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 ——《左传》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
文义。
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
的战略思想。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5、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
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目标第一课时
1、 积累文言词汇。
2、 能准确生动地讲解这个故事。
3、 能创造性地评价曹刿和齐桓公。
你能说出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吗?
巨鹿之战、马陵之战、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官渡之战、城濮之战…… 提示——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文的最
好方式
方法——放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上标记,读过一遍后,从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上查找读音,并在书上注音。再次放声朗读,遇到读的不顺畅的句子,反复朗读。曹刿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弗 敢加也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
登轼 而望 望其旗靡
彼竭 我盈(guì)(jiàn)(fú)(bǐ)(biàn)(fú)(sháo)(zhé)(mǐ)(yíng)(jié)(shì)( 1) 曹刿( )
( 2) 又何间( )焉
( 3) 肉食者鄙( )
( 4) 弗( )敢加也
( 5) 小惠未徧( )
( 6) 牺牲玉帛( )
( 7) 小信未孚( )
( 8) 公与之乘( )
( 9)战于长勺( )
(10)下视其辙( )
(11)登轼( )而望
(12)夫战( )
(13)彼竭( )我盈( )
(14)望其旗靡( )掌握下列字词: guìjiànbiànfúbǐfúchéngsháozhéshìjiéyíngmǐbófú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左传》简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小知识:春秋三传: 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作者公羊高作者谷梁赤作者左丘明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 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
所独创,如《史记》.齐鲁长勺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
背景 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背景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春秋地图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春秋地图长勺在哪里?长勺疏通文意提示——留、增、删、换、调
方法——根据课文注释,独立翻译文章。
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好标记,在讨
论时提出。
第一步: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第二步:小组质疑释疑,无法解决的提交
全班同学讨论。注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军队攻打鲁庄公参与当政的人鄙陋,目光短浅于是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
国(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
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
拜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凭把不个人专有回答遍及,普遍(曹刿)问道:“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
“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
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这
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随
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祭祀用的
猪、牛、羊丝织品诚实虚夸,谎报使人信服赐福保佑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将实情报告给神灵。”(曹刿)回答说:“这是一种小的信用,还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保佑你的。”案件即使实情竭力做好本分的事凭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译: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
明察详审,但一定跟据实情慎重处理。”曹刿
回答说:“这是尽了自己本分的一类事情。可
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打仗时,请允许我跟
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译:鲁庄公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这个地方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击鼓在他,指曹刿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军队崩溃驱车(追赶)车轮压出的痕迹车前的横木追赶、追击 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
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向
下观察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
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乘胜追击
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 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衰竭已经动词,战胜缘故,原因发语词无实义振作第二次充满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曹刿取胜
的原因。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
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
了。他们的士气低落了,我军的勇气正
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捉摸,怕他们有
伏兵在那里。我看到齐军退兵时的车辙
混乱,又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
乘胜追击他们。”
倒下第二课时结构层次
一、写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
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详写)
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一、本文线索以战争为主线:
战前准备——战斗经过——战后总结
以曹刿活动为线索 :
请见入见——指挥作战——取胜原因文章内容理解讨论
1、哪句话体现了曹刿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什么?(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作用是什么?
3.战前鲁庄公的“鄙”体现在哪里?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政治上取信于民他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4.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两次否定鲁庄公的答
语,意在强调什么?鲁庄公把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灵上,曹刿两次否定意在使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从而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讨论:第二段 (1)为了情节记叙的真实、自然。战机转瞬即
逝,根本不容许慢条斯理地说明和辩论。
(2)客观上为读者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思考。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体现了曹刿的什么特点?大国难测,怕有埋伏。
沉着冷静、谨慎、善于观察敌情的特点。2.第二段写曹刿在指挥作战时告诉庄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却不说明什么,直到战争结束才补叙出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综合全文,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概括)
鲁庄公:
战前: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战中:急躁冒进、不懂战术;
战后:不知取胜原因。
曹刿:
战前:启发鲁庄公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战中:沉着冷静,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时机。
4、根据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
么样的人?庄公:
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缺点)
但虚心接受、勇于纳谏。(优点)曹刿:
热爱国家、深谋远虑、
重视人民的力量、
从容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才能。5、鲁国取胜的原因?(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抓住有力
的进攻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3)抓住适宜的追击时机 ——“辙乱旗靡”
之时。 6、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战前准备(详写)
战争经过(略写)
取胜原因(详写)有利于突出曹刿军事家的形象,
突出文章中心。7、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官渡之战 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8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曹操~周瑜苻坚~谢安曹操 ~ 袁绍项羽~章邯附:知识清单通假字
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一、古今词义 (1)鄙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2)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鄙陋,目光短浅。粗俗,低下。名词,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3)再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4)忠 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第二次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竭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5)间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6)狱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参与间接案件监狱二、词性活用忠之属也
神弗福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忠于。 形容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名词做动词 击鼓。三.重点虚词 (1)故
既克,公问其故。
故克之。
(2)其
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原因,缘故 所以代词,他的。代词,代曹刿在打仗时所用的种种做法。代词,他们的,即齐军的。(3)以
何以战。
必以分人。
(4)之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凭 把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代词他,指曹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