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0 14:0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学习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苏醒的土地》,设问: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农民什么时候彻底翻了身?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原因
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直接原因: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_________________,获得土地。
二、概况
时间
政策
内容
废除_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
_________年底,除部分_________________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三、意义
1.彻底摧毁了_________________制度,消灭了_________________,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_,为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探究一 材料

地主:坐享其成 农民:劳而无获
(1)材料一与解放前的哪一经济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给新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采取什么措施?
探究二 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区别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探究三漫画 《家乡喜讯 1952》
(3)上面漫画与哪一事件有关?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农民”回家乡后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3.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4. 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 )
A.知识分子 B.贫苦农民 C.领导干部 D.工人
5.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土地拥有最重要的权利是( )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6.我国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新中国诞生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7. 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2%,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这则材料反映出( )
A.土地公有制建立 B.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 D.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参考答案:
探究
(1)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措施:土地改革。
(2)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直接目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人民政权。
(3)土地改革。 围绕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