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的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情况。
1.揭示课题:六十多年前,白洋淀的人民利用芦苇,机智勇敢地与日本鬼子展开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国的动人凯歌。21cnjy.com
2.交流预习情况。
提示:你认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用一两句话介绍孙犁的生平;提出自己的疑惑。
3.正确地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加强预习检查,让学生重视预习工作,提高听课的效率;了解作者,促进对作者的课外探究欲望;了解学生质疑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21·cn·jy·com
二、理清课文脉络,简要复述故事。
1.课文分两部分,描写一个动人的故事是哪几节?默读课文。
2.读第3-11节,简要复述故事。
(1)同桌说说这个故事。
(2)大组交流。
(3)听写故事梗概。
提示:一次,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日本鬼子围在冰上。妇女们机智地把怀里的孩子递给村干部,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闯过了一关。后来敌人捉住一个从苇塘打苇回来的男子,要他说出八路军在哪里,他宁死不说,被鬼子杀害了。2·1·c·n·j·y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中理清课文的脉络,在复述故事中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在听写练习中加深概括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提高听写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1.为什么课题为“采蒲台的苇”? 最好的苇为什么说出在采蒲台?
提示:课文表面上写苇,实际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可以知道是赞扬采蒲台的人民在敌人血腥镇压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就是最好的,所以,采蒲台的苇是最好的,文章要以此作课题。
2.“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的含义。
出示:人们用芦苇 (干什么),日本鬼子来了,村里的人们 21·世纪*教育网
(怎么做),游击队员 (怎么做)。
理解这句话,也可以从“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中得到启发。
3.“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的含义。
提示:抓住对白洋淀为什么能成为“冀中的名胜”展开(详见参考、介绍白洋淀)。
4.引读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重点句子、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重点探究,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将跳跃的内容联系起来看,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讨论:课文主要描写苇还是描写人,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说说理由。
提示:文章以《采蒲台的苇》为题,好像是状物,其实是写人。文章着力描写的,是发生在苇塘中的感人的对敌斗争故事。“采蒲台的苇”,实际是采蒲台劳动人民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是说最感人的故事发生在采蒲台。通篇以苇喻人,借物赞人。这篇散文,文字优美,构思巧妙,揭示的主题又十分深邃。文章看似写苇,实则讲人;看似讲苇与人的关系,实际讲人民群众与革命干部的关系;看似赞苇,实际赞扬的是抗日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民。21教育网
交流:采蒲台的苇的特点: 、 、 ;采蒲台的人的品质: 、 、 。www.21-cn-jy.com
附板书:
为什么以此为题?
13.采蒲台的苇 为什么说是最好的? 以苇喻人、借物赞人
为什么称“冀中的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