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件学案练习(打包6套)(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件学案练习(打包6套)(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19 17:24:42

文档简介

水土流失与黄土高原
一、学习目标
1.实验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2.明确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问题。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4.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结果。
5.明确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二、学习过程
1.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填写表格。
实验报告 实验小组 实验结果
第一组实验
第二组实验
第三组实验
2.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问题。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结果。
5.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地表植被覆盖、坡度大小以及降水的强度等因素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
实验报告 实验小组 实验结果
第一组实验 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少;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大
第二组实验 坡度大,水土流失较大;坡度小,水土流失较少
第三组实验 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较多;降水强度小,水土流失较少
2.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问题。
3.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
4.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5.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共13张PPT)
水土流失与黄土高原
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第二组器材:
第三组器材:
第一组器材:
1
2
1
2
1
2
2
1
1
2
1
2
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 实验小组 实验结果 分析原因
第一组实验
第二组实验
第三组实验
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少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大
坡度小,水土流失较少
坡度大,水土流失较多
降水强度小,水土流失较少
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较多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黄土土质疏松,
多孔隙,
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地表裸露,
缺乏植被保护。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
开发历史悠久。
过度开垦放牧
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后 果
河流含沙量剧增
自然灾害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
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
在沟谷中修筑拦土坝
拦截坡地流失的表土
堆积形成肥沃的田地
*
治理措施
*
植树种草,建设护坡林草带,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治理措施
*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过度放牧的地方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
1. 右图为黄土高原景观图,造成该地地表现状的人为原因是( )
A.地面坡度大
B.黄土土质疏松
C.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
D.开垦、采矿、砍伐等活动
D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 ②植树造林,修梯田、挡土坝 ③退耕还林、还草 ④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水土流失
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与黄土高原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土质疏松
地表坡度大,缺乏植被保护
夏季多暴雨
植被覆盖率
坡度大小
降水强度
人多地少
过度垦殖
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与黄土高原
一、基础知识训练
1.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是(  )
A. 修建梯田 B. 修挡土坝 C. 植树种草 D. 修电站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
A. 气候干燥,黄土土质疏松 B.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C. 千沟万壑 D. 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
3.下面四幅图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可能是( )
A. B. C. D.
4.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表千沟万壑,湖泊星罗棋布②全部退耕植树种草,减少水土流失。③陡坡地退耕要与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④窑洞和信天游是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石漠化严重 B. 水土流失严重
C. 土地荒漠化加剧 D. 生物多样性锐减
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及该地反坡梯田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质疏松 ②降水稀少 ③植被覆盖率低④过度放牧 ⑤缓坡地建梯田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7.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建反坡梯田的目的是(  )
A. 修路采矿 B. 利于耕作 C. 保持水土 D. 修筑窑洞
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A. 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B. 地表缺乏植被覆盖
C. 夏季多暴雨 D. 人类合理的活动
9.为实现黄土高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进行生态建设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修梯田、建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B.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C. 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全部迁走,逐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D. 实行计划生育或政府提供粮食鼓励生态建设,逐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二、综合探究
10.下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示意图”、“延安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黄土高原地区某省农产品产量与销售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1)黄土高原位于A__________山脉以北,B__________高原以南,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__地区。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原因有植被稀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
(3)成语“泾渭分明”的典故源自__________省,该省水土流失尤为严重,其土地利用类型调整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部门发展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是植树种草;结合选项.故选:C.
2.D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气候干燥,黄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千沟万壑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故选D。
3.D
【解析】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是:植被越茂密的地方,水土保持好,植被越稀疏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C坡比A坡坡度更大,水土流失更严重,故选项C符合题意.
4.B
【解析】试题分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一方面把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修梯田、筑堤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活动,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杜绝过度放牧.
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为减少水土流失要退耕植树种草,在黄土高原陡坡地退耕要与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窑洞和信天游是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湖泊星罗棋布的高原是指青藏高原.故选:B.
5.B
【解析】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故答案选B。
6.A
7.C
【解析】
6.读图可知: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沟壑纵横,夏季多暴雨,过度放牧等毁坏植被的人为原因,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故选A。
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修建梯田会加剧水土流失,所以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建反坡梯田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水土,与ABD无关,故选C。
8.D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根据题意选D。
9.C
【解析】为实现黄土高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建设的措施主要有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修梯田、建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实行计划生育或政府提供粮食鼓励生态建设,逐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全部迁走,并不能逐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故答案选C。
10.(1)秦岭、内蒙古、北方
(2)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植被破坏(过度放牧、不合理用水、开矿、修路等)
(3)陕西、退耕还林(还草)、从耕种业向林果业及其加工工业转化
【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理概况、生态问题及对策。(1)黄土高原位于长城以南,秦岭以北,B乌鞘岭以东,A太行山以西,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其中太行山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故A是秦岭,B是内蒙古高原。(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地面破碎,多沟谷、斜坡;②土质疏松③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原因: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3)泾河、渭河主要位于陕西省,水土流失严重,故其土地利用类型需要做调整。扩大森林、植被面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故退耕还林(还草)是重要的手段;根据上右图信息分析,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增加林果树木栽培以及发展果品加工是其发展方向。(共24张PPT)
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
(人文和自然环境)
歌曲:《黄土高坡》
山西省、陕西省的大部分和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部分地区。
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
发祥地之一
悠久的历史
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悠久的历史
原始的农耕文明
黄帝
炎帝
悠久的历史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
灿烂的文化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灿烂的文化
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灿烂的文化
灿烂的文化
安塞腰鼓
“革命圣地”
黄土的来源
“水成说”
“残积说”
“风成说”
“多成因说”
黄土的来源
黄土
高原
中亚
蒙古高原
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黄土的来源
黄土的来源
董志塬、洛川塬、神禾塬;
打扮梁、温家梁、老虎梁;
老山峁、薛家峁、拓家峁;
库利川、仕望川、渭牙川。
黄土地貌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川
黄土峁
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流水侵蚀
黄土地貌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黄土土质疏松,
多孔隙,
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地表裸露,
缺乏植被保护。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
开发历史悠久。
过度开垦放牧
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后 果
河流含沙量剧增
自然灾害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窑洞,其形成原因是( )
A.黄土具有直立性,较干燥 B.黄土具有黏性
C.黄土比较湿润 D.黄土土质比较松散
2.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剧种是( )
A.二人转 B.黄梅戏
C.越剧 D.梆子、秦腔
A
D
3. 右图为黄土高原景观图,造成该地地表现状的人为原因是( )
A.地面坡度大
B.黄土土质疏松
C.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
D.开垦、采矿、砍伐等活动
D
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 ②植树造林,修梯田、挡土坝 ③退耕还林、还草 ④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位置、范围
黄土的来源
黄土地貌
生态问题
“风成说”
塬、梁、峁、川
水土流失
原因
结果
措施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3.知道黄土的来源以及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4.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及形成原因。
5.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及治理措施。
二、学习过程
1.读黄土高原示意图,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及主要省份。
2.说一说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及特色文化。
3.说一说黄土高原的来源。
4.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及形成过程。
5.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人们是如何治理的?
参考答案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包括山西省、陕西省的大部分和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部分地区。
2.皇帝陵、延安等;窑洞、信天游、秦腔、安塞腰鼓等。
3.“风成说”,黄土是由风从内陆干旱地区吹到这里堆积而成的。原来,黄土的老家远在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粗大的砾石残留原地,形成了戈壁;颗粒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形成了沙漠;而颗粒细小的尘土,则随风东移南下,当风力减弱或遇到山脉阻挡时,便纷纷扬扬地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累积,才形成了今天这样深厚的黄土层。
4.塬、梁、峁、川等是主要黄土地貌景观。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5.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问题。
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过度开垦放牧;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结果: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河流含沙量剧增。
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
一、基础知识训练
1.黄土高原南连秦岭,北抵长城,西起乌鞘岭,东至( )
A. 大兴安岭 B. 武夷山 C. 贺兰山 D. 太行山
2.下列说法和黄土高原没有关系的是( )
①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②窑洞 信天游 ③ 白羊肚巾④白山黑水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下列各项中,与黄土高原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
A. 赛龙舟土楼 B. 秧歌舞 窑洞 C. 泼水节 吊脚楼 D. 青稞酒 碉楼
4.我国“吃小米、住窑洞、唱信天游”的地区是( )
A. 华北平原 B. 东北平原 C. 黄土高原 D. 东南丘陵
5.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石漠化严重 B. 水土流失严重
C. 土地荒漠化加剧 D. 生物多样性锐减
6.下列哪幅图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
A. 黄土川 B. 黄土峁 C. 黄土梁 D. 黄土塬
7.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B. 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C. 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D. 居民主食是大米
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A. 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B. 地表缺乏植被覆盖
C. 夏季多暴雨 D. 人类合理的活动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9.上图图是我国北方某地区图,图中阴影区( )
A. 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B. 水土流失是当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C. 人口稠密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D. 应大力发展采矿业,增加农民收入
10.与长江比,对图示河流水文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 结冰期较短 B. 水能丰富 C. 含沙量较少 D. 汛期较短
1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 )
①土质特征 ②气候特征 ③植被特性 ④人类活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黄土是由风从沿海湿润地区吹到黄土高原堆积而成的
B. 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水质清澈、含沙量小
C.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保存好,森林覆盖率高
D. 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13.“高原绿了,农民富了”.说明黄土高原治理的根本是(  )
A. 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B. 在沟里打坝淤地
C. 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 D. 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二、综合探究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是我国的_______地区。
(2)该地区是我国农业由农耕区向_______ 区过渡的地带。
(3)图中数据说明该地区现象严重。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典型的现象。
(4)对该地区的治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B.坡地筑梯田、沟谷修堤坝,实现土不下坡
C.禁止小煤窑的私挖滥采,减少对地表的破坏
D.无条件地扩大煤炭开采量,筹集治理环境的资金
(5)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本地区正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绿色产业。这里山川特色鲜明,历史古迹众多,民俗文化独特,为大力发展 _______ 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参考答案
1.D
【解析】黄土高原南连秦岭,北抵长城,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是东北平原,以西是内蒙古高原;武夷山是江西省和福建省的分界线,武夷山以东是福建省,以西是江西省,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故选D。
2.D
【解析】题目中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窑洞、信天游和白羊肚头巾都与黄土高原密切相关,“白山黑水”是指东北三省。根据题意,故本题选D。
3.B
【解析】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有陕北的腰鼓、陕西的剪纸、信天游、秦腔等,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所以B正确;土楼是福建省的;泼水节、 吊脚楼是云南省的;青稞酒、碉楼是西藏自治区的;故答案选B。故答案选B。
4.C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根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的窑洞,作为传统的民居;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原因,黄土高原那里气候比较干燥,一年的降水量也不多,所以那里不适宜水稻的种植,小麦也的产量也不是很高,而耐旱的小米非常适应在黄土高原生长,所以黄土高原以小米为主食,可见“吃小米、住窑洞、唱信天游”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故本题选C。
5.B
【解析】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故答案选B。
6.D
【解析】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差异很大,有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其中黄土塬上农业发达,人口集中,D对,ABC错。故选D。
7.D
【解析】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故A是正确的;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是黄土高原,故B正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故C正确;黄土高原居民主食是小麦和杂粮,故D不正确;所以此题的答案是D。
8.D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根据题意选D。
9.B
10.D
【解析】
9.由图可知:图中阴影部分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当地千沟万壑,夏季多暴雨,滥砍滥伐,植被覆盖率低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扩大耕地面积、大力发展采矿业会加剧水土流失现象,故选D。
10.由图可知:图示河流为黄河,黄河上游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黄河流经我国北方地区,结冰期长,汛期短;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故选D。
11.D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还有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故本题选D。
12.D
【解析】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故A不符合题意;黄河中游穿行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有无定河、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随着流量的不断增加,河水的含沙量也急剧上升.进入黄河的泥沙近90%来自于中游流域.故B不符合题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13.D
【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植被具有保护地表的作用,由于人为的滥砍乱伐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因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耕还林还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故本题选D。
14.(1)黄土高原
(2)牧(畜牧)
(3)水土流失土质疏松降水少地上河
(4)D
(5)旅游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黄土高原的位置、过渡性特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掌握黄土高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1)由图中阴影部分的位置和轮廓可知,图中阴影部分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2)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农业中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
(3)由图中数据可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植被稀少等,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典型的地上河。
(4)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以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坡地筑梯田、沟谷修堤坝,实现土不下坡、禁止小煤窑的私挖滥采,减少对地表的破坏等措施治理,ABC对;无条件地扩大煤炭开采量,筹集治理环境的资金会加剧水土流失现象,D错。故选D。
(5)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黄土高原地区正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绿色产业。黄土高原山川特色鲜明,历史古迹众多,民俗文化独特,为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