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民间艺术-备战2018年中考语文之国学热点文化聚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7章 民间艺术-备战2018年中考语文之国学热点文化聚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8 08:27:31

文档简介


我们在卷帙浩繁的史书中看到的很多都是英雄的故事、才子的诗篇,然而尽管如此,在这条文化长河中却闪耀着一些看似质朴却别有一番风致的艺术形式,它们产生于质朴的民间,是古代平凡的劳动人民朴实而自由的情感表达。
在一张张风格各异的剪纸中,在跳跃着鲜活形象的陶艺和那些趁着春风放飞的纸鸢中,无不流淌着千年中国人朴素中的聪慧和平凡中对生活的热爱。艺术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在平凡生活中生长的民间艺术因为紧贴着大地,反而有了一种厚实的韵味,带上了泥土的芳香。民间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门类,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无穷的活力。而这些民间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剪纸、年画、雕塑、刺绣、风筝等。@
民间艺术一直是中考语文命题者的宠儿。上海卷有一道与雕塑相关的题目,它以上海市爱因斯坦雕像六年来一直在雕塑中心未曾安放而引发热议的新闻导入,考查了生的雕塑常识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考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福建厦门卷,同样是与民间艺术有关的题目,考查了风筝的文化内涵,包括了与风筝有关的文作品等。浙江温州卷,有一道为雕塑命名的题目。
如今随着地方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人们的文化寻根意识的增强,与民间艺术有关的题目应该还会不断出现。
剪纸
剪纸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具有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魅力。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而这种艺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那时的人们将薄片镂空,制作成工艺品,甚至有时以树叶为材料。《史记》中记载着一个“桐叶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将梧桐叶剪成“圭”赐给弟弟,这些都为中国剪纸的出现做了铺垫。而新疆高昌古墓中出土的剪纸,是有实物证实的最早的剪纸作品。
真正意义上剪纸艺术的出现,是与纸的发明相携而来的。汉代纸的出现为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真正的载体,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关于剪纸的起源,传说与汉武帝有关。相传汉武帝在李夫人去世后内心悲痛,方士李绍翁为了安慰汉武帝,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像,在烛光下映出李夫人绰绰的身影。传说,这就是剪纸的起源。及至唐代,剪纸艺术又有了跨越性的发展,那时候的民间有利用剪纸招魂的习俗。经历了宋代的发展,剪纸艺术达到了鼎盛,花样繁多、内容丰富的剪纸艺术成为了民间生活中曼妙的点缀,也成为了民间女子的一门重要手艺。
剪纸分为南北两派,南方派主要有湖北沔(miǎn)阳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而北方派有海伦剪纸、庆阳剪纸、陕西民间剪纸、山东民间剪纸四种。在此分别介绍。
湖北沔阳剪纸是为刺绣而剪的纹样,当地叫作“花样子”,是用蜡刀和白纸在蜡盘上刻成的,传神的刀工,栩栩如生的图案,很有装饰性。沔阳剪纸技艺代代相传,出现了许多剪纸艺人。沔阳属古代荆楚之地,史书记载正月初七人日时,荆楚有剪彩为人或者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或带在发鬓上的习俗。西陵圣母是雕花剪纸艺人尊奉的剪纸与绣花始祖。
与北方派的粗犷相比,作为南方派代表的沔阳剪纸细膩精致而独具特色,而且兼有荆楚文化的舒展圆润的特点。楚文化对凤凰十分热爱,所以凤凰题材的剪纸形态各异,丹凤朝阳、双凤双喜、凤凰来仪,不一而足。这些剪纸中的凤凰或昂首挺立,或展翅高飞,构图繁密却不杂乱,展现了楚文化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同时红色的剪纸和吉祥的凤凰也代表了一种喜庆的气氛,体现了当地人对吉祥如意的期盼。
海伦市位于小兴安岭脚下,是中国剪纸艺术北方派的典型代表,已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海伦剪纸是在汉满等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集合各种民间艺术发展而来的,它构图简洁,刀锋有力,充分体现了北方派剪纸粗犷大气的特点。代表作《剪窗花》以剪纸的方法再现了满族人结婚前剪窗花的习俗,画面人物传神生动,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剪纸艺术大都蕴含着吉祥幸福的寓意,代表着祝福和期盼。婚姻美满,生活幸福,丰衣足食,这些民间平凡百姓最朴实的愿望都通过剪纸这一民间艺术表达出来了。剪纸艺人往往巧妙地运用谐音,通过花、鸟、虫、鱼、草、木来表达祝福。如鹿与“禄”,鱼与“余”,而龙凤鹤等形象也因为文化传承中特有的吉祥如意、长寿安康的含义而为人所喜爱,成为剪纸图案中常有的意象。正是因为承载着民间最朴素的希冀,剪纸这门民间艺术才具有了流传千年的生命。……
古代的诗人,也曾经写过一些剪纸风俗的诗歌。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游走于陕西的一个村子时,曾写过一首长诗——《彭衙行》,其中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反映了民间曾经用剪纸招魂的习俗。李商隐《人日即事》“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写了正月初七人日时民间剪纸风俗,而“荆俗”正是荆楚之地的沔阳剪纸。诗人游走于民间,将这些艺术诉诸诗篇,使剪纸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年画
年画也是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汉族特有的绘画艺术,为百姓过年时张贴,祈求新年幸福,以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民间有在门上贴门神画以消灾弭祸的习俗。历史上有关门神画的故事很多,传说唐太宗命吴道子画钟馗像,模刻出来分发给大臣贴于门上。又传说唐太宗被泾河龙王鬼魂所扰,于是命令秦琼和尉迟恭守卫在门前,后二位将军体力不支,太宗命人将二人画像贴在门上,太宗从此安宁,而秦琼和尉迟恭也成为民间门神的形象。年画的线条简单,色彩鲜艳,充满喜庆欢快的气氛,很多都表达着祈求神明护宅的愿望。同时,吉祥的图案象征着人们对于富贵、平安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了民间百姓的朴素追求。
中国有四大年画之乡,分别为四川绵竹年画村、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其中苏州桃花坞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有消灾祈福、历史人物等题材,具有鲜明的巴蜀特色。
绵竹木版年画
苏州桃花坞年画以木版雕刻,体现的是江南水乡的特点。年画色彩明快,构图工整,形象突出,题材多为民间故事、戏文等,图文并茂,有连环画风格。代表性作品有《无底洞老鼠嫁女》,看似取材于《西游记》的故事,而且画中有唐僧师徒和无底洞,但实际上以老鼠贪图权势将女儿嫁给猫反而害了她的故事,讽刺了婚姻上追求权势的人,生动幽默,别有意味。
天津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盛行于清朝初期,笔法细腻,色彩明艳。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尤以仕女、娃娃、神话故事为主,构思巧妙,富有生活气息。
潍坊杨家埠年画始于明代,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年画体裁新颖,内容多样,而且体现了北方农村人粗犷、豪放、勤劳、爱憎分明等特点。
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根据雕塑的材料不同,有泥塑、砖雕、石雕、木雕等。
泥塑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是用粘土为原料塑成各种形象的工艺。这种手工艺术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之后绵延不绝,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是著名的南北两大泥人艺术。泥塑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栩栩如生。泥人张泥塑刻画人物尤其精绝。
砖雕主要用来装饰寺院、民居等,是汉民族建筑雕刻艺术的一种。在青砖上雕刻出龙凤呈祥等寓意幸福吉祥的图案,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许多著名建筑上的砖雕艺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砖雕的雕刻讲究实用性和观赏性并重,既注重美观,又不过分强求精细,以防有损建筑的坚固。砖雕艺术分为北京砖雕、天津砖雕、山西砖雕、徽州砖雕、苏派砖雕等流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其中苏派砖雕清秀典雅,在清代尤其盛行,被称为“南方之秀”。
石雕是一种重要的雕刻艺术,是指利用各种可以雕刻的硬质材料塑造出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简言之,就是用石头雕刻的作品。石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其后经过了不断发展,艺术形象不断丰富并成熟起来,最有名的石雕之乡有以菊花石雕为特色的湖南浏阳,融中原文化与闽文化于一体的福建惠安石雕,以天青石为主,有“石破天惊”赞誉的山东嘉祥石雕以及以动物石雕见长的河北曲阳石雕。石雕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南京雨花台纪念馆的大型石雕,雕塑线条道劲有力,显示出一种凛然正气。
木雕,顾名思义是用木材为原料雕刻的艺术品,木材多选用质地细密,不易变形的楠木、紫檀木、樟木等。木雕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并逐渐从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变成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唐代是木雕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福建莆田是木雕的代表产地,在唐宋元明清时期莆田木雕就有着很高的声誉。其以人物花卉等为题材的家具、古玩、建筑雕塑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刺绣
刺绣是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古代又称彩绣,是指根据文样用针线在织物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刺绣在中国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古代宫廷中有专门负责刺绣的官员。汉代以后,刺绣逐渐成为民间女子的闺中绝活。东汉王充《论衡》中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的说法,意思是说普通女子没有不会刺绣的,由此可以看出刺绣在民间广为流传。
不只是《论衡》,在中国古代的文作品中还有许多对刺绣的描写。秦韬玉的《贫女》诗云:“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写了工于刺绣的贫家女的无奈,并借贫家女自叹身世。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写刺绣女工因为白天渐渐长起来,可以多绣一些。文人墨客在诗文中将刺绣题材随手拈来,可以看出刺绣在古时候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刺绣工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四大名绣,分别为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苏绣产生于丝绸之乡江苏,那里民间女子多擅长刺绣。优越的地理环境,多彩的丝绸,聪颖的女子,为苏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使刺绣中山水楼阁、人物花鸟相映成趣。苏绣绣工非常精细,针法活泼有致,色彩和谐,体现出江南温润的审美特点。苏绣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赠予俄罗斯大使馆的苏绣《壮丽山河》大气磅礴,手法精妙,可谓巧夺天工。
苏绣《壮丽山河》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以广州为中心,它起源于黎族,明代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粤绣用线多样,常以金线作为轮廓,色彩华美欢快,花纹繁缛但并不杂乱,更为罕见的是绣工多是男工。《晨曦》为粤绣名作,该作品以精致的线条勾勒了清晨阳光初照时候的景象,花团锦簇,阳光初照,一只孔雀在花丛中沐浴着阳光,流光溢彩的场景中透出的是日出之光的希望。
湘绣在湖南一带盛行,吸收苏绣、粤绣的精华而自成一派,带有鲜明的湘楚文化风格。湘绣起源很早,长沙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龙凤图是最早的实物刺绣。湘绣质朴自然,讲究写实,画面生动形象。香港回归时湖南省政府赠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特殊礼物——双面刺绣《百鸟朝凤·洞庭春色》既展现了鲜花簇拥下的岳阳楼的气势,又描摹出百鸟朝凤的热烈,获得了中外一致好评。
蜀绣产于四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享有盛名,汉代政府还专门在四川设置了“锦官”来管理。蜀绣在晋代更被称为“蜀中之宝”。其针法富于变幻,既善于表现花鸟虫鱼的细腻,又能够描摹山河气象。蜀绣名作《芙蓉鲤鱼》中,鱼与花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蜀绣《芙蓉鲤鱼》
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相传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墨翟用木头制成木鸟,是风筝的雏形。后来经由鲁班改造,演变成了如今用竹子做骨架,用纸或绢糊成,以长线放飞的风筝。风筝最初还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到宋代开始成为民间小儿喜爱的户外活动。清明时节放风筝是民间的一个习俗,在展现宋代生活图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生动画面。
风筝是喜爱民间生活的文人笔下的常客,如在风筝之乡山东潍坊做过县令的郑板桥就作过一首《怀潍县》的诗: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春风、罗裙、蝴蝶、娇女、秋千、纸鸢,一个个优美的意象将人们放风筝的活泼画面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明代徐渭的《风鸢图诗》也写了放风筝的画面: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诗句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儿童放风筝的画面,而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春风使风筝飞起来不容易,又暗喻这些孩子的成才也需要很多功夫。
风筝不仅用于军事上传递信息和民间小儿的娱乐,而且风筝上的图案还具有祈福、长寿、吉祥等美好含义,表达着人们放飞希望的心情。
山东潍坊是世界闻名的风筝之都,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博采众长,兼容了木版年画技术、国画技艺,使风筝制作形成了内蕴丰厚、造型优美、做工精细的特点。每年春天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会上总会涌现出一批令人叹为观止的风筝作品,尤其是一些巨型风筝,大气磅礴,展现了潍坊风筝艺人勤勉的艺术追求。
概括阐释题
熟练掌握几种民间艺术的主要特点、象征意义,了解相关的古诗词和简单的制作工艺,从而在解答这些艺术的具体内容时能够从容自如。语言运用题目也是要掌握了这些文化知识的基础之后才能够更加灵活应对,避免有形式而无内涵。
阐释图片题
该题型包括给图片中的民间艺术作品命名和阐释图片中民间艺术作品的内涵等。同们应留心观察图片的每一处细节,抓住关键信息,结合已经掌握的民间艺术知识组织语言。
对联题
这是命题者经常考查的题型之,主要包括补充对联、阐释对联的含义、描写对联的画面等。补充对联题,除了应该掌握最基本的韵律平仄知识外,日常生活中留心对联,培养对联的语感也是很重要的。对联鉴赏与古诗鉴赏相通,阐释对联含义和描写对联画面的题目可以与古诗鉴赏题目相结合来准备,通过对对联中的意象的分析形成画面,再组织语言。
宣传语
宣传语题集中考查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其重要的文化内涵,所以建立在对民间艺术文化意义了解上的备考才是最重要的。
民间艺术历年的中考题目看似只是在文化下考查语言的运用,实则二者是彼此相容的。只有在对民间艺术的内容、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语言运用题目的组织更加得心应手,才能实现语文教考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1.(上海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爱因斯坦与上海有特殊的情缘,他曾在1922年两次到访上海,前一次他踏上堤岸就获悉自己得到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后一次他在福州路工部局礼堂演讲“相对论”,这两次抵沪,他都入住在理查饭店,即今天外滩的浦江饭店。
为了纪念这份特殊情缘,让更多市民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2008年6月,高达2.8米的爱因斯坦雕像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揭幕。按原计划,这尊雕像将安放在上海的某一个地方。当时有媒体称“爱因斯坦,这个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从此常住上海”。谁也没有想到,6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这尊雕像至今仍存放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此事引发了上海市民的热议。#
(1)假设可以在以下地点安放爱因斯坦雕像,你会选择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A.南京路步行街
B.外滩街心花园
C.东方绿舟智慧大道
D.陆家嘴金融区
选择:
理由:
(2)请你为爱因斯坦雕像拟一个恰当的名字。
(3)如果还要在这尊雕像的底座上写上一段简要说明,以下选项不必写入的两项内容是( )
A.雕像设计者和立像时间、单位
B.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
C.爱因斯坦生卒年份
D.爱因斯坦与上海的情缘
E.雕像四周的环境特点
F.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
2.(福建厦门卷)探究性习。
风筝(亦称“鸢”),浸染古典诗意,装扮现代天空。为筹办新一届厦门国际风筝节,主办单位拟组织“鹭岛竞飞鸢”宣传活动,同们准备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
(1)拟写“鸢节欢迎辞”。
刘悦负责拟写“鸢节欢迎辞”。为凸显放风筝的魅力,他特地找来几则参考材料:
【材料一】古代诗文对放风筝的快乐情景多有描述,如宋代《武林旧事》记载“清明时节,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又如清代高鼎《村居》描绘“儿童散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材料二】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百子图》都有放风筝的生动画面。现代画家李可染也有一幅名画《牛背放风筝》(见右图),寄寓平步青云之意,表达美好祝愿。@
【材料三】扶摇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悬得多高呢/细细一线,却想与整座天空拔河/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见了/沿着河堤,我开始拉着天空奔跑(佚名《风筝》)
【材料四】放风筝时,手牵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梁实秋《放风筝》)
根据上面材料和你的生活感悟,探究一下:放风筝时,除了风筝,还放飞了什么?请将你探究的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帮刘悦把“鸢节欢迎辞”拟写完整:
来吧,来吧,相约鹭岛鸢节,相约在金色的阳光下,相约在温暖的情谊里。
来吧,来吧,放飞五彩风筝,放飞 ,放飞 。
心相约,心相约,相约鹭岛鸢节,不论咫尺天涯。
(2)为“鹭岛鸢联”配画。
擅长书法的林枫手书了一副鹭岛鸢联。班长提议,为这副对联配上图画,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请你展开想象,将对联所体现的画面生动地描绘出来。
凤凰花开映鹭岛,风筝竞飞绘蓝天。
【注:凤凰,此指凤凰木,系厦门市市树。树冠宽广,叶呈羽片状,花大色红。】
(3)宣传“鹭岛鸢节”特色。
主办单位印了数百份风筝节活动安排表,要求志愿者分发时结合安排表的内容向游客简介鸢节特色。请细读下表,简要说明新一届风筝节将体现哪些特色?(至少说明三点)
厦门国际风筝节活动安排表
3.(浙江温州卷)语文综合性习。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文化蕴藏在城乡的每个角落,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温州的历史文化。
【城市印记】温州市五马街口的这座雕塑(见下图),体现了温州精神,请为其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1.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爱我天津”综合性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回答小题。
【材料一】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杨柳青木板年画,始创于明末,在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年画采用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的独特风格,2006年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天津话是中国北方方言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周边地区。中国人类家李世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安徽宿州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
【材料三】天津快板是一种发源于民间,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的曲艺形式。采用“数来宝”的说唱方式,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材料四】泥人张彩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创始人为张明山。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泥人张彩塑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历史,被公认为天津一绝,为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五】海河水系由五大干流组成,即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这五条河流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经海河流入渤海。
(1)上面是某同为“探寻家乡特色艺术”主题活动搜集的一组资料,其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两则材料是哪两则?
(2)请你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天津,我可爱的家乡,怎样才能表达对你的深情呢?如果我是摄影师,我一定用多情的镜头拍下你迷人的倩影; , 。
2.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根据上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2)【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3)【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我们在卷帙浩繁的史书中看到的很多都是英雄的故事、才子的诗篇,然而尽管如此,在这条文化长河中却闪耀着一些看似质朴却别有一番风致的艺术形式,它们产生于质朴的民间,是古代平凡的劳动人民朴实而自由的情感表达。
在一张张风格各异的剪纸中,在跳跃着鲜活形象的陶艺和那些趁着春风放飞的纸鸢中,无不流淌着千年中国人朴素中的聪慧和平凡中对生活的热爱。艺术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在平凡生活中生长的民间艺术因为紧贴着大地,反而有了一种厚实的韵味,带上了泥土的芳香。民间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门类,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无穷的活力。而这些民间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剪纸、年画、雕塑、刺绣、风筝等。@
民间艺术一直是中考语文命题者的宠儿。上海卷有一道与雕塑相关的题目,它以上海市爱因斯坦雕像六年来一直在雕塑中心未曾安放而引发热议的新闻导入,考查了生的雕塑常识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考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福建厦门卷,同样是与民间艺术有关的题目,考查了风筝的文化内涵,包括了与风筝有关的文作品等。浙江温州卷,有一道为雕塑命名的题目。
如今随着地方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人们的文化寻根意识的增强,与民间艺术有关的题目应该还会不断出现。
剪纸
剪纸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具有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魅力。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而这种艺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那时的人们将薄片镂空,制作成工艺品,甚至有时以树叶为材料。《史记》中记载着一个“桐叶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将梧桐叶剪成“圭”赐给弟弟,这些都为中国剪纸的出现做了铺垫。而新疆高昌古墓中出土的剪纸,是有实物证实的最早的剪纸作品。
真正意义上剪纸艺术的出现,是与纸的发明相携而来的。汉代纸的出现为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真正的载体,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关于剪纸的起源,传说与汉武帝有关。相传汉武帝在李夫人去世后内心悲痛,方士李绍翁为了安慰汉武帝,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像,在烛光下映出李夫人绰绰的身影。传说,这就是剪纸的起源。及至唐代,剪纸艺术又有了跨越性的发展,那时候的民间有利用剪纸招魂的习俗。经历了宋代的发展,剪纸艺术达到了鼎盛,花样繁多、内容丰富的剪纸艺术成为了民间生活中曼妙的点缀,也成为了民间女子的一门重要手艺。
剪纸分为南北两派,南方派主要有湖北沔(miǎn)阳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而北方派有海伦剪纸、庆阳剪纸、陕西民间剪纸、山东民间剪纸四种。在此分别介绍。
湖北沔阳剪纸是为刺绣而剪的纹样,当地叫作“花样子”,是用蜡刀和白纸在蜡盘上刻成的,传神的刀工,栩栩如生的图案,很有装饰性。沔阳剪纸技艺代代相传,出现了许多剪纸艺人。沔阳属古代荆楚之地,史书记载正月初七人日时,荆楚有剪彩为人或者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或带在发鬓上的习俗。西陵圣母是雕花剪纸艺人尊奉的剪纸与绣花始祖。
与北方派的粗犷相比,作为南方派代表的沔阳剪纸细膩精致而独具特色,而且兼有荆楚文化的舒展圆润的特点。楚文化对凤凰十分热爱,所以凤凰题材的剪纸形态各异,丹凤朝阳、双凤双喜、凤凰来仪,不一而足。这些剪纸中的凤凰或昂首挺立,或展翅高飞,构图繁密却不杂乱,展现了楚文化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同时红色的剪纸和吉祥的凤凰也代表了一种喜庆的气氛,体现了当地人对吉祥如意的期盼。
海伦市位于小兴安岭脚下,是中国剪纸艺术北方派的典型代表,已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海伦剪纸是在汉满等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集合各种民间艺术发展而来的,它构图简洁,刀锋有力,充分体现了北方派剪纸粗犷大气的特点。代表作《剪窗花》以剪纸的方法再现了满族人结婚前剪窗花的习俗,画面人物传神生动,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剪纸艺术大都蕴含着吉祥幸福的寓意,代表着祝福和期盼。婚姻美满,生活幸福,丰衣足食,这些民间平凡百姓最朴实的愿望都通过剪纸这一民间艺术表达出来了。剪纸艺人往往巧妙地运用谐音,通过花、鸟、虫、鱼、草、木来表达祝福。如鹿与“禄”,鱼与“余”,而龙凤鹤等形象也因为文化传承中特有的吉祥如意、长寿安康的含义而为人所喜爱,成为剪纸图案中常有的意象。正是因为承载着民间最朴素的希冀,剪纸这门民间艺术才具有了流传千年的生命。
古代的诗人,也曾经写过一些剪纸风俗的诗歌。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游走于陕西的一个村子时,曾写过一首长诗——《彭衙行》,其中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反映了民间曾经用剪纸招魂的习俗。李商隐《人日即事》“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写了正月初七人日时民间剪纸风俗,而“荆俗”正是荆楚之地的沔阳剪纸。诗人游走于民间,将这些艺术诉诸诗篇,使剪纸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年画
年画也是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汉族特有的绘画艺术,为百姓过年时张贴,祈求新年幸福,以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民间有在门上贴门神画以消灾弭祸的习俗。历史上有关门神画的故事很多,传说唐太宗命吴道子画钟馗像,模刻出来分发给大臣贴于门上。又传说唐太宗被泾河龙王鬼魂所扰,于是命令秦琼和尉迟恭守卫在门前,后二位将军体力不支,太宗命人将二人画像贴在门上,太宗从此安宁,而秦琼和尉迟恭也成为民间门神的形象。年画的线条简单,色彩鲜艳,充满喜庆欢快的气氛,很多都表达着祈求神明护宅的愿望。同时,吉祥的图案象征着人们对于富贵、平安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了民间百姓的朴素追求。%
中国有四大年画之乡,分别为四川绵竹年画村、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其中苏州桃花坞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有消灾祈福、历史人物等题材,具有鲜明的巴蜀特色。
绵竹木版年画
苏州桃花坞年画以木版雕刻,体现的是江南水乡的特点。年画色彩明快,构图工整,形象突出,题材多为民间故事、戏文等,图文并茂,有连环画风格。代表性作品有《无底洞老鼠嫁女》,看似取材于《西游记》的故事,而且画中有唐僧师徒和无底洞,但实际上以老鼠贪图权势将女儿嫁给猫反而害了她的故事,讽刺了婚姻上追求权势的人,生动幽默,别有意味。
天津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盛行于清朝初期,笔法细腻,色彩明艳。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尤以仕女、娃娃、神话故事为主,构思巧妙,富有生活气息。
潍坊杨家埠年画始于明代,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年画体裁新颖,内容多样,而且体现了北方农村人粗犷、豪放、勤劳、爱憎分明等特点。
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根据雕塑的材料不同,有泥塑、砖雕、石雕、木雕等。
泥塑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是用粘土为原料塑成各种形象的工艺。这种手工艺术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之后绵延不绝,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是著名的南北两大泥人艺术。泥塑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栩栩如生。泥人张泥塑刻画人物尤其精绝。
砖雕主要用来装饰寺院、民居等,是汉民族建筑雕刻艺术的一种。在青砖上雕刻出龙凤呈祥等寓意幸福吉祥的图案,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许多著名建筑上的砖雕艺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砖雕的雕刻讲究实用性和观赏性并重,既注重美观,又不过分强求精细,以防有损建筑的坚固。砖雕艺术分为北京砖雕、天津砖雕、山西砖雕、徽州砖雕、苏派砖雕等流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其中苏派砖雕清秀典雅,在清代尤其盛行,被称为“南方之秀”。
石雕是一种重要的雕刻艺术,是指利用各种可以雕刻的硬质材料塑造出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简言之,就是用石头雕刻的作品。石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其后经过了不断发展,艺术形象不断丰富并成熟起来,最有名的石雕之乡有以菊花石雕为特色的湖南浏阳,融中原文化与闽文化于一体的福建惠安石雕,以天青石为主,有“石破天惊”赞誉的山东嘉祥石雕以及以动物石雕见长的河北曲阳石雕。石雕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南京雨花台纪念馆的大型石雕,雕塑线条道劲有力,显示出一种凛然正气。
木雕,顾名思义是用木材为原料雕刻的艺术品,木材多选用质地细密,不易变形的楠木、紫檀木、樟木等。木雕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并逐渐从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变成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唐代是木雕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福建莆田是木雕的代表产地,在唐宋元明清时期莆田木雕就有着很高的声誉。其以人物花卉等为题材的家具、古玩、建筑雕塑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刺绣
刺绣是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古代又称彩绣,是指根据文样用针线在织物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刺绣在中国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古代宫廷中有专门负责刺绣的官员。汉代以后,刺绣逐渐成为民间女子的闺中绝活。东汉王充《论衡》中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的说法,意思是说普通女子没有不会刺绣的,由此可以看出刺绣在民间广为流传。
不只是《论衡》,在中国古代的文作品中还有许多对刺绣的描写。秦韬玉的《贫女》诗云:“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写了工于刺绣的贫家女的无奈,并借贫家女自叹身世。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写刺绣女工因为白天渐渐长起来,可以多绣一些。文人墨客在诗文中将刺绣题材随手拈来,可以看出刺绣在古时候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刺绣工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四大名绣,分别为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苏绣产生于丝绸之乡江苏,那里民间女子多擅长刺绣。优越的地理环境,多彩的丝绸,聪颖的女子,为苏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使刺绣中山水楼阁、人物花鸟相映成趣。苏绣绣工非常精细,针法活泼有致,色彩和谐,体现出江南温润的审美特点。苏绣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赠予俄罗斯大使馆的苏绣《壮丽山河》大气磅礴,手法精妙,可谓巧夺天工。
苏绣《壮丽山河》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以广州为中心,它起源于黎族,明代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粤绣用线多样,常以金线作为轮廓,色彩华美欢快,花纹繁缛但并不杂乱,更为罕见的是绣工多是男工。《晨曦》为粤绣名作,该作品以精致的线条勾勒了清晨阳光初照时候的景象,花团锦簇,阳光初照,一只孔雀在花丛中沐浴着阳光,流光溢彩的场景中透出的是日出之光的希望。……
湘绣在湖南一带盛行,吸收苏绣、粤绣的精华而自成一派,带有鲜明的湘楚文化风格。湘绣起源很早,长沙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龙凤图是最早的实物刺绣。湘绣质朴自然,讲究写实,画面生动形象。香港回归时湖南省政府赠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特殊礼物——双面刺绣《百鸟朝凤·洞庭春色》既展现了鲜花簇拥下的岳阳楼的气势,又描摹出百鸟朝凤的热烈,获得了中外一致好评。
蜀绣产于四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享有盛名,汉代政府还专门在四川设置了“锦官”来管理。蜀绣在晋代更被称为“蜀中之宝”。其针法富于变幻,既善于表现花鸟虫鱼的细腻,又能够描摹山河气象。蜀绣名作《芙蓉鲤鱼》中,鱼与花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蜀绣《芙蓉鲤鱼》
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相传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墨翟用木头制成木鸟,是风筝的雏形。后来经由鲁班改造,演变成了如今用竹子做骨架,用纸或绢糊成,以长线放飞的风筝。风筝最初还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到宋代开始成为民间小儿喜爱的户外活动。清明时节放风筝是民间的一个习俗,在展现宋代生活图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生动画面。
风筝是喜爱民间生活的文人笔下的常客,如在风筝之乡山东潍坊做过县令的郑板桥就作过一首《怀潍县》的诗: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春风、罗裙、蝴蝶、娇女、秋千、纸鸢,一个个优美的意象将人们放风筝的活泼画面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明代徐渭的《风鸢图诗》也写了放风筝的画面: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诗句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儿童放风筝的画面,而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春风使风筝飞起来不容易,又暗喻这些孩子的成才也需要很多功夫。
风筝不仅用于军事上传递信息和民间小儿的娱乐,而且风筝上的图案还具有祈福、长寿、吉祥等美好含义,表达着人们放飞希望的心情。
山东潍坊是世界闻名的风筝之都,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博采众长,兼容了木版年画技术、国画技艺,使风筝制作形成了内蕴丰厚、造型优美、做工精细的特点。每年春天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会上总会涌现出一批令人叹为观止的风筝作品,尤其是一些巨型风筝,大气磅礴,展现了潍坊风筝艺人勤勉的艺术追求。
概括阐释题
阐释图片题
该题型包括给图片中的民间艺术作品命名和阐释图片中民间艺术作品的内涵等。同们应留心观察图片的每一处细节,抓住关键信息,结合已经掌握的民间艺术知识组织语言。
对联题
这是命题者经常考查的题型之,主要包括补充对联、阐释对联的含义、描写对联的画面等。补充对联题,除了应该掌握最基本的韵律平仄知识外,日常生活中留心对联,培养对联的语感也是很重要的。对联鉴赏与古诗鉴赏相通,阐释对联含义和描写对联画面的题目可以与古诗鉴赏题目相结合来准备,通过对对联中的意象的分析形成画面,再组织语言。
宣传语
宣传语题集中考查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其重要的文化内涵,所以建立在对民间艺术文化意义了解上的备考才是最重要的。
民间艺术历年的中考题目看似只是在文化下考查语言的运用,实则二者是彼此相容的。只有在对民间艺术的内容、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语言运用题目的组织更加得心应手,才能实现语文教考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1.(上海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爱因斯坦与上海有特殊的情缘,他曾在1922年两次到访上海,前一次他踏上堤岸就获悉自己得到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后一次他在福州路工部局礼堂演讲“相对论”,这两次抵沪,他都入住在理查饭店,即今天外滩的浦江饭店。
为了纪念这份特殊情缘,让更多市民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2008年6月,高达2.8米的爱因斯坦雕像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揭幕。按原计划,这尊雕像将安放在上海的某一个地方。当时有媒体称“爱因斯坦,这个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从此常住上海”。谁也没有想到,6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这尊雕像至今仍存放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此事引发了上海市民的热议。
(1)假设可以在以下地点安放爱因斯坦雕像,你会选择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A.南京路步行街
B.外滩街心花园
C.东方绿舟智慧大道
D.陆家嘴金融区
选择:
理由:
(2)请你为爱因斯坦雕像拟一个恰当的名字。
(3)如果还要在这尊雕像的底座上写上一段简要说明,以下选项不必写入的两项内容是( )
A.雕像设计者和立像时间、单位
B.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
C.爱因斯坦生卒年份
D.爱因斯坦与上海的情缘
E.雕像四周的环境特点
F.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
【答案】(1)答案示例一:选B 爱因斯坦曾入住外滩浦江饭店,雕像安放在外滩街心花园,有利于市民和游客走进历史人物曾经生活过的空间,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答案示例二:选A 南京路步行街靠近外滩,游人众多,雕像安放于此,有利于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了解爱因斯坦与上海的情缘。
答案示例三:选C 东方绿舟智慧大道本身就有许多名人雕像,将爱因斯坦雕像安放于此,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意识,激发探索精神。
答案示四:选D 陆家嘴金融区与浦江饭店隔江相望,是众多金融界精英汇集之所,将雕像安放于此,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挥聪明才智。
(2)答案示例一:最聪明的头脑
答案示例二:“相对论”之父
(3)B E
(3)在雕像底座上写的简要说明,不必包括雕像四周的环境特点。且注明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即可,不必再将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再罗列出来。这种语境下的简要说明一定要简洁概括,且不遗漏重点内容。生在辨别时应特别注意。¥
2.(福建厦门卷)探究性习。
风筝(亦称“鸢”),浸染古典诗意,装扮现代天空。为筹办新一届厦门国际风筝节,主办单位拟组织“鹭岛竞飞鸢”宣传活动,同们准备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
(1)拟写“鸢节欢迎辞”。
刘悦负责拟写“鸢节欢迎辞”。为凸显放风筝的魅力,他特地找来几则参考材料:
【材料一】古代诗文对放风筝的快乐情景多有描述,如宋代《武林旧事》记载“清明时节,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又如清代高鼎《村居》描绘“儿童散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材料二】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百子图》都有放风筝的生动画面。现代画家李可染也有一幅名画《牛背放风筝》(见右图),寄寓平步青云之意,表达美好祝愿。
【材料三】扶摇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悬得多高呢/细细一线,却想与整座天空拔河/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见了/沿着河堤,我开始拉着天空奔跑(佚名《风筝》)
【材料四】放风筝时,手牵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梁实秋《放风筝》)
根据上面材料和你的生活感悟,探究一下:放风筝时,除了风筝,还放飞了什么?请将你探究的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帮刘悦把“鸢节欢迎辞”拟写完整:
来吧,来吧,相约鹭岛鸢节,相约在金色的阳光下,相约在温暖的情谊里。
来吧,来吧,放飞五彩风筝,放飞 ,放飞 。
心相约,心相约,相约鹭岛鸢节,不论咫尺天涯。
(2)为“鹭岛鸢联”配画。
擅长书法的林枫手书了一副鹭岛鸢联。班长提议,为这副对联配上图画,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请你展开想象,将对联所体现的画面生动地描绘出来。
凤凰花开映鹭岛,风筝竞飞绘蓝天。
【注:凤凰,此指凤凰木,系厦门市市树。树冠宽广,叶呈羽片状,花大色红。】
(3)宣传“鹭岛鸢节”特色。
主办单位印了数百份风筝节活动安排表,要求志愿者分发时结合安排表的内容向游客简介鸢节特色。请细读下表,简要说明新一届风筝节将体现哪些特色?(至少说明三点)
厦门国际风筝节活动安排表
【答案】(1)答案示例:快乐的心情;心中的快乐。小小的希望;美好的祝愿。心中的喜悦,怡然的心情。
(2)答案示例:夏日里,凤凰花开,满眼绯红,绚丽烂漫,映红了厦门的大街小巷,映红了鹭岛的天空。各色风筝竞相飘飞,蓝天、白云、红花、飞鸢,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动感的画卷……
(3)答案示例:全民参与(参加人数多);多国参与(万国竞飞);两岸互动;形式多样;体现本地特色……
(3)本题考查生的读表能力。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文字内容,不难概括出这一届风筝节体现出的特色,如全民参与(参加人数多);多国参与(万国竞飞);两岸互动;形式多样;体现本地特色等。注意语言要简洁,要分条概括。
3.(浙江温州卷)语文综合性习。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文化蕴藏在城乡的每个角落,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温州的历史文化。
【城市印记】温州市五马街口的这座雕塑(见下图),体现了温州精神,请为其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答案】答案示例:奔腾/跨越/进取/勇往直前/敢为人先/敢闯敢拼/向前!向前!
1.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爱我天津”综合性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回答小题。
【材料一】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杨柳青木板年画,始创于明末,在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年画采用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的独特风格,2006年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天津话是中国北方方言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周边地区。中国人类家李世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安徽宿州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
【材料三】天津快板是一种发源于民间,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的曲艺形式。采用“数来宝”的说唱方式,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材料四】泥人张彩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创始人为张明山。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泥人张彩塑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历史,被公认为天津一绝,为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五】海河水系由五大干流组成,即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这五条河流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经海河流入渤海。
(1)上面是某同为“探寻家乡特色艺术”主题活动搜集的一组资料,其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两则材料是哪两则?
(2)请你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天津,我可爱的家乡,怎样才能表达对你的深情呢?如果我是摄影师,我一定用多情的镜头拍下你迷人的倩影; , 。
【答案】(1)材料二 材料五
(2)答案示例一:如果我是诗人,我一定用动人的诗句吟咏你细腻的柔情。
答案示例二:如果我是画家,我一定用多彩的画笔描摹你曼妙的身姿。
答案示例三:如果我是歌唱家,我一定用婉转的歌喉歌咏你博大的胸怀。
(2)本题考查仿写。做此题要认真观察例句,了解其结构特点,仿写时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并要注意每个分句的字数。
2.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根据上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2)【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3)【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1)历史悠久 取材广泛 剪法多样
(2)答案示例:(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
(3)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这种说法可取。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
(2)仔细观察剪纸作品,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综合画面内容,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要注意作品中的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注意“鱼”与“余”的谐音修辞,这就是揭示作品的主题的关键之处。
(3)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要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材料内容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