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光未然 黄河颂5 黄河颂
导入新课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是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和音乐的欣赏,体会黄河雄浑的气魄。
二、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感悟内在的气势。
教学目的 :
一、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
二、领略黄河的英雄气魄,学习诗歌的豪迈风格。
三、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作者简介《黄河大合唱》之词作者——光未然 光未然(1913-2002),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 (现老河口市)人。1927年参加革命。1935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1月在延安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 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作者介绍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之曲作家——冼星海整体感知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词语积累气魄( ) 狂澜( )
澎( )湃 屏( )障
哺( )育 倾泻( )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猛烈的气势。
宛转: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哺育:比喻培养。
一泻千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pòlánPéng píngbǔxiè问题探究颂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伟大而坚强,即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
1、 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2、第一节朗诵词(也可以叫做序曲)中,直接点明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探究歌词是诗的主体,找出诗中直接歌颂黄河的部分。从第一个“啊!黄河!”到“发扬滋长”!
问题探究 直接歌颂的前面和后面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前:描绘黄河;
后:抒学习黄河的壮志(尾声)
问题探究描绘黄河的诗句由哪个词总领?“望”字总领到“劈成南北两岸”
诗人对黄河的观望分别是从哪些角度? 远镜头——近镜头——俯瞰——纵向——横向
问题探究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黄河的?
描绘出黄河的什么特点? 滚滚、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表现了黄河气势汹涌;
掀起、结、奔向、劈成:
表现了黄河的力量之大;
宛转、九曲连环:
表现了黄河外形特点。 问题探究 歌颂部分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华文化养育了中华民族。歌颂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是
摇篮黄河是
屏障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问题探究 歌颂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从哪几方面歌颂黄河的?从此诗抒情特点看,它是风格豪放的还是委婉含蓄的?颂中华民族的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千万条铁的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豪放问题探究 结合时代背景看,诗人借歌
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问题探究 描绘黄河、歌颂黄河、学习黄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这几个层次不能调换。因为,描绘黄河歌颂的是黄河的外表,歌颂黄河歌颂的是它的历史作用,最后,我们学习黄河,学习的是它的精神。
感情上是逐步加深的,所以不能调换。 问题探究 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课堂小结颂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黄河 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民族精神:伟大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