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年级历史下册(2017)教案:第3课 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八年级历史下册(2017)教案:第3课 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0 09: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一化”同“三改”的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补充3年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使学生明确本课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知识的连贯。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教师提问的方式,掌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基础知识。
通过表格的方式,使三大改造的知识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21·cn·jy·com
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2·1·c·n·j·y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成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自然导入法。(教师应适当补充3年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从而使知识体系连贯起来。)
当新生的人民政权巩固之后,当新中国的外交也起步之后,经济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务必要解决的问题。国民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国家机构,整编人民解放军等等,使得国民经济得到了根本好转。尽管如此,与当时的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水平依然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为了根本改变这种状况,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那么,我国政府又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呢,这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8课 迈向社会主义(板书)
【讲授新课】
一、工业化的起步(板书)
(教师讲述)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该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就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其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一五”计划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也相应地照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第二段小字部分,说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之后教师结合图片或课件进行总结,要对教材作适当补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1cnjy.com
1.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五年间,我国进行了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这期间,我国工业布局不仅有了合理改变,还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等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主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工业生产能力也大大加强,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使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www.21-cn-jy.com
2.农业连年丰收。
3.交通运输业发展。五年间,新建铁路4600多公里,超过计划的12.8%,新建公路1.3万公里,超过计划的54.4%,提前两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蜿蜒直达“世界屋脊”,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www-2-1-cnjy-com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五年间,全国职工实际工资增长42.8%,农民总收入增加30%左右,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来源:21cnj*y.co*m】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
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板书)
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的同时,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问)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1*cnjy*com
3.宪法的选举情况如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选举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出处:21教育名师】
4.宪法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版权所有:21教育】
5.为什么说这部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以及前几个问题可知)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三、三大改造(板书)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了。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板书)
(教师首先补充讲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概念)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所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即告结束。在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情况好转的前提下,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总路线问题就急切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了。2-1-c-n-j-y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问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内容被称为“一化三改”。实际包括两个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这是主体;二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改”。21*cnjy*com
(组织学生分析“一化”和“三改”之间的关系?)工业化为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提供产品,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角度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回忆土地改革后农村所有制状况,略述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在农村,人们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讲,他们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难以靠自己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党随即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①利用自制表格,讲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②引用教材第56页西四十里铺村的例子,说明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再看“农业合作社社员在听传达报告”的插图,进一步认识走合作化道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农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学生根据改造过程思考: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方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具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特点,改造是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实现的。
时间 组织形式 生产关系 成果
1953年以前 发展互助组为主 个体经营、集体劳动(生产资料私有)
1952年参加互助组的农民占全国总农户的40%
1953~1955年底 办初级社为主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生产资料私有)
1955年6月,发展65万多个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14%
1956年 办高级社为主 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按劳取酬 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占全国农户的87.8%21·世纪*教育网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过程大致与农业相同,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据1954年统计,我国个体手工业的从业人数约为2000万,产值约93亿元,我党采取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样的政策和组织形式,到1956年底,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本部分比较难,主要由教师讲解)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其必要性在于: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21教育网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讲解前,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58页的小资料,使学生了解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和定息的含义,以帮助理解)具体情况是: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私营企业利润分配实行“四马分肥”原则,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基金、企业资方红利四方面进行分配,由国家派遣干部参与管理企业。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掌握了领导权、生产资料变为公私共有、工人已开始成为企业主人。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即按行业,不分企业大小同时实行公私合营。资本家将生产资料交给国家,国家通过清产核资定股给资本家支付定息。这种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支配权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工人成为企业主人,因而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经济。
到1956年底,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行了公私合营。至此,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采取赎买政策?
(教师总结)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通过国家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