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梅兰竹菊四君子-备战2018年中考语文之国学热点文化聚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3章 梅兰竹菊四君子-备战2018年中考语文之国学热点文化聚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8 08:22:49

文档简介


战国有孟尝、平原、信陵、春申四公子,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千古流芳;花中也有四君子,傲雪、幽香、坚毅、淡雅,以其清高的品质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它们便是点缀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国文化从先秦开始即推崇君子人格,“君子坦荡荡”“君子泰而不骄”“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之交淡如水”……,与君子有关的诗文不绝于典籍。自古以来华夏士人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更是借着梅兰竹菊的幽香雅致、冰清玉洁表现自己的独立精神,“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抒发自己对于君子人格的向往。
文史上,那些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无不点缀着梅兰竹菊的意象。比如,一部《红楼梦》,梅兰竹菊四君子在大观园中频频亮相,甚至是一部书中许多女子的精神寄托。白雪寒冬,盛开着红梅的栊翠庵,住着梅花雪水沏茶、傲视俗物的妙玉;千竿翠竹掩映的潇湘馆,黛玉风骨逸致,泪洒斑竹,以咏絮才夺魁菊花诗。还举止似桂如兰的袭人,芙蓉般遗世独立的晴雯。曹雪芹先生将梅兰竹菊美好的意象,赋予了大观园中一群远离俗尘的女儿们,寄托着文人理想的人格。非但文作品,国画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寄予了画家许多情怀。王冕的梅、郑思肖的兰、郑板桥的竹、八大山人朱耷的菊……写意传神,尽显君子之风。
悠久的中华文化史中,历代的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和勾画共同赋予了梅兰竹菊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古文、古画中,四君子意象层出不穷,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便浸染在这水墨之中,流淌在字里行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文化意象。梅兰竹菊也在中考语文中有所考查。如四川达州卷就以阅读题的形式考查了菊的精神品质,并要求结合选文中对玉文化的介绍推断菊文化形成的原因,考查对文化内涵的掌握,反映了这一传统文化意象已经进入了中考命题者的视线。对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象的把握对于赏析文人的品格和古诗的意旨也有很大的助益,所以,系统地了解梅兰竹菊在中华传统化中的象征意义,对中生是很有必要的。
迎霜傲骨之梅
梅花不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还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梅花也是如此。“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咏梅》),梅花隆冬盛开,剪雪裁冰,“梅须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敢与雪花争一片冰清玉洁,是不畏严寒的傲骨的象征。@
提起梅花,我们多会想起那个以“梅妻鹤子”而称的林逋。世传他爱梅爱鹤成痴,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远离尘俗,独具傲骨,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的《山园小梅》是咏梅诗中的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在众芳凋零的冬日,梅花凌寒独开,占尽一园风情。“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花疏疏落落,倒影横斜在清浅的水中,传神地写出梅花爽朗清澈的风骨,多么像一幅水墨画。“暗香浮动月黄昏”,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梅花的醉人芬芳,暖了一个冬日的冷寂。林逋在这首诗中,正是借着咏梅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俗的清高和淡雅。
还有一位词人,也是借着梅花表现自己的人格。如果说林逋欣赏的是梅花疏影横斜的摇曳和脱俗的气质,那么这位词人钦佩的就是梅花的傲骨,他便是南宋的爱国词人陆游,他的《卜算子·咏梅》词曰: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整首词的基调有些清冷和愁苦,正与他此时的心情相映。爱国如他,却壮志难酬,如何能不愁。陆游一生铮铮铁骨,立志报国,却命途多舛,饱受挫折。那在断桥边“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梅花,凌寒先开,无意争春,却受着群芳的妒忌,多么像一直承受着各种猜忌迫害的词人。然而,梅花依然高风亮节,无论风雨如何摧残,仍有香如故。陆游自己不也是这样,尽管人生坎坷,却还是不肯摧眉折腰,留得一片冰清玉洁吗?
很多经历过起伏波澜的诗人都曾经用咏梅的佳句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只有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图题诗》也独具一格。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
“洗砚池”传说书法家王羲之练习书法的地方,王冕与王羲之同姓,所以自称“吾家”。这墨梅是用淡墨画成的,朵朵花开,却并不娇艳。因为它不需要别人的夸赞,只希望能够留得一身清高的气骨独立于天地之间。像王羲之一样刻苦勤的王冕,一生不肯巴结权贵,洁身自好,不正像这洗砚池头的墨梅吗?王冕正是用梅花的诗与画,反映出自己的人格操守。
经过历史的沉淀,梅花已经作为君子品格的象征化入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它既有凌寒盛开的傲骨,又有着林逋的隐逸之气;既有着不畏严寒的自强不息,又有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脱俗,代表了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君子气质。
幽清高洁之兰
在中国文化里,兰花是一种独特的象征,它生于幽谷,对繁华不屑一顾,孤芳自赏,远离利禄功名,淡泊自处,是中国文化中幽清高洁的君子品格的象征。《孔子家语》云:“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而改节。”兰,最具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洁身自好。
在中国文化史上,与兰关系最密切的,也是文人爱兰的源头,应该是先秦时期影响了后世无数士人的两个人——孔子和屈原。
几年前一部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叫作《幽兰操》,空灵悠远的音调正合了兰花生于幽谷的空灵,而这首歌的歌词便是《猗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有之。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猗兰操》相传最早为孔子所作,韩愈补佚。兰是孔子自喻,“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表现了孔子虽不得用,也坚持自己操守的人格。正是出于对君子如兰的推崇,对孔子的敬仰,历代文人多有仿《猗兰操》的诗作。
兰被文人喜爱,还因为另一个洁身自好的诗人——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曲《离骚》,将兰花与屈原联系在了一起,也赋予了兰花清高的文人品格。为奸邪小人所害、被楚王怀疑的屈原,空有一腔忠君爱国的抱负却无人赏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用兰花来寄托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
渐渐地,兰花的高洁在士人中成为共同的理想追求,颂兰之诗层出不穷。唐代张九龄自伤怀才不遇,作《感遇》诗十二首,其中一首为: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花在春天开得茂盛,桂花在秋天分外皎洁,风吹着花香,美人闻到了心情顿时变得喜悦。可是,那兰花和桂花本是顺应自己的本性开放,哪里是为了美人的欣赏呢?这首诗,既得《猗兰操》“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情致,又有屈原美人香草的意境,表达了君子修德不为功名利禄,只为自身无愧的洁身自好。这正是兰无人而芳的品质。
非但诗歌,历代画兰者也是不绝,而且画法各异,极具神韵。宋末郑思肖非常有名,他爱画墨兰,但所画兰花从不画根土,意思是作为民族之根的宋土已被掠夺。如此,兰于幽清之外,又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寓意。
宋代画家郑思肖的《墨兰图》
“孤兰生幽谷,众草共芜没”(李白《古风》),但它却能洁身自好。兰,是幽清自持的君子。它代表了一种不媚俗的淡泊,孤芳自赏的清高,又因为画家的匠心独运,而具有了爱国的意义,体现着文人坚贞不屈的爱国品质。
谦逊坚韧之竹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它的劲节,代表着文人坚强的骨气;它的虚空,代表着君子的虚怀若谷;它的萧疏,代表着文人的潇洒脱俗。所以,很多文人的住宅中种植着竹子。#
潇洒的魏晋之风,自然少不了竹。嵇康、阮籍等七人,以其洒脱的魏晋风骨留下了竹林七贤的绝响。名士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最痴,《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关于他爱竹的故事。王徽之有一次临时寄居在一个地方,让身边的人种上了一些竹子。有人间,你不过暂住几天,何必要种竹子呢?王徽之指着那几竿绿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觉得,宁可不吃肉,也不能不在自己住的地方种竹子,没有肉不过是令人瘦,而没有竹子的陪伴却让人显得低俗了。可见,到了苏轼的年代,竹已经成为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象征。
唐代女诗人薛涛曾作《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薛涛此诗,尽显了竹在古典文化中丰富的意蕴。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在冬天观赏更能品味它那刚劲之风。若在春天欣赏,也能够看出它虚心的谦谦君子之风。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常在竹林之中喝酒、纵歌、吟诗,被称为竹林七贤。舜妃指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当年舜帝离世时,二妃日夜痛哭,泪撒竹林,成为斑竹。竹林七贤的潇洒,舜妃泪洒斑竹的忠贞悲苦,都在这首赏竹的诗中了。
除了诗人,自古画竹者也不在少数,而最有名的,当数郑板桥。
郑板桥善画竹,用一支画笔,以竹的气节表白自己。郑板桥身为父母官,多次为百姓获罪,仕途不顺,却仍坚持着自己的高风亮节。他最有名的题画诗《竹石》便是如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即使是面对着千磨万击和四面的劲风,在石上生长的竹子却还还是坚韧不屈,体现出一种倔强和刚硬。落拓不羁的郑板桥,在这一诗一画中,使青竹在破岩之中挺拔生长的坚韧之态跃然纸上,而竹也成为了自己人格的写照。
爱竹已经成为郑板桥的一种生活习惯,正像王徽之那样,何可一日无此君?
在中国文化中,竹同样代表了多种君子人格,比如高雅脱俗、清高自立、谦逊、坚韧、高风亮节等等。在诗人和画家的笔墨中,这些摇曳的精神意蕴在纸上跳跃,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雅洁的君子形象。
隐逸坚贞之菊
菊,花中之隐逸者也。而菊之所以具有了隐逸的意蕴,是归园田居的陶渊明赋予的。
东晋诗人陶渊明,误人尘,违背L、意为官,终于还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享受自然的躬耕生活。他在《饮酒》诗中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归隐后的心境。在东篱边采菊,抬头望见南山,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悠然自得。远离官场的纷扰,诗人在秋菊的一片佳色中陶醉着。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所以他创造的许多意象也随着他的隐逸之名成为了隐逸的化身,菊就是其中之一。后代诗人笔下的菊,似乎一大部分都是长在东篱下的那丛菊花,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咏菊》诗中说道:“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如刘克庄的《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比,随分篱边要几丛。”不愿与春天的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只默默地开在秋日的篱边,诗人在咏菊的时候,想到的也是陶渊明。在后世文人的诗文中,菊与陶渊明是一体的,是文人隐逸情怀的象征。
除了隐逸,菊花也有与梅花一样羊傲霜的骨气,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寒意渐侵的秋冬时分,百花纷纷枯萎,而菊花却能够不屈于严寒,最后凋零,这首诗赞美了菊花不惧严寒的精神。
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赠答诗中也体现了菊花在百花开尽后才独自开放的精神: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枯时始见花。
这首诗更是以菊花体态的纤弱来凸显不畏严寒的精神,较之元稹的诗句更显出了菊花的品格。而且,此诗中还介绍了菊花延年益寿的功效。重阳节,我国传统中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其味清凉甘美,有延缓衰老的功效。
菊花不仅寒秋独艳,而且有着不屈不挠的气节。即使枯萎了,也不会离开枝头。宋代才女朱淑真有一首诗《黄花》立意新颖: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枝头抱香,即使枯萎了也不愿意被秋风吹落。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中有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也是对菊花这种品格的赞颂。
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中的一众女孩子曾经吟咏菊花诗,其中最好的是林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其中的《问菊》是林黛玉以菊花的品格自喻的佳作。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在这首诗里,林黛玉写出了菊花隐逸、孤傲、百花开尽后独放的品格,但却又独出心裁,一反前人对于菊花不惧严寒的歌颂,慨叹菊花在百花开尽后迟迟绽放,孤标傲世,却难觅知音的孤独,而在“圃露庭霜”的寒冷环境下,则更显出了菊花因其孤傲品格而寂寞无依的处境。这首诗很显然是她借菊抒情,感慨清高自傲的她在大观园中的寂寥。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曲高而和寡,孤标傲世,洁身自好,虽得顺应本心,却也往往是孤独的。
菊花,不仅是隐逸的君子,也有着不惧严寒的风骨。它象征着文人的隐逸情怀,代表了一种对功名的漠视。同时,虽然纤瘦却在百花开尽的秋天开放,甚至枯萎了也不凋零,体现着中国人温润却又坚韧的品质。
梅,迎霜傲骨;兰,幽清高洁;竹,谦逊坚韧;菊,隐逸坚贞。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独有的脱俗风骨与华夏士人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华士人抒发感情,追求理想人格的精神载体。而这梅兰竹菊四君子也在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中被赋予了迷人的意蕴,不断丰富着其文化内涵。
要重视积累
结合本文介绍,在日常习中不断积累与梅兰竹菊有关的诗文和国画资料,做读书笔记,将四君子的精神气质牢记在心,并有选择性地背诵经典诗句,以备考查。
要发现四君子精神气质间的相通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君子人格有许多共同的精神气质,而梅兰竹菊的象征意蕴必然也会有相通性。如梅花与菊花都有不畏严寒的精神,竹与梅花都有一种刚强的气质,兰、菊与梅花都有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清高,而四君子都是文人追求高雅的象征,具有雅洁的气质。
要借助对四君子意象的了解鉴赏古诗
四君子的精神气质如果不在古诗古画中反复鉴赏便只是线条化的知识,只有会运用这些意象鉴赏古诗,将这些精神品质融入到诗句当中,进而发掘诗人通过梅兰竹菊的意象传达的精神,才能够对四君子精神气质的掌握更加生动丰富,也便于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
梅兰竹菊文化的考查必然是围绕其精神内涵展开。简言之,梅花代表傲骨、清高、坚韧、自强;兰象征淡泊、高洁、坚贞、爱国;竹代表刚劲、谦逊、清高、忠贞;菊则象征着隐逸、傲骨。掌握了这些文化意蕴,面对围绕梅兰竹菊文化的考题便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山东济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②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竹海”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无园不竹”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
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4.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与梅花、兰花、竹并称“四君子”它们是中国人感物抒怀的对象。下面四句诗就是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写的请找出描写菊花的诗句( )
A.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C.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D.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2.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与梅花、兰花、竹并称“四君子”,它们是中国人感物抒怀的对象。下面四句诗就是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写的,下面描写菊花的诗句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C.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D.记得春风散幽谷,蕙花如草趁樵归。
3.综合实践题。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二】宋代文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
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 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4.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又快要到腊梅飘香的季节了,阅读下列有关“梅”的几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梅,是我国特有的花卉,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梅,树姿苍劲,铁骨铮铮,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花态文雅,婀娜多姿,高雅清秀,生机盎然。于隆冬百花凋零之时,仍傲然挺立,喷红吐绿,向人们展示出春光明媚,妍丽动人的景象。在《群芳谱》中,梅花位列“花魁”,更有花中“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的美称。¥
材料二:一组梅花图
材料三:与梅花有关的典故。著名的有被誉为“梅隐”的宋代诗人林逋,性情高洁,结庐西湖孤山,以植梅畜鹤为乐,终身不仕不娶,而以梅鹤为伴,因而传有“妻梅子鹤”的千古佳话,梅之名因而益彰。“望梅止渴”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行军失汲道,士兵口渴难耐,步履艰难。曹操急中生智,说“前有大梅林,梅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兵闻之,口皆出水,精神大振,终于摆脱了困境。
材料四:与梅花相关的诗句: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③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王冕的《墨梅》)等。
(1)中国人多爱梅,请从上述材料中探究原因。
(2)我国是梅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梅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梅花有关。欣赏名联,补全对联。
①上联:雪里红梅,________________
下联: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②上联:虚心竹有低头叶
下联:傲骨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校准备把“梅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如何开展这项活动,请你向校提两条建议。
5.阅读元稹的《菊花》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菊 花①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②,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菊花,历来被视作高风亮节、超凡脱俗的象征,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②陶家:指陶渊明宅。东晋隐士陶渊明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常以“陶家菊”、“陶菊”称菊花。
(1)作者喜爱菊花,试描述作者因喜爱菊花而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结合诗句说说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

(3)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花之隐逸者——菊
①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美德和长寿,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画家吟诗作画的好题材。远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就种植菊花了,在古书上菊花有种种不同的名称,像日精、女华、寿客、延年、隐逸花、重阳花等。最早有关菊的记载是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里面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句子,意思是吃菊可以治病延年。
②菊属于菊,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花卉。虽然许多菊植物的名称都带个菊字,像波斯菊、万寿菊、翠菊、除虫菊等,但它们都不是菊花,而只是同属于菊。
③原来菊只在秋天开花,现经栽培改良,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而且有三千多种不同的品种,如丁字菊、金线菊、美浓菊、悬崖菊、大荔菊等。菊的叶子是单叶,有深裂,看起来像复叶。它的花有的是兼有舌状花和管状花的混合头状花序,有的只有舌状花。舌状花即花瓣,围绕在花序的四周;管状花即花心,位于花序的中心。一朵菊花其实是无数朵小花聚生而成的。菊的品种多,分类的方法也不同。有的以开花期分春菊、秋菊、寒菊,有的以植株高矮分高种、中种、矮种,有的以花朵大小分大菊、中菊、小菊。常见的菊花颜色有白、黄、红、紫等,珍贵少见的有深红和翠绿两色。
④古时的中国人曾以菊当食物,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就曾以菊瓣和菜而食,这有诗句“朝饮木兰之聚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广东人有几道菜也是以菊为佐料的,像菊花鱼球、菊花三蛇羹、菊花鲈鱼羹等。菊花茶也是中国人的饮料之一,菊花泡龙井茶就叫“菊井”,泡寿眉的就叫“菊寿”,至今,菊花茶仍是夏天人们喜爱的清凉解渴的饮料。
⑤古时重阳节还有赏菊、饮菊花酒或是以菊花当簪插戴的习俗。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同们都熟悉的句子。另有唐朝诗人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这几句也是家喻户晓的。
6.根据本文说明的内容和顺序,完成下面的结构图。(每个方框内限填一个字)
A. 久远——属有别——品种构造——分类方法——B.饮食 ——C. 习俗
7.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最早”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8.第③段说:“原来菊只在秋天开花,现经栽培改良,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请从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9.“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下面这首咏词中的“她”是指“四君子”中的哪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0.积累链接:屈原把秋菊之落英当作食物,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关于落英的描写是 , 。

战国有孟尝、平原、信陵、春申四公子,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千古流芳;花中也有四君子,傲雪、幽香、坚毅、淡雅,以其清高的品质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它们便是点缀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国文化从先秦开始即推崇君子人格,“君子坦荡荡”“君子泰而不骄”“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之交淡如水”……,与君子有关的诗文不绝于典籍。自古以来华夏士人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更是借着梅兰竹菊的幽香雅致、冰清玉洁表现自己的独立精神,“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抒发自己对于君子人格的向往。
文史上,那些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无不点缀着梅兰竹菊的意象。比如,一部《红楼梦》,梅兰竹菊四君子在大观园中频频亮相,甚至是一部书中许多女子的精神寄托。白雪寒冬,盛开着红梅的栊翠庵,住着梅花雪水沏茶、傲视俗物的妙玉;千竿翠竹掩映的潇湘馆,黛玉风骨逸致,泪洒斑竹,以咏絮才夺魁菊花诗。还举止似桂如兰的袭人,芙蓉般遗世独立的晴雯。曹雪芹先生将梅兰竹菊美好的意象,赋予了大观园中一群远离俗尘的女儿们,寄托着文人理想的人格。非但文作品,国画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寄予了画家许多情怀。王冕的梅、郑思肖的兰、郑板桥的竹、八大山人朱耷的菊……写意传神,尽显君子之风。@
悠久的中华文化史中,历代的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和勾画共同赋予了梅兰竹菊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古文、古画中,四君子意象层出不穷,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便浸染在这水墨之中,流淌在字里行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文化意象。梅兰竹菊也在中考语文中有所考查。如四川达州卷就以阅读题的形式考查了菊的精神品质,并要求结合选文中对玉文化的介绍推断菊文化形成的原因,考查对文化内涵的掌握,反映了这一传统文化意象已经进入了中考命题者的视线。对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象的把握对于赏析文人的品格和古诗的意旨也有很大的助益,所以,系统地了解梅兰竹菊在中华传统化中的象征意义,对中生是很有必要的。
迎霜傲骨之梅
梅花不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还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梅花也是如此。“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咏梅》),梅花隆冬盛开,剪雪裁冰,“梅须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敢与雪花争一片冰清玉洁,是不畏严寒的傲骨的象征。
提起梅花,我们多会想起那个以“梅妻鹤子”而称的林逋。世传他爱梅爱鹤成痴,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远离尘俗,独具傲骨,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的《山园小梅》是咏梅诗中的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在众芳凋零的冬日,梅花凌寒独开,占尽一园风情。“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花疏疏落落,倒影横斜在清浅的水中,传神地写出梅花爽朗清澈的风骨,多么像一幅水墨画。“暗香浮动月黄昏”,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梅花的醉人芬芳,暖了一个冬日的冷寂。林逋在这首诗中,正是借着咏梅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俗的清高和淡雅。
还有一位词人,也是借着梅花表现自己的人格。如果说林逋欣赏的是梅花疏影横斜的摇曳和脱俗的气质,那么这位词人钦佩的就是梅花的傲骨,他便是南宋的爱国词人陆游,他的《卜算子·咏梅》词曰: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整首词的基调有些清冷和愁苦,正与他此时的心情相映。爱国如他,却壮志难酬,如何能不愁。陆游一生铮铮铁骨,立志报国,却命途多舛,饱受挫折。那在断桥边“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梅花,凌寒先开,无意争春,却受着群芳的妒忌,多么像一直承受着各种猜忌迫害的词人。然而,梅花依然高风亮节,无论风雨如何摧残,仍有香如故。陆游自己不也是这样,尽管人生坎坷,却还是不肯摧眉折腰,留得一片冰清玉洁吗?
很多经历过起伏波澜的诗人都曾经用咏梅的佳句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只有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图题诗》也独具一格。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
“洗砚池”传说书法家王羲之练习书法的地方,王冕与王羲之同姓,所以自称“吾家”。这墨梅是用淡墨画成的,朵朵花开,却并不娇艳。因为它不需要别人的夸赞,只希望能够留得一身清高的气骨独立于天地之间。像王羲之一样刻苦勤的王冕,一生不肯巴结权贵,洁身自好,不正像这洗砚池头的墨梅吗?王冕正是用梅花的诗与画,反映出自己的人格操守。
经过历史的沉淀,梅花已经作为君子品格的象征化入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它既有凌寒盛开的傲骨,又有着林逋的隐逸之气;既有着不畏严寒的自强不息,又有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脱俗,代表了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君子气质。
幽清高洁之兰
在中国文化里,兰花是一种独特的象征,它生于幽谷,对繁华不屑一顾,孤芳自赏,远离利禄功名,淡泊自处,是中国文化中幽清高洁的君子品格的象征。《孔子家语》云:“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而改节。”兰,最具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洁身自好。
在中国文化史上,与兰关系最密切的,也是文人爱兰的源头,应该是先秦时期影响了后世无数士人的两个人——孔子和屈原。
几年前一部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叫作《幽兰操》,空灵悠远的音调正合了兰花生于幽谷的空灵,而这首歌的歌词便是《猗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有之。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猗兰操》相传最早为孔子所作,韩愈补佚。兰是孔子自喻,“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表现了孔子虽不得用,也坚持自己操守的人格。正是出于对君子如兰的推崇,对孔子的敬仰,历代文人多有仿《猗兰操》的诗作。
兰被文人喜爱,还因为另一个洁身自好的诗人——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曲《离骚》,将兰花与屈原联系在了一起,也赋予了兰花清高的文人品格。为奸邪小人所害、被楚王怀疑的屈原,空有一腔忠君爱国的抱负却无人赏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用兰花来寄托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
渐渐地,兰花的高洁在士人中成为共同的理想追求,颂兰之诗层出不穷。唐代张九龄自伤怀才不遇,作《感遇》诗十二首,其中一首为: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花在春天开得茂盛,桂花在秋天分外皎洁,风吹着花香,美人闻到了心情顿时变得喜悦。可是,那兰花和桂花本是顺应自己的本性开放,哪里是为了美人的欣赏呢?这首诗,既得《猗兰操》“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情致,又有屈原美人香草的意境,表达了君子修德不为功名利禄,只为自身无愧的洁身自好。这正是兰无人而芳的品质。
非但诗歌,历代画兰者也是不绝,而且画法各异,极具神韵。宋末郑思肖非常有名,他爱画墨兰,但所画兰花从不画根土,意思是作为民族之根的宋土已被掠夺。如此,兰于幽清之外,又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寓意。
宋代画家郑思肖的《墨兰图》
“孤兰生幽谷,众草共芜没”(李白《古风》),但它却能洁身自好。兰,是幽清自持的君子。它代表了一种不媚俗的淡泊,孤芳自赏的清高,又因为画家的匠心独运,而具有了爱国的意义,体现着文人坚贞不屈的爱国品质。
谦逊坚韧之竹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它的劲节,代表着文人坚强的骨气;它的虚空,代表着君子的虚怀若谷;它的萧疏,代表着文人的潇洒脱俗。所以,很多文人的住宅中种植着竹子。
潇洒的魏晋之风,自然少不了竹。嵇康、阮籍等七人,以其洒脱的魏晋风骨留下了竹林七贤的绝响。名士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最痴,《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关于他爱竹的故事。王徽之有一次临时寄居在一个地方,让身边的人种上了一些竹子。有人间,你不过暂住几天,何必要种竹子呢?王徽之指着那几竿绿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觉得,宁可不吃肉,也不能不在自己住的地方种竹子,没有肉不过是令人瘦,而没有竹子的陪伴却让人显得低俗了。可见,到了苏轼的年代,竹已经成为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象征。
唐代女诗人薛涛曾作《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薛涛此诗,尽显了竹在古典文化中丰富的意蕴。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在冬天观赏更能品味它那刚劲之风。若在春天欣赏,也能够看出它虚心的谦谦君子之风。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常在竹林之中喝酒、纵歌、吟诗,被称为竹林七贤。舜妃指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当年舜帝离世时,二妃日夜痛哭,泪撒竹林,成为斑竹。竹林七贤的潇洒,舜妃泪洒斑竹的忠贞悲苦,都在这首赏竹的诗中了。
除了诗人,自古画竹者也不在少数,而最有名的,当数郑板桥。
郑板桥善画竹,用一支画笔,以竹的气节表白自己。郑板桥身为父母官,多次为百姓获罪,仕途不顺,却仍坚持着自己的高风亮节。他最有名的题画诗《竹石》便是如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即使是面对着千磨万击和四面的劲风,在石上生长的竹子却还还是坚韧不屈,体现出一种倔强和刚硬。落拓不羁的郑板桥,在这一诗一画中,使青竹在破岩之中挺拔生长的坚韧之态跃然纸上,而竹也成为了自己人格的写照。
爱竹已经成为郑板桥的一种生活习惯,正像王徽之那样,何可一日无此君?
在中国文化中,竹同样代表了多种君子人格,比如高雅脱俗、清高自立、谦逊、坚韧、高风亮节等等。在诗人和画家的笔墨中,这些摇曳的精神意蕴在纸上跳跃,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雅洁的君子形象。
隐逸坚贞之菊
菊,花中之隐逸者也。而菊之所以具有了隐逸的意蕴,是归园田居的陶渊明赋予的。
东晋诗人陶渊明,误人尘,违背L、意为官,终于还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享受自然的躬耕生活。他在《饮酒》诗中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归隐后的心境。在东篱边采菊,抬头望见南山,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悠然自得。远离官场的纷扰,诗人在秋菊的一片佳色中陶醉着。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所以他创造的许多意象也随着他的隐逸之名成为了隐逸的化身,菊就是其中之一。后代诗人笔下的菊,似乎一大部分都是长在东篱下的那丛菊花,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咏菊》诗中说道:“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如刘克庄的《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比,随分篱边要几丛。”不愿与春天的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只默默地开在秋日的篱边,诗人在咏菊的时候,想到的也是陶渊明。在后世文人的诗文中,菊与陶渊明是一体的,是文人隐逸情怀的象征。
除了隐逸,菊花也有与梅花一样羊傲霜的骨气,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寒意渐侵的秋冬时分,百花纷纷枯萎,而菊花却能够不屈于严寒,最后凋零,这首诗赞美了菊花不惧严寒的精神。
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赠答诗中也体现了菊花在百花开尽后才独自开放的精神: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枯时始见花。
这首诗更是以菊花体态的纤弱来凸显不畏严寒的精神,较之元稹的诗句更显出了菊花的品格。而且,此诗中还介绍了菊花延年益寿的功效。重阳节,我国传统中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其味清凉甘美,有延缓衰老的功效。
菊花不仅寒秋独艳,而且有着不屈不挠的气节。即使枯萎了,也不会离开枝头。宋代才女朱淑真有一首诗《黄花》立意新颖: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枝头抱香,即使枯萎了也不愿意被秋风吹落。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中有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也是对菊花这种品格的赞颂。
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中的一众女孩子曾经吟咏菊花诗,其中最好的是林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其中的《问菊》是林黛玉以菊花的品格自喻的佳作。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在这首诗里,林黛玉写出了菊花隐逸、孤傲、百花开尽后独放的品格,但却又独出心裁,一反前人对于菊花不惧严寒的歌颂,慨叹菊花在百花开尽后迟迟绽放,孤标傲世,却难觅知音的孤独,而在“圃露庭霜”的寒冷环境下,则更显出了菊花因其孤傲品格而寂寞无依的处境。这首诗很显然是她借菊抒情,感慨清高自傲的她在大观园中的寂寥。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曲高而和寡,孤标傲世,洁身自好,虽得顺应本心,却也往往是孤独的。
菊花,不仅是隐逸的君子,也有着不惧严寒的风骨。它象征着文人的隐逸情怀,代表了一种对功名的漠视。同时,虽然纤瘦却在百花开尽的秋天开放,甚至枯萎了也不凋零,体现着中国人温润却又坚韧的品质。
梅,迎霜傲骨;兰,幽清高洁;竹,谦逊坚韧;菊,隐逸坚贞。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独有的脱俗风骨与华夏士人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华士人抒发感情,追求理想人格的精神载体。而这梅兰竹菊四君子也在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中被赋予了迷人的意蕴,不断丰富着其文化内涵。
要重视积累
结合本文介绍,在日常习中不断积累与梅兰竹菊有关的诗文和国画资料,做读书笔记,将四君子的精神气质牢记在心,并有选择性地背诵经典诗句,以备考查。
要发现四君子精神气质间的相通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君子人格有许多共同的精神气质,而梅兰竹菊的象征意蕴必然也会有相通性。如梅花与菊花都有不畏严寒的精神,竹与梅花都有一种刚强的气质,兰、菊与梅花都有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清高,而四君子都是文人追求高雅的象征,具有雅洁的气质。
要借助对四君子意象的了解鉴赏古诗
四君子的精神气质如果不在古诗古画中反复鉴赏便只是线条化的知识,只有会运用这些意象鉴赏古诗,将这些精神品质融入到诗句当中,进而发掘诗人通过梅兰竹菊的意象传达的精神,才能够对四君子精神气质的掌握更加生动丰富,也便于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
梅兰竹菊文化的考查必然是围绕其精神内涵展开。简言之,梅花代表傲骨、清高、坚韧、自强;兰象征淡泊、高洁、坚贞、爱国;竹代表刚劲、谦逊、清高、忠贞;菊则象征着隐逸、傲骨。掌握了这些文化意蕴,面对围绕梅兰竹菊文化的考题便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山东济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②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竹海”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无园不竹”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
【答案】示例:①我国竹类资源丰富:②竹与生活息息相关;③竹在文化上赋予我们精神财富。(意思对即可)
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答案】“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准确地说明我国云南省只是世界竹类植物起源地中的一个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说明文一些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表限定、强调、程度、否定、推测等);其次说明有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词说明内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太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等);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竹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主要用途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做诠释、下定义、引用说明等。分析文段的说明方法一定要全面,有几个就写几个。本句列举了竹在衣食住行用中的主要用途实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对竹用途的介绍,又引出下文对竹所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1.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与梅花、兰花、竹并称“四君子”它们是中国人感物抒怀的对象。下面四句诗就是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写的请找出描写菊花的诗句( )
A.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C.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D.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C项中,“黄花”即指菊花。A项为描写“竹”;B项为描写“梅”;D项为描写“兰”。
2.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与梅花、兰花、竹并称“四君子”,它们是中国人感物抒怀的对象。下面四句诗就是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写的,下面描写菊花的诗句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C.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D.记得春风散幽谷,蕙花如草趁樵归。
【答案】C
【解析】A项,描写的是竹;B项,描写的是梅;C项,描写的是菊花;D项,描写的是兰。
3.综合实践题。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二】宋代文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
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 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答案】(1)示例:脱俗的神韵 坚忍的品性 正直的品格 高尚的气节 挺拔的气势 高雅的气质
(2)D
(3)示例:两岸竹缘 闽台竹友 闽台竹缘 闽台竹心 海峡竹缘
【解析】(1)仔细阅读材料,从竹的生长姿态以及古人对竹的理解到找到“人格化”的精神品质概括填写。注意要仿照例句的结构来拟写。@
(2)根据对联的上下句的内容相似和结构相同的特点来考虑选句,细心的话,可以看出“绝美人”对“真君子”非常工整。
(3)抓住文中关键句子“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概括其含义拟写。
4.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又快要到腊梅飘香的季节了,阅读下列有关“梅”的几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梅,是我国特有的花卉,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梅,树姿苍劲,铁骨铮铮,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花态文雅,婀娜多姿,高雅清秀,生机盎然。于隆冬百花凋零之时,仍傲然挺立,喷红吐绿,向人们展示出春光明媚,妍丽动人的景象。在《群芳谱》中,梅花位列“花魁”,更有花中“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的美称。
材料二:一组梅花图
材料三:与梅花有关的典故。著名的有被誉为“梅隐”的宋代诗人林逋,性情高洁,结庐西湖孤山,以植梅畜鹤为乐,终身不仕不娶,而以梅鹤为伴,因而传有“妻梅子鹤”的千古佳话,梅之名因而益彰。“望梅止渴”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行军失汲道,士兵口渴难耐,步履艰难。曹操急中生智,说“前有大梅林,梅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兵闻之,口皆出水,精神大振,终于摆脱了困境。
材料四:与梅花相关的诗句: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③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王冕的《墨梅》)等。
(1)中国人多爱梅,请从上述材料中探究原因。
(2)我国是梅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梅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梅花有关。欣赏名联,补全对联。
①上联:雪里红梅,________________
下联: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②上联:虚心竹有低头叶
下联:傲骨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校准备把“梅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如何开展这项活动,请你向校提两条建议。
【答案】(1)①外形。(树姿苍劲,铁骨铮铮,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花态文雅,婀娜多姿,高雅清秀,生机盎然)②开花时节。(于隆冬百花凋零之时,仍傲然挺立,喷红吐绿,向人们展示出春光明媚,妍丽动人的景象)③民族性格。(梅与我们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她以“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而被喻为民族的精华)④先贤影响。(林逋、王安石、陆游、毛泽东等先贤爱梅颂梅,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群体形象给人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⑤品格高洁。(象征着高雅、坚韧、谦和、诚信等品格)
(2)示例:①雪映红梅梅映雪 ②无仰面花
(3)示例:①创建梅花文化墙,突出梅花主题,如开辟梅花剪纸长廊,将生创作的梅花剪纸作品在走廊里展览;②开辟梅花园,组织生植梅、护梅、赏梅,感受梅花的精神;③组织有关梅花的诗歌朗诵会等。
(2)审清题干中所给的上联或下联,审清要表达的意思,按照对联的要求进行写作,宽对即可。
(3)注意题干中要求:“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梅文化”“开展活动”“提建议”,开展的活动要有意义。
5.阅读元稹的《菊花》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菊 花①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②,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菊花,历来被视作高风亮节、超凡脱俗的象征,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②陶家:指陶渊明宅。东晋隐士陶渊明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常以“陶家菊”、“陶菊”称菊花。
(1)作者喜爱菊花,试描述作者因喜爱菊花而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结合诗句说说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
(3)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示例:“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诗人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品头论足,流连忘返,不觉日已西斜。
(2)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亦可)。
(3)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解析】(1)此题考查生的理解赏析能力,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根据前两句的意境描述,紧扣 “ 遍绕”“日渐斜”描写,语句生动流畅即可。@
(2)此题考查生的理解,“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爱菊花的原因。
(3)结合对古人爱菊的理解,抓住“遍绕篱边日渐斜”一句,分析诗人对菊人格化形象的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借写菊所表达的人生追求。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花之隐逸者——菊
①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美德和长寿,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画家吟诗作画的好题材。远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就种植菊花了,在古书上菊花有种种不同的名称,像日精、女华、寿客、延年、隐逸花、重阳花等。最早有关菊的记载是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里面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句子,意思是吃菊可以治病延年。
②菊属于菊,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花卉。虽然许多菊植物的名称都带个菊字,像波斯菊、万寿菊、翠菊、除虫菊等,但它们都不是菊花,而只是同属于菊。
③原来菊只在秋天开花,现经栽培改良,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而且有三千多种不同的品种,如丁字菊、金线菊、美浓菊、悬崖菊、大荔菊等。菊的叶子是单叶,有深裂,看起来像复叶。它的花有的是兼有舌状花和管状花的混合头状花序,有的只有舌状花。舌状花即花瓣,围绕在花序的四周;管状花即花心,位于花序的中心。一朵菊花其实是无数朵小花聚生而成的。菊的品种多,分类的方法也不同。有的以开花期分春菊、秋菊、寒菊,有的以植株高矮分高种、中种、矮种,有的以花朵大小分大菊、中菊、小菊。常见的菊花颜色有白、黄、红、紫等,珍贵少见的有深红和翠绿两色。
④古时的中国人曾以菊当食物,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就曾以菊瓣和菜而食,这有诗句“朝饮木兰之聚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广东人有几道菜也是以菊为佐料的,像菊花鱼球、菊花三蛇羹、菊花鲈鱼羹等。菊花茶也是中国人的饮料之一,菊花泡龙井茶就叫“菊井”,泡寿眉的就叫“菊寿”,至今,菊花茶仍是夏天人们喜爱的清凉解渴的饮料。
⑤古时重阳节还有赏菊、饮菊花酒或是以菊花当簪插戴的习俗。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同们都熟悉的句子。另有唐朝诗人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这几句也是家喻户晓的。
6.根据本文说明的内容和顺序,完成下面的结构图。(每个方框内限填一个字)
A. 久远——属有别——品种构造——分类方法——B.饮食 ——C. 习俗
【答案】历史 泡茶 赏菊
【解析】回答此题,应该从文章中摘录相关信息,抓住关键语句“远在三千年前”“菊花茶也是中国人的饮料之一”“古时重阳节还有赏菊、饮菊花酒或是以菊花当簪插戴的习俗。”进行概括。
7.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最早”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8.第③段说:“原来菊只在秋天开花,现经栽培改良,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请从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答案】有的以开花期分春菊、秋菊、寒菊。
【解析】“一年四季”照应“春菊、秋菊、寒菊”
9.“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下面这首咏词中的“她”是指“四君子”中的哪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答案】梅
【解析】寒冬时节开放,预报春天的是梅花。
10.积累链接:屈原把秋菊之落英当作食物,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关于落英的描写是 , 。
【答案】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解析】平时注意积累记忆即可,注意正确书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