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1 13:42: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www.21-cn-jy.com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学习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2·1·c·n·j·y
导行阶段过程中了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21·世纪*教育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设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省级民族自治区。21*cnjy*com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2.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导入新课: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请大家学习新课。(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实施: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www-2-1-cnjy-com
2.完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批民族自治地方,组成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
3.进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成为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来源:21cnj*y.co*m】
要点知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2.1952年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作出明确规定,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21教育网
3.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县、自治州3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这成为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体验阶段: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走向繁荣创造了前提。
2.发展
(1)“一五”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2)社会主义改造:到1958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除西藏外)陆续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3)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结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表明,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2-1-c-n-j-y
要点知识
1.到1958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除西藏外)陆续基本完成 改造。少数民族地区的 开始逐步兴起,单一的经济结构得到初步改变。
2.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范了 和民族自治地方及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成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出处:21教育名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 。”国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 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 。
4.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 。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 ,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难点释疑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加上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民族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所以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版权所有:21教育】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1·cn·jy·com
【问题1】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探究:(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
(3)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问题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探究:(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3)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4)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5)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导行阶段:
拓展阅读
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三排镇,有一座千年瑶寨,寨门位于海拔808米,宋代城墙内占地面积11公顷,鼎盛时期有排瑶700多栋,1000多户,7000多人,被誉为世界瑶族首领排。古寨依山而建,房屋层叠,错落有致;石板道纵横交错,主次分明。此寨建于宋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21cnjy.com
据专家考证,南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堪称世界建筑奇观。
瑶族文化历史悠久,薪传不绝,内涵丰富,风情浓郁,瑶族同胞能歌善舞,瑶族“耍歌堂”“长鼓舞”“瑶族婚俗”接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独特的瑶族婚俗、排瑶民歌、瑶族刺绣均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是世界著名乐曲《瑶族舞曲》的故乡。21*cnjy*com
教学反思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我们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极大地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