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6 年、月、日整理与复习教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6 年、月、日整理与复习教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3-19 19:22:02

文档简介

《制作活动日历》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了活动任务:用4个小正方体木块制作活动日历,要求能同时表示出月、日和星期。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年、月、日的知识,同时还要根据每个要素的数据特点思考如何分配4个小木块,并充分利用4个小木块的每个面。这对学生的思维是很大的挑战。
(2)接着,呈现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方案的情境。通过连续的两幅图,提示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讨论的两个关键问题:如何分配4个小木块;如何用每个小木块有限的6个面把年、月、日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具体解决方案如下:用一个小木块表示月,每个面上方向相反地表示两个月,就可以表示出12个月。再用一个小木块表示星期,可以将星期六和星期日合写在一个面上。用剩下的两个小木块表示日期,一个月最多有31天,而且11日和22日要出现两个相同数字,这就需要用到两个1、两个2。而且两个1、两个2,不能放在同一个木块上。另外,加上O、3、4、5、6、7、8、9八个,一共需要12个数字,正好写12个面。
(3)呈现学生展示交流作品的场景,提示教师关注成果的展示和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建议
(l)要准备好操作材料,明确任务要求。
4个小正方体木块的操作材料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废弃的纸盒自己制作。要大小适宜,最好每位学生人手一套。教学时,应先讲解活动要求,让学生明白研究的方向,弄清“活动日历”要具备的功能,再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和探究。
(2)及时跟进并点拨指导。
活动中要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如何分配四个小正方体木块分别表示出月、日和星期;二是具体解决月、日和星期几的设计。如何表示“日期”是难点,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和帮助。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月最多是31天,十位上有可能出现O~3,个位上可能出现0~9。2个小正方体木块共有12个面,如何安排才能保证所有的日期都能呈现?
(3)要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本课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如果在课内完不成,可延伸至课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探究,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反馈。
《制作活动日历》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年、月、日的知识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日历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制作活动日历”这一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选择了4个小正方体木块作为活动材料,以“如何制作一个活动日历”为目标和载体,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提供了组织活动的基本线索和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1.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你能用像下面这样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或纸盒)和一个底座制作一个日历吗?”
2.聚焦关键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如何合理分配4个小正方体及充分利用它们的面,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核心问题。教材通过两幅连续的情境图,呈现了学生通过讨论“关键问题”,逐步明确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为教师组织活动提供抓手。
3.展示作品,分享经验。
(三)教学建议
这节活动课材料准备相对简单,但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教师要通过问题引领,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目标的拟订——强调联系与综合,但需要依托具体的数学知识。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在总目标上非常强调联系和综合,具体到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究竟该“联系”到怎样的范围、“综合”到怎样的程度?这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但不管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个班又有四五十个学生,要使活动有效,教学目标还应该是具体和明确的,除了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外,必须找准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好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托,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本实践活动依托的是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在讨论时要充分考虑制作活动日历的三要素及这些要素的数据特点,再结合小正方体的特点(6个面),思考解决方案。
2.活动过程的设计——强调实践和体验,但需要有探索空间的“大问题”o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究竟该如何展开?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看,“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个领域有明确的要求,而“综合与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既然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就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程序分以下四个阶段展开: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解决问题;表达和交流。
这一任务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分配4个小正方体木块”,到“每个小正方体木块的6个面的具体分工”,学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教师要抓住关键问题,组织讨论,帮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把所有情况列举出来明确思路,再经过严密的推理和验证找到解决方案。同时,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更趋严密和深刻,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3.活动时间的安排——强调课内外结合,但课外延伸要适度和适量。
“综合与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等。小调查、小课题研究等往往花费较多的时间,可以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或在课堂中完成,或以学生的“长作业”形式;可延续几天或几周。“长作业”是综合与实践在课外的延伸。本活动的探究、交流和展示都需要足够的时间,课堂上的时间比较有限。因此,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长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和初步实践“如何用4个小正方体的木块做一个活动日历”。之后把课堂作为梳理问题和交流经验的场所,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并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实践活动。
此活动建议用1课时进行教学。
《制作活动日历》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年、月、日的知识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日历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学习重点:活动日历的制作方案。
学习难点:确定每个制作的步骤。
学习准备:小正方体木块,彩笔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不同种类的日历,分别是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等。然后分组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日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选小组代表把每个组的分析情况汇总。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介绍。
3.结合学生的介绍,总结出日历本的一般结构和作用。
4.介绍日历本的来历。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日历多种多样,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它们,安排学生在制作活动日历以前调查分析、交流日历的式样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的日历,求同存异,让学生了解日历的一般结构。设计“调查日历本的来历”的目的是丰富学生对日历的认识,继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二、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制作日历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年、月、日和星期。
2.布置活动任务。
提供设计材料:4个小正方体木块,一个纸盒。
让学生利用这些小正方体木块与一个纸盒设计一个简易的活动日历。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小组讨论方案并完成研究记录单。
研究记录单
4.反馈交流各组方案的可行性。
(1)重点交流:一个小方块只有6个面,如何设计才能表示出月份(12个数据)、星期几(7个数)和一个月的日期(最多31个数据)?4个小方块怎么分配比较合理?
(2)组织学生归纳出设计的一般方案:
用一个方块表示星期:一个星期有7天,因此其中的两天要写在同一个面上。(至于哪两天放在一起则由每个小组自主决定。)
用一个方块表示月份:每个面写两个月份。(至于怎么在一个面上表示两个月更好,也由每个小组自主决定。)
用两个方块表示日期:要表示的最大的日期是31,十位上有可能出现0~3,个位上有可能出现0~9,两块方块各写什么数字才能保证所有的日期都能出现。 (一个方块:0,1,2,7,8,9;另一方块:1,2,3,4,5,6 。)
5.小组再次合作修改制作方案。
6.小组合作完成日历的制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在活动中每个步骤都充分展开小组讨论,并通过合作交流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由于这个任务比较复杂,在每个小组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后,再对全体学生做一个整体的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关键问题,保障活动的顺利展开。同时,各小组也可以根据小组间交流的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改本组的制作方案。
三、成果展示,交流评价
1.分小组轮流展示制作成果,评价交流。
2.总结收获及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制作日历固然是活动的本身,但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才是更重要的。因此,在制作活动完成之后应进行制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在展示中,学生既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欣赏、借鉴别人的优点,培养承认他人、向他人学习的可贵意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说一说学会了什么,自己表现怎么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整理和复习》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整理和复习”,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本单元及以前所学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关于时间单位的知识网络。
(2)关于时间的知识很多,教材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一查,旨在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3)“你知道吗?”介绍了时区的知识,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有一定难度,仅仅要求了解即可。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自己回忆、梳理。
梳理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经验唤醒和激活的过程,更是巩固、强化、将知识结构化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边回忆边梳理和填表。学生完成后,组织小组交流和反馈,针对平时作业中一些易错的知识点,要予以重视和强调,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关于时间方面的知识有很多,但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限制,不可盲目提高要求,可通过诸如“你知道吗”栏目作些介绍。对于所介绍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不作掌握性要求。
(3)注意课内外延伸,拓宽学习渠道。
时间观念的建立和解决相关问题经验的积累需要有一个过程,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和了解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如收集一些与保质期、保修期等有关的材料,进行研究和探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布置学生课外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与时间相关的知识。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编写意图
(1)练习十九是配合“整理和复习”的相应练习,题目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2)第1题,以“北京一日游”为素材,巩固对24时计时法和经过时间计算知识的掌握。解答时涉及改写、计算、推理等多个思维活动,对学生有一定挑战性。
(3)第3题,根据间隔天数推算星期几。有多种推算方法,可以运用月历的特点,找到与2月1日一样都是星期三的日子有2月8日、15日、22日、29日,然后3月1日星期四,3月2日星期五。也可用计算进行推理,但有一定难度。2012年是闰年,2月有29天。先计算出2月1日到3月2日共计31天(29+2),31÷7=4(星期)……3(天)。第一天是星期三,因此一个周期的最后一天应该是星期二,再接着数三天,最后一天是星期五。
(4)第5题,需要先根据第一个条件计算出北京和伦敦两地的时差是7小时,再进一步计算出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12分。这里涉及跨日计算,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建议
(1)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练习的题目综合性较强,既涉及多个知识点,又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推理能力。应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思考和解答的全过程,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练习中有些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如第3题、第5题,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解答时会遇到困难。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理解的方法解答。同时,也应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教学第3题时,可以用月历来支撑,虽然过程烦琐,但学生理解相对较易。若通过计算推理,则应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切莫让学生死记硬背。第5题,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会有困难,应先结合第88页“你知道吗?”帮助学生理解两地时差是7小时,再让学生独立解决。
(3)可适当补充习题。
作为复习整理课,应更加关注前期的学习情况,收集一些学生平时易错、易混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补充和设计一些习题,以查漏补缺和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