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蒹葭《诗经·秦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旧知巩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1、《诗经》六义:
2、《诗经》三大内容:
3、《诗经》表现手法:
国学经典导入风、雅、颂; 赋、比、兴风(民间歌谣)雅(宫廷正乐)颂(祭祀歌辞)赋(对事物直接陈述)
比(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题解说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秦风》“芦苇”《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学习目标展示1、熟读成诵,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诗歌,在反复中朗读中领悟
诗歌的意境美。
3、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它开阔,洁净,简单,丰盈。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在秋水之畔朦胧的晓雾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的《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蒹 葭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课文朗读注意:音频播放需要先结束幻灯放映,然后双击看提示,再击“是”打开即可播放!不影响后期PPT播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节奏划分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央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晞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疏通文意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疏通文意
芦苇丛生,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的中央。
芦苇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岸。?逆着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高峻。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高地上
芦苇众多,白色露水还没消失。?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岸。逆着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洲上。?译文参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芦苇 白露 秋水景语即为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再现意境,把情感推向高潮。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蒹葭》结构内容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回环反复,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不仅使诗意不断推进,而且充分地抒发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欲求不得的惆怅、迷茫。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反复咏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采采”的连绵词,使全诗声情兼备。1、品味诗的意境美 意象、意境
《蒹葭》意象:
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起兴 渲染气氛、 烘托心境(气氛冷寂,心情怅惘)
二次幻觉 虚实相生 “所谓” “宛”
景 秋晨雾霭 烟水迷离 凄清萧瑟 苍凉幽缈
情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神情恍惚 惆怅失意
全诗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2、含蓄美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其是否真有实体存在。(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美丽、高洁、可敬、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问题讨论:2、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不重复,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写“可见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朴质,接近于口语,但于朴质中有醇味,这就使人深感其朴素美。三章中句数相等,字数相同,只变换其中的几个字,这使诗篇又有一种整齐的形式美。3、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
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那个美丽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象征着一个目标、一种美好的理想或是愿望。2、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在水中央的伊人
三、上下追寻的青年——凄清的秋景
渲染气氛——可望不可及——执著追求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写法思考:《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看看课本,对比并思考)风格:《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艺术手法:《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尝试背诵课文,
总结写作特点1、朦胧美。
(1)主题的朦胧。
写爱情
写理想
写隐士
……
(2)意境朦胧。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
“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
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情景交融,相辅相成。2、含蓄美。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3、音乐美。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
比较《关雎》与《蒹葭》 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上。
《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2、表现手法上
《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1、《诗经》是我国 诗歌总集,共有 篇。
2、《诗经》六义指的是
。
3、《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孔子形容它:
。第一部三百零五风、雅、颂、赋、比、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课堂检测5、根据原文填空。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课堂强化布置作业把《蒹葭》改写为现代文,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重现爱情经典。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