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筝》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风筝》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9 19:53:05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村 居(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猜谜语:
天上一只鸟,
用线拴得牢。
喜爱微风吹,
害怕大雨浇。资料袋: 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在纸鸢上装上竹哨,风吹竹哨,便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有了风筝的称呼。
山东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都,从1984年开始,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世界最大的风筝博物馆也在潍坊。 鲁 迅走近大家鲁迅 鲁迅(1881—1936)
原名 ,字豫才。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 、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代表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 》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
《而已集》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是《 》狂人日记周树人文学家朝花夕拾鲁迅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
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
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集,主要是以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的教育思想的强烈批判,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背 景 资 料积 累 词 语筝( ) 秃( ) 蟹( ) 蕾( )
堕( ) 丫叉( ) 寂( )寞
憔悴( ) 肃( )杀 诀( )别
荡漾( ) 嫌恶( ) 笑柄( )
可鄙( ) 什( )物 惊惶( )
瑟( )缩 傲( )然 虐( )杀
宽恕( ) 恍( )然大悟 苦心孤诣( )zhēngtūxièlěiduòchājìqiáocuìsùjuéyàngxián wùbǐngbǐshíhuángsèàonüèshùhuǎngyì shí什物什么什shén恶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模mó劳模mú模样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词语。1.孤独,没有依靠。 ( ) 2.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 3.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 ) 4.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 ) 5.形容忽然醒悟。 ( ) 6.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 ) 7.为求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费尽心思。8.坚强不屈的样子。 ( ) 9.虐待人而致死。 ( ) 伶仃憔悴肃杀诀别恍然大悟瑟缩(苦心孤诣)傲然虐杀嫌xián 嫌恶 赚zhuàn 赚钱诀jué 诀别决jué 决定抉jué 抉择堕duò 堕落坠zhuì 下坠恕shù 宽恕怒nù 愤怒怒课前小结
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内容概括
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还弄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中年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整 体 感 知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我”曾经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一次竟然毁坏了小兄弟亲手做的风筝。
  二十年后,终于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醒悟过来,回想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精神的虐杀”。于是”我”总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
  由此我觉悟到“我”已经永远无法补过,心情依然沉重, 悲哀之至。 2、记叙的顺序有三种,
本文主要用了是哪两种?顺叙 倒叙 插叙 3、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悲 哀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此段有何作用? A、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
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B、作用: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
情基调 。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A、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
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B、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对弟弟精神虐
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不禁“悲哀”。 3、用符号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我、弟的动作、神态。
4、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弟我很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愤怒 即刻伸手折断、掷、踏扁傲然走出惊恐不安的内心
悲苦无奈的神态专制、盛怒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认为管是正当,自认该罚。麻木同情 5、 读(5~11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何省悟
和补过的;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弟我不幸偶尔看到心变铅块堕下去想补过、讨宽恕惊 异什么也不记得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旧我、知错就改A. 毫不抗争,麻木B. 幼稚纯真,健忘 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 ——主题嫌恶风筝爱弟弟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
而不知,全然忘却。麻木,不觉醒。
(社会谴责)甘受辱,受辱不知精神虐杀忏悔: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
勇于承担责任(自我谴责)我悲哀归纳总结:
1、善于自责和反省,是一种美德。
2、“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鲁迅《随感录》一、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两件事:讲评课后习题一: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精神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思想感情发生的变化:由原来的“嫌恶”放风筝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善于思考原因讲评课后习题二:1“惊异”: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在北京寒冷的二月里,竟然看到了放起的风筝,所以“惊异”。“悲哀”:看见风筝而想起了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惊异”和“悲哀”的作用:在于引出下文。讲评课后习题二:2、因为作者明白错了,想要道歉,可弟弟已经不记得
这件事了。自然弟弟对“我”就没有怨恨,那哪来
的宽恕呢?所以补救的方法也没用了,但“我”
又不甘心这样,只能“但心又……堕着,堕着。”3、小兄弟的命运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遍生存困境,具有
鲜明的悲剧色彩。小兄弟明明是受害者,却全然不
知,反倒觉得那是应该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面对
困境不能改变的痛苦和绝望。讲评课后习题三:最后一段的含义:
当时作者不愿再回忆往事,不愿再记起那个充满着
“精神的虐杀”的春天,所以想回到现实中来。此时
作者身在深冬的北京,当他真的回到现实中来,却发
现此时此地周围的环境并没有改变,周围的民众依然
麻木,类似风筝这样的事情,在那个时代中时时发生、
处处存在,并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被视为理所当然。
他对这种民众普遍存在的麻木状态感到忧虑和痛惜,
所以文中写到了现实的“寒威和冷气”,这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课 堂 总 结本文意蕴:
1、手足情。
2、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3、“我”的自省精神。
作业布置1、思考本课结构如何划分?
(即可分为三部分或四部分都行)2、抄写本课生字词两遍。温习回顾导入: 总结:全文共分为( )部分一(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 引出回忆。 二(3—11):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可分为三层。三(12):以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
天,照应开头。三第一层(3—4):“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第二层(5—6):“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
对少年时的粗暴感到无限懊悔。第三层(7—11):“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风筝”(线索)(一)由景入题,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二)叙述
“风 筝”事件1、“我”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2、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书籍后懊悔。3、“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三)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 )( )( )( )( )1--23--113--45--67--1112(倒叙)(插叙)练习2、文章结尾与开头有一种 关系。
两段都突出作者 的心情。 照应悲哀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 作用,
其中关键的词语是惊异和悲哀。总领3、“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春天”: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只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5、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 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
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折断踏扁了。6、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7、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
绝?(第6段) 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8、“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
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鲁迅接触科学思想,认识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知错就改。 9、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不好。因为害得我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所以令人悲哀、沉重。10、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11、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更加感到悲哀。
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的练习册2、预习《背影》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