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 科学教案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 地球的自转
——松坪学校 敖祖良
七( )班 姓名______
[精彩回放]:植物的生殖可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在有性生殖中受精卵发育成________,子房发育成_________,种子是由___________发育而来。但在无性生殖中像蕨类植物通常是用__________繁殖,而像压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生殖方法是利用营养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学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难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创设情境:
伟人毛泽东有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首诗说明了什么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自转”,揭示“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白天和黑夜”。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P108-109,并回答相关问题。
[目标:地球在不停地旋转]
1、地球的自转:我们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这是地球绕__________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______向_______。所以,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曝光,在西方送走落日的余晖。如果从北极上方看地球的自转是______时针方向旋转,而从南极上方看地球的自转则是_______时针方向旋转。
2、昼夜现象: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________,而背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_________,这就形成了地球上的白昼和黑夜。
3、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每自转一周,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更替一次,时间约为_______小时,即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不断更替,这就产生了__________现象。
4、晨昏线(圈):_________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________变为________的界线是昏线,而从_________变为_________的界线是晨线。
5、结合课本“P109页图4-2”回答问题:
在该图中表示晨昏线的是___________,其中表示昏线的是__________,其中表示晨线的是__________(用图上的字母表示)。
思考: 1、宇宙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
2、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好处?
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形成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地球上有一半的地方在阳光的照射下,且在不停地变化中,使白昼增温不至于______,黑夜却不至于过分______。
练习:,《自主》P70 1-9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作业本》B本P45 1-9
第2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松坪学校 敖祖良
姓名________ 七( )班
[精彩回放]: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_______,地球每自转一周,_____________就更替一次,时间约为_______小时,即周期为一天。
晨昏线(圈):_________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________变为________的界线是昏线,而从_________变为_________的界线是晨线。
【教学重点】
1.时区图的使用及利用时区图换算时间。
2.利用日界线变更日期。
【教学难点】
1.地方时和区时的联系与区别。
2.时间和日期的换算
[创设情境]: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7年12月31日19时在北京做新年贺词,美国总统布什要在纽约同时听到这个贺词,是在纽约什么时间?
[目标一:地方时和区时]
1、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这种因________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由于地球是自_________自转,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时来得早。
2、时区:全球分为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一天24小时,一圈3600
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数值=时区X15。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一般用到的都是区时)
【强调】时区是指一个地区,区时,指的是那个地区的时间!
[目标二、世界各地的区时]
师生共同小结:1.确定已知地所在的时区;
2.找出需换算的城市所在的时区;
3.计算两城市之间的时区差,即区时差;(方法: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4.判断所求城市与已知城市之间的方位关系,根据东早西晚原理,利用时区差计算所求城市的区时。(方法:东加西减。)
[目标三:日界线]
1.日界线的规定:国际上规定:把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是曲折的.
2.日期的变更
提问:①根据日期发生混乱的原因,你认为过日界线时该如何变更日期?
②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一样吗?他们的日期一样吗?
练习:教材提供的关于日界线的“读图”,将答案填写在书上
3.实际的日界线
读图:教材提供的图“日界线”,观察回答:实际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与180°经线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实际的日界线为什么要有这些曲折?
讨论:你认为双胞胎哥哥的岁数有没有可能比弟弟的岁数小?如果有,你能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练习:<自主>P72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作业本A本 P52 1--13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1)
——松坪学校 敖祖良
姓名_______ 七( )班
[精彩回放]:
1、北京时间为2008年6月4日10时,此时,伦敦为6月_____日____时。
2、小华于6月4日10坐飞机从东十二区越过日界线到达西十二区,此时,西十二区是6月___日____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
[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另一种现象我们也不陌生:一年四季是如何形成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远近距离又有何变化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高度与地球的公转”。请打开课本,阅读P114-118,并回答相关问题:
[目标一:杆影的变化]
1、一天中,由于太阳照射的方向不同,使杆影的长度_______。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交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的正午: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此时,杆影朝着______或_______方向,杆影最______。
3、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夏季_______,冬季______。因此,正午的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的: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_。事实上,同样长度的杆子,在同一天里,纬度不同,正午的影子长度也是______。
[讨论]:1、北京时间中午12时,标杆影子是否刚好指向正北?你能想出其中的道理吗?
2、一年中,哪天正午12时的杆影最长,哪天正午12时的杆影最短?
[目标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绕太阳周期性的运转叫地球的公转。其公转方向是自_________的。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______状态,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______度,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______附近。
2、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___________天,即通常所说的_____。
3、太阳直射:地球上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________,简称直射;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 _______叫做直射点。
4、“两分两至”(本节讨论的情况均是对北半球而言)
节气的时间和纬度:
节气名称 交节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节气名称 交节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春分 ____月____日前后 秋分 ___月___日前后
夏至 ____月____日前后 冬至 ___月___日前后
练习:《自主》P76。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作业本 B本 P47 1-10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2)
——松坪学校 敖祖良
姓名_______ 七( )班
[精彩回放]:
1、太阳高度角:_________与________的交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地球绕太阳周期性的运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其公转方向是自_________的。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______状态,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______度,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________附近。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___________天,即通常所说的_____。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及产生的现象:两分两至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情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了解五带划分及其重要特征。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两分两至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情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难点]:两分两至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情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创设情境]:
小华家在2006年6月看房。按揭买了一套一层的住房,当他们2007年1月入住时,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现在没有阳光呢?
聪明的你能帮助他分析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请打开课本,阅读P118-122。并回答相关问题。
[目标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也是有变化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_________(即北纬23.50);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________(即南纬23.50);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往返移动。
2、进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
(1)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由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______,冬季_______,夏至日最______,冬至日最_____。
[目标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除赤道外,地球上各地白昼的时间夏天比___长些。
(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白昼最短月份是12月
2、 自春分日(3月21)至秋分日(9月23),太阳直射____半球,北半球的昼____夜,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______,且北极圈(北纬_____)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____现象。
3、自秋分日(9月23)至次年春分日(3月21),太阳直射____半球,北半球的昼____夜,其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_________,且北极圈(北纬_______)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_________现象。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全球各地这两天昼夜______。赤道上全年昼夜______。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有什么规律?
[目标三:五带划分]
1、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太阳高度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全年太阳高度,低纬度地区平均较_____,高纬度地区平均较______,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具有从______向_______逐渐减少的规律。
2、人们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界线,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热量带。
练习:《自主》P78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作业本:A本P54 1-8
第4节 日历上的科学
——松坪学校 敖祖良
姓名_______ 七( )班
[精彩回放]:(在北半球)夏至日是在________日左右,北回归线上这天太阳正午高度角是_______度,杆影最_______,白昼最______,黑夜最______,昼_______夜。在________及以北地区出现______现象,从今日起,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移动,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_____上,该天全球各地昼夜______。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历法,能够比较阳历和阴历的不同;
2、掌握二十四节气,知道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和交节时间;
[教学难点]:阳历和阴历的区分
[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本月的下个节气是什么?你根据什么来获取这些信息?
好,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日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请打开课本,阅读P124-127,并完成相关问题。
[目标一:历法]
1、历法:是人们计算较长时间序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历: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依据制订的。阳历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依据制订的。
结合两种历法的特点而制订的称为_______。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是_________。
2、我国的日历包括:_______和______两部分,公历是______的一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
[目标二:闰年]
1、地球公转的周期为_________天,但阳历的一年正常为整数天(365),这样就出现了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周期不一致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设立闰年:0.2422天相当于,因此,阳历在每400年 中设97个366天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_______天(平年)。这样在400个阳历年的年均长度就正好__________________周期。
2、闰年的计算:普通的年份能被4整除的年确定为闰年,即在2月增加一天,为_____天;但是注意若为“世纪年”(被100的整除的年份)必须能被_______整除才能确定为闰年。
[目标三:二十四节气]
1、农历月的确定是以______________为依据的,其月相纪日(初一、十五等)属于阴历,不能反映一年四季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反映季节变化,我国古代将_____________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天)叫做一个节气,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二十四节气是以_____________划分的,节气的来临的日期在阳历中每年都是______的,所以,节气属于________。(填“阴历”、“阳历”)。
3、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的是告诉人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有的是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大暑、小寒、白露等;有的是对安排农事有指导意义:如惊蛰、清明、芒种等。总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作用。
练习:作业本AP56 1-13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自主》P81 1-21
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
——松坪学校 敖祖良
姓名_______ 七( )班
[精彩回放]:历法是人们计算________序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
阴历: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依据制订的。阳历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依据制订的。
二十四节气是_________(填“阴历”、“阳历”)。2007年是______(填“闰年”、“平年”)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创设情境]: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地震,在此次地震中共有68000多人失去生命,另有18000多人失踪,还有近30000人伤残,并且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球为什么会发怒?强大的威力是怎样产生的?今天我们就来揭示其中的奥秘。请打开课本,阅读P127-129,并回答相关问题:
[目标一:地球内部的构造]
1、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处,地壳平均厚度______千米。地幔:从地壳下界到_______千的厚度约为_______千米深度处。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
2、岩石圈是______和_______的顶部共同组成的。
[目标二:地壳变动的证明]
资料:资料一:1692年,美洲中部牙买加发生了一次猛烈地震,岛上首府叶尔港有3/4沉入海底,许多年后当船只驶过这座水底城市顶部时,人们还能看见淹没在水下的一幢幢房子。
资料二: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鱼类化石。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一片汪洋,第三纪以来,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大陆板块缓慢上升形成高大山脉。现在仍每年以0.33一1.27厘米的速度上升。
资料三:近几十年内,黄河每年向渤海输入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十几亿吨,现在渤海仍是一片汪洋,而且渤海也没有因之而变浅,就连黄河河口的三角洲仍处在水下。
资料四: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内陆湖盆,湖里水量很大,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河流下切,湖水外泻,形成一个盆地。
1、分析四条资料并填下表:
属上升运动的 属下降运动的 属缓慢运动的 属剧烈运动的
2、完成表格后学习课本地壳变动的证明,读图4-28分析结果:
建成时到十五世纪,地壳下降6.3米。
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地壳上升6.3米。
十八世纪到1955年,地壳下降2.5米。
结论: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是导致______________重要原因。
3、分析图4-27得出结论:水平岩石在内力的作用下,褶皱是地壳受力挤压研发生的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这就是地球上_______和________形成的重要原因。
4、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__________、__________地进行着。只要我们平时细加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如:悬崖峭壁上_____________、采石厂上__________、高山上的_________,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讨论: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哪里?
练习:《自主》P83 1-15
小结:今天我学到什么?
作业:作业本B本 P51 1-7
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2)
——松坪学校 敖祖良
七( )班 姓名_________
[精彩回放]:
1、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地壳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千米。地幔的顶部为__________层,基下层为__________层。
2、水平岩石在内力的作用下,发生________或________,使地球表面形成了山脉和谷地;而地壳的_________运动导致海陆变迁。
[教学目标]:
1、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2、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源、震中等概念。
3、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防灾意识
[教学难点]:
火山及地震的成因
[创设情境]: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讨论的焦点是什么?我们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对,是汶川地震。
那么,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在最危及的时刻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呢?请打开课本,阅读P130-135,并回答相关问题:
[目标一:火山]
1、火山: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软流层)在压力的作用理沿着地壳裂口或地壳脆弱的地方喷射出来,就是火山喷发。火山是_______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态和火山_________是千差万别的。
2、(1)火山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__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______。
(3)火山给人类带来利:火山灰、火山尘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矿产,火山湖有医疗作用等;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图4-34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火山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休眠火山三类。如:日本的富士山属于______火山。
[目标二:地震]
1、地震: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________和_______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震源:地震的_____________。一般位于地表以下__________千米处。震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震中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图4-36全球的地震分布状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与火山分布一样)。
4、地震的预报和防范,学生阅读课本。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不知所措,要冷静地快速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小开间房子里或桌子下。
练习:《自主》P84 1-15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作业本A本P58 1-6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松坪学校 敖祖良
姓名________七( )班
[精彩回放]:火山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_______和_______而引起的震动现象。震源:地震的____________。一般位于地表以下_____千米处。全球的地震分布状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它与火山分布一样)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实验:用透明纸在世界地图上描绘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然后将它们进行拼合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对。各个各块陆地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块”这个有趣的内容。请打开课本,阅读P137-139,并完成相关内容:
[目标一:大陆漂移说]
1、1915年,_________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___________的证据,创立了解释______变动的全球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
2、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说”的是( )
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不断地漂来漂去
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了一整块大陆
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形成各小块大陆 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
[目标二:板块构造学说]
1、20世纪60年代,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2、地球的岩石圈被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__分割成不同的小块,叫做板块。全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___上。板块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引起__________最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____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________和_______(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3、消亡边界:(例喜马拉雅山——造山带),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约一万多米深,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向下陷而造成的。
4、生长边界:可分为断层和海岭。断层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相反方向漂移而造成的,如东非大裂谷;海岭是在断层处,由于陆地表面较薄,软流层中的岩浆喷发,遇到冷的海水而冷却,形成海岭,不断喷发,不断生长,从而称为生长边界。
练习:《自主》P85 1-22
小结:今天人学到了什么?
作业:作业本A本P60 1-5
第7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1)
——松坪学校 敖祖良
姓名__________ 七( )班
[精彩回放]: 地球的岩石圈被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__分割成不同的小块,叫做板块。全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___上。板块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引起__________最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____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________和_______(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教学目标]:
1、 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3、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重点]: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创设情境]:
你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你能说出它具有什么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形的知识,请打开课本,阅读P139-141,并完成相关问题:
[目标一:地形的类型]
1、我国的地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2、地形的类型及特点:
地形类型 海拔 相对高度 地形特点
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目标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___________的等高线投影到_____________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2、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_______,坡度较陡;等高线_______,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3、不同地形的判断方法: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外面低中间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练习:《自主》P88 1-17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作业本B本P55 1-9
第7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2)
——松坪学校 敖祖良
姓名__________ 七( )班
[精彩回放]:1、我国的地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2、根据右下等高线地形图回答:A是_________ B是__________ C是________ D是___________,该山大约为________米,要想修建一个发电站最好建在________处。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外面低中间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教学目标]: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教学难点]: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创设情境]:
当我们到一个山区考察时,看到有高耸的山峰,有深陷的河谷,有褶皱弯曲的岩层,有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一切地表形态是地球上什么力量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形的知识,请打开课本,阅读P139-141,并完成相关问题:
[目标一:地形的变化]
1、地球表面的形态是_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________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得崎岖不平,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虽然缓慢但很持久,它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地表趋于_______。
2、有关内外力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C.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子是冰川、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
3、沙漠中的沙丘形成的原因是 ( )
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作用
4、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重要原因是 (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化和风蚀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5、在河流中有许多被磨圆的卵石,这是由于 ( )
A.风力的作用形成的 B.水流的作用形成的
C.火山的作用形成的 D.人工的作用形成的
6、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的原因是 ( )
A.火的作用 B.流水的作用 C.风力作用 D.地震
练习:《自主》P91 1-22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作业本A本P62 1-14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复习课)
——检坪学校 敖祖良
七( )班 姓名______
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转。周期:约24小时(1天)。效应:昼夜更替现象;日月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周期:约365.2422天(1年)。效应: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日食月食现象
2、晨昏线:晨线,黑夜到白昼的界线(日出线);昏线,白昼到黑夜的界线(日落线)。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3、时区:把全球分为24个地区,每一时区为150经度宽。
区时: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本初子午线为中时区,1800经线为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日期不同。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一天的开始。
注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一般都是区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北京的时间”为1160E的地方时;东西十二区以1800经线为中央经线,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4、区时的计算:东加西减 日期的计算:东减西加
5、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6、节气的划分依据(北半球):四季更替周期
春分(3月21日): 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6月22日): 北回归线23.50N, 昼长夜短(白昼最长),
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N以北地区)极昼
秋分(9月23日): 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2日): 南回归线23.50S, 昼长夜短(黑夜最长),
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S以南地区)极昼
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在哪半球就白昼长)
7、根据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个热量带:
北寒带:(66.50N—900N)——有极昼、极夜 热量最少
北温带:(23.50N—66.50N); 南温带:(23.50S—66.50S)
热 带:(23.50N—23.50S)——太阳直射 热量最多
南寒带:(66.50S—900S)——有极昼、极夜 热量最少
8、历法: 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阳历(最常用):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公历(年、月、日、星期):400年中插入97个闰年(366天,多2月29日)
阴阳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并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
——农历(年、月、日、节气):19年中插入7个闰月。
9、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
10、陆地表面地形由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构成,是内力(火山、地震)和外力(风、流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起主要作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使地面变得平坦。
人们用等高线把它们表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11、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体、火山灰、熔岩流组成。火山的坏处:毁坏交通、淹没农田、引发火灾、危及人类生命;火山的好处:火山灰能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矿产,提供温泉等。
图1 等高线地形图
PAGE
制作:松坪学校 敖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