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阶段复习课
第三单元主题一 物质的构成粒子
【主题训练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
B.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C.带电的微粒都称为离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解析】选C。在物理变化中,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故A正确;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故B正确;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例如:电子带负电,但电子不是离子,故C错误;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D正确。【关键点拨】 构成物质的粒子
1.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1)相同点。
性质相似,都具有以下特征:质量和体积很小、不断运动、微粒间有间隔等。(2)不同点。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分子的过程。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3)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间互相结合形成分子。
3.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之间可以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真题体验】
1.以下事实不能用粒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的是( )
A.走过花圃闻到花香
B.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
C.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D.6 000 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解析】选D。本题是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来解决问题。A、B、C中现象的发生均是粒子不断运动造成的;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2.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8 B.26 C.4 D.22
【解析】选D。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3.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于该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该粒子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D.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解析】选C。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由题中图示可知,该粒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2,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A、B、D正确;该粒子为镁原子,属于金属元素的原子,C错误。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原子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C.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解析】选C。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所以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元素的种类决定于质子数;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分子和原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5.如图是5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填字母)。
(3)若D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则x=________。【解析】(1)由5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在C的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的电子数是1,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2)由元素的定义可知,5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A、E的质子数相同都是8,属于同种元素;(3)由题意可知,若D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则D的原子核外有12个电子,则核内的质子数是12。
答案:(1)C (2)A、E (3)12主题二 组成物质的元素
【主题训练2】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画出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
(2)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
(3)A和B两种粒子的________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钠原子和氯原子反应所形成的化合物是由________(填“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及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应用能力。钠的原子序数为11;B、C核内质子数相同则为同种元素;A、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化学性质相似;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答案:(1)11 (2)B、C (3)最外层电子数
(4)离子【备选习题】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镁的原子序数是12
B.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表中所列元素均为金属元素
D.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
【解析】选C。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所以镁的原子序数是12,故A说法正确;由图示可知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B说法正确;金属元素是带“钅”字旁的(汞和金除外),表中氢和硼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说法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故D说法正确。【关键点拨】 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关系
1.元素和原子:
(1)联系: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2)适用范围。
①元素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原子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3)特别提醒:元素是宏观概念,不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只分种类不计个数;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2.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真题体验】
1.正确读写化学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基础。铝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AL B.al
C.aL D.Al
【解析】选D。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故选D。2.镉属于重金属,会危害人体健康。2013年5月16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公布的结果显示,抽检大米四成镉超标。这里的镉可理解为( )
A.镉元素 B.镉单质
C.镉离子 D.镉原子
【解析】选A。大米中的镉超标,这里的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镉”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知识拓展】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对人体毒害最大的重金属有4种:铅、汞、砷、镉。这些重金属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人饮用后毒性大,与水中的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的物质。
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商业制造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中,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
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A.氧(O) B.硅(Si)
C.钠(Na) D.铝(Al)
【解析】选A。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4.如图是氩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符号是Ar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
D.相对原子质量是39.95【解析】选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氩元素的元素符号是Ar,故选项说法正确;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氩,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氩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8,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则氩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故选项说法正确。5.请观察图并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A表示的原子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图B表示的是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3)图B表示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形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解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图A表示的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2;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12,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2)图B表示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3)图B表示的原子为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l-。
答案:(1)12 24.31 (2)非金属 (3)Cl-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1)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2) 表示的是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上表中第2、3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元素周期表所包含的规律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1)16号元素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有16个电子,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2)从上表可知13号元素是Al,铝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Al3+。(3)上表中第2、3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每一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
答案:(1) 得到 (2)Al3+
(3)每一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