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13+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13+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0 19: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名师综述】
1.本专题重点问题有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其对后来社会的影响;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难点有近代不同思想流派的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的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主要涉及到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1、选修2、选修4的内容;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选取的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漫画等,主要考查各派别的思想主张以及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及其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重点区域是维新变法思想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部分。
3.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规律总结】
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阶级
派别
时间
代表
思想主张
实践
特点
趋势
地主阶级
抵抗派
鸦片战争
前后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
以制夷”
翻译著书学造器物
器物
层次
(1)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渐进过程。
(2)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的层次;从“走西方的路”到“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
洋务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李鸿章
曾国藩
左宗棠
张之洞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
以自强”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
维新派
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90年代)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维新变法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
制度
层次
革命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孙中山
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
辛亥革命
激进派
1915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提倡民主科学
新文化
运动
思想
层次
无产阶级
十月革命后
李大钊
陈独秀
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二、19世纪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1)联系: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他们都主张变法图存,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这些主张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爱国的、进步的。
(2)区别:
①早期维新思想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主张,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于实践。
②康梁维新思想则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并且发展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异同点。 (1)相同点:分别是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反封建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不同点:
①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但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②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大大超过了辛亥革命。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提供民主,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与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
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新文化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
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与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与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手段”,提倡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以儒学为基础的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
五、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正确认识与理解。
(1)三种进步思想的共同点:都是西方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中国的封建主义。
(2)认识:
①维新思想: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批判封建主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设国会,走君主立宪道路。)
②革命思想:借鉴西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以三民主义为旗帜,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共和国方案。)
③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高举西方“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正统的儒家学说进行批判,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肯定西方文明。
(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
(3)评价:
三种思想主张在当时都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都是爱国和进步的。①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②辛亥革命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三者都脱离了人民群众,都不能从根本上给中国革命指出正确的道路。①维新思想未能把封建制度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结合起来;②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彻底批判;③新文化运动虽补上这一课,但未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道路。
六、评价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首要部分,它的进步性在于把推翻反动的清政府同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斗争结合起来。其局限性在于忽略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提出反帝口号,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主要部分,它的进步性在于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其局限性在于只把矛头对准满清贵族、满清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未把整个地主阶级作为斗争的对象,对汉族地主抱有幻想,为汉族官僚地主进入军营内部造成可趁之机。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的进步性在于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核心,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他局限性在于土地国有不切实际,严重超前,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设想,脱离实际,且它并不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更谈不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无法调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七、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及意义
(1)实践上:
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长沙损失严重,退到湖南浏阳文家市。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②进军途中,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带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地区。
②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理论上: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实践经验,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心燎原》三篇文章,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①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②毛泽东认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是红色政权对敌斗争的主要方式;土地革命是红色政权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据地建设是红色政权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三者缺一不可。
(3)意义: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基础。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八、认识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1)1978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形成建国以来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拨乱反正、开创未来奠定思想基础。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4)邓小平于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使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正式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2.科学内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精选名校模拟】
1.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
A. 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 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 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 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来源】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B
2.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成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不敢自承,何则?感情所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表明
A. 亲历者的记述最为史家看重
B. 历史记述不可避免夸大其词
C. 谦虚谨慎是史学家必备品质
D. 辨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word】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D
【解析】“感情所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说明梁启超是从感情角度对于《戊戌政变记》的记载,显然有不符合事实的记载,说明辨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D正确;其他说法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 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C. 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D. 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来源】2018年高三历史 三轮冲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试题
【答案】B
4.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环为主要思想的汉代儒家公羊春秋学派,魏晋以后虽经一千多年的消沉,近代以来却出现了复兴。该学派的复兴主要体现了
A. 民主革命的需要
B. 对“中学为体”的强调
C. 救亡图存的需要
D.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
【来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借助传统儒学思想进行变法,主要是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需要,C正确;A是辛亥革命主张;B是洋务运动思想主张;D不是文化复兴的主要体现。
5.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
A. 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 B.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C. 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D.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
【来源】2017-2018学年高三二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试题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工农群众生活状况的报道。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者们关注工农群众生活,这是深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动,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故A错误;“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不符合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国情,故B错误;C错在“开始关注”,故C错误。故选D。
6.梁启超倡导“新民”,并认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则以“新青年”而力倡“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这说明二人(?? )
A. 反对传统封建礼教的主张相同 B. 都主张实行新的民主共和制度
C. 都认识到了民众与政治的关系 D. 反对封建君主制度的视角相同
【来源】山东省乐陵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2月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C
7.新文化运动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异常活跃,他们将各种“社会改造”提高到“个性解放”之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
C. 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 D. 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江苏省2018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仿真试卷
【答案】C
【解析】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人们的思想逐渐进步和发展,社会思潮从知识分子传播到青年学生,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十月革命主要涉及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材料的“个性解放”无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D选项错误,没有抓住材料的本质问题。
8.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
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来源】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A
9.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种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这表明他的民生主义
A. 与中共的共产主义理想本质相同
B. 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C. 主要是反对少数人垄断社会财富
D. 主张贫富均等保障工农幸福生活
【来源】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2017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及答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种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主张反对少数人垄断社会财富,建立民生主义,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民生主义和中共共产主义有若干相似之处,并非本质相同,排除。B项说法错误,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不是共产主义社会,排除。D项是对材料信息错误解读,“平均地权”不是贫富均等保障工农幸福生活,排除。
10.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
A. 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
B.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
D. 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
【来源】【全国百强校】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孙中山的“新主义”是中西方政治文明融合的成果,故C项正确;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政权建设,而不是政党制度,故D项排除。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载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这表明当时
A. “左倾”错误思想亟待消除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C. 真理标准问题形成普遍共识
D. 媒体存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倾向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答案】A
12.1991年《当代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指出不问姓“社”姓“资”口号的流行,会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拖上绝路。文章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
A. 深化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改革亟需打破意识形态束缚
D.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明确
【来源】【全国百强校Word】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材料将改革开放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说明改革亟需打破意识形态束缚,故选C;材料说明当时对改革开放有顾虑,排除A;材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关,排除B;1992年十四大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
13.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word】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C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却并非复古派。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作《神曲》,声称自己的诗首先是写给群众看的,因此不能用群众看不懂的古文来写。彼特拉克极力宣扬“凡人要先关怀世间的事”,薄伽丘则无情地揭露、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与败坏道德,并热情赞美了纯真爱情。法国文豪太涅指出“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命运”。塞万提斯认为“任何作家如果离开了迫近真实的准则,或者是离开了一切创作臻于完美所必经和摹仿自然的道路,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达到”。
——整理自佛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等
材料二
晚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的诗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变革精神。同治、光绪年间,黄遵宪的诗广泛地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小说是清后期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梁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曾朴的《草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对此,史学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形成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它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第二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认为它乏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产物。
——摘编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l)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西方人文主义者与晚清学者文学创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三种看法”蕴含多种史观,请运用三种不同的史观加以解读。
【来源】【全国校级联考】江西金太阳2017届全国百所名校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答案】(l)特征:
西方:肯定世俗生活,歌颂爱情;肯定人的价值,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结合。
晚清:强烈的批判现实性;充满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感情;宣扬西方思想文化。
原因:
西方: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由此引起了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取得进展。
晚清:自然经济受西方经济冲击逐渐解体,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晚清中国已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固家,民族危机下断加深,挽救危亡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
(2)解读:从文明史角度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本质上是两种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是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封建文明的碰撞。
从现代化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自然经济解体,近代经济发展及政治民主、法治化的诉求,是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科学化的结果。
从革命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中国人思想上反抗外来侵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见下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图示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来源】【全国百强校】2017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前训练(二)(1.16)历史试卷
【答案】示例1: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
示例2: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