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9 09:3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社戏1、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理解文本内容。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3、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写作背景生字(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行辈:排行和辈分。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惮:怕,畏惧词语解释探究一:课文的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段) 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段)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段) 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5—9段): 戏前波折;
第2层(10—13段):月夜行船;
第3层(14—21段):赵庄看戏;
第4层(22—30段):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段到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明确:(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去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探究二:课文写了几件事?明确: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
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探究三: 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探究四: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一是叫不到船;二是不准和别人(外人)同去,外祖母要担心; 三是外祖母又怕都是小孩。
三次转机:一是八叔的航船回来了;二是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三是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作用: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明确:点、磕、退后、上前、架。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探究五: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了什么? 明确:主要是环境描写(写景)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出的“清香”; 触觉:扑面吹来;
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听觉: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探究六:阅读第11—13自然段,主要是什么描写?从哪些感官来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这些环境描写(写景)的作用:
(1)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优美的江南水乡月夜图。
(2)既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也衬托“我” 看戏的急迫心情。
修辞手法的运用:“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好处:(以动写静,既表现了船速之快,又烘托出“我”去看戏的急迫心情。)?
探究八:阅读第22—23自然段 1、主要是什么描写?从哪些感官来写?与前文写景有什么关系?表现什么? 明确:环境描写(写景),从视觉、听觉来写,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之情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船”比喻成“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从正面、侧面描写,既突出了船快,又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
探究八:看戏归来途中,“我们”偷豆吃,当时觉得豆很好吃,回来后再吃豆,却又觉得不好吃,为什么? 明确:豆未必好吃,然而在“偷豆”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读书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刺激和乐趣,更感受到了农村小伙伴的热情好客、慷慨大方,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品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1、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2.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分析人物形象?
探究九:板书设计社戏
鲁迅
一、看戏前(1-4):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二、看戏中(5-30):
看戏波折 (5-9)
月夜航船(10-13)
赵庄看戏(14-22)
归航偷豆(23-30 )
三、看戏后(31-40): “我”对社戏的怀念。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