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6张PPT。古代诗歌五首20 古代诗歌五首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事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导入新课常见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者简介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整体感知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整体感知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词语积累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词义解释 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后两句: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词义理解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词义理解“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问题探究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修辞手法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修辞手法《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它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修辞手法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问题探究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绪。
写作特点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
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
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一、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
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三、深受《楚辞》的影响 。
1、《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 及兮,来者吾不闻。
2、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课堂小结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杜甫望岳20 古代诗歌五首
作者简介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杜 甫
(712年—770年)作者介绍
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 望》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
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整体感知望 岳—杜 甫(736年)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整体感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整体感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整体感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整体感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课堂小结体悟诗情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王安石登飞来峰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飞来峰资料作者简介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整体感知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词语积累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问题探究1.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问题探究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问题探究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问题探究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问题探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用 “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问题探究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议论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写作特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课堂小结 宋时飞来峰上有应天塔。诗人登峰上塔,居高临下,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生发议论。诗的前两句,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诗人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了雄心壮志,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从这首登临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高瞻远瞩,正直坚定的主人公形象。?陆游游山西村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在山西村游玩。 游玩作者简介陆游 ,号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
12岁即能诗文,
自言“六十年间
万首诗”,是古代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写作背景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首诗作于次年春。整体感知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阴浓,鲜花鲜艳明丽。词语积累 闲人莫入 腊梅 浑浊
怀疑 豚(tún)鼠
莫 腊 (là ) 浑 疑 豚
问题探究1、对照注解前两句字面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2、这两句是叙事,还是写景?
3、是在对什么的赞美 ?问题探究山重/ 水复/ 疑 /无路,
柳暗/ 花明/ 又 /一村。
1、对照注解这两句字面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2、这两句是叙事,还是写景?
.3、这两句仅是写景吗?是否蕴含一个哲理?
若是,应该是什么?问题探究欣赏了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山西村的景美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能不能用一句诗来赞美
山西村的人更美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作特点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陆游表现农家的淳朴好客。蕴含生活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心: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喜爱。课堂小结游山西村这首诗描写了丰收之年,农村欢乐的气氛,赞扬了农家人热情好客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并且告诉我们: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我们只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困难总会解决的,总会看到阳光的。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20 古代诗歌五首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著有《龚自珍全集》。写作背景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wǔ)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注释] ??? 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即马鞭;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故言。??? 东指:出城门向东;??? 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 落红:落花,作者自况。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后一“花”字,当指一代新人。 [译诗、诗意] ???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 ??? 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词语积累白日斜( )
吟鞭 ( )xiáyín问题探究探究:
本诗的一二句和三四句的情感有何不同?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二句写诗人辞官离京,心情郁闷、失落;
三四句笔锋一转,展现了诗人的奋起胸怀和执著信念。问题探究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主题意义
1、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2、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3、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写作特点这句诗用了拟人的写法,巧妙的表现了诗人的理想,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同。它既是对新生命的赞歌,又是献身精神的象征,为后人广为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重点句赏析课堂小结小结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