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 整理与复习4 数学思考教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 整理与复习4 数学思考教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3-19 05:48:10

文档简介

《数学思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枚举、比较、归纳、列表、假设等逻辑推理时常用的方法,并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各种推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体会逻辑推理是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式。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探索的愿望。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任何看似浅显的数学知识后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例如,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以及其他一些让学生寻找模式、应用模式的内容,都体现了合情推理的思想。
除了在数学课程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之外,本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每册都安排一个“数学广角”单元,使学生接触到最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探索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数学能力。各册教材安排的“数学广角”内容如下表。
表中的排列组合、“鸡兔同笼”等内容,可让学生体会观察、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而逻辑推理、鸽巢问题等内容则可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可见,作为数学最基本的思想之一——推理,教材一直是在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呈现。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六年级下册的整理和复习阶段,再次设置相关内容。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推理方面得到更多的训练,进一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教材中的四道例题包括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列表推理、等量代换、简单的几何证明,都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典型素材。
四道例题的具体内容及内涵如下。
这种不断排除矛盾、推出必然结果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演绎推理。例3是等量代换的内容。等量代换指的是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这种思想是演绎推理的基础,在《几何原本》中,第一条公理就是“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例4,则是一道经典的用演绎推理来进行证明的几何题。以“推理”为主线编排的这几个内容,可以让学生系统地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归纳)、从一般到特殊(演绎)的思维发展过程,深刻地体会推理的魅力和价值。
在编排时,教材注重体现思维发展的过程,并给以恰当的提示、点拨或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形成思想方法。如例1,第3个及之后的点,与前面的点形成的连线,教材都是用虚线的形式呈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每次新增加的点都要与原来的点连线,原来有几个点,就会新增几条线。
六年级的学生很快将进入初中,代数内容将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小学的整理和复习阶段,适当安排一些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有利于中小学教学的良好衔接。例如,例1在得出规律后,教材提出“想一想,n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的要求,就是希望学生能以更加抽象的方式来刻画这个规律。例3的等量代换,更是在为学生提前铺垫解方程的方法、发展代数思想作准备。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本单元的内容,题目表达的意思不难理解,难的是隐藏在其中的规律与发现结论的过程。例题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比较大。因此,教学时可以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突破的方向以及解决的策略。只有自己实践过,探究过,积累的经验才会更丰富,对思想方法的感悟才会更深刻。例如,例1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面对“8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的问题,去尝试连线并数出。学生经历了连线及数数的过程,会感受到混乱才会产生有序思考、从简单情况入手的愿望。在反馈之后,教师可提出“点数增加与线段条数增加有什么关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逐渐发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推导出规律。这样的过程,是学生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逐步发展、思想方法逐步积累的过程。
同样,例2的推理过程,也可让学生先去尝试探索(教师初步示范后),再去交流讨论,最后从不同的角度推理出结论。例3、例4,也均可放手让学生尝试,尝试后组织交流,最后解决问题,感悟思想。
2.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指导作用。
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的组织、引导紧密相关。本单元的内容相对较难,在一些节点处和关键处,特别需要教师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例如,教学例1时,当学生杂乱地数线段或数不清线段时,教师一句“我们怎样才能数得清”就可引领学生走向“从简单入手、有序思考”的高层次思维。例2,学生面对文字表述的这样一段话,很可能就是思维混乱甚至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呈现表格,将第一次情况示范性地表示出来。如此一来,学生看到了一种问题解决的好策略,就产生了模仿使用的愿望,学习得以朝着目标有效行进。例4,两个对顶角相等,学生是能看得出或者能朴素地说明原因的,但是,倘若学生不能依据条件用有逻辑的数学语言表达清楚,就没有达到例题的编排目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准确地示范,并指导学生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3.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推理的内容,有别于常规的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自然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教师应考虑教学难度的因素,也需考虑学生之间能力差异的因素,在教学时恰当把握要求,合理展开教学。如例1及之后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中,多处都有用字母来表示规律(通项公式)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应视班级基础和学生能力而作合适的处理。例如,例1中要求九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学生如能答出“1+2+3+…+(n-1)”条线段,教师应予以肯定,不一定非得提升到“n(n-1)÷2”这样的层次。教材上以星号标注的几个问题,教师更应把握尺度。例4,并不需要学生书写出严密的证明过程,只要学生能用语言大致表达出“几何证明”的过程,就已经达到目标了。
4.建议用3课时教学。
《数学思考:例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点与点之间连线段的内在规律,掌握正确计算线段数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发现问题
1.呈现问题。
师: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学生各自画点)
师:每两个点可以连成一条线段,请问8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2.初次探究。
学生独立尝试连线,数线段,一会儿,纷纷表示“太乱了,数不清”
(二)教师引导,逐步探究
1.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8个点连出来的线段,数量多,很难数清楚。所以,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直接用数的方法来解决,而是要研究其中的规律,巧妙地解决。怎么研究呢?我们可以从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来研究。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上2个点,连成线段,记录在下表中:
师:现在我们画第3个点。这个点画出来,会连成几条线段呢?(生观察回答后教师画出,并连线。)
师:相比上一次,为什么增加2条线段呢?
生:因为第三个点可以和前面的两个点分别连成线段,所以可以增加2条线段。(教师请学生也模仿画出,引导学生理解2条线段是如何增加出来的。)
教师在表格中继续记录成下表。
2.学生探究。
(1)师:接下去要画第4个点了,这次又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这次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填一填这个表格。
学生自己探究,很快发现,第4个点可和前面3个点连成线段,可新增3条线段,一共可得到6条线段了。教师板书演示,肯定学生的探究,在表格中完善。
(2)师:用这样的思路,下面请大家继续往下探究,一直到得出8个点可连成多少条线段,并思考这里有什么规律。
(3)学生自己探究。
有些学生已发现规律,教师鼓励学生再画一画、数一数,确认一下规律是否正确。
3.反馈交流。
待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先和学生校对了答案,确认可连成28条线段。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每次增加的线段总比前面一次多1条。
师:能不能具体来说呢?
生:到第5个点时可增加4条线段,第6个点时可增加5条线段,第7个点时可增加6条线段,第8个点时可增加7条线段。
师: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到第5个点时,前面已有4个点,所以就可以新增4条线段。第6个点时,前面已有5个点,就可以新增5条线段……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予以演示,支撑理解。同时,教师在表格中完善记录。
生:我发现,要计算一共有几条,实际上就是从1+2+3+…一直加到比点数少l的数就可以了。(学生纷纷认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理解这一算法的道理。)
生: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因为最后的点数一定可以和前面的每个点相连,所以最后新增的线段数肯定就是比它的点数小1的数。
(三)归纳小结,提升思想
师:那现在请你想一想,12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反馈,追问最后的加数11的含义。同时,对计算方法予以指导。
师:21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呢?(巩固理解,指导算法)
师:九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呢?
学生口答得出:1+2+3+…+(n-1)。
师:我们刚才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那就是通过举例子,观察,分析,找出内在的规律,然后归纳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种推理的思想方法,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练习巩固,提升能力
1.教科书第10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反馈,得出“第几幅图,正方形边上的棋子数就是几,棋子总数就是每边棋子数的平方”。如果是第n幅图,用式子表示就是n2。
2.教科书第103页第2题。(略)
(五)回顾所学,课堂总结
《练习二十二》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第1、2、3、4题都是先找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或符号化表达。这些题目,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观察、枚举、归纳能力,提升推理水平。
第2题包含了两个规律,从第②图开始,平行四边形、梯形依次有规律地出现;小棒的根数,则是每次增加2根,表达式为2n+l。
第3题,把“1面红棋、2面黄旗、3面绿旗”看成一组,运用有余数除法,即可推理得出彩旗的颜色。
第4题不是新问题,在四年级学生就接触过。根据边数与可划分的三角形个数,可容易地推理得到n边形内角和为(n-2)×180°。
(2)第5、6题是排列组合问题,可进一步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第5题,不同邮资的组合,可以按取1枚、2枚、3枚、4枚的顺序枚举,分别为50分、80分、100分、130分、160分、180分、210分、260分,共8种。
第6题是求满足一定条件的排列数,思考方法较多。假设左起第1位固定一位小朋友,有2种排法,一共有4种这样的情况,2×4=8种。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习惯。
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找出规律,就需要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等思考的过程,这些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例如,第1题,可引导学生寻找数与项数之间、前后数之间的关系来探索规律。完成后要引导学生验证答案是否符合规律,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第2题,可让学生观察序号和形状之间的关系,观察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就会较容易地找出规律。对于小棒根数为2n+l,更可以从观察中发现:以第一根小棒为基础,添上2根,就成为一个三角形,再添2根,又新增一个三角形。那么,新增行个三角形就共需2n根小棒,最后加上第一根小棒,就是2n+l。
(2)以理解题意为基础展开分析。
例如,第5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多种不同的面值,第6题要理解间隔排列的意思。学生理解题意后,可让学生自己分析,用各种个性化的方法(如画一画、操作一下)将思考过程展现出来。教师需关注的是学生在反馈中是否采用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
编写意图
(1)第7.8题,是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列表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
第7题,通过列表,根据“他们的号码与他们的名次都不相同”,就可较容易地推理出结论。
第8题,需要通过找出题中互相矛盾的条件关系(如甲说自己不是主谋,丙也说自己不是主谋),从而推知其两人的话必有真假。假设甲说的是真话,则说明丙是主谋。再结合题中另两个人说的假话,分析发现所推得的信息都相符,就可推出丙说的是假话,他就是主谋。
(2)第9题第一问,可采用等式的性质,将三个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加,求出○+□+△=100,然后依次求出结果。第二问,先根据上面两式求出○和□,然后代入第三式。
(3)第10题实际上是“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知识,此题延续例4的编排理念,以直观支撑和启发引导,让学生感悟推理在数学中的作用。
(4)“你知道吗”介绍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如第7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学生可能会主动调用前面所学的列表分析的经验,自己设想表格的列法、信息的表示,自主推理。也有学生不列表,根据信息直接判断名次,如“2号不是第4名”,只可能是第2名或第3名,但号码与名次不同,因此只能是第3名。
第8题,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信息间的牵连和矛盾。而理清关系、排除矛盾的过程,恰是学生推理能力提升的过程。
(2)教师可以多一些引导和帮助。
本页的几道习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在一些关键之处,教师可多给一些引导。如第8题,在学生尝试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启发:“哪两个条件矛盾了?”“这两个条件矛盾了,说明了什么?”后续的推理,教师更可带着学生一起展开。第9题,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算式的特点,教给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处理算式的办法。第10题,要把握好教学要求,重点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推理过程的感悟。
(3)七桥问题,反映了抽象、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无需学生理解内在原理,只需利用这样的素材了解数学文化,体会数学思想。
数学思考
练习反馈
1.一些圆片按下列方式摆放。

( ) ( ) ( ) ( )
你知道第5堆有多少个圆片吗?第8堆呢?
2.英才小学六(1)班43名同学排成一排,按照1~3报数,最后一名同学应报几?报1、2、3的分别有多少人?
3.有2名数学教师和4名英语教师被分往某地区的2所中学任教,每校分1名数学教师和2名英语教师,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法?
4.小华买了2元和5元的纪念邮票共34元,用去98元,小华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5.(培优题)甲、乙、丙、丁四人参加数学竞赛。赛后,甲说:“丙第一,我三。”乙说:“我第一,丁第四。”丙说:“丁第二,我第三。”丁说:“丙第四,甲第一。”成绩揭晓后,发现他们每人只说对了一半,请说出他们各自的名次。
参考答案:
1.第5堆有15个圆片,第8堆有36个圆片。
2.43÷3=14……1
最后1名同学报1,报1的有14+1=15(人),报2的和报3的都有14人。
3.1名数学老师搭配2名英语老师,共有6种搭配方法,每一组老师被派往的地方有2种可能,所以有6×2=12(种)分配方法。
4.2元的邮票买了24张,5元的邮票买了10张。
5.乙第一,丁第二,甲第三,丙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