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松坪学校 敖祖良
七年级( )班 姓名_____________
[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现提出两个最简单的问题:
1、今天你吃饭了吗?为什么要吃饭?
2、你是怎样从家里来到教室的?这个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吗?
今天我们就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运动和能
请打开课本P41,用5分钟时间阅读,并完成下面问题:
[目标一:不同的运动形式]:
1、世界上万物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运动是永恒的,是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物体的位置____________,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除此以外,像霓虹灯闪烁是__________运动,歌声悠扬是__________运动,小草在生长是_______运动等。
(老师和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点评)
那么,这些运动是靠什么力量来完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2-43,用5分钟时间,并完成下列问题:
[目标二:运动物体能量的转化或转移]:
1、能也叫________。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由于举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_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_能。
机械能是______能和___________能的统称。
2、除机械能外,物体还具有多种形式的能,如:储存在食物中的能属于_________能;煤、石油、天然气等所具有的能属于___________能。各种电池具有的能属于________能;发光的电灯具有的能属于________能;早餐奶具有的能属于____________能等。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物体或现象中所具有的能。
(1)流动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 (2)被举重运动员举起的杠铃具有_________能;
(3)干电池具有__________; (4)音箱里传来强劲的歌声具有__________;
(5)被风吹弯的树枝具有________; (6)苹果具有_________;
(7)太阳具有____________; (8)石油具有________。
小结:(由学生回答)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点拨)
[课堂讨论]:
1、液体和和气体具有动能吗?举例说明。
2、你家里有哪些器具工作时要消耗电能?
[课堂练习]:
1、课本P44: 1-3题
2、《自主性学习与测评》P24:二、填空题
[作 业]:
《自主性学习与测评》P24-25:一、三两题
[课外作业]:
预习 第2节 机械运动
第2节 机械运动(1)
——松坪学校 敖祖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 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目标一]: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目标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⑶将一支笔放在书本上面,将书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问这支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参照物。
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目标二]: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1.机械运动的定义。
2.参照物的选择。
3.机械运动的两级分类。
[评价与反馈]
1.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我们是用哪一种方式来比较参加100米赛跑的同学谁跑得快?
2.一诗句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你是如何理解这诗句的?
[作业]:《自主》第2节(1)
第2节 机械运动(2)
——松坪学校 敖祖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只提供一辆小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路程和时间不相等的矛盾情景,使学生体验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目标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首先说明,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个重要问题。赛跑时,谁得冠军,看快慢。汽车、火车、飞机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进行思考。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
问: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何区别?
答: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问: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只需观察他们哪个在前。
教师归纳: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播放动画片---百米赛跑片段。
问: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答:测量出100m的距离,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问: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小车A和B,四位同学一小组,利用它们来寻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目标二]:探究实验
1.议一议: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小组交流后得出: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运动较快。
2.做一做: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思考: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什么缺陷?
3.想一想: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
4.试一试:每组只给一辆小车,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
提问:
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5.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问: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目标三]: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
v和t分别是英语单词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v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1米/秒=3.6千米/时
教学中要注意纠正有些学生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的习惯。
4.读一读:阅读课本图2-22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
5.例题教学
分析:(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目标四]:平均速度
讨论: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师: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 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严格说来,
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
[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2.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速度公式的应用。4.平均速度。
[评价与反馈]
1.看着刚刚学会爬行的孩子在地板上爬行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下表是小明记录兰兰和敏敏爬行时的情况,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1) 是匀速爬行的,他爬行的速度是 。
(2)请描述另一个孩子的爬行情况 。他俩爬得较快的是 。
时间(秒) 1 2 3 4 5
兰兰爬行的距离(米) 0.3 0.5 0.75 1.25 1.75
敏敏爬行的距离(米) 0.4 0.8 1.2 1.6 2.0
2.根据天气预报,强热带风暴的中心距某地160千米处,正以20千米/小时的速度沿直线向该地接近。预计多少时间后强热带风暴的中心到达该地?
3.下雷雨时如果我们看到的闪电和听到的雷声相隔2.5秒,则雷击的地方离我们大约有多远 (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米/秒)
[作业]:《自主》第2节(2)
第3节 力的存在(1)
——松坪学校 敖祖良
[教学目标]
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学生交流并记录)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
①什么是力?②力是怎样产生的?③力有哪些种类?④力的大小怎样测量?⑤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
[目标一]: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不过有些问题你们在小学常识中已经有所了解,有些问题你们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回答。(留2~3分钟时间由学生互问互答)
筛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部回答,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的问题。
[目标二]:力的存在
教师:我们根据电灯发光、电热丝发热就能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根据小磁针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那么对于力的存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呢?
1.【做一做】
⑴把重物提起来要用力,你在用力时手的肌肉有什么感觉?(肌肉紧张)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例如,用磁铁去靠近小磁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这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⑵投影:树动知风图片,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⑶请大家动手做一下可以证明有力存在的实验:
① 手拉橡皮筋② 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瘪。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也可补充其他具有启发性的实例,如: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手用力弯锯条,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这些都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议一议】
学生讨论:以上实验或事例是通过什么来证明力的存在的?(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展开思考、讨论)
教师: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时物体会有什么效果?
学生: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教师:有力存在时,物体的形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我把书本放在桌面上,书本对桌面
有压力,我怎么就看不出桌面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呢?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清的形状改变让老师看到呢?
3.【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取一只容量为900毫升的扁墨水瓶,罐满染色的水,取带有毛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紧紧地塞住墨水瓶口。
①先挤压扁平的一面,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②再用力挤压瓶的另一侧面,再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以上实验说明了桌面受到压力时发生了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形变,也说明了物体形状
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问题: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
4.【看一看】
指导学生看书本图2-30、图2-31、图2-32,并进行简单讨论。
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思考与讨论: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
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目标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探究实验:
两人一组,每组两只相同的吹足气的气球。
⑴如图2-33所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气球相互挤压,两个气球受压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猜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图2-33所示效果的是
⑵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实验结果发现:用弹簧把锯条拉弯时,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
2.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你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汇报交流。
3.怎样用橡皮筋来做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同样的道理,试试看。
4.看书本图2-34、图2-35,并讨论导弹的推力来自哪里、汽车为什么会被撞坏?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生活中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还有许多,请你举出几个(如划船、游泳等)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并总结
[评价与反馈]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作业]《自主》第3节(1)
第3节 力的存在(2)
——松坪学校 敖祖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目标一]:弹力
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科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目标二]:力的测量
1.力的单位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牛顿;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牛顿;也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①准备如图所示的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 ,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 。
③撤去拉力 ,弹簧将 。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是:
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 ,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顿。
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牛顿。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探究现实验]
1.测力计的发展
【课 题】 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要 求】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2.体验力的大小
【课 题】 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并补充
[作业]:《自主。第3节(2)
第4节 力的图示
——松坪学校 敖祖良
七年级___班 姓名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能用事实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2)能用力的三要素解释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为什么不同。
(3)可以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力
(4)能根据力的图示,说出某个力的三要素。
(5)了解力的示意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用它来表示具体的力。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具准备]:
学案、PPT文件、弹簧、弹簧秤、橡皮筋等
[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开门和关门这个动作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可你有没有想过怎样开门最省力呢?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一下……
好,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他们两人哪位最容易把门打开?为什么呢?要想了解详细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5分钟时间阅读P56-57,“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并完成相关问题:
[目标一:力的三要素]
1、力的作用效果有二:一是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二是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
2、讨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结论:(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只要这三个方面不变,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变;
(2)力的三要素指的是力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如果用手向下压弹簧,弹簧的长度将________;如果用手拉弹簧时,弹簧的长度将________,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如果用两种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用力越大弹簧被拉伸的长度越_________,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有关;用手在靠近门轴的地方和远离门轴的地方用同样的力推门,_______者更容易开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有关。
4、我们在用扳手拧螺丝时,有时为了更好地拧下螺丝,在扳手的末端套上一段钢管,增加扳手的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也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有关。
[目标二:力的图示]
1、我们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_________;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______;线段末端的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力的图示的具体画法]:
(1)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2)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4)有时为了精确表示力的大小,还要在图中附上“单位长度”,指出某一长度表示多少牛的力.
例1 :用4牛的力提物体
例2 :用50牛的力沿水平向右的方向拉一小车
例3 :用80牛的力拉木箱,夹角30 0
课堂练习:《自主学习与测评》P37,9
(请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目标三:力的示意图]: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通常都不太关心力的______,也不怎么关心力的_______,而只关心力的方向,这时我们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_________来表示力即可。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它比力的图示要简单的多。
1、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种方法都可以表示力的三要素
B.力的图示不能精确表示力的大小
C.力的示意图不能精确地表示力的大小
D.两种方法都可以精确地表示力的大小
课堂练习:
1、《自主学习与测评》P37,10
2、课本P57 1-3
[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请一位同学回答)
(其他同学补充)
作业:《自主学习与测评》P37,1-8题
第5节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松坪学校 敖祖良
七( )班 姓名_______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会用重垂线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4、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教学重点]: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G=mg的换算;
[教具准备]:弹簧秤、砝码、学案等;
[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你知道为什么们我们怎样跳最终还是落在地面上吗?
(生答:是地球的吸引力,或是重力)
对,是重力;那么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5分钟时间阅读P58-59,“重力”、“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并完成相关问题。
[目标一:重力]
1、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_______。“水往低处流”,是由于水受到______的作用。
2、在空中飞行的炮弹所做的是______运动。若不计空气的阻力,它受到________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__。
3、重力的方向为____________。若将系着重物的细线悬挂起来,当重物静止时,细线总是处于_________位置。这根挂重物的细线叫做__________,利用它可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讨论:重垂线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你能用它来制作一个水平仪吗?
[目标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______测量。但是直接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的物体要满足以下条件:物体处于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状态。
活动:每小组给1只弹簧测力计,4只质量均为100g的钩码。
钩码数/只 1 2 3 4
质量/千克
重力/牛
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_牛/千克。
2、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___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其中m表示___________,G表示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
3、物体的重力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军同学的质量为40千克,那么,他的体重为_____N。
4、关于“9.8N/kg”所表示的意义是 ( )
A.9.8牛顿等于1千克 B.9.8千克等于1牛
C.质量为9.8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牛 D.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课堂练习]: 课 本:P60 1、2
自主练习:P38 12、13、14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自主练习P37-38 一、四两大题
第6节 摩擦的利和弊(1)
——松坪学校 敖祖良
七( )班 姓名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能说出摩擦力的利与弊,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具体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学会研究摩擦力的简单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用科学、辨证的观点来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能够想像没有摩擦世界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教学重点]: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方向的确定。
[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学案、PPT
[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你知道我们的鞋底和汽车的轮胎上为什么都有许多凸凹不平的花纹吗?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请打开课本P60,用5分钟时间阅读“摩擦力”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相信你会有很大收获。
[目标一:摩擦力]
活动:
1、 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有什么感觉?用不同大小的力试几次,感觉一样吗?
2、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慢慢地拖动,手有什么感觉?
3、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科学书做匀速直线运动。
结论:两个_______的物体,当它们发生________时,在_______会产生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摩擦力常见有三种:一种是滑动摩擦、一种是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摩擦。
1、两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________时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产生在两个物体的_________面上。
2、摩擦力的方向与两物体接触面间的相对运动方向______。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一是相互________;二是两个物体做_______运动。
思考: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那么两个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摩擦力?
实验(4) 筷子提米
问:筷子能将杯子提起,靠的是什么力?
这种摩擦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吗?请举几个例子。
问:上面的例子中的摩擦力都是固体间产生的。那么,液体、气体间会有摩擦吗?
学生讨论: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入大气层时因摩擦烧毁的情景。
[目标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活动:P61、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结论:当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表面所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________;当表面所受到的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________。
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1、用水平的力在桌面上推动书本运动的摩擦是_________摩擦;旱冰鞋的轮子与地面的摩擦是_______(填“滑动”或“滚动”)。
2、下列各种摩擦中,属于有害的摩擦的是________;属于有益的摩擦的是________;
A.机器运转时,各部件之间的摩擦
B.拔河比赛时,手与绳子之间的摩擦
C.自行车行驶时,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D.吃饭时,筷子与食物之间的摩擦
[课堂练习]:自主学习P40 二、三题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自主学习P39 一题
预习“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第6节 摩擦的利和弊(2)
——松坪学校 敖祖良
七( )班 姓名_________
[教学目标]:
1、了解摩擦的种类;
2、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3、学会摩擦的应用
[教学重点]: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摩擦的应用
[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学案、PPT
[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知道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但在许多场合我们必须增大摩擦力才能达到目的,那么你能举出一些增大摩擦力的事例吗?请打开课本,阅读P62“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并完成相关问题。
[目标一:增大摩擦的方法]
讨论:
如何增大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有益摩擦)
联系生活进行分析:
比如增大压力:自行车下坡,用力捏刹车,使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增大,从而增大刹车皮与钢圈间的摩擦力,使车轮不再滚动;将传送带的皮带张紧等。
比如使接触表面变粗糙:天平的调节螺母刻有条纹;刀柄刻有花纹;钢丝钳口刻有花纹;冬天结冰的时候,汽车运动加防滑链等。
结论: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增大_________;
在压力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粗糙程度;
变滚动摩擦为___________摩擦。
1、生活中比如矿泉水的瓶盖上有很多竖条纹是为了________摩擦。
2、小提琴手为了获得较大声音,常将弓弦压得越重,弦发出的声音就越响,这是通过_________的方法来增大摩擦。
3、下列事例例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
A.鱼的身体呈梭形便于在水中游 B.给自行车的轮胎充气
C.减小压力 D.足球运动员穿专用的足球鞋
[目标二:减小摩擦的方法]
讨论:
如何减小摩擦呢?(有害摩擦)
可能答: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
讨论:就这两种方法吗?在实际中都行得通吗?(有些时候压力是不能改变的)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结论:
a、用滚动代替滑动。 b、减小压力。
c、给接触面加上润滑油。 d、气垫的方法
e、使接触面更光滑。
1、清朝建造皇宫时,有一块巨大的汉玉重有450吨。当时恰遇大寒天,要从100多里外山脚运进皇宫,那时没有汽车、火车,要将这块巨石完整地运走,实在不容易,于是负责修建的官员召集了许多人讨论搬运办法,提出了以下四种方案,你认为哪个最佳?说出根据。
①开一条运河到皇宫。 ②造一辆特大马车拉。
③用几百根圆木滚动。 ④在冬天路上反厚泼水结厚冰。
2、下列四幅图片中,其中是减小摩擦的有( )
A B
C D
3、回家观察自行车。要求指出:哪些地方利用摩擦?哪些地方减小摩擦?分别利用了什么方法?
[练习]:P64 1-4题;
自主与学习P41 二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自主与学习P41 一
第2章 运动和力复习课(1)
——松坪学校 敖祖良
姓名_______ 七( )班
一、运动和能的形式
1.下列选项属于生命运动的是 ( )
(A)风车的转动 (B)椰子树从小树苗长成大树 (C)用水能磨磨 (D)流星划过天空
2.一块飞着的石头具有的能量叫 ( )
(A)动能 (B)飞能 (C)生命能 (D)冲击能
3.下列能量都属于机械能的是 ( )
(A)动能和热能 (B)势能和动能 (C)势能和热能 (D)电能和热能
4.人和动物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属于 ( )
(A)热能 (B)贮存能 (C)化学能 (D)机械能
5.使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 。
6.动能是____________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地球上的大部分能源都来自于 。
7.人和动物通过从 中补充能量。
8.电力机车通电后行驶,空调通电后运转都是由于 的存在。
二、机械运动
1、物理学里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被选做参照标准的物体叫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量。
5、一个人坐在逆水行驶的客轮上,有人说他是静止的,说此话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河岸上的树 B.流动的水 C.行驶的船 D.船上正在走动的船员
6、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96厘米长的引火线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引火线燃烧的速度为0.8厘米/秒,点火者点着引火线后,以5米/秒的平均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米远的安全地区?
7、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走了20公里,第二小时走了23公里,第三小时走了25公里,第四小时走了28公里,求:(1)在全路程上汽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三、力的存在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对地球也有吸引力
(C)汽车刹车后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是由于汽车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没有物体,也可能会有力的作用 (B)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D)在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B)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C)乒乓球运动员用球拍挡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下列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是 ( )
(A)用力推车,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B)船工用撑杆推岸,船随之离岸而去
(C)用力拉弓,弓发生形变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5.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竖直方向匀速上升的气球
(C)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6.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不受力,车只受力不施力,所以马才能把车拉动
(B)物体运动时才能施力,静止时不能施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一定能产生力的作用 (D)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7.挂在天花板电线上的电灯,受到一个向上的拉力,此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 )
(A)电灯 (B)电线 (C)天花板 (D)地球
8.坐在船上的人用力推岸时,船就会离岸而去,这一现象表明 。
9.在地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这是因为 的缘故,这一事例说明力是 的原因。
10.手提水桶时,受力物体是 ,施力物体是 。
11.用手垫击排球时,球飞离了,是由于对 施加了力的作用;手感到疼痛是因为 对 施加了力的作用。
12.马拉车,车从静止变为运动,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重物挂在一根橡皮筋下面,橡皮筋被拉长,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13.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__________和力的__________有关。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力的三要素.
14.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的,线段的_______________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_______________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_______________表示力的方向.
15.为了精确地表示力的大小,在力的图示中要附上________,指出某一长度表示_______________.
16.画出下列力的图示:(1)用150N的力水平向东推一木箱.(2)用100N的力提起一水桶.(3)用跟地面成30°角的200N的力向西拉车.(4)用250N的力向下压一木块.
四、重力
1.下列各现象不是重力导致的是 ( )
A.苹果从树上落下 B.爬山比走平路要累
C.水往低处流 D.宇航员在太空中穿厚厚的宇航服
2.“g=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
A.重力为1N的物体,其质量是9.8kg B.质量为l kg的物体,其重力是9.8N
C.质量为9.8N的物体,其重力是l kg D.质量为l kg的物体,其重力是9.8N/kg
3.一个成年人身体的重力大约为 ( )
A.60N B.100N C.600N D.1200N
4.把一个物体从地球移到月球上,则 ( )
A.物体的质量不变,重力也不变 B.物体的质量不变,重力减小
C.物体的质量减小,重力也减小 D.物体的质量减小,重力不变
5.在下图中,小球在斜面上自由滚下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
6.扔出去的铅球在下落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方向与大小是 ( )
A.大小不变,方向变化 B.大小增加,方向不变
C.大小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D.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
7.一个鸡蛋60g,它的重力约_____牛;一个中学生的体重400N,则学生的质量为________kg(g=10N/kg)
五、摩擦力
1.用皮带带动的机器,工人师傅在机器的转轴处加润滑油,而在皮带上打一些皮带蜡,目的是 ( )
A.前者是为了增大摩擦,后者是为了减小摩擦 B.前者是为了减小摩擦,后者是为了增大摩擦
C、两者都是为了增大摩擦 D.两者都是为了减小摩擦
2.下列做法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
A、鞋底和轮胎制成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B.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皮紧压在钢圈上
C、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并加润滑油 D.为了防止传动皮带打滑,需要把皮带张紧些
3.要是没有摩擦,下列情况中会发生的是 ( )
A.手握瓶子,瓶子要掉下来 B、人走路变得非常轻松
C.人站在地面上对地面没有压力 D.所有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用60N的力匀速拉动一小在在水平的路面上前进,则小车受到场面的摩擦力是________N。
5.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__________时,就会在______上产生一种_______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___相反。
第2章 运动和力复习课(2)
——松坪学校 敖祖良
姓名_______ 七( )班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B.静止的物体不容易推动,说明静止的物体比运动的物体惯性大
C.速度越大的物体越不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的物体惯性的作用越大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下列发球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的是( )
A.子弹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B.子弹具有惯性
C.子弹的惯性大于阻力 D.子弹受到惯性
3、气球下面吊着一个物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绳子突然断裂,如不计空气的阻力,下列情况有可能发生的是( )
A.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立即落下
B.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与气球一起继续上升
C.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上升一段后再落下
D.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随风飘向高的地方
4、下列事例不是因为惯性的原因引起的的( )
A.足球踢出后仍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 B.熟透的苹果从树上加速下落
C.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石块上撞击几下就行了
D.用铲子送煤,当铲子停在灶前时,煤就顺着铲子原来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
二.二力平衡
三.二力平衡与力的相互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分 类 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定 义 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叫做平衡力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两个力叫做相互作用力
不同点 受力物体是同一个物体;性质可能是不相同的两个力 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两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性质相同的两个力。
相同点 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是( )
A.受到力的作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C.马拉车和车拉马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体不受外力是,其运动状态一定不变
2、重1000N的物体,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阻力是车重的0.05倍,则车的牵引力是( )
A.1000N B.50N C.20000N D.5N
3、起重机吊着4000kg的货物,当货物静止时,它受到的重力是______N,受到的拉力是______N,当货物匀速上升时,它受到的拉力_____于它的重力;当货物匀速下降时,它受到的拉力______于它的重力;当货物加束上升时,它受到的接拉力______于它的重力。
4、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降落伞后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
A.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D.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5、一弹簧测力计吊着重40N的物体,使物体保持静止,当这个弹簧测力计吊着重物匀速上升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当匀速下降时,示数为_____N。
6.关于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B、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柳枝在摇摆,只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
7.刚上完科学课,同学们对水平桌面上放着的科学书是否受到平衡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班上的四位同学还发生了争论,你认为他们观点中正确的是 ( )
A、甲: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乙: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丙: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丁:书不受到平衡力
8.在沿一段平直铁路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中,有位乘客突然跳起,他落地时,将会在( ) A、原来座位 B、原来座位的前面
C、原来座位的侧面 D、原来的座位上的后面
9.如果没有重力,下列哪些现象不会发生 ( )
A 飞扬的尘土就不会落回地面 B 茶杯里的水就倒不到嘴里
C 人头撞到墙上不会感到疼痛 D 人轻轻一跳就会离开地球
10.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只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它们之间必定有力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力的作用一定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松坪中学科学
七年级 学案
s
t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