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检测试题
一、基础演练
1、19世纪中叶,生活在英格兰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大多是浅灰色的,但一百年后,曼彻斯特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而此时生活在此地的桦尺蛾大多数是深黑色的.桦尺蛾的这种变化是( )
A. 人工选择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工业粉尘染黑的结果
D. 桦尺蛾只产生深色变异的结果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解答:
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灰色桦尺蛾和深黑色桦尺蛾。19世纪中叶,桦尺蛾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浅灰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建工业区100年后,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灰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黑色桦尺蛾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故选B
2、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
A. 制约环境
B. 影响环境
C. 改变环境
D. 适应环境
考点:生物进化的原因。
分析:
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解答: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现存生物中,有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原因是这些生物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
故选:D
3、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环境变迁
B. 上帝的意志
C. 自然选择
D. 人工选择
考点:生物进化的原因。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
解答: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故选:C
4、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
A. 适者生存
B. 生存斗争
C. 遗传和变异
D. 自然选择
考点:生物进化的原因。
分析:
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据此解答。
解答:
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
故选:C
5、生物进化的动力是( )
A. 遗传和变异
B. 自然选择
C. 生存斗争
D. 过度繁殖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
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
解答:
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故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
故选C
6、导致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
A. 生物之间相互排挤或残杀
B. 有利变异的个体和不利变异的个体互相竞争
C. 生物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D. 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有限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7、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的生物个体是( )
A. 类似亲本的个体
B. 体形高大的个体
C. 结构复杂的个体
D.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渡繁殖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却是少数个体。这种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温度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现有红、紫、绿、蓝、黄等颜色的小纸片100张,放在一块黄布上,经过“捕食者”几代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 )
A. 红色
B. 黄色
C. 蓝色
D. 绿色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
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本题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解答:
本实验中,黄色纸片与背景颜色一致,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红、紫、绿、蓝等纸片首先被取食,而与背景颜色一致的黄色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黄色。该实验说明,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B
9、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美丽的琴鸟,它们大都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蛇类等前来偷食它们的卵和雏鸟,这是( )
A. 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变异所造成的
D. 条件反射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的原因。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解答: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琴鸟的个体之间在繁殖时间上存在着变异,有的在春季繁殖,有的在冬季繁殖;在冬季繁殖的个体由于可以避免蛇类等前来偷食它们的卵和雏鸟而得以生存下去,而在春季繁殖的个体则没有这样幸运;这样一代代的选择、进化下去,就形成了今天的在冬季繁殖的琴鸟;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B
10、有些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称为保护色,这种现象是( )
A.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人工选择的结果
C. 上帝创造的结果
D. 自身努力的结果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
有些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称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
有些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称为保护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动物竹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动物捕食和避敌;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来的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故选A
11、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 )
A. 生物产生了有利变异
B. 过度繁殖
C. 有利变异可以遗传
D. 有利变异、选择、遗传的综合作用
考点:生物进化的原因。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
解答:
生物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是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有利变异)生存与不适者(不利变异)被淘汰的结果。因此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有利变异、选择、遗传的综合作用。
故选:D
12、2013年初,萧山等地发现了H7N9禽流感传染病例,医生在治疗感染H7N9病毒的患者过程中,发现抗病毒药物对一些重症患者很难起作用,研究证明H7N9病毒已出现变异。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抗病毒药物选择使有耐药变异的H7N9病毒留下来
B. H7N9病毒在与抗病毒药物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抗药性
C. H7N9病毒对抗病毒药物进行选择的结果
D. H7N9病毒的繁殖速度越来越快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
A、抗病毒药物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的H7N9病毒。但少数H7N9病毒由于变异而具有抗药性,不能被抗病毒药物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病毒药物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H7N9病毒已不再受其影响了。可见,H7N9病毒出现的变异是抗病毒药物选择使有耐药变异的H7N9病毒留下来,A正确;
B、H7N9病毒本身就存在着抗药性,并不是在与抗病毒药物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抗药性,B错误;
C、抗病毒药物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的H7N9病毒。但少数H7N9病毒由于变异而具有抗药性,不能被抗病毒药物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而不是H7N9病毒对抗病毒药物进行选择的结果,C错误;
D、由题干可知,不能说明H7N9病毒的繁殖速度越来越快,D错误。
故选:A
二、能力提升
13、如图是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______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______,并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______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______。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______的。这种说法是按照______学说来解释的。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
解答:
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对生物自身来说,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从图B、图C看出,颈长的长颈鹿生存下来,颈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由此可见,颈长是有利变异,颈短是不利变异。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遗传、生存、后代、淘汰、颈长、自然选择
14、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作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入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
④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重复③、④步实验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A?:第三代中,________?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______?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____?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的结果。
(4)?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说出还有哪些生物具有保护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1)?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即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实验想探究保护色的形成,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应该是对提出的问题肯定或者否定的推测。因此本探究实验的假设应该是“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考查数据分析的能力,从表格数据比较结果来看,绿色昆虫幸存者比例逐代增多,灰色昆虫幸存者比例逐代减少。?B?考查保护色的概念和成因,保护色即动物体色与环境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体色特点,此实验中绿色昆虫比灰色昆虫幸存者多,说明了绿色昆虫与环境?(?有绿地毯的房子?)
(4)?探究实验的结论即通过探究来验证假设正确与否,本探究实验证明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即假设是正确的。?(5)?本小题考查对保护色实例的认知和分析,身边的许多生物都有保护色,例如青蛙、蜥蜴等。
答案:?
(1)?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绿色???灰色?? B?:相一致???自然选择
(4)?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5)?青蛙、蜥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