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同步备课课件(打包4套)中图版选修6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同步备课课件(打包4套)中图版选修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19 14:01:34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一、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性。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统一的关系,同时也对立着。它表现为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例如农业开发时对林木的破坏和对土地的开垦。环境则因其客观属性而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例如对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过度开垦,引起水土流失,造成了大面积石丘劣地。当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并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和自净能力(如工业“三废”排放)时,被破坏的环境以灾害的方式否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环境的恶化超过了人类的承受能力时,人类则以迁徙的方式否定环境的价值与意义。(2)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环境具有一定的提供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容纳废物的自净能力。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空气、水和食物等进行新陈代谢,并将代谢产物排放到环境中;为了发展,人类通过生产与消费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建设环境(如营造建筑物、开垦农田等)的同时,排放废弃物(如代谢物、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等),离开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另一方面,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改造、保护环境的能力。虽然天然环境孕育了人类,但它已不适合现代人类的生存发展。当代环境是人类对天然环境长期改造的结果,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只有坚持规划、建设、维护、管理,人工环境才不致荒芜。人类与环境就是这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二,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换,人体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因此与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相适应。人类种群在个体的生生死死与不息的繁衍中实现与环境的相互转化。当人类活动违背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时,人地关系趋于失衡、失调,于是环境问题产生了。当人类活动的主观性与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一致时,人地关系趋于平衡、协调,二者则共同向前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就是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发展与恶性发展可用右图帮助理解。
运用图解法记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发展与恶性发展。练习1 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
A.内圆 B.外圆
C.箭头① D.箭头②答案解析解析 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方向、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圆表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表示人类社会的应是内圆。(2)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②表示的是
A.废弃物
B.生存空间
C.物质和能量
D.消费活动答案解析解析 消费活动是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的,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用箭头②表示;
自然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用箭头①表示。(3)若箭头④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③表示
A.全球气候变暖
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C.极冰融化
D.海水膨胀答案解析解析 沿海低地淹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的结果,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人类活动。二、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的差异
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衡,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或灾害,甚至给人类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会造成环境异常和破坏,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但它们在成因、表现形式、强度和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1)形成原因不同
自然灾害主要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但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程度。环境问题则主要是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以及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而引起的。但自然原因也可能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引发环境问题。因此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表现形式不同
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直接破坏,如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降低人类生存环境的功能和质量,主要形式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作用方式不同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强度大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环境问题往往是持续而缓慢的,是通过不断地累积与渐进的方式来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4)特点不同
受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性的影响,自然灾害多具有成因上的关联性、分布上的区域差异性、发生上的群发性、时序性和周期性的特点;而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综合性、持久性等特点。练习2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印度洋海啸
B.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病事件
D.内蒙古草场的退化答案解析解析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大气污染,日本水俣病是人类排放含汞的废水造成的,内蒙古草场的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的。(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①滑坡、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解析解析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是斜坡重力作用,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
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
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由人为因素造成。三、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危害
臭氧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存在可以使全球气候增暖。但臭氧与其他温室气体不同,它是地球大气在其形成演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不是人类活动排放的。
臭氧除了能够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外,还对人类健康有强烈的影响。由实验及实际观测结果可知,它能够产生以下影响:(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①增加皮肤癌的患病率: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将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瘤。②损害眼睛,白内障患者增多。③降低人体免疫力,传染病患者增加。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在作物对紫外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的实验中,进行实验的200种作物有2/3会因紫外辐射增强受到影响,尤其是水稻、小麦、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食物)。据估计,当臭氧含量减少1%时,大豆将减产1%。②渔业产量减少
紫外辐射可杀死水深在10米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水深10米内的鳗鱼幼鱼。
③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紫外辐射的增强线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致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对工业生产造成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等。臭氧的变化有两个原因:①由于臭氧是自然产生的,所以它受自然因子,如太阳活动和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由于太阳活动有准11年和22年周期的变化,而大气环流有准2年周期的振荡,因而臭氧变化也有11年和准2年周期的变化。②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气体破坏,如氟氯烃化合物、卤代烷化合物、N2O和CH4、CO均可破坏臭氧。
其中氟利昂11和12起主要作用,其次是N2O。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量急剧减少。臭氧减少量以南极附近为最大。根据美国南极站的观测,20世纪60年代约为315单位,1969~1970年突然下降19单位,1974~1975年下降17单位,这两次下降后均有回升。但1980~1987年,臭氧量则连续下降,由1980年的293单位下降到1985年的250单位,亦即每年减少8单位以上。1980~1987年,春季臭氧总量几乎下降30%,是建立臭氧正规观测以来所未有的。南极臭氧减少是普遍性的,在南极中心附近形成一个极小区,人们称为“南极臭氧洞”。1979~1987年,臭氧极小中心最低值由270单位降到150单位。小于240单位的面积在不断扩大,表明南极臭氧洞在不断加强和扩大。1988年南极臭氧洞突然缩小,几乎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但1989年南极臭氧洞不但又回到1987年的范围,还有所扩大。练习3 读“南极上空臭氧含量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_____DU(为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____________时称臭氧层空洞。南极臭氧层空洞在___季(南半球)最大。150200DU以下春(2)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层,该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_____,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平流升高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3)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______________。就南北半球而言,这类物质主要来自___半球,经_________输送到南极上空。氟氯烃化合物北大气环流(4)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_______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界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紫外线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加,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农作物受害减产,森林等植被受损,危及海洋生物生存,破坏生态平衡答案(5)简述防治臭氧层空洞的措施和方法。答案解析答案 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积极寻找替代品。解析 由题干知,本题旨在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臭氧层空洞问题,熟记臭氧层空洞的特点,理解领会其形成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南极臭氧层空洞一般在春季(南半球)最为明显,由图也可以看出。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由于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的气温自下而上,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臭氧层出现空洞是臭氧减少的结果,而臭氧的减少则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气体造成的。由于臭氧量的减少,吸收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白内障、皮肤癌患者增多,破坏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免疫系统,对农作物、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根据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即人为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过多,可通过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积极寻找替代品来解决。四、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答案解析练习4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解析解析 对比表中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变化,可知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结合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可知湿地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课件22张PPT。章末整合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内容索引网络构建区教材详解区网络构建区1教材详解区2教材P4 “探索”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
本“探索”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不同学者和组织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我们根据他们的言论,归纳出他们的人地观。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当两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教材P6 “阅读”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
本“阅读”材料介绍了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第Ⅰ阶段,人口缓慢增长,经济在缓慢发展,资源缓慢消耗,污染不断加重,但是人口增长、污染程度均没有超过环境容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第Ⅱ阶段,人口、经济迅速增长,资源急剧消耗,污染迅速加重,且人口、污染超过了环境容量。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失调。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慢、资源消耗速度也变慢,污染程度减轻,而经济继续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又协调发展。第Ⅳ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继续下降,污染继续减轻且在环境容量之内,而经济持续上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仍然呈现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由协调→失调→协调的变化过程,说明我们应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造成危害。教材P7 “思考”
树木拥有法律地位。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如果认为树木不具法律地位而遭到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人与树木等生物之间必须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环境伦理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也表现在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环境伦理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教材P8 “思考”
1.(1)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
(2)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
(3)奥尔多·利奥波德:把人看做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
(4)蕾切尔·卡逊: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5)丹尼斯·梅多斯:目前世界的困境可以通过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五种因素的联系和变动表现出来。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一个时期达到极限。人类不要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2.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自己认为是环境中的一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属于环境的组成部分,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同其他生物和谐平衡地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教材P8 “复习题”
1.答案如下表所示:2.环境伦理观不仅认为破坏环境从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还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即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3.本题可以从现实中人类对生物的破坏从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入手,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如针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针对内蒙古草原区的土地沙漠化的问题,采取禁止挖掘发菜、甘草等措施。教材P9 “探索”
探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媒体我们经常听到或见到各种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旱涝、台风等对人类的生命活动、生产活动甚至生存造成影响。另外,沙尘暴、水污染等也对我们构成威胁,所有这些均属于环境问题。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2.例如,若确定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则其原因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大量CO2,同时植被尤其是热带原始森林的破坏,造成吸收CO2的数量减少,使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CO2能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3.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环境被破坏、质量发生改变―→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环境问题教材P11 “思考”
1.由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可以看出,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如果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或能量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再生供给能力,就会导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破坏;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可见,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的。2.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其产生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黄土具有直立性,土质疏松,再加上该地区降水集中,且夏季多暴雨,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人类在利用该地区的资源时造成植被的破坏,如开荒、开矿等活动使地表变得疏松,又使植被失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教材P12 “思考”
1.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牲畜的反刍或呼吸、工厂和电厂及交通工具燃烧矿物能源、焚烧固体废弃物、树木燃烧、森林破坏、农业活动等。此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两类: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例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倡节俭;节约能源;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爱护每一片绿地等。
教材P17 “思考”
1.英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税收调节、节能建筑、绿色能源。
2.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对温室气体进行回收,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等。教材P17 “复习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以及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这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归纳如下表:2.本节所介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们的表现类型如下图所示:
3.当地环境问题,如河流污染、沙尘暴、赤潮、土地次生盐碱化、土壤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课件38张PPT。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2.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内容索引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自主学习区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人类① 自然。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②_________
(1)原因: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③ 大大减弱;④_________
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⑤ ,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⑥ 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⑦ 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⑧ 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⑨ 等。畏惧、崇拜主宰自然依赖性工业文明盲目乐观无视土地荒漠化生态系统环境污染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⑩ ,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 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 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协调和谐相处人类环境【思考】
1.古代,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因此没有环境问题出现,你认为呢?
答案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古代,有自然灾害,人们的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部分物种灭绝,这些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2.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答案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答案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和约束。
2.环境伦理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与自然环境保持? 关系。
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 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 的利益关系上。规范和谐与平衡人与人人类与自然【思考】
3.环境伦理观的含义是什么?它涉及哪些问题?
答案 环境伦理观的含义:环境伦理观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答案互动探究区2读“人类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探究点一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答案(1)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________阶段
A.① B.② C.③ D.④
(3)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该观点反映的是哪个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 ③或工业文明阶段。无视自然、征服自然。
(4)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如下表: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答案解析(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答案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解析 本题提供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示意图,考查不同时期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重要知识。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开始并已经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答案解析(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答案 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解析 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带来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由于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答案解析(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农业生产活动: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解析 古代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探究点二 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怎样的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答案 土地荒漠化。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种环境伦理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 传统的伦理观(或征服论发展观)。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的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答案答案(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
答案 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于“正确环境伦理观”的理解
(1)环境伦理的含义
环境伦理主要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环境伦理是不一样的。(2)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核心思想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说明理由。
(1)为促进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答案 不符合。过多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
(2)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答案 符合。伏季休渔可促进鱼类繁殖和生长。
(3)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周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答案 符合。生物治虫无污染,利于生态平衡。答案(4)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 符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5)大力发展私家车。
答案 不符合。易导致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答案自我检测区3123451.下列社会发展阶段与人地关系的搭配,错误的是
A.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B.第三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C.第一阶段——人类萌发过“天人合一”的思想
D.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解析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理智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即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答案解析2.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的文明时期是
A.后工业文明 B.农业文明
C.采猎文明 D.工业文明
解析 18世纪至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以人的自身发展为核心,破坏自然,使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蔓延全球。该时期,人类已进入工业文明时期。答案解析123453.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答案解析1234512345解析 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受环境制约比较大。农业文明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种植范围的扩大,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近代,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答案解析4.下列不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是
A.征服自然
B.人是自然界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
C.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解析 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认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人只是自然界食物链或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123455.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答案A点以前此时人口数量较少,生产规模小,利用自然资源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都在环境所承受的范围之内12345答案(2)A—C时段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时段属于人类社会_______时代。此时的人地关系思想为_____________。
(3)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时段,其形成原因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类谋求与环境_______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工业化人类征服自然B点以后可持续解析解析 本题通过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以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程度都较低;
A—C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也随之加剧;
C点以后经济继续发展,但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到B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处在较低水平,而此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逐步成熟,环境问题最终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12345课件45张PPT。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掌握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内容索引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自主学习区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因自然变化或① 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② 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③ 带来的不良影响。人类活动环境质量生存和发展(2)分类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地震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⑨ 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⑩ 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 。索取资源的速度废弃物自净能力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
a.概念:地球? 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
b.气温变化的特点:呈略有波动的逐步? 趋势。
c.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低层上升(2)酸雨污染
a.概念:pH值小于? 的大气降水。
b.三大酸雨区:欧洲、? 、中国。
c.危害:使水体? 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 生产力下降,? 增加,腐蚀? 等。
(3)臭氧层破坏
a.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 ,可以通过 ________
作用耗损大气层中的臭氧。
b.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 的危险,也使海洋
受到伤害,使部分海洋生物难以生存。5.6北美酸化森林土壤酸度建筑物氟氯烃光化学白内障浮游生物2.生态破坏
(1)生物物种锐减
a.原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 以及 的污染和破坏。
b.危害:使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 ,其危害无法估计。
(2)水土流失
a.原因:人类大规模地破坏 。
b.危害:耕地越来越 ;水库、湖泊淤积,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容,加剧 灾害。
(3)土地荒漠化: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严重。滥砍乱杀生态环境平衡森林贫瘠洪涝【思考】
1.如何区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从环境中过度索取资源,使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答案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尽管目前人们对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还没有最终的定论,但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增多有关。温室气体的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自然原因:如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
(2)人为原因: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农牧业及交通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增强,使气候变暖。答案3.我国南方湖南、江西等省酸雨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南方地区降水多;
②湖南、江西等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释放出过多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答案互动探究区2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探究点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1)判断下列环境问题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①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 
②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 
③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 
④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 
⑤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答案答案 ①③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
②④⑤属于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答案(2)图中的小圆Ⅰ代表_________;大圆Ⅱ代表_____。
(3)图中A表示人类通过_____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图中B表示人类通过_____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4)图中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人类社会环境生产消费大(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表示。ABDC答案(6)根据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答案 由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可以看出,人类
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如果人类从环境中消耗物质
或能量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再生供给能力,就会导
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破坏;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可见,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结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模式图,思考环境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即人类与
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种对立统
一的关系图解如右:
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
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
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对
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使环境得到
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向环
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
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即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由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可见,环境问题
产生的实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
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
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
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
的自净能力。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形成①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答案 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答案答案(2)说出②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 水土流失。 植被的破坏(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3)③区域出现的具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什么?
答案 酸雨。解析解析 结合经纬度信息正确判断题目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区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①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干旱的气候、多风的天气是该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②位于黄土高原,其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③是我国南方地区,酸雨问题严重。阅读下列诗句或对白,完成(1)~(4)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其十四)(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探究点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④甲:你见过一只眼的草鱼吗?乙:鱼的另一只眼是瞎的吧?甲:根本没有长出来,我从市场买回做熟,吃得只剩鱼头才发现只有一只眼。乙:那鱼是不是成精啦?甲:它要是成精了就把我吃啦!
(1)对白④描述的环境问题最可能是________引起的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臭氧层破坏
C.水污染 D.电磁辐射
(2)材料中描述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答案(3)诗句①描述的景象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A.甲 B.乙
C.丙 D.丁(4)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植被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东南部,为热带、亚热带气候,降雨集中于夏季。受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1、2月份该州大量降水。该州沿海和内河渔业发达,农业、旅游业、制造业为其经济三大支柱。2016年3月,该州甲地(主要蔬菜种植区)陷入空前的渔业危机,当地鱼类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大量死亡。如图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局部图和甲地区域简图。分析此次渔业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的影响。解析 从大量降水导致河湖富营养化说明此次渔业危机发生的原因。从对生态系统、渔业生产及河流污染等方面说明影响。答案解析答案 原因:1、2月份大量降水,雨水冲刷地表,化肥和其他营养元素被带入河流,致使水体富营养化,疯长的藻类植物与鱼类争夺氧气和阳光,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影响:渔业危机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冲击旅游业和渔业的发展;死亡鱼类腐烂,污染河流。解析自我检测区312345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答案解析1.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345解析 四幅图片描述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冰川融化,只有冰川融化是气候变暖造成的;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力,因此冰川融化导致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2.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均属于环境污染,冰川融化和荒漠化属于生态破坏。答案解析123453.导致图片③描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B.人口快速增长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气候干旱答案解析1234512345解析 过度放牧是人口大量增长、环境压力大的结果,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答案解析4.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B.西北草原退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1234512345解析 西北草原,由于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草原退化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华北平原位于半湿润地区,蒸发旺盛,地下水埋藏得又浅,非常容易出现土壤盐碱化;
南方丘陵地区位于季风区,多暴雨,经过长期开垦,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明显;
东北平原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呈弱碱性。5.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答案 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12345答案解析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均十分突出。针对“湖泊湿地”、“美味佳肴”等信息,很容易分析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的原因。针对以上原因,从保护、治污等角度构建答题模型,多措并举。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