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期语文开学第一课 课件 (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下期语文开学第一课 课件 (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8 11:2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2018,旺旺旺! 我们又启程了
这个春节假期,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故事,温暖的、感人的、励志的……

让我们把这些事作为一个假期的总结、新学期的开始,把它们所透露出的精神讲给你们听吧!学无止境 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一场普通的毕业典礼格外受关注。
81岁的“奶奶同学”薛敏修完成了所有专升本课程的学习,在这一天拿到了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本科毕业证书, 而为了这一刻她已经奋斗了整整四年。
时间回到2014年春,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本部报名处,进来一位头花斑白的老奶奶。根据工作人员的经验,奶奶应该是来替忙碌的孙辈来报名的。 可当工作人员刚张嘴“奶奶,您……”就被薛敏修制止了:“请叫我薛敏修同学,我是来报名学习的。”尽管那时她已经77岁了。
薛敏修同学每天都是凌晨5点起床,先打开电脑学习一会,然后再洗漱、吃早点。
不仅学习努力,她对老师还非常恭敬。去学习中心跟老师问问题,她都坚持站着。
对于“学霸奶奶”来说,“人生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1、人生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责任 “亲爱的宝贝,这是妈妈写给你的第19张请假条,吃完年饭妈妈本来答应带你去游泳的,可临时接到任务……等妈妈这个班退乘了,一定带你去游泳。”这是2018年春运期间,武汉客运段“夫妻列车长”陈刚和肖三英写给6岁女儿陈昱彤的一张请假条。
“有个阿姨生病了,上不了班,妈妈要去顶替她……”时间很紧,肖三英写下第19张请假条后匆匆离家。望着妈妈的背影,女儿伤心地默默流泪。

肖三英说,以前孩子只知道藏爸妈的制服、帽子等,怕他俩换衣服去上班。现在孩子大了,懂事了,不再藏东西了。回到家,就让爸爸妈妈讲列车上的故事,也把自己在幼儿园做的好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比一比谁做的好事多。
从女儿3岁开始,3年多来,这样的请假条夫妻俩已经写了19张。19张小小的请假条,写满了一对普通铁路夫妻对女儿的歉疚。2、要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感恩 2018年2月23日,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的一个小男孩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白涛消防中队,将一封手写的“感谢信”亲手交给了中队消防官兵,以表对“消防员叔叔”的感谢。他在信中写道:“在我最痛时,有一位消防员叔叔说:‘你要是很痛,你就使劲掐我的手’,这让我很感动。”

一张普通的作业纸,11行稚嫩的笔记,却让消防官兵们感动得差点流下了泪水。3、心怀感恩之人,道路更加宽阔信念 贺岁档电影《红海行动》取材自真实的“也门撤侨”事件。撤侨过程中,一名中国公民被劫持,为了救出人质,同时避免引起外交冲突,海军派出了一支作战经验丰富的“蛟龙突击队”,深入虎穴解救人质。

突击队一行8人,没有外援,靠着非常人能及的意志力,拼到最后,成功解救人质。看完电影以后,不少人都被这支队伍“燃”到了。


其实,影片的军事顾问和军事指导均是蛟龙突击队成员,现实中的蛟龙突击队更是比电影里还铁血真汉子。

蛟龙突击队与其他军种的部队有一个显著区别:由于海军的开放性,蛟龙突击队经常走出国门,执行任务的机会更多。“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很多是只在蛟龙突击队才会有的。”一名蛟龙突击队队员如是说道。4、勇者无畏,强者无敌。坚持 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武大靖夺得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平昌冬奥会收获的唯一一枚金牌。
可就在七年前,他还只是队伍的陪练,先是领着女孩子滑,后来有能力了,跟在男孩子队伍的队尾滑。那个时候的他,就连全国冠军都不敢想。
他说:“我觉得对于运动员的身份是一种责任,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能穿上带国旗的衣服。”

备战的这四年武大靖也曾面临着挑战,也经历着状态的起伏,上赛季初,为了减少犯规,李琰教练更改了他多年惯用的起跑姿势,这严重影响他当时状态,在质疑自己中度过……

这个赛季,为了提高后程能力,武大靖一直挑战着中长距离的训练。长距离是弱项,每天挑战自己,每天把自己练得筋疲力尽。每天都是重复着一样的事情,可能会有一些乏味,后来仔细一想,真正能把成绩提高上来,这些也无所谓了。

5、你的努力绝不会辜负你希望希望 自2月16日起,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打造“和诗以歌”原创模式,创新引领文化过年的“新年俗”。
20字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舞台重新唤醒。

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评委,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希望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找到生命的价值,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为了让孩子们与贫穷对抗,梁老师教孩子们把古诗词编成曲子唱出来。这些曲子,猝不及防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里。

“我们这一代新鲜人的血液里面,还是流淌着中国文化的基因,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成长的根基在哪里。” 6、无论身处何处,永远不能放弃希望 第二声啼哭(池莉) 人类诞生的最初,总是要有第一声的啼哭。这啼哭就是语言。凡是听到这语言的人们都会发出由衷的理解和放心的微笑,因为大家都听懂了这语言。即:我来了!啼哭是美丽的,由于它是语言,由于它是语文,由于它表达了一个新生命健康蓬勃的状态。
我一直以为,语文的意义非常深远和广泛,它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贯穿着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在我们的生命里,任何美丽的时刻和美丽的状态,无疑都须得包涵、交流、理解、默契、认同这样一些重要因素。
而这样的一些因素,只能靠灵通的悟性和精确的表达来获得了。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学科,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语文太实用了。它简直就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最基本工具,实用得近乎通俗;无论干什么,首先需要的都是语言和由此派生的理解能力。所以,语文的学习与修养简直就等于人类的第二声啼哭。人类没有第一声啼哭,还有医生帮助拍打婴儿的屁股,使婴儿大哭一声,肺叶张开。第二声啼哭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不会再有谁来直接痛打我们的屁股,只有我们自己才可以让自己的生命蓬勃开放。 有没有什么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和大家分享?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古代有个钱思公虽然家里非常富贵,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来。可见古人阅读写作思考之勤。学习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眼界决定境界,
思想决定出路,
定位决定地位,
理念决定道路,
性格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脑袋决定口袋”。学习和生活: 为什么读书,其实是一个关于眼界的问题,一个关于目标的问题,它将决定你读书时候的心态和境界。被逼的人将读书视为畏途,为生存的人将无暇顾及书籍中散发出来的滋润灵魂的芳香,为心灵自由的人会带着感恩的情怀来聆听先人的抚慰和教诲,为创造奉献的人将有舍我其谁的气概,满怀豪情其乐无穷地从书籍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勇敢自信坚强的人并为社会为他人播散出自己的智慧。怎样学语文?
  要求:
  一个习惯:记笔记,最淡的墨迹胜过最强的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
  两本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
  两支笔:黑笔、红笔
  两个本子:读书笔记、积累本(名言警句,作文素材:优美句子、人物事例、评论性的文字,诗歌赏析)
  五种方法:多读多背多记多思多创
  课内 ① 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 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 养成体验感悟反思的习惯。
④ 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
⑤ 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 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 ① 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 写周记、心得体会。
③ 看有益的影视节目。
④ 上网搜集资料信息。四、题型介绍
  一、科技文(设错规律)二、文言文(实词虚词)三、诗歌 四、现代文 五、基础知识 六、语言表达 七、作文(多积累素材,多读、多记、多背,多读一些时评文。)
  五、上课要求
  上课必须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每天几乎都布置一些作业但不多。
  六、回归课本
  必修四、选修《 》几则小故事 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 年青人喃喃:“往下跑。” 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 小结: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第二、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第三、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短文欣赏《一棵核桃树》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4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道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十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