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6 年、月、日年、月、日教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6 年、月、日年、月、日教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3-19 19:21:08

文档简介

《年、月、日》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首先指出“年、月、日是常用的时间单位。”点明了新知的性质,也告知学生本单元知识是“时、分、秒”知识的延续,便于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审视和学习新知。
(2)呈现了一张2011年的完整年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年、月、日的含义及其关系。例如,“一年里有12个月”“每月的天数差不多”等。
(3)年历上标注了一些特别的日子,如劳动节、儿童节、党的生日、教师节、国庆节等,让学生发现,以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让学生描述年历上的特别日子时,除了会说到“几月几日”外,还会说到每年的这一天都是这个节日,初步体会“年月日”的周期性。
(4)通过提问“你还经历了哪些特别的日子?”进一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建议
(1)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对于年、月、日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初步体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年历上已经标注的特别的日子,说说自己还经历过哪些特别的日子,同时对照年历,圈圈画画他们所说的日子。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年、月、日的生活经验,为探究新知作好准备。同时,使学生对年、月、日的总体感知更加清晰,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2)要精心准备学习材料。
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应以学生对大量年历的观察、分析为主。为便于比较和观察,发现年历上所呈现的信息的异同,需要提供大量不同年份的年历。可在课前帮学生打印好,或让学生自己搜集。课堂上,要确保每位(或每桌)学生都有。
编写意图
(1)例1开门见山提出: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展现已知,暴露未知,点明学习的方向,便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起点。
(2)出示2012年的年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填表、对比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感知年、月、日的含义及关系,自主归纳得出大小月、2月的天数和规律。教材还要求学生找一些其他年份的年历进行观察,以便验证所得到的规律。
(3)“做一做”让学生在年历上圈出自己和父母的生日。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年、月、日的认识,同时渗透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
教学建议
(1)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于年、月、日,尽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每月的天数(包括规律)还是相对模糊的。对这一知识的梳理,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整理、讨论和辨析等进行。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聚焦研究的方向(每月天数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对两年的年历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再以其他年份的年历为佐证,归纳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也有利于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2)丰富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除教材中提供的让学生利用年历圈画自己和父母的生日的活动外,还可灵活设计与年、月、日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时间和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丰富他们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
(3)适当引导学生推算一年的天数。
利用2012年及2011年的年历,除了启发学生发现一年有多少个月,大月、小月及二月份的天数外,还可引导学生推算一年的天数。在这里,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实际可以展现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的水平。
编写意图
(1)介绍利用拳头和歌诀记大小月的方法,目的是借助形象帮助学生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
(2)“做一做”提供了一个带有“星期”这个周期结构的空白月历。通过将一个月的日期依次填进月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月和日及星期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月历下两位同学的对话,提示教师依据月历上记录的同学们的生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你知道吗”介绍了“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让学生在年历上找二十四节气,既巩固年、月、日的知识,又开阔视野,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教学建议
(1)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牢记大小月规律。
对大小月规律的记忆,是后续解决问题的基础。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大小月的特点,讨论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出用拳头记忆的方法。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记忆方法,特别是七、八月。由于连续出现大月,是学生记忆中的难点,可让学生讨论,多想一些办法记忆。对于课本上介绍的拳头记忆法,可借助多媒体,清晰地展示数的过程和方法,但不强求学生掌握。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和运用知识。
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为巩固和运用新知创造条件。例如,“30片一瓶的药,爷爷每天吃一片,够吃一个月吗?”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调用了大月、小月和2月份的天数等相关知识。
(3)适当拓展,增强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情况,可选择性地介绍一些与农历有关的知识。例如,二十四节气,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和元宵节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需合理把握要求。
编写意图
(1)例2教学平年和闰年。呈现2011年、2012年2月份的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2月的天数并不都是一样的。说明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计算平年和闰年全年的天数。
(2)“做一做”,教材给出了1997~2008年各年的2月份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梳理,发现其中的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四年一闰。
(3)“你知道吗?”介绍了平年、闰年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这些知识只作为阅读资料向学生呈现,不要求学生掌握。
(4)教材用脚注的方式介绍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通常每4里有一个闰年,三个平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通常是闰年,但是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O的倍数才是闰年。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扎实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平年闰年的知识,虽是常识性知识,但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来习得,那就更能凸显学习的价值。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的两个月历,发现2月天数的不同,揭示平年闰年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1997——2008年2月的月历,要求学生先圈画其中的闰年,独立思考其中的规律。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得出平年、闰年的规律。
(2)对闰年的知识需进行必要的练习。
闰年的出现有什么特点,怎样的年份是闰年,这些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加以巩固。除了教材上的题目之外,还应补充一些练习。当然,应以基本题为主。
(3)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教材中的有些知识,目前学生还很难理解,如平年、闰年产生的原因,整百年份为何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等,需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其他学科知识不断丰富后才能真正理解。可通过文字资料、影像资料等进行介绍,但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应拔高要求。
《练习十七》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第1题是依据一张月历进行天数计算、推测日期的实际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掌握有关月、日、星期等相关知识,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2)第2题,精选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保质期、保修期等,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第3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一年的天数,既巩固年、月、日知识,又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可配合前面一年天数计算的教学时使用。
教学建议
(1)要以实际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
以一些现实的、常见的实际问题为任务驱动,可促使学生自觉运用习得的知识去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教学时,可以用教材习题作为线索,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除了教材上已经呈现的问题,还可灵活补充一些类似的问题。
(2)要引导学生个性化、多角度地思考。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展现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例如,在计算经过天数时,有的学生是依据月历数出来的,也有的学生是通过巧算得到的,都应给予肯定。又如,“妈妈出差回来那天是星期几及出差几天”的问题,既要考虑4月是小月,最后一天是4月30日,又要考虑一星期是7天,问题的解决具有开放性,应鼓励学生个性化和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3)将数学学习适当延伸至课外。
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关注甚至收集一些保质期、保修期等与年、月、日有关的问题,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编写意图
(1)第4题和第5题,都是巩固闰年的相关知识。第4题,涉及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在进一步理解“年”与“星期”的关系的同时,也可加深对闰年366天的印象。第5题是一道常见的、有趣的关于闰年的题目。因为小强的生日是2月29日,四年一闰,所以他只过了3个生日。
(2)第6题是一个实践性作业。第(1)题,首先,让学生制作今年7月、8月的月历,再制订暑假计划,并在月历上标注出来。在巩固月和日的有关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第(2)题,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7题,是一个猜生日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社会常识和重大节假日。
教学建议
(1)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第4题和第5题,难度不大,都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组织必要的交流。
(2)凸显实践活动的价值。
第6题,应鼓励学生认真读题,发现信息,理解题意,然后要求学生动手设计月历和制订暑假计划。学生通过设计、交流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此题若课堂时间不够,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也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提供准确的放假和开学日期,使任务更有真实性,让学生有亲切感。
第7题,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日提供一条线索,如“我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一天”或“我的生日和教师节是同一天”等,让其他的学生来推算他的生日。活动前,教师可先提供线索,让学生猜自己的生日,为学生活动做出引导和示范。
认识平年和闰年
温习旧知
(1)在2月、5月、6月、10月、11月中,是小月的有( )。
(2)4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一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2月有28天或29天。
预习新课
(1)2018年是( )年,2月有( )天,8月有( )天,全年有( )天。
(2)2020年是( )年,2月有( )天,4月有( )天,全年有( )天。
2月,有 天是平年,有 天是闰年。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
练习反馈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公历年份数是4的倍数的都是闰年。 ( )
(2)闰年上半年的天数与下半年相同。 ( )
(3)丽丽是2月29日出生的,她出生那年是闰年。 ( )
(4)闰年的全年天数比平年多1天。 ( )
2.投篮。(连一连)
3.小刚12岁时过了多少个生日?他多少岁时才能过第6个生日?

4.某年的2月份有5个星期一,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1)6月、11月 (2)4 2
预习新课 (1)平 28 31 365 (2)闰 29 30 366
练习反馈 1.(1)× (2)× (3)√ (4)√
2.

3.12÷4=3(个) 4×6=24(岁)
答:小刚12岁时过了3个生日,他24岁时才能过第6个生日。
4.5-1=4 4×7+1=29(天)
答:这一年是闰年。
认识年、月、日
温习旧知
每年的( )月( )日是元旦,每年的( )月( )日是儿童节,每年的( )月( )日是教师节。
关于年、月、日,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常识,如每年的10月1日是国庆节,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
预习新课
(1)在3月、4月、5月、7月、11月中,是大月的有( )。
(2)每年的第三季度(7月、8月、9月)有( )天。
一年有 个月。大月有 ,都是 天;小月有 ,都是 天;2月有 天。
练习反馈
1.猜一猜下面小朋友的生日各是哪一天。

( )月( )日 ( )月( )日 ( )月( )日
2.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

3.到2017年4月15日,这瓶饮料还能喝吗?

4.李萍从7月28日到8月3日一共看了84页漫画,她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1 1 6 1 9 10
预习新课 (1)3月、5月、7月 (2)92
练习反馈 1.5 31 10 31 9 6
2.五 日 17 三 16
3.从2016年8月20日到2017年4月15日,只经过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而保质期有10个月,所以到2017年4月15日,这瓶饮料还在保质期内,还能喝。
4.31-28+1+3=7(天) 84÷7=12(页)
答:她平均每天看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