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七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第七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04-11 18: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全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是科学研究的两种最重要的运动形式,也是对前面学习过的各种变化和性质的初步概括。对初一学生来说,教学要求不能太高,有些内容在后续课中继续学习。应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投入实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己形成概念,而不必对化学性质的判断作过深的讲解。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知道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
2、 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以及树立学为所用的意识。
3、 通过小组实验养成操作规范、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及具有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通过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求同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建立和理解
难点:对化学性质的理解
辅助学具
水、木炭、氧气、蜡烛、生锈的铁块、铁、试管、玻璃片、白炽灯、磁铁、投影仪、投影片、火柴等
学习方法
采取设置适当情景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以学生实验为主,全体参与,师生共同探讨。
板书设计
第七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依据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生成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依据性质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沸点、熔点、凝固点、硬度、密度、发光、发热等。
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讨论]什么是物质的“变化”?举例说明。我们仔细观察下列常见现象的变化。[学生实验]水的沸腾加热盛有少量水的试管至沸腾,将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白炽灯中钨丝通电前后的变化向透明的石灰水中吹气4、点燃蜡烛5、铁生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怎样证明。[投影或小黑板]给出观察记录的结果及规范要求(内容同观察记录)[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分析讨论]1、以上实验中,物质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从物质变化看有什么特点?物质的变化有那些形式?变化形式多种多样,以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产生为依据把这些变化整理分析。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3、有这些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举例说明。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联系?[投影或小黑板]课堂练习一(见附2)[问题讨论] 1、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是同一个概念吗?什么是物质的性质,举例说明。 2、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联系?举例说明。3、必须通过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结论]根据以上标准,可以将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种: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问题讨论]1、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则是化学性质。这句话对吗?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投影或小黑板]课堂练习二(见附3)[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与学习方法?你练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地方是如何判断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由于学生知识所限,允许学生依据生活中某些现象判断,告诉学生要想正确判断,就要知道许多物质的性质,这将在后续《科学》中继续学习。现在遇到不能判断的现象可以查阅资料、请教他人或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1、一部分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判断,一部分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 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观察记录(见后附1)铁可以被磁铁吸起。思考、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回答。1、学生实验1、2中物质状态、形状等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实验3、4、5中一种物质变成其他物质,并伴随着放热、发光等现象。[结论]物质的变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2、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有这些现象出现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做练习一部分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判断,一部分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2、有些性质不需要物质变化就能表现,如物质的颜色、光泽、现有状态、软硬程度、气味等。有些性质必须通过变化才能表现,如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性、晶体的熔点、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等。3、,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性、晶体的熔点等不需要物质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等只有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沸点、熔点、凝固点、硬度、密度、发光、发热等。化学性质: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1、根据[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讨论分析,认识到许多发光、发热等物理性质也会伴随化学变化的进行而表现出来。所以这句话不对。2、化学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做练习思考、整理所学知识。请几个学生回答。学生会有很多答案。
附1:观察记录
变化前 变化时 变化后
水的沸腾 水是无色、无味、液体 沸腾产生蒸汽,水蒸汽遇冷变为水(液体)。 无色、无味、液体水
白炽灯通电前后 钨丝黑色、固体 钨丝慢慢发红,发热、发光。 钨丝黑色、固体
向透明的石灰水中吹气 透明、液体 石灰水变得浑浊不清。 静置一段时间,试管底部有白色固态物质出现(可以说明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蜡烛燃烧 固态、白色 火焰周围蜡烛熔化为液体,遇冷凝结为固体。蜡烛燃烧、发光、发热。 蜡烛减少。干燥玻璃片上有无色水珠。在玻片上加少量透明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得浑浊不清。
铁生绣 铁条 铁表面逐步有红色疏松物质出现 铁生锈。铁可以用磁铁吸起,但铁锈不能被磁铁吸起。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为黑色固态。 剧烈的发光、发热。 木炭没有了。瓶壁上有水珠出现。在瓶中加入少量透明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得浑浊不清。
附2、课堂练习一
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电灯发光 2、夏天黄酒变酸变浑 3、水中泥沙沉淀 4、水沸腾后冒出水蒸汽
5、霓虹灯颜色变化 6、蜡烛燃烧
附3、课堂练习二
1、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主要是利用钨的什么性质?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2、 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紫色石蕊遇稀硫酸变成了红色 B、纸被撕碎
C、石蜡受热熔化 D、冰转化成水
3、附1:观察记录中各实验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