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第6课 宋朝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赵匡胤作为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第6课
宋朝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基本史实。
2.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和重文轻武的表现及其影响。1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2课文结构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自主阅读 探究新知1.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自主阅读 探究新知1 北宋建立(1)发动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2)建立政权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3)统一中原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宋太祖 赵匡胤陈桥驿旧址北宋统一全国了吗?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因而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北宋形势图1.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自主阅读 探究新知2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控制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2)削弱相权
控制地方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
各州又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3)控制财权取消节度使收税权,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961 年,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 ,说:“没有你们,我当不成皇帝,可当了皇帝,又睡不好觉。”石守信等忙问原因。他说 :“假使有一天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不做皇帝行吗?”石守信等人听了很惶恐,忙跪下叩头,请求指明出路。宋太祖劝他们交出军权,回家享福。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称病辞职,交出了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 此事件中,宋太祖是怎样“妥善”安置昔日情同手足的开国大臣们的?宋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 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用?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北宋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3.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自主阅读 探究新知1.北宋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3.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自主阅读 探究新知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代的文官1.北宋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3.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自主阅读 探究新知2 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1)重文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2)文教事业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1.北宋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3.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自主阅读 探究新知3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1)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消极影响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财政支出增加。 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对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祸患宋人科举考试图宋代读书风气盛行,书院发展迅速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