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范进中举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0 16:59: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析题导入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 事件——中举。
师(追问):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1.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21cnjy.com
2.介绍作家作品。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1-c-n-j-y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来源:21cnj*y.co*m】
3.有关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范进的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
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些什么。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
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
二、梳理情节 复述故事
1.梳理情节。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复述故事。
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复述、同桌间相互复述的方式,将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出来。
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思考:
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归纳变化,探究成因,认识生活
1.归纳变化。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
提供角度如: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典型:胡屠户、邻人。
(4)本人态度。
等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筛选好信息后,交流。
明确:丈人胡屠户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是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日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境地,没有一位乡邻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一向有失亲近);中举后竭力巴结、拉拢他。21·cn·jy·com
2.这些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的冷漠无情。
四、板书设计




中 举 前
中 举 后
生活状况
家境
贫寒
每日小菜饭
乡试无盘缠
卖鸡换米煮粥
大为
改观
众乡邻送粮送酒 奔走效力 胡屠户殷勤送礼 张乡绅登门拜访百般拉拢
社会 地位
地位 卑微
现世宝 尖嘴猴腮 癞虾蟆 不三不四
地位
陡高
才学高 天上星宿 品貌好 贤婿老爷
行为 表现
忍气吞声
卑怯畏缩
喜极而疯 圆滑世故 装模作样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一、感知人物形象
师: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概括出情节围绕“范进中举”变化而生。在这场变化中,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思考: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折射出他们的何种性格特征?21教育网
归纳明确:
1.范进形象: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地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2.范进形象的典型性、典型意义。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明确: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地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21·世纪*教育网
拓展:《儒林外史》中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
如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这样的形象的价值在于反映了如下的生活:
(1) 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2) 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3) 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21*cnjy*com
3.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4.其他人物形象:
(1)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版权所有:21教育】
(2)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21*cnjy*com
二、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师:小说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典型环境下人物的言行描写。
如范进中举后发疯一段的描写(课文第5段)。
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噫——好了——好
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
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既形象展现范进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
2.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3.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喜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等。
4.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领会作品的讽刺艺术
1.请同学们找出作品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加以品味与揣摩。
2.归纳作品运用的讽刺手法:
(1)夸张手法。范进中举后挨了一个巴掌才清醒过来,这个离奇的故事情节,就是运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www-2-1-cnjy-com
(2)对比手法,如对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人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折射他们丑恶的灵魂。特别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迥异的表现,揭示出其嗜钱如命、不顾亲情、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www.21-cn-jy.com
(3)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如范进发疯时的“大笑”、“飞跑”、“揣在塘里,挣起来”、“拍着笑着”等等;又如写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怀里揣”,这些传神的动作与相矛盾的语言,传神刻画出市侩嘴脸。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不同表现
表现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不直接称呼他,骂他是“现世宝”“穷鬼”“癞虾蟆”。
尊称他为“贤世老爷”“贤婿”“老爷”。
对范进才学的评价
认为他中秀才,全是因为主考官见他年老,怜悯他,施舍予他,并非他的文章好。
盛赞他才学高,是天上的“文曲星”。
对范进相貌的评价
骂他“尖嘴猴腮”,不像张府上的老爷方面大耳,叫他撒泡尿照照。
说他品貌好,就是城里张府、周府的老爷,也没有他那样够体面的相貌。
对范进的态度
当范进向屠户借盘费考乡试时,被他“一人啐在脸上”,“骂过狗血喷头”,态度螀蛮。
胡屠户在他回府中低着头,频频替范进拉直衣裳后襟,态度恭敬。
对自己选婿的眼光
胡屠户埋怨自己倒运,,把女儿嫁了一个“穷鬼”,说范进连累他。
自夸一双眼睛会认人,女儿长到三十多岁还不把女儿嫁给那些要结存亲的富户,结果嫁给范进这个老爷。
对花钱在范进身上的态度
当范进向屠户借盘费考乡试时,胡屠户说自己“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骂范进把他的钱丢进水里,令他“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胡屠户送了几千钱给范进打发报录人,还谦称“些须几个钱”,不够范进打赏人。
4.《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之比较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动的感性自我,同时又都有善良的品性。但他们文不尽相同:范进很自卑,胡屠户训斥他,他只有诺诺连声;孔乙己颇有几分清高,不仅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旬(虽很软弱):“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2·1·c·n·j·y
两位作家对这两位读书人性格历程的安排显然是不同的。《范进》集中写“进学考试”、“中举发疯”两个片断,中间的过渡情节“乡试”则一笔带过,空间从“进学”考场转到家里以及郊外(中间的“乡试”考场省略了),并浓墨重彩写“中举发疯”,集中地写出他那种读书中,举的疯癫状态,传神地表现他那种迂腐的性格、麻木的精神、脆弱的神经。这样,行文变化有致,虚实相生,交代明晰而重点突出。《孔乙己》则选择人物一生中的几个片断加以粗略勾勒,场景集中在一间酒店里,集中表现孔乙己穷愁潦倒的苦相,精神无所寄托而退回心的自我安慰,以及盲目自命不凡和在别人取笑声中自我解嘲的酸态,最后在贫困中死去的悲惨结局。 【出处:21教育名师】
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范进的侥幸成功,强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经,强烈地唤醒了他最初的现实的希望,但这并没有唤醒他的人性,也没有因此而树立建功立业甚或封建文人应有的理想;恰恰相反,下意识的痛苦一解脱,他就完全失掉了全部精神,变成了一具真正的木乃伊了。孔乙己沦落到“短衣帮”的行列却仍要摆出与别人不同的读书人的架子,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不幸。范进之所以高兴得发疯就在于他侥幸考中了;孔乙己之所以要去偷而被别人打断了腿,最后在穷困中死去,也就在于他是一个考场上的失败者。如果二人的命运正好相反,范进的结局恐怕并不比孔乙己好;如果孔乙己中了,恐怕就要高兴得死掉!换句话说,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悲剧!就此而论,这种悲剧已经不是个人的了,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或者在福禄中生,或者在困顿中死)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这是社会的悲剧!
然而两位作家的良苦用心还不只此。《范进》和《孔乙己》都不能离开周围那群人;《范进》里对环境的描写,重在揭示范进中举发疯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孔乙己》环境描写重在表现对他人不幸的麻木态度。《范进》的环境描写有重点解剖,通过前后对比;活生生地画出了另一类人物形象--主要是胡屠户和张静斋等,胡的庸俗市侩和张的虚假,作态及送银送房,为范进发疯的原因作了形象的注解。《孔乙己》则不紧不慢而又平中见崛地描绘了另一种灵魂的枯死,即群体的无痛苦。可以说从《范进》发展到《孔乙己》,社会人生的历史已经由生而死走到了末路。胡屠户等人对范进的态度,其现象本身所显现的是趋炎附势的社会信息。但是内容在这里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形式。这种观念形式表明了对财富权势的趋附不折不扣就是一种宗教式的图腾崇拜。这种崇拜可以置其他于不顾。发展到孔乙己时代,于是作为人应有的人性,也就被挤压得没有了血肉,枯萎了。作为文明人的人性在异化文化的作用下彻底失落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教学反思:
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课上通过对比的手法,分析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使学生们从中挖掘出造成其性格的根源,最后将本课与《孔乙己》进行对比感受作者对两个主人公不同情感,前者以批判为主,而鲁迅对孔乙己有批判也有同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