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十四》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练习十四共安排8道有关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练习题,体现了面积概念的重要意义。
(1)第1题安排了为不同图形先描边再涂色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方式的不同,使学生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巩固面积概念。
(2)第2题给出了三个省(市)的平面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三个省(市)的面积,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曲边图形也有面积,通过图形形状的变化,加深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3)第3题用不同数量的面积单位拼成了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用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比较面积,渗透了面积的大小与所学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的个数有关,与图形的形状无关,进而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4)第4题教材提供了四个面积大小不同的示例,由学生选择相应的面积单位,目的是增强学生面积单位的应用能力,体会多个面积单位存在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简洁与方便。
教学建议
(1)注重活动后的反思比较,帮助学生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
在学生完成第1题练习后,可组织学生回顾表示图形的一周和面积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图形的一周与面积“剥离”,并将图形的一周展开拉直,让学生体会一维长度与二位面积的不同。
(2)明确曲边图形也有面积。
第2题出示三幅图后,让学生先说说这样的图形有没有面积?并涂色表示它们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3)关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第3题在学生独立练习的基础上,要追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当学生谈到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时,应组织学生一起数一数这些图形包括的面积单位,从中体会有几个1平方厘米就是几平方厘米,与图形的形状无关。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能力。
练习第4题时,可组织学生回顾所学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画出面积单位的大小。然后让学生判断,测量不同的图形选择什么单位合适。接着可以让学生对所测图形的大小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操场可直接提供数据,与估计数据进行对比,以此发展估测能力。
编写意图
(1)第5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与数据,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一方面提高学生正确运用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2)第6题与第7题的编排意图基本相同,通过计数(或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图形和数据,体会面积相同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同;周长相同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3)第8题给出的图形有所变化,图形中的某些部分不够1个面积单位,需要通过割补等方法拼成1个面积单位,再计数。编排的意图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变式练习,提高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面积的能力,二是让学生认识到在割补图形的过程中,图形面积大小不变,从而发展面积守恒观念。
教学建议
(1)借助动作表征,进一步理解长度(面积)单位及量的实际意义。
第5题可先组织学生边读题边用手比画出长、高、腰围、面积等,借助动作表征,体会表示长度只从一个维度比画,表示面积要从两个维度比画。然后让学生填出合适的单位。最后应出示邮票、手帕等实物,让学生感受这些量的实际意义,发展量感。
(2)在活动中辨析概念,提高认识。
第6题、第7题受格子线的干扰,对图形周长的确认是练习的难点。应让学生用彩色笔分别描出图形的周长,再数(算)周长与面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相应的数据和图形的形状进行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初步感知面积(或周长)不变时,周长(或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3)关注用不同的方法获取结果的背后所渗透的度量本质,发展面积守恒观念。
第8题可据图制成活动的材料,让学生经历动手割补的过程,并交流割补的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割补后图形的面积与原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割补的方法不同,但割补的目的是否相同?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准确、方便地数出面积单位个数,可将图形形状进行改变。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1~62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学习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学习准备:比赛用图、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1.师(呈现下图):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
1.初步认识面积。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2)比一比,知大小。请学生说一说:数学书封面和课桌的桌面比,哪一个面比较大?
(3)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大小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一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为学生提供一个橘子,请学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积。
4.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二、探讨比较面积的方法,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哪一个面积大。学生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2)让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激发度量意识。
请学生思考: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用课件呈现小精灵和提示。)
学生思考:你听懂小精灵的话了吗?如果选一种图形作单位,这个图形可以是什么形状呢?
(2)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度量的方法。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提供小正方形、圆片、三角形若干,尺子、笔,也可以将橡皮制成不同形状的小印章。
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学具,学生两人一组,可以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也可以在长方形中画格子,还可以用小印章在长方形中通过盖章的方式进行度量。
(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
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说明自己的想法,再通过电脑课件一起回顾各种不同的方法。
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
①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加以体会:一是正方形能铺满(密铺)所测图形;二是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通过摸一摸的活动,使学生感知物体的表面,再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认识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让学生通过边摸边说和边想边说等活动,用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通过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巩固应用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在交流数第二、第三幅图中正方形个数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为了方便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可以将图形进行割补,割补后图形的面积不变,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说一说学会了什么,自己表现怎么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浓缩了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旨在体现如下几方面意图。
(1)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对教室中的黑板、国旗、电视屏幕、课桌、门、地面、课本等有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对这些物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突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面积大小的刻画经历了从定性认识(直观比较面积大小)到定量认识(度量)的过程,同时展现了用度量的方法刻画面积大小要处理好的三方面问题:一是量什么?度量的对象可以是桌面、书面、黑板面、地面等;二是用什么量?学生对面积单位的选择经历了从非标准单位到标准单位的过程;三是怎么量?面积单位要铺满所度量的对象。
(3)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是本单元的重要学习方式。画面中呈现了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场景,体现本单元的学习要建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教学建议
(1)对学习素材的选择要因地制宜。
有关面积内容的学习,必须以学生的直观感知和操作为基础。教材将教室中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更为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不必强求与教材完全一致。
(2)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操作材料。
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是每个个体的切身感受,因此在教学前应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操作材料,包括足够数量的小圆片、小三角形、小小正方形以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等。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可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材料,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编写意图
例1的编排意图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面积概念,具体编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表面,通过比较感知面的大小。教材借助学生熟悉的黑板和国旗,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表面,并比较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和面的大小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2)采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教材设计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以黑板表面的大小为例,介绍面积的概念,并采用留白的方式,让学生模仿说出国旗的面积。
(3)用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面积概念。教材呈现了两个同学的对话,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物,用面积对其表面的大小进行描述,进一步认识面积的概念。
(4)完善面积的直观认识。教材在“做一做”中让学生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目的是避免学生认为只有向上的面才有面积,认识到侧面也有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任何物体表面的大小都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建议
(1)设计有效活动,引导学生感知面的大小。
为使学生对面的大小有切身感受,教师可将学生分组,分别为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或物体表面进行涂色,在活动中发展对二维空间的认识,积累认识面及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去观察黑板和国旗的表面,才能明确观察对象。
(2)采用多种方式建立面积的概念。
面积概念的建立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对物体面积的描述要做到动作表征与语言表征相结合,即边用手比画边描述该表面的面积,以此增强对面积概念的直观认识,也避免与周长概念相混淆。
(3)注意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可结合具体物体,如数学书,将其横放、竖放或斜放,分别说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让学生体会尽管摆放的形式不同,但封面面积的大小不变。
(4)选择的事例尽可能全面。
为使学生对面积概念形成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教师提供的范例应尽可能全面,除了认识正面、上面的面积,还可以有侧面面积和某个曲面的面积。
编写意图
例2,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包括为什么要有单位和用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两方面。
(1)教材由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引入,并通过两个同学的对话,对已有的比较方法进行回顾。由于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的方法。
(2)由于学生度量的意识还比较欠缺,教材采用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从而达到唤起学生对面积单位的需求。
(3)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对面积单位的形状进行选择。教材提供了三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让学生用不同的单位对长方形进行测量,在一个一个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体验什么图形既便于拼摆,又能准确测量出图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并确定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合适。
(4)“做一做”让学生用数值刻画面积的大小,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面积单位的价值,感悟面积与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需求。
对需要比较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要精心选择,使学生用已有的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能方便地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如何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拼摆和选择的过程,感悟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应为学生准备足够数量的学具,也可用橡皮制成不同形状的小印章,通过盖印章的方式对图形面积进行测量。操作后要做好两个层次的反馈:一是,借助这些图形能否大致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二是,要准确反映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更合适?这里要让学生体会面积单位要密铺所测图形,且拼摆方便,正方形恰好具有这样的特点。
(3)让学生体会面积单位的价值。
“做一做”中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数面积单位的个数,体会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该图形的面积就是几,不足一个单位的,可以拼在一起后再计数。
编写意图
例3介绍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介绍了用字母表示面积单位的方法,这里只要求学生认识,不要求一定用这样的方式表示。
(1)用数学规定与直观认识相结合的方式认识面积单位。
教材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认识的编排基本相同,都是先用文字介绍数学上是如何规定的,再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样安排既可建立起面积单位的表象,又为今后进行面积的估测奠定基础。
(2)“做一做”中第1题让学生找出周围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物体的一个面,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所学面积单位的感性认识,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3)“做一做”中第2题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在巩固面积单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做一做”中第3题编排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1平方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感受常用面积单位的价值。
教学前,可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统一规定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形状?它的边长是多少?感悟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相关性。在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后,可组织学生开展自选单位测量面积的活动,体会测量大小不同的面积,可以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
(2)重视学生对量的实际意义的感受。
除教材安排的活动外,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感知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对象。如一个小骰子一个面的面积约是1平方厘米;电脑键盘按钮面的面积约是1平方厘米;半个小练习本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等。这里要尽量结合实物去观察,避免空说或电脑演示。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脱离参照物,动手画、剪或手拉手围出所认识的面积单位,再对照标准学具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
(3)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组织学生对身边常用的物品面积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并记住测量的结果。以这些结果作标准,可以估计其他物品的面积。如,借助数学书面的面积可估计课桌面的面积、电脑屏幕的面积等,以此发展学生估测能力。
常用的面积单位
温习旧知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桌高约7( )。
(2)旗杆高约10( )。
(3)树叶长约6( )。
测量不同的长度时,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预习新课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1)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约为5( )。
(2)篮球场的面积约为400( )。
(3)橡皮面的面积约为4( )。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
练习反馈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1平方米比1米大。 ( )
(2)练习本的封面面积大约是3平方厘米。 ( )
(3)餐桌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 )
2.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如下,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
周长:( ) 周长:( ) 周长:(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3.下图中的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请你画出一个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4.下面这个图形是由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1)分米 (2)米 (3)厘米
预习新课 (1)平方分米 (2)平方米 (3)平方厘米
练习反馈 1.(1)× (2)× (3)√
2.14厘米 10厘米 12厘米
6平方厘米 6平方厘米 6平方厘米
3.提示:只要所画的图形占16个小方格即可。
4.1+3+5+7=16(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
【预习学案】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含义
温习旧知
周长: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一般采用绳测法;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一般采用尺测法。
预习新课
涂色表示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积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 。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 、 、 。
练习反馈
1.比较下面每组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填序号)
(1) (2) (3)
( )<( ) ( )<( ) ( )<( )
2.下面四个图形中,( )的面积最大,( )的面积最小。(填序号)
3.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 )个 ( )个 ( )个 ( )
4.下面是一面破损的墙,墙上有两个洞,比一比,哪个墙洞的面积大?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6+8+10=24(米) 8+10+10+16=44(分米)
预习新课 提示:把图上空白部分涂上颜色。
练习反馈 1.(1)②<① (2)①<② (3)①<②
2.③ ②
3.16 11 10 8
4.①缺6块砖,②缺7块砖,6<7,②的面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