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3---16课 打包6套)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3---16课 打包6套)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9 16:38:26

文档简介

13.《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1.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闻一多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会爱憎。
难点: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闻一多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的讲演片段(影视资料)》,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46年,来缅怀为争取民主和平进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公朴先生、闻一多先生,感受闻一多先生这位优秀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民主战士,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的行动中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了解文体。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21cnjy.com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www.21-cn-jy.com
可参考【微教案】《讲演词的特点》《如何写作讲演稿》
2.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学者和坚强的民主战士。1920年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跨入中国诗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现实极端的恨。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
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21·世纪*教育网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6年7月1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来源:21cnj*y.co*m】
3.了解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可参考【微教案】《李公朴》
4.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注音。
诬蔑(wūmiè) 屠杀(tú) 恐怖(kǒng)挑拨离间(jiàn)
卑鄙(bǐ)卑污(wū) 赋予(yǔ)
(2)解释下列词语。
诬蔑:捏造事实冤枉人。
卑劣:卑鄙恶劣。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卑鄙无耻:品行低下,不知廉耻。
挑拨离间:搬弄口舌,引起争端,使互相猜忌而离散。
5.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影视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感受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2)学生大声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理清讲演思路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参考
①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21教育网
②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性。【出处:21教育名师】
第二部分(4、5段):分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学生大声朗读1、2段,思考:
1.讲演中,闻一多先生一再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痛斥的?
师生交流,回答
参考
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2)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3)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可参考【微教案】《开头结尾》
2.学生朗读第3段,思考:
这一段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态度?
师生交流
参考
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并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21·cn·jy·com
总结:讲演开始,闻一多先生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爱憎分明,体现了讲演者鲜明的态度。2·1·c·n·j·y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是如何揭露反动派的本质,进而指出反动派末日来临的?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思考交流
参考:(1)首先表达对反对派的强烈愤慨,接着剖析出敌人内心的虚弱:自己在恐怖、慌、害怕,然后指出他们的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www-2-1-cnjy-com
(2)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2-1-c-n-j-y
4.学生齐读第三部分,思考:
(1)对进步青年,闻一多先生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2)在讲演的最后,表达出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师生交流
参考
(1)发扬云南光荣历史,继续进行民主和平运动。
(2)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的精神。
5.学生大声朗读全文,体会讲演词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
1.结合本节所学课文具体内容,总结讲演词的特点。
个人总结,小组交流。
明确:讲演词的特点:第一,有的放矢,考虑听众对象。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烈士追悼会的现场,面对的既有大批的民主人士与进步青年,又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闻先生对前者发出号召,对后者则严厉痛斥,充分考虑了听众对象。第二,观点集中、鲜明。对民主人士与进步青年,鼓励号召;对敌人,则是严厉痛斥。第三,讲演首先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接着分析其虚弱本质,最后发出号召,思路清晰。第四,多种称呼,多种句式,多种修辞,语言铿锵,语气强烈,爱憎分明。21*cnjy*com
2.在反动派横行霸道的黑暗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无所畏惧,勇于斗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缅怀革命先烈?谈谈你的看法。
各抒己见。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试题中心】“基础训练”
(2)模仿作者练习讲演,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会讲演词的特点。
可参考【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赞扬李公朴斗争精神,痛斥敌人罪行
讲演内容 分析敌人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
号召昆明人民坚持斗争,表达自己献身决心
13.《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模仿讲演练习,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会讲演词特点。
一篇讲演词,能够征服听众,除了有清晰的思路与鲜明的观点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篇讲演词的语言特色。
二、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同学们,一篇富有战斗力的讲演词,能够征服现场听众,引起强烈的共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刚才所听的朗读,大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1.分析下列三组句子,分别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1)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2)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我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3)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学生反复朗读,师生交流
参考
(1)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肯定的观点,强烈的讽刺,鲜明的爱憎。
(2)设问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观点上的认同。
(3)感叹句。表达强烈感情,揭露敌人的卑鄙与虚弱。
2.用讲演者的口吻反复朗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人称变换的作用。
(1)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3)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师生交流,讨论。
参考
(1)充分表现出讲演中和群众的亲密情感和一起战斗的态度。
(2)对敌人厉声质问,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3)表达出对敌人的极端蔑视。
可参考【微教案】《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
3.文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找出来并批注,体会其作用。
寻找,思考,交流
参考
(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2)无耻啊!无耻啊!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分别运用了对比、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更好地表达出讲演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强烈的感情,增强了讲演的感染力。21教育网
可参考【微课堂】《闻一多先生的讲演艺术》
4.质疑问难:你还有哪方面的疑问,提出来一起探讨。
问题预设
(1)“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结合背景材料想一想,这里的“光明”“黑暗”分别指什么?21cnjy.com
(2)“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如何理解这句话?21·cn·jy·com
参考:
(1)“光明”指民主和平运动的胜利。“黑暗”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跨出了这大门,就没想着再回来,“前脚跨出大门”是指走出去,“后脚跨进大门”是指退回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四、总结拓展
播放【影视课文】,深入理解内容,体会先生的人格力量,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学生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语言特点。
师生交流。
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句、反问句,不断变换人称,运用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的憎恨,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的热情赞颂,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气概。
学习了这篇讲演稿,我们不仅了解了讲演词的特点,品味了富有表现力的讲演语言,还感受到革命先烈闻一多先生字里行间充溢的那浓烈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同学们生活在新的时代,用怎样的实际行动爱国呢?结合本文的学习体会,谈谈你将怎么做。
五、作业设计
1.请你针对校内不文明的现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讲演词。
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死水》,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可参考【写作训练】【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的使用
讲演语言特色 对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不断变换人称
作用: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爱憎分明 感染力强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培养从实践中探求真知的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纪录片《大家:丁肇中》片段,导入新课。
1974年,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另一篇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整体感知
1.文体知识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2·1·c·n·j·y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www.21-cn-jy.com
可参考【微教案】《讲演词的特点》《如何写作讲演稿》
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1-c-n-j-y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21*cnjy*com
4.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 朱熹(xī) 彷徨(páng huáng) 中庸(yōng)
论语(lún) 袖手旁观(xiù)
(2)解释下面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5.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重要语段可再次播放【音频课文】,认真读、听,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参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可参考【知识总汇】【微教案】《议论文的结构》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把握文章的内容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合作探究。
1.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参考: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参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参考:(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实验方法: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21教育网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参考:不够重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21cnjy.com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参考: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1·cn·jy·com
可参考【微教案】《如何快速读懂议论文》
(二)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所学。
(1)复习字词。
①注音:丁肇中( )朱熹( )彷徨( )中庸( )论语( )袖手旁观( )
②解释:格物 致知 彷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2)总结全文。
参考:作者以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为话题,从解释《大学》“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实验精神。原因是:(1)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中国学生学习上的弱点所决定的;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寄予了希望。21·世纪*教育网
可参考【微教案】《理解“格物致知”》
2.拓展交流。
文章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着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要举例论证。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www-2-1-cnjy-com
学生各抒己见。
五、作业设计
1.搜集丁肇中的资料,做一期“向科学家丁肇中学习”的手抄报。
2.完成【试题中心】“基础检测”部分。
可参考【影音资源】【试题中心】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对丁肇中的了解和认识,导入新课。
二、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一)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2.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的意图是什么?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答案预设
1.(1)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不一样。作者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以此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21·cn·jy·com
3.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21cnjy.com
4.举自己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是毫无帮助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参考
1.道理论证。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又如,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举例论证。
举例子
阐述道理
作用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有机会的探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反面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反面
可参考【微课堂】《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活动三 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总结拓展
1.深入思考内容,体会讲演词的特点。
2.学生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文章内容、论证方法等。
3.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参考
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21教育网
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
……
四、作业设计
以“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讲演稿。
可参考【写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重要抉择。
2.学习论证方法。
3.品味风趣幽默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论证方法。
2.品味风趣幽默的语言。
难点:
学习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北大方正、王选的一组图片
同学们听说过“北大方正”吗?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凭着以王选为核心的科研人员的奋力拼搏,在中国IT产业发展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2007年集团总收入超过400亿元。核心人物王选,就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成功的道路上有过怎么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他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www.21-cn-jy.com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了解文体。
演讲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一种文稿。
演讲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要有针对性,关注听众的身份。第二,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第三,演讲语言要体现口语化的特点。2·1·c·n·j·y
2.了解作者
王选(1937.2.5-2006.2.13),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2-1-c-n-j-y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4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2002年2月1日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1*cnjy*com
王选主要学术工作是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在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复原算法,显著改善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可参考【知识总汇】
3.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抉择(jué)趋势(qū)堕落(duò)署名(shǔ)名人逸事(yì)
(2)解释重点词语。
贴切:妥帖,确切。
抉择:挑选;选择(用于较正式的场合或书面)。
扶植:栽种;扶持培植。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
多多益善:益:更加,多;善:好。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堕落:是思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
狡辩:指诡辩;把无理的事说得似乎很有理;用虚假掩埋真相把无理的事情说得很有道理。
阳奉阴违: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不修边幅: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拘小节。
可参考【知识总汇】
3.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精品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按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
(1)王选作了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抉择的演讲。
(2)第一部分(1):开头。开场白,介绍自身情况,引出演讲话题。
第二部分(2-7):主体。具体阐述“我”一生中的第六个重要抉择。
第三部分(8):结尾。向大家提出希望: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学生朗读全文,学习探究课文。
1.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回答问题。
这篇演讲是如何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思考,交流。
参考
引用微软原董事长盖茨的话,并把自己跟李素丽比照,阐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接着运用太阳的比喻,拉近了演讲者与现场听众的距离。21cnjy.com
这样幽默生动的开场白,引起下文,为提出演讲话题铺垫。活跃了现场气氛、有吸引听众的效果。
2.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进行这个抉择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
原因: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结果: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多出成果。
(2)在作者阐述重要抉择,为什么在第7段列举名人和凡人的差别?
参考:作者通过列举生活中人们所认为的名人与凡人的差别,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偏见,从而告诫自己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在演讲中,作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一系列论证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作具体分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
(1)举例论证。作者列举“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它就有很好的扶植年轻人的传统。”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的观点。21·cn·jy·com
(2)引用论证。作者引用盖茨的话证明自己60岁脱离第一线的必要性。引用名人名言,说服力强。
总之,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4.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有很多幽默的语言,找出例句,体会其作用。
(1)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但是我到61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
(2)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21教育网
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
(1)作者把自己为方正做宣传工作称作“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幽默风趣,能引起现场听众的兴趣。
(2)运用一连串的对比,罗列出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运用生活中的口语,轻松幽默。
总结:作者在演讲中,幽默风趣,既准确说明了演讲的实际情况,又引起现场听众的浓厚兴趣,拉近了演讲者跟听众的距离。www-2-1-cnjy-com
四、总结拓展
【精品课件】
(一)课堂小结
1.完成【训练测试】“阅读训练”。
2.同学之间交流本节课学习要点。
参考
(1)了解了王选和他的抉择。(2)作者在演讲中用一系列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3)演讲的语言幽默风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拓展延伸
说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五、作业设计
就社会上或学校内的某种现象写一篇演讲稿。
参考:①乱丢垃圾。②行人闯红灯。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可参考【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王选
一、开场白
演讲内容 二、阐述重要抉择
三、提出希望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写作特点
语言幽默风趣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教学目标
1.了解顾拜旦及奥林匹克运动。
2.品味理性、真挚、有力的语言。
3.体会奥林匹克精神并激励自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奥林匹克精神。
2.品味理性、真挚、有力的语言。
难点:
品味理性、真挚、有力的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中华运动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夺魁的有关图片,导入新课。
看到奥运健儿在奥林匹克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举动,我们总是热血沸腾。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顽强拼搏,奋力争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同学们,你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吗?知道“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是谁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走进奥林匹克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了解作者
顾拜旦(1863—1937),出生于法国巴黎。他是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他是奥林匹克会徽、会旗的设计者,运动员誓词的起草者。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自由超越的领域”,并确立了他终生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192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有著名诗作《体育颂》。
2.背景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冲击了原定在1916年举行的第六届奥运会,中断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燃烧的战火,使巴黎日益受到威胁。1915年国际奥委会将总部从巴黎迁到了瑞士洛桑。本文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加之在此之前,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世界被蒙上一层阴影,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裁判不公、服兴奋剂、以车代步等,这类事件在顾拜旦看来显然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使他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的危机,因此他大声呼吁,希望世人能全面、充分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崇高理想。21教育网
3.了解奥林匹克
奥林匹克运动(Olympic·Games),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领导的国际社会运动,也是一种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世界性的活动。其核心骨干组织系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思想,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体系。
奥林匹克运动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运动和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1·cn·jy·com
可参考【知识总汇】
4.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浩劫(jié)襁褓(qiǎng bǎo)萦绕(yíng)拙劣(zhuō)枷锁(jiā)奠定(diàn)
(2)解释词语。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无可指摘: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就:接近;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肤浅:指局限于表面的、浅薄的、不深刻的,强调不多、不深。常用于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等。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可参考【知识总汇】
5.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面问题。
(1)第1段,“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参考:“五年前”是指1914年。这一年曾在巴黎庆祝恢复奥林匹克运动20周年。
(2)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实质是什么?
参考:平和、自信。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
参考:大众参与。
三、局部探究
学生分部分演讲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重点段落,可以播放【音频课文】。
【精品课件】
1.奥林匹克精神与一般的体育运动精神有什么不同?
参考: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他认为,一般的体育运动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愉悦感,奥林匹克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通过比较,更突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21cnjy.com
2.作者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1)“我们来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人类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从整个人类的进步着眼)
(2)对教育的方法、方式和内容不满,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来改革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的发展。可以说,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www.21-cn-jy.com
3.顾拜旦以什么样的理念开创了奥林匹克时代?
参考:把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留传下来的一呼百应的体育观结合起来。
4.课文最后一段应如何理解?
参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时势依然严峻。①奥林匹克运动只是贵族的活动,大众被排除在外;②人们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③青少年因落后的教育失去平衡。这些都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违背。(2)即将破晓的黎明。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渐被青年所崇尚,它必将以现代化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形式为地位最低下的公民所享受。(3)“沉甸甸的金黄麦穗”,比喻沉甸甸的收获,作者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5.品味下列句子,结合句子内容体会语言特色。
(1)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这就是为何我们要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2·1·c·n·j·y
(2)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但是,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21·世纪*教育网
参考
(1)顾拜旦不满“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的现状,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重启奥林匹克来改变传统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语言富有理性。
(2)作者满怀激情,想象奥林匹克精神对运动员积极地影响,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3)作者用铿锵有力的语言阐述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巨大作用。态度坚定,给人以信心。
小结:这篇演讲稿,语言富于理性、真挚、有力,充满激情,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
四、总结拓展
【精品课件】
(一)课堂小结
1.复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浩劫(jié)襁褓(qiǎng bǎo)萦绕(yíng)拙劣(zhuō)枷锁(jiā)奠定(diàn)www-2-1-cnjy-com
2.自问自答:演讲词的特点。
(二)拓展延伸
这篇演讲,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精神已经发展为当前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内涵,它激励着更多健儿在赛场内外拼搏奋进。处于新时代的中学生,从奥林匹克精神受到怎样的启发呢?2-1-c-n-j-y
师生各抒己见。
点拨:(努力学习,顽强拼搏,不怕困难,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五、作业设计
完成【训练检测】“基础测试”。
可参考【试题中心】
六、板书设计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顾拜旦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讲演内容 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内涵
赞贡献者,畅想未来
理性
语言特色 真挚
有力
学写书信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阅读游记,了解游踪,把握叙述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