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0 17:0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
1教学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和作用
教学难点: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学习与探究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讨论:为何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材料一: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学生根据材料讨论回答)
学生:旧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自己制造机器,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生:中国在近代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就是因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国防工业落后,要想避免历史的重演,必须发展重工业。
教师: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思考:为什么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因为建国初期,一贫如洗,物质极大的匮乏,必须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的发展其他部门,以解决百姓生活的燃眉之急。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①“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如钢铁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此处的几个第一,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建造的喷气式飞机》等图片,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一五”超额完成的意义:中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幕。
课堂小结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只是我们工业化的起步,之后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情况又实施了多个五年计划,到现在我国已经成功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从201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国家的工业就会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