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人民情感、知识、智慧、伦理、道德规范的凝聚。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五彩缤纷,每个都蕴含着对节日的崇拜和和谐的理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著名作家、民间艺术工作者冯骥才曾说:“我们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种亲和力有很多是靠我们的民俗维持下来的。它虽是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这种情感到关键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纵览近几年的中考题,传统节日文化已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传统文化试题的考查是多方面的,综合性试题比比皆是,现代文阅读试题也占有一席之地。黑龙江龙东卷中就提供了一系列传统节日,让考生写出相关的古诗词。江苏盐城卷中出现了以“走近端午”为主题的综合性习。浙江绍兴卷考查了传统节日的食物寓意,并让考生分析保留传统习俗的重要意义。现代文阅读中,湖南邵阳卷的《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和江苏南京卷的《在节日里徜徉》,都考查了考生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这些选文的出现,足以证明传统节日在中考试题中的重要地位。@
春节
我国的很多地方把春节叫作过年。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它的头上长着一种角,人们看了都非常害怕。“年”住在海底深处,每年的除夕这一天就爬上岸来,到附近乡村吞噬牲畜,残害人命。后来太白金星和地藏王菩萨派神农老祖到人间捉拿“年”。神农将“年”收入钵中,把钵埋在地底下,自此之后“年”再也不能来行凶作恶了。神农捉拿“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老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几千年形成的春节民间习俗也保留了下来。我们现在过年,都要贴年画、春联,放爆竹,还要出去拜年。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的时候,夜里常听到鬼哭的声音,因此晚上常常睡不着觉。这时,当朝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为了让皇帝安心睡觉,主动披挂战服,站立在宫门两侧来镇邪,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被这两位将领感动,于是命令画工把他俩的威武形象画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民间纷纷仿效,经过多次演变,就成了现在的年画了。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是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金陵建都后,曾在除夕时传下旨意:“公卿士庶门上,必须张贴春联一副,来迎接新年。”从此,春联得到推广,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要在门上贴上春联。
据说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是从汉代开始的,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是为了吓唬牛鬼蛇神,当时没有火药,古人就用火烧竹子让竹子爆裂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样就能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后又发展成能喷射五彩的“花炮”“花筒”等等。
据说拜年的习俗最早是从明朝京都开始的,朝中官员过年这天相互往来互拜,百姓则是各拜亲友。拜年已成为我国民间一种传统习俗,亲戚、朋友、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关于春节的古诗词有很多,其中王安石的《元日》是其中的代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王安石在除夕之日为了抒发感怀而写的一首诗。当时他正在全国推行他制订的新法,这首诗正是以无比欣喜的心情描写了新法实行后带来的万象更新、喜气洋洋的景象,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透露出他踌躇满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态。它既写出了除夕的民间风俗,又通过对风俗的描写语意双关地表达了他对新法的评价,并且反映出一个政治家的观察视野。这首诗语言清新,色调明快,是一首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的好诗。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被称为“元月”。古人称夜叫“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其皇后吕后逐渐掌握了大权,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刘氏宗室敢怒不敢言。吕后死后,刘氏宗室讨伐吕氏,重新掌握了大权。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即汉文帝,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让人们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同时也是大地回春的时刻,人们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庆祝。天上有皎洁的明月,地上是辉煌的灯火,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呈现出一派和谐、喜庆的气氛。
现在,我们还保留着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古时候,元宵花灯就有很多种类,既有按照动物形象编制的,如龙灯、虎灯、兔灯等;也有按照传说故事制作而成的,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这些花灯既显示出工匠的智慧和技能,又包含着吉祥的寓意,深受人们的欢迎。
猜灯谜是元宵节中一项重要而有趣的活动,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都城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就有人制谜,猜谜的人也很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和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让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助个兴。随同的大士纪晓岚是制谜的高手,稍微想了想,就提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文武大臣一个个左思右想,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词人通过写灯火、歌舞的热闹场面渲染烘托元宵节观灯的盛况。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人们或步行、或乘坐着车子前来赏灯,还有一些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全城狂欢之中,词人在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久久寻不到,蓦然回首时却见到她在灯火阑珊的地方。全词构思巧妙,立意新颖,语言精练,委婉含蓄,余味无穷。
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初,相传是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开始的,后来民间老百姓亦仿效起来。在清明节前后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于寒食节,寒食节又叫冷节、禁烟火节,主要习俗就是禁烟火,不许人们点火做饭,只能吃前天备好的熟食、冷食,因此而得名。
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介子推一步也没离开他,全力保护他,立下很大的功劳。重耳重返晋国后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想要为介子推封官,以奖赏他的忠心。而介于推深知官场的尔虞我诈,不愿在朝中做官,便背着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前去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他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把介子推给逼出山来。万万没有想到,介子推却和母亲合抱着一株大树活活地被烧死了。晋文公很伤心,就下令把绵山改称为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此怀念介子推。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盎然的景象,也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几千年来,中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另外,清明时节人们要去扫墓,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清除坟墓的杂覃,培添新土。为亲人烧纸钱,供奉祭品。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家喻户晓的名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描写了清明时节的雨中景,清新自然。清明正是回家扫墓的时节,诗人却远离家乡,在外地匆匆赶路,心里的滋味非常复杂,因此“欲断魂”。而如何排遣心中的愁绪呢?诗人问牧童酒家在何处,以酒来排遣心中的忧伤。该诗情景逼真,明白晓畅,意境清新,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细雨濛濛,行人匆匆赶路,还有杏花朵朵,醇酒飘香。该诗的意境、形象、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愧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与屈原的故事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出很多正确的主张,却遭到奸邪小人的强烈反对,最后屈原遭谗言被免职流放。在流放的那些日子,他非常忧伤愤慨,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沦亡。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抱着石头投进汨罗江,以身殉国。听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饭菜食物丢进江里,说鱼虾蟹吃饱后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还有一个人将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釆怕饭菜被蛟龙吃掉,人们就用棟树叶包饭,外面缠绕丝线,投到江里,逐渐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用这些活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期间的重要习俗。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来救他。后来,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就成为纪念屈原的活动。龙舟一般做成龙的形状,非常威武壮观。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中国民间传统的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每逢端午的时候,各地的龙舟比赛如火如荼,非常热闹。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文秀为了纪念屈原所作,作者在这首绝句里提出了一个让人们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用各种方式去纪念、歌颂屈原,但是屈原的悲剧既已发生,他的冤屈也不能通过人们的纪念活动而得到洗刷。这首诗立意精巧,匠心独运,很有力量。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和同情,更声讨了昏君与奸臣,同时也提醒我们,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我们更应该阻止类似悲剧的发生。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据说七夕节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是一个放牛娃,和王母娘娘的女儿织女偶遇后陷入了爱河。他们结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这件事情被王母娘娘发现后,她非常生气,派人将织女带回天上。在牛郎万分着急的时刻,老牛突然说话了,告诉牛郎,它死之后把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腾云驾雾,飞上天去。于是牛郎带着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眼看就要和织女相会,却又被王母娘娘头上银簪所变的银河拦住去路。地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在七夕这一天飞到天上,搭成鹊桥,让他们团聚。王母娘娘也被感动,后来规定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两人可以在鹊桥相会。
中国古代,妇女们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丈夫,无法为自己的命运做主。于是,每逢七夕这一天,她们会向织女祈求让自己得到美满的姻缘。拜织女的时候,她们在月光下献上茶酒水果,并焚香祈祷。在今天,七夕节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情人节,人们常常在这一天和自己的爱人共度佳节。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通过描写牛郎、织女相会的盛况,歌颂了爱情的伟大。上阕前三句渲染描写了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金风玉露”这一句是由叙事转为议论,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念。下阕呈现给读者的是那留恋惜别之情。“佳期”句,既点出了会面的时间很短,又真实地表现出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用语言无法述说的心境。“忍顾”二字,表现出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两情若是”一句是对牛郎织女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朝欢暮乐呢?这高远、独特的立意,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中秋节
在我国,中秋节是第二大传统节日,仅次子春节。每当中秋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抬头望天上的那轮明月。传说英雄后羿因射日有功,得到了王母娘娘赏赐的长生不老药。据说,喝下这种药,就能升天成仙。可是,后羿舍不得丢下自己的妻子嫦娥自己一个人上天成仙,无奈之下就只好把药交给嫦娥保管。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心怀鬼胎的后羿门徒逢蒙假装有病,没跟着去。等后羿一走,逢蒙就拿着刀逼迫嫦娥交出那不死药。嫦娥很明智,知道自己一个弱女子不是逢蒙的对手,就急忙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乘逢蒙不注意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了药,身子漂浮到空中,向天上飞去。因为嫦娥还挂念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比较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女。后来,每逢中秋节的时候,人们就吃着月饼赏月,并向后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祭月、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活动。古代帝王,秋天有祭月的礼制,于是民间也就有了中秋祭月的风俗。每当中秋节晚上,月亮升起后,人们在院子里放下桌子、条几,把月饼、石榴、枣子、花生等瓜果供在上面,对月行礼。拜月的礼仪完成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经基本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缤纷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根据历史记载,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就很兴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加规模宏大。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例如北京的月坛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品,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当时作者被贬官至密州,心境十分悲伤。有一年的中秋,他怀念起许久未见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于是写下了这一首词。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词人政治失意后各种矛盾心理,下阕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特写人间的人情瓜葛。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仿佛是与明月的一次深情对话,在对话中探寻出人生的意义。该词既有哲理性,又有丰厚的情趣,很是耐读。词的意境高远,气势豪放,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对人间的留恋,以及那浪漫的色彩、豪放的风格和那隽永飘逸的语言,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重阳节
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动人传说。
传说在东汉时期,汝河一带有个瘟魔,它一来,这一带的乡亲们就会有很多人病倒,每天都有不少人病死。在一场瘟疫中,青年桓景的父母都被瘟魔夺走了性命,连他自己也差点儿丧失了性命。等到病好之后,他告别了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求仙艺,为民除害。桓景打听到有一个仙长法力无边,能对付瘟魔。桓景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他,并拜师艺,会了降妖剑术,还获赠一把降妖宝剑。有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汝河的瘟魔又要出来捣乱,你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临走时,仙长又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壶菊花酒。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桓景按仙长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的时候,瘟魔来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战栗不安,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饮菊花酒的风俗一年一年地流传了下来。
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游览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唐代,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重阳节来临之时,诗人还独在异乡,首句用了两个“异”字,别具一格地渲染出独在异乡作客的不适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粹,是大家心中都想的,但是大家又说不出来,因此千百年来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第三、四句笔法一转,把思人与思我的情感进行转换,用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的风俗,展现出一幅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了解、感知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此类试题的特点是列举出很多节日,让考生从中选出哪些是传统节日。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等,这是传统文化考查的最基础的试题。答好这类题目,平时就应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对日常生活中的节日文化多了解、多感受,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节日活动标语、对联的拟写。
这类试题一般是围绕传统节日命制一些综合性活动试题,让考生写出有关活动的标语、根据情境对对联等。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紧紧围绕节日的内容来解答,拟写标语时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拟题,都应该做到醒目、凝炼、新鲜、别致,能够传文章之情,达文章之意,同时别忘了修辞的运用。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形式之外的一种传统文样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习的重要内容。练习对对子能够从中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解答此类试题,一是不要脱离节日的内容,二是要掌握对对联的基本知识。
解读传统节日习俗内涵。
此类试题侧重考查生对节日生活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了解节日的丰富内涵。答好此类试题,平时要多了解、多习传统节日,的有关历史知识、故事、传说、习俗等等。
中西节日文化辨析。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围绕国人对“洋节”的崇拜,对传统节日的意识淡化而命制试题。这种试题切中了时代焦点,对考生来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引导和教育。做这种题目只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合理即可。
保护、创新提建议。
此类试题是针对人们对传统节日愈来愈淡漠的情况而拟制的。这种题目考查的是考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平时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变化要能有一定的感受认识,并能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事件的本质,由此产生自己的观点。答题时围绕以下几点来进行:一是加大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二是加大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将一些重要且有影响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保护范围。三是坚持继承、发展、改造、创新并重的原则,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加人文化、生活化。
【2017届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益阳新闻讯:5月28日,市博物馆举行“乐享传统,粽爱端午——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吸引了省商务厅2017非洲国家民族政策与实践研修班的19名员参加,来自南苏丹的彼得?库阿奇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开心得合不拢嘴。#
(1)校派你作为小记者去采访彼得?库阿奇,请准备三个采访问题。
(2)晓刚家过端午节,奶奶要亲自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不如到市场买。假如你是晓刚,将怎样劝说妈妈?
1.每种节日风俗,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写一段文字,介绍一种节日风俗及其文化内涵。文字中至少要运用两句浸润着该节日文化内涵的诗词或者谚语等。
2.语文实践活动。
为了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某初中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习活动,全班同都积极参与,请你完成以下工作。
(1)我国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我们当地过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
(2)部分国人对传统节日愈来愈淡漠,尤其是班上一些同热衷于过外国节日,为“保卫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你用令人信服的理由这样说服他们过传统节日。
3.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节日: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针对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班上同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为本次论坛拟写了一条宣传标语,请你写出写出下联。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
4.综合性习。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节日:
(2)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和祝福,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下面请你在母亲节这天给妈妈发短信表示祝福,祝福的内容是: 。
5.综合性习。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2)春节即将来临,小强同给他远在异乡打工的爸妈写了一封信,下面是信的内容节选,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①书信的格式有两处错误,请修改:
②A句语意重复,你的修改意见是:
B句搭配不当,你的修改意见是:
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人民情感、知识、智慧、伦理、道德规范的凝聚。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五彩缤纷,每个都蕴含着对节日的崇拜和和谐的理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著名作家、民间艺术工作者冯骥才曾说:“我们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种亲和力有很多是靠我们的民俗维持下来的。它虽是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这种情感到关键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纵览近几年的中考题,传统节日文化已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传统文化试题的考查是多方面的,综合性试题比比皆是,现代文阅读试题也占有一席之地。黑龙江龙东卷中就提供了一系列传统节日,让考生写出相关的古诗词。江苏盐城卷中出现了以“走近端午”为主题的综合性习。浙江绍兴卷考查了传统节日的食物寓意,并让考生分析保留传统习俗的重要意义。现代文阅读中,湖南邵阳卷的《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和江苏南京卷的《在节日里徜徉》,都考查了考生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这些选文的出现,足以证明传统节日在中考试题中的重要地位。
春节
我国的很多地方把春节叫作过年。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它的头上长着一种角,人们看了都非常害怕。“年”住在海底深处,每年的除夕这一天就爬上岸来,到附近乡村吞噬牲畜,残害人命。后来太白金星和地藏王菩萨派神农老祖到人间捉拿“年”。神农将“年”收入钵中,把钵埋在地底下,自此之后“年”再也不能来行凶作恶了。神农捉拿“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老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几千年形成的春节民间习俗也保留了下来。我们现在过年,都要贴年画、春联,放爆竹,还要出去拜年。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的时候,夜里常听到鬼哭的声音,因此晚上常常睡不着觉。这时,当朝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为了让皇帝安心睡觉,主动披挂战服,站立在宫门两侧来镇邪,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被这两位将领感动,于是命令画工把他俩的威武形象画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民间纷纷仿效,经过多次演变,就成了现在的年画了。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是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金陵建都后,曾在除夕时传下旨意:“公卿士庶门上,必须张贴春联一副,来迎接新年。”从此,春联得到推广,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要在门上贴上春联。
据说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是从汉代开始的,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是为了吓唬牛鬼蛇神,当时没有火药,古人就用火烧竹子让竹子爆裂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样就能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后又发展成能喷射五彩的“花炮”“花筒”等等。
据说拜年的习俗最早是从明朝京都开始的,朝中官员过年这天相互往来互拜,百姓则是各拜亲友。拜年已成为我国民间一种传统习俗,亲戚、朋友、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关于春节的古诗词有很多,其中王安石的《元日》是其中的代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王安石在除夕之日为了抒发感怀而写的一首诗。当时他正在全国推行他制订的新法,这首诗正是以无比欣喜的心情描写了新法实行后带来的万象更新、喜气洋洋的景象,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透露出他踌躇满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态。它既写出了除夕的民间风俗,又通过对风俗的描写语意双关地表达了他对新法的评价,并且反映出一个政治家的观察视野。这首诗语言清新,色调明快,是一首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的好诗。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被称为“元月”。古人称夜叫“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其皇后吕后逐渐掌握了大权,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刘氏宗室敢怒不敢言。吕后死后,刘氏宗室讨伐吕氏,重新掌握了大权。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即汉文帝,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让人们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同时也是大地回春的时刻,人们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庆祝。天上有皎洁的明月,地上是辉煌的灯火,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呈现出一派和谐、喜庆的气氛。
现在,我们还保留着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古时候,元宵花灯就有很多种类,既有按照动物形象编制的,如龙灯、虎灯、兔灯等;也有按照传说故事制作而成的,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这些花灯既显示出工匠的智慧和技能,又包含着吉祥的寓意,深受人们的欢迎。
猜灯谜是元宵节中一项重要而有趣的活动,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都城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就有人制谜,猜谜的人也很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和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让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助个兴。随同的大士纪晓岚是制谜的高手,稍微想了想,就提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文武大臣一个个左思右想,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词人通过写灯火、歌舞的热闹场面渲染烘托元宵节观灯的盛况。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人们或步行、或乘坐着车子前来赏灯,还有一些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全城狂欢之中,词人在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久久寻不到,蓦然回首时却见到她在灯火阑珊的地方。全词构思巧妙,立意新颖,语言精练,委婉含蓄,余味无穷。
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初,相传是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开始的,后来民间老百姓亦仿效起来。在清明节前后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于寒食节,寒食节又叫冷节、禁烟火节,主要习俗就是禁烟火,不许人们点火做饭,只能吃前天备好的熟食、冷食,因此而得名。
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介子推一步也没离开他,全力保护他,立下很大的功劳。重耳重返晋国后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想要为介子推封官,以奖赏他的忠心。而介于推深知官场的尔虞我诈,不愿在朝中做官,便背着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前去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他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把介子推给逼出山来。万万没有想到,介子推却和母亲合抱着一株大树活活地被烧死了。晋文公很伤心,就下令把绵山改称为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此怀念介子推。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盎然的景象,也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几千年来,中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另外,清明时节人们要去扫墓,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清除坟墓的杂覃,培添新土。为亲人烧纸钱,供奉祭品。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家喻户晓的名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描写了清明时节的雨中景,清新自然。清明正是回家扫墓的时节,诗人却远离家乡,在外地匆匆赶路,心里的滋味非常复杂,因此“欲断魂”。而如何排遣心中的愁绪呢?诗人问牧童酒家在何处,以酒来排遣心中的忧伤。该诗情景逼真,明白晓畅,意境清新,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细雨濛濛,行人匆匆赶路,还有杏花朵朵,醇酒飘香。该诗的意境、形象、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愧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与屈原的故事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出很多正确的主张,却遭到奸邪小人的强烈反对,最后屈原遭谗言被免职流放。在流放的那些日子,他非常忧伤愤慨,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沦亡。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抱着石头投进汨罗江,以身殉国。听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饭菜食物丢进江里,说鱼虾蟹吃饱后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还有一个人将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釆怕饭菜被蛟龙吃掉,人们就用棟树叶包饭,外面缠绕丝线,投到江里,逐渐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用这些活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期间的重要习俗。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来救他。后来,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就成为纪念屈原的活动。龙舟一般做成龙的形状,非常威武壮观。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中国民间传统的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每逢端午的时候,各地的龙舟比赛如火如荼,非常热闹。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文秀为了纪念屈原所作,作者在这首绝句里提出了一个让人们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用各种方式去纪念、歌颂屈原,但是屈原的悲剧既已发生,他的冤屈也不能通过人们的纪念活动而得到洗刷。这首诗立意精巧,匠心独运,很有力量。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和同情,更声讨了昏君与奸臣,同时也提醒我们,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我们更应该阻止类似悲剧的发生。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据说七夕节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是一个放牛娃,和王母娘娘的女儿织女偶遇后陷入了爱河。他们结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这件事情被王母娘娘发现后,她非常生气,派人将织女带回天上。在牛郎万分着急的时刻,老牛突然说话了,告诉牛郎,它死之后把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腾云驾雾,飞上天去。于是牛郎带着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眼看就要和织女相会,却又被王母娘娘头上银簪所变的银河拦住去路。地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在七夕这一天飞到天上,搭成鹊桥,让他们团聚。王母娘娘也被感动,后来规定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两人可以在鹊桥相会。
中国古代,妇女们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丈夫,无法为自己的命运做主。于是,每逢七夕这一天,她们会向织女祈求让自己得到美满的姻缘。拜织女的时候,她们在月光下献上茶酒水果,并焚香祈祷。在今天,七夕节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情人节,人们常常在这一天和自己的爱人共度佳节。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通过描写牛郎、织女相会的盛况,歌颂了爱情的伟大。上阕前三句渲染描写了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金风玉露”这一句是由叙事转为议论,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念。下阕呈现给读者的是那留恋惜别之情。“佳期”句,既点出了会面的时间很短,又真实地表现出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用语言无法述说的心境。“忍顾”二字,表现出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两情若是”一句是对牛郎织女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朝欢暮乐呢?这高远、独特的立意,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中秋节
在我国,中秋节是第二大传统节日,仅次子春节。每当中秋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抬头望天上的那轮明月。传说英雄后羿因射日有功,得到了王母娘娘赏赐的长生不老药。据说,喝下这种药,就能升天成仙。可是,后羿舍不得丢下自己的妻子嫦娥自己一个人上天成仙,无奈之下就只好把药交给嫦娥保管。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心怀鬼胎的后羿门徒逢蒙假装有病,没跟着去。等后羿一走,逢蒙就拿着刀逼迫嫦娥交出那不死药。嫦娥很明智,知道自己一个弱女子不是逢蒙的对手,就急忙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乘逢蒙不注意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了药,身子漂浮到空中,向天上飞去。因为嫦娥还挂念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比较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女。后来,每逢中秋节的时候,人们就吃着月饼赏月,并向后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祭月、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活动。古代帝王,秋天有祭月的礼制,于是民间也就有了中秋祭月的风俗。每当中秋节晚上,月亮升起后,人们在院子里放下桌子、条几,把月饼、石榴、枣子、花生等瓜果供在上面,对月行礼。拜月的礼仪完成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经基本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缤纷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根据历史记载,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就很兴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加规模宏大。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例如北京的月坛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品,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当时作者被贬官至密州,心境十分悲伤。有一年的中秋,他怀念起许久未见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于是写下了这一首词。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词人政治失意后各种矛盾心理,下阕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特写人间的人情瓜葛。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仿佛是与明月的一次深情对话,在对话中探寻出人生的意义。该词既有哲理性,又有丰厚的情趣,很是耐读。词的意境高远,气势豪放,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对人间的留恋,以及那浪漫的色彩、豪放的风格和那隽永飘逸的语言,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重阳节
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动人传说。
传说在东汉时期,汝河一带有个瘟魔,它一来,这一带的乡亲们就会有很多人病倒,每天都有不少人病死。在一场瘟疫中,青年桓景的父母都被瘟魔夺走了性命,连他自己也差点儿丧失了性命。等到病好之后,他告别了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求仙艺,为民除害。桓景打听到有一个仙长法力无边,能对付瘟魔。桓景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他,并拜师艺,会了降妖剑术,还获赠一把降妖宝剑。有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汝河的瘟魔又要出来捣乱,你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临走时,仙长又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壶菊花酒。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桓景按仙长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的时候,瘟魔来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战栗不安,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饮菊花酒的风俗一年一年地流传了下来。
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游览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唐代,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重阳节来临之时,诗人还独在异乡,首句用了两个“异”字,别具一格地渲染出独在异乡作客的不适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粹,是大家心中都想的,但是大家又说不出来,因此千百年来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第三、四句笔法一转,把思人与思我的情感进行转换,用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的风俗,展现出一幅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了解、感知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此类试题的特点是列举出很多节日,让考生从中选出哪些是传统节日。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等,这是传统文化考查的最基础的试题。答好这类题目,平时就应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对日常生活中的节日文化多了解、多感受,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节日活动标语、对联的拟写。
这类试题一般是围绕传统节日命制一些综合性活动试题,让考生写出有关活动的标语、根据情境对对联等。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紧紧围绕节日的内容来解答,拟写标语时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拟题,都应该做到醒目、凝炼、新鲜、别致,能够传文章之情,达文章之意,同时别忘了修辞的运用。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形式之外的一种传统文样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习的重要内容。练习对对子能够从中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解答此类试题,一是不要脱离节日的内容,二是要掌握对对联的基本知识。
解读传统节日习俗内涵。
此类试题侧重考查生对节日生活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了解节日的丰富内涵。答好此类试题,平时要多了解、多习传统节日,的有关历史知识、故事、传说、习俗等等。
中西节日文化辨析。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围绕国人对“洋节”的崇拜,对传统节日的意识淡化而命制试题。这种试题切中了时代焦点,对考生来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引导和教育。做这种题目只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合理即可。
保护、创新提建议。
此类试题是针对人们对传统节日愈来愈淡漠的情况而拟制的。这种题目考查的是考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平时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变化要能有一定的感受认识,并能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事件的本质,由此产生自己的观点。答题时围绕以下几点来进行:一是加大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二是加大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将一些重要且有影响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保护范围。三是坚持继承、发展、改造、创新并重的原则,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加人文化、生活化。&
【2017届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益阳新闻讯:5月28日,市博物馆举行“乐享传统,粽爱端午——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吸引了省商务厅2017非洲国家民族政策与实践研修班的19名员参加,来自南苏丹的彼得?库阿奇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开心得合不拢嘴。
(1)校派你作为小记者去采访彼得?库阿奇,请准备三个采访问题。
(2)晓刚家过端午节,奶奶要亲自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不如到市场买。假如你是晓刚,将怎样劝说妈妈?
【答案】(1)示例:①你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吗?②你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了解?③你对本次活动的评价怎样?④你对组织过传统节日有何建议?⑤包粽子难不难,粽子好吃吗?(1个问题,问题切合主题,合宜即可。)
(2)示例:妈妈:我们家还是亲自包粽子过端午节吧,这样既合了奶奶的心意,尊重老人家的传统情结,又体现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锻炼手艺,享受劳动的快乐呢.(要求有称呼,围绕孝顺,传承文明,体验生活等主题,语言连贯得体。)
(2)首先要了解劝说的缘由:奶奶要亲自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结合妈妈的想法和行为进行劝说;劝说内容拟写时要注意有适当的称呼,并注意语句的委婉,并有理有据,易于对方的接受,并有利于家人的和谐。
1.每种节日风俗,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写一段文字,介绍一种节日风俗及其文化内涵。文字中至少要运用两句浸润着该节日文化内涵的诗词或者谚语等。
【答案】示例: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诗人苏轼在中秋节赏月饮酒狂欢之后写下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月亮寄托了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表达了美好祝愿。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介绍一种节日风俗及其文化内涵。可选的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注意要求“至少要运用两句浸润着该节日文化内涵的诗词或者谚语等”。#
2.语文实践活动。
为了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某初中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习活动,全班同都积极参与,请你完成以下工作。
(1)我国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我们当地过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
(2)部分国人对传统节日愈来愈淡漠,尤其是班上一些同热衷于过外国节日,为“保卫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你用令人信服的理由这样说服他们过传统节日。
【答案】(1)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端午节,吃粽子挂葫芦)
(2)示例:同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过好本民族的节日,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研究和喜欢中华民族的节日,从而变成世界的节日。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吧!
3.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节日: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针对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班上同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为本次论坛拟写了一条宣传标语,请你写出写出下联。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
【答案】(1)A中秋节 B重阳节。
(2)屈原投江 吃粽子 插艾草
(3)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4.综合性习。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节日:
(2)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和祝福,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下面请你在母亲节这天给妈妈发短信表示祝福,祝福的内容是: 。
【答案】(1)端午节
(2)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出自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一诗。
(2)题干“请你在母亲节这天给妈妈发短信表示祝福”。要写出对母亲的感谢,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爱。
5.综合性习。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2)春节即将来临,小强同给他远在异乡打工的爸妈写了一封信,下面是信的内容节选,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①书信的格式有两处错误,请修改:
②A句语意重复,你的修改意见是:
B句搭配不当,你的修改意见是:
【答案】(1)看法: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即可)
宣传标语:示例一: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示例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2)①“你们好”应另起一行空两格;日期与署名对调
②A句:删去“由衷地”或“在心里”
B句:去掉“一个班级”
【解析】(1)设计宣传标语:最重要一点是紧扣活动主题,其次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可用句式比较整齐的两个句子,有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对修辞的要求。此题可以用对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