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下人教版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单元6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四年级下人教版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单元6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3-20 20:0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单元6课时教案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P2——P12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能合理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难点:? 1、准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2、能列出正确的综合式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0不能做除数。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四则运算……………………………………………………6课时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P3 例1(2)(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 被减数=减数+差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经历探索发现了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 ? 第2课时? 练习一 一、教学内容:练习一P4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 25+16=41??????????????????????????? 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 400-175=225 161-(??? )=56???????????????????? 225+(??? )=400 (????? )-56=105?????????????????? (????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练习一 ?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并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 第3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5——P6 二、教学目标: 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 165-45= 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 结合刚才的算式思考:哪个算式更为简便?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12÷3=4(瓶)????? 12÷4=3(枝)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通过刚才算式的比较,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有关0的运算。 (1)出示P6例3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0的哪些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说试题,教师记录。 预设:0+5=????? 24-0=????? 5×0=???? 0÷6=???? 4-4= 指名口算后,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 0乘任何数都得0 ?????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2)思考:在除法算式中,0能做除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到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因此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发散 1、P6? 做一做??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根据25×32=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65=??? 704÷16=???? 891÷27=?????? 326×12=???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3+3+3=12(枝)???????????????????????????? 12÷3=4(瓶) 3×4=12(枝)??????????????????????????????? 12÷4=3(枝)?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 0不能作除数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第4课时? 练习二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P7——P8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生交流后明确: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课题:练习二。????????????????????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07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5、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6、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检测评价 出示“练习二”第7~9题。 1、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题目出示后,学生直接口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教材第8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页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明确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 组织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及依据。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练习二 ?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乘法???????????????????????????????? 除法???? 除数=被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 六、教学反思: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高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第5课时?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有括号的混合运算P9——P10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括号产生的必要性,掌握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带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2、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并能准确表达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说一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 36×4+28???? 65- 25+40???? 12×5÷6??? 172 - 42×3??? 24×3+32×5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法四种运算叫四则混合运算。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 2、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果在算式里有括号,又按什么顺序计算昵?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 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探索发现 ??? 第一环节??? 教学例4 ??? 1、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例4的算式:96÷12+4×2。 ??? (1)观察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中包括几种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 指名板演:? 96÷12+4×2 ?????????????? =8+8 ?????????????? =16 ???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应该怎么办? ?????? 教师适时介绍:可以利用小括号改变运算的顺序。 ?????? 启发学生思考:只要在算式中加上一个小括号,就可以满足要求,即:??? 96÷(12+4)×2 ??????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96÷(12+4)×2 ??? =96÷16×2 ??? =6×2 ??? =12 ?????? 师:在这个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改变运算的顺序) ??? (4)介绍中括号的知识。 ??? 教师介绍中括号的写法,及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 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括号内的运算,要按“先乘、除后加、减,同级? 运算依次算”的顺序进行。 ??? (5)学习计算带有中括号的算式。 ??? 出示算式:96÷[(12+4)×2]。 ???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 (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指名板书:? 96÷[(12+4)×2] ?? =96÷[16×2] ?? =96÷32 ?? =3 (6)对比中强化认识。 比较96÷12+4×2、96÷(12+4)×2和96÷[(12+4)×2]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中的数字和包含的运算都相同,但是运算的顺序不同,导致计算结果也不相同。 ??? 教师强调: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先弄明白算试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 第二环节??? 教学例5 ???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5情境图。 ??? 1、阅读与理解。 ??? 师: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一共有30人要租船游玩,每艘小船20元,可以坐4人;每艘大船35元,可以坐6人。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 2、分析与解答。 ???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与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后进行反馈: ??? (1)方案一:都租小船。 ??? 30÷4=7(只)……2(人)????? 7+1=8(只)?????? 20×8=160(元) ??? 需要租8只小船,共花160元。 ??? (2)方案二:都租大船。 ??? 30÷6=5(只)??? 35×5=175(元) ??? 需要租5只大船,共花175元。 ??? 师:在这两种方案中,方案一更省钱。同学们想一想,方案一中的租船方案是否还能进行优化更加省钱呢? ??? 师生交流后明确:方案一中,全租小船,有一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可以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条大船,这样更省钱。 ??? (3)方案三:组合租船。 ??? 6条小船:20×6=120(元)??????? 1条大船:35元 ??? 共花:120+35=155(元) ??? 3、回顾与反思。 ??? 师:我们是怎么解决刚才这个问题的? ??? 师生交流后明确:我们是先假设全部都租小船或大船,然后再进行调整,保 证每艘船都不留空位,还要考虑每艘船的租金。 ??? 本题中,因为每艘小船的个人平均租金是20÷4=5(元),而每艘大船的个人平均租金是35÷6≈6(元),所以尽量租小船,这样会更省钱。 (三)巩固发散 1、先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 25×[(470- 320)÷15]???????????? [35+(62-15)]×32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完成后,集体订正。 ???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评价反馈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师生交流后明确:小括号、中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在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运算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五)板书设计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 租船: ??? (1)方案一:都租小船。30÷4=7(只)……2(人)? 7+1=8(只)? 20×8=160(元) ??? (2)方案二:都租大船。30÷6=5(只)?? 35×5=175(元) ??? (3)方案三:组合租船。6条小船:20×6=120(元)??? 1条大船:35元 ????????????? 共花:120+35 =155(元) 六、教学反思:学生了解了括号产生的必要性,掌握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的计算带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 第6课时? 练习三 一、教学内容:练习三 P11——P12 二、教学目标: ? 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狭问题的能力。 ?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练习三。 ? 学生独立思考,回想之前所学的内容。 (二)知识梳理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三)综合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练习三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四则运算??????????????????????????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的,都按从左到右顺序运算 ????????????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有乘、除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 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六、教学反思:学生巩固了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掌握了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