛从此“彷徨”的现实,可谓构思巧妙,对仗严谨。
补写题
从近年中考语文试卷对对联的考查情况看,其考查方式主要以补写为主。如果直接让我们补写,可采用“拆合法”。所谓拆,即把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拆分成若干个词组,再根据这些词组尝试作对;所谓合,就是尝试将对出的词语组合起来,看上下联能不能字数相同、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如果不行,就再作微调。比如给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补写下联,可将上联拆成“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几部分,这样很容易就能逐一对出“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一组合答案就出来了。如果先给语境或提示语,再要求我们补写对联,那就更容易了。先采用“拆合法”,然后再从语境或提示中寻找作对的词汇。
选择题
一般是给出一组对联,然后根据要求选出相应的对联或用错的对联。解题方法是先读懂对联内容,把握对联特色,然后作出相应的选择。山西卷要求根据对联内容判断所属场所,而“运动奏响生命,锻炼点燃激情”是用在运动场所的,显然不是教室。
断句题
解题方法是先弄懂对联意思,然后据义断句。比如前面所举的温州卷中的“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一对联,已经给出了意思: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很显然,上联中的“朝”是多音字,有两种解释,一个当早晨讲,另一个当朝拜讲,引申为会聚;下联中的“长”也是多音字,也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经常的意思,一个是“涨”的谐音。据此,此联可读为:“云朝(hāo)朝(cháo),朝(hāo)朝(hāo)朝(cháo),朝(hāo)朝(cháo)朝(hāo)散;潮长(cháng)长(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hǎng),长(cháng)长(hǎng)长(cháng)消。”自此,断句也就不言而喻。
1.(浙江宁波卷)对联很精妙。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
A.相 B.自 C.急 D.少
【答案】B
2.(福建福州卷)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情节对出下联。(宽对即可)
故事情节:
上联:嫉恶如仇,悟空三打白骨精;
下联:
【答案】示例①故事情节:鲁达等人到酒楼喝酒,听到隔壁金氏父女啼哭。得知镇关西的罪行,鲁达大怒,当即赠送金氏父女银两,安排他们出逃。再到肉案前,戏耍了郑屠一番,并把他摁倒在地,先后三拳便要了他的性命。下联:侠肝义胆,鲁达拳打镇关西。
示例②故事情节:林冲刺配沧州,途经柴进庄园,柴进盛情款待。柴氏庄上洪教头嫉妒林冲,有意挑衅。林冲在柴进鼓动下用棒教训了狂妄的洪教头。下联:武艺高强,林冲棒打洪教头。
示例③故事情节: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来到黄泥岗,停车休息。吴用巧设妙计,用药酒放倒杨志一行人,智取了生辰纲。下联:足智多谋,吴用智取生辰纲。
示例④故事情节:武松刺配孟州时,为报答施恩,酒后来到快活林,他先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又痛打蒋门神,打得他跪地告饶。最后夺回了快活林,归还施恩。下联:有恩必报,武松醉打蒋门神。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对联知识。解答此题,要求生熟悉作品的相关情节,结合对联知识,选择自己较熟悉、较拿手的故事情节进行组织概括。
3.(内蒙古包头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1)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
下联:
(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答案】(1)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2)白云观里望白云,云散见日升。
并要注意内容的相关性和措词的优美。
4.(甘肃兰州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 唐三藏 野猪林 火焰山 路阻 败走 大闹
下联:
故事情节:
【答案】示例①:花和尚大闹野猪林
故事情节: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经野猪林。两位押解差役受高俅指示,欲害林冲性命。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林冲至野猪林,在关键时刻救下林冲。
示例②: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故事情节:唐僧师徒西去取经,来到火焰山前,酷热难当,无法前行。孙悟空借来芭蕉扇。扇灭大火,才得顺利西行。
【解析】此题考查名著阅读和对联知识。解答此题,要求生熟悉作品的相关情节,结合对联知识,选择自己较熟悉、较拿手的故事情节进行组织概括。
1.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答案】D
【解析】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对联的考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继承的理念。考查形式以选择和对句为主。掌握对对联的要诀是准确把握对偶这种修辞的用法。解答此题,应先分析上联成分的词性,“凌云”修饰“劲竹”,故可排除A、D两项。“真”修饰“君子”,与“绝”“美人”刚好相对,故排除C项,选择D项。
2.校准备举行读书报告会,会场上要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补写出下联,使之与上联构成对偶。
上联:习成就人生路
下联:
【答案】示例①:阅读助推中国梦
示例②:阅读铸造正气魂
符合规范亦可。@
3.下面两副对联各缺一半,请将短语加以整合,按要求组成两副七字对联。
傲冬雪 谢春风 满园桃李 红梅含苞
新春对联:上联:
下联:绿柳吐絮迎新春
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遍地蕙兰思化雨
下联:
【答案】红梅含苞傲冬雪;满园桃李谢春风。
【解析】作答时紧扣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意义相关等要求即可。
4.下面是一副励志对联,欣赏后回答有关问题。
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对联强调的一个字是: 。
(2)这副对联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1)恒
(2)上联指出了如有恒心,就没有必要起早贪黑;而下联从反面入手,说明“三天打鱼两天晒”是人生的大敌,从而突出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解析】仔细揣摩所给对联,可知此对联重点强调了恒心。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恒心的重要性。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厉害,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材料二】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摘自360百“对联”目录条
【材料三】
对对子是文人雅士的游戏,题写对联是古代重要的文化活动。常见的题写方式有:
A.拆字:用拆字的方式写成的对联。
B.谐音:用语音相谐的方式写成的对联。
C.回文:用顺读或逆读均可的对联。
D.叠字:用重叠其字的方式写成的对联。
E.歇后:用歇后语格式写成的对联。
F.集句:用集取名句方式写成的对联。
——选自《高中文史拓展阅读·语言技分册》
(1)从上述三段材料中,我们可以从中提炼有关“对联”的信息各不相同。
【材料一】反映出少年时代的鲁迅要在私塾里习“对课”。
【材料二】简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下列两组对联,依次运用了【材料三】中所说的____、____题写方式
第一组:“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第二组:“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
②简单分析“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这则联语的题写方式以及表达效果。
【答案】(1)①对联的名称、艺术形式、历史和价值。
②常见题写对联的方式。
(2)①B C
②用了叠字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中美景,读来令人感到愉悦。
风”。运用了逆读的方式。
②“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运用了叠字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中美景,读来令人感到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