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化学部分)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探究(化学部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04-16 15: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科学探究(化学部分)
课标与考纲
·课标要求
探究过程要素 学习要求 达成目标
提出科学问题 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 能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可能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 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进行猜想和假设 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 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 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范围和要求,以及所需的相关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等,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 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 理解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检索、观察、测量和实验;安全地操作;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能使用基本仪器进行安全操作; 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 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检验与评价 分析、处理观察、测量和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 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 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表达与交流 书写探究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深圳考试说明要求
内 容 标 准 备注
初步学会针对科学探究问题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初步学会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或者针对提供的具体探究过程,推断其实验方案合理性的能力。初步学会根据问题和假设,分析、处理多种信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能力。初步学会根据有效信息推断结论和评价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解释说明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深圳市中考科学试题双向细目表
年份 题型 小题 分值 说明
2004 南山区中考
2005 深圳市中考
2006 深圳市中考
一、科学探究(第1课时)
课前预习
·知识梳理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 、
、 、 、 。
课堂反馈
考点要求1: 学习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A1.用珍珠(主要成分CaCO3)加工成的“珍珠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保健品,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假冒的“珍珠粉”,仅用肉眼观察难辨真假。为了向消费者提供鉴别方法,须找出真假“珍珠粉”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工商局提供了真、假“珍珠粉”样品,请你展开猜想:
猜想一: 真、假“珍珠粉”的气味可能不同 。
猜想二: 。
猜想三: 。
B2.室验室开放日,我与小娜、小佳、小华、小丽等同学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桌上摆放着四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两瓶固体和两瓶液体,我们决定对“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进行一系列探究。
(1) 小娜同学从一瓶固体和一瓶液体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进行混合,立即
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对气体是何物质,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小佳同学的
猜想可能是①  ;② ;……。
(2)小丽同学从另外两瓶试剂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发现混合后,固体发生了变化,但无气泡放出。同学们对加入试管中的固体和液体从不同的反应类型、物质类别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猜想:
猜想一: ;
猜想二: ;
猜想三: ;
考点要求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B 3、化学课上,罗老师展示两瓶无标签的溶液,说:“它们分别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同学们设计不同的区别方案,并进行实验”。几分钟后,我们设计了多种方案。
⑴我设计出的二种不同的区别方法是(只写出试剂): 、 。
⑵交流实验方案时,小宇同学设计的“用二氧化碳气体做试剂”引起了一场争论。
正方观点:可以区别;反方观点:无法区别。
我赞同 (填“正方”或“反方”)的观点,其理由是 。
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了反应,从生成物的角度去探究,可以这样验证(简要写出方法、现象、结论) 。
⑶在上述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因为 。
C4、小田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田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考点要求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的能力。
A 5、“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 。某同学做了该实验后,展开了下列思考与探究:
(1)催化剂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他做了这样一组实验:每次均用30mL10%的H202溶液,采用不同量MnO2粉末做催化剂,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MnO2粉末用量(克)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所用时间(秒) 17 8 7 5 4 3 2 2 2 2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是怎样影响的呢?
答: 。
(2)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他又做了一组实验:每次均取5mL30%的H2O2溶液,然后稀释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实验均在20℃室温下进行,其他实验条件也均相同)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7 8
H2O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1% 3% 5% 10% 15% 20% 25% 30%
MnO2粉末用量(克)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收集到540mL气体时所用时间(秒) 660 220 205 80 25 9 4 3
反应后液体温度(℃) 24 34 39 56 65 67 69 70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是怎样影响的呢?
答: 。
由表中数据还可看出,该反应是个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课后巩固
A 1、(2006辽宁锦州市)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请你用化学方法鉴别两种无色溶液。
实验操作 现象和结论
   
B 2、(2006辽宁锦州市)实验课上,老师把一小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老师让同学们对滤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1)同学们对滤液中所含的溶质做出了多种猜想,其中有两种猜想可能成立,这两种猜想是:
  ①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
  ②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两种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和结论
   
A 3、(2006烟台)学习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1)请选用两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区分食盐和纯碱:
方法一 ;
方法二 。
(2)若要用大粒食盐来配制盐水,为使大粒食盐尽快溶解,可采取的两种方法是:
方法一 ;
方法二 。
C 4、(2006北京大纲卷)某实验小组将制作皮蛋的原料生石灰、纯碱和食盐放入水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澄清溶液。对该溶液的组成,甲、乙同学分别做出以下推测:
甲同学 乙同学
(1)我认为上述两位同学的推测都有不足,理由是

(2)我的推测是: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 。为进一步确定该溶液所有可能的组成,还需设计实验并填写下表(可不填满,也可补充)。
实验操作(填所加试剂的化学式)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该溶液的组成
A 5、为了验证铁生锈的条件,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十天后,发现B中铁丝慢慢生锈,且水面处铁丝生锈较严重,而A、C中铁丝基本无变化。试根据图中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中铁丝为什么没有生锈? 。
(2)C中铁丝基本无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B 6、甲同学为了探究铝、铁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他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四种试剂,设计了以下只用一支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
(1) 请你帮助甲同学完善下表中的探究方案。
实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①在试管中取少量盐酸,插入铁丝,充分作用 ——————
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插入 ,充分作用 无明显现象
③在②所得溶液中,插入 ,充分作用
结论:金属活动性Al﹥Fe﹥Cu
写出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铝丝插入溶液前进行的操作是 。
(2)乙同学看到甲同学的方案后,认为只要再补充一个实验,还能得出活动性Al﹥Fe﹥H﹥Cu的结论。乙同学要补充的实验是 。
(3)丙同学认为要得到活动性Al﹥Fe﹥H﹥Cu的结论,不必补做实验,只需将甲同学方案中插入金属的顺序调整即可,调整后的金属插入顺序为 。
B 7、做中和反应实验时,我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小伟提醒:是不是拿错了药品?我查验后确认药品没错,只是在瓶口发现有白色粉末状物质,我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再次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___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3)该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变质
写出(3)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8、(05年深圳科学中考题)某校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两瓶试剂,均为黑色粉末,分别是铁粉和木炭粉,请你设计三种合理的鉴别方法,填入下表。
方法 简要步骤 现象和结论
1
2
3
A 9、用实验方法探究Fe、Cu、Ag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1)可选用的试剂有AgNO3溶液、稀盐酸、洁净的铜丝,还需要选择的一种实验用品是 ;
(2)第一种实验方法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用不同以上的方法来探究Fe、Cu、Zn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则应选择的实验用品是 ,验证方法是 。
15、科学探究(化学部分)【答案】
课前预习 1、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课堂反馈 1、真假“珍珠粉”和酸反应的产物可能不同、真假“珍珠粉”摸起来手感可能不同。
2、(1)①二氧化碳 ②氢气 (2)氢氧化钙和盐酸,中和反应;氧化铜和盐酸,复分解反应;铁和硝酸银溶液,置换反应。
3、(1)铁、氯化铜 (2)正方;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不能和盐酸反应;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3)稀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
4、(1)如果酸过量,酚酞试液也不变色(2)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盛有
铁屑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溶液没有完全中和。
5、 学方程式略。(1)有,二氧化锰用量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但二氧化锰过多时,反应速率不变。(2)有,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放热。
课后巩固
1、
实验操作 现象和结论
  分别取少量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然后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分别滴加碳酸钠或碳酸钾溶液)(2分)   变浑浊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1分);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1分)
2、(1)①硝酸锌和硝酸铜(1分) ②硝酸锌、硝酸铜和硝酸银(1分,①和②顺序可以颠倒)
  (2)(表述合理即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在滤液中插入一根铜丝(或铜片)(1分)   若铜丝表面无变化,证明猜想①(或②)成立(也可表述为若铜丝表面无变化,证明溶质为硝酸锌、硝酸铜)(1分)  若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证明猜想②(或①)成立(也可表述为若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证明溶质为硝酸锌、硝酸铜和硝酸银)(1分)
  或用下面的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或其他氯化物溶液)(1分)   若滤液无明显变化,证明猜想①(或②)成立(也可表述为若滤液无明显变化,证明溶质为硝酸锌、硝酸铜)(1分)  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猜想②(或①)成立(也可表述为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质为硝酸锌、硝酸铜和硝酸银)(1分)
3、(1)向两种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向两种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2)将大粒食盐压碎;用筷子搅拌。
4、(1)甲同学没有考虑过滤时已将碳酸钙除去;乙同学没有考虑溶液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钙不能共存
(2)NaOH、NaCl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该溶液的组成
HCl 有气泡生成 有Na2CO3 NaOH、NaCl、Na2CO3
Na2C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Ca(OH)2 NaOH、NaCl、Ca(OH)2
上述两实验均无明显现象 既无Na2CO3也无Ca(OH)2 NaOH、NaCl
5、(1)缺少氧气(2)缺少水份。
6、(1)铜、铝;溶液变成无色,金属表面出现黑色物质;略;将铝丝用砂纸打磨(2)将铜丝插入盐酸溶液中。
7、(1)氢氧化钠溶液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2)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3)取少量溶液,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加氯化铜溶液;出现蓝色沉淀;部分;略。
8、提示:1用盐酸 2用氧化铜 3用硝酸银溶液
9、(1)铁(2)化学方程式略(3)铁、硝酸铜溶液、银(4)化学方程式略
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氯化钠。
有食盐,还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钙。
该溶液
该溶液
PAGE
第 1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