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毡帽( ) ②搭讪( ) ③祈祷( )
④揩桌子( ) ⑤淅沥( ) ⑥嘈杂( )
⑦踌躇( ) ⑧荸荠( ) ⑨紊乱( )
⑩苋菜( ) ?虔诚( ) ?门闩( )
?琐事( ) ?手帕( ) ?解剖( )
(2)多音字
①塞 ②抹
③扎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
(1)深恶痛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隔三差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福岛核事故已发生5年了,东京政府隐瞒了“堆芯熔化”的严重事实,民众对政府的这一做法深恶痛绝。( )
(2)冷空气渐渐频繁起来,隔三差五就会来“报到”。( )
辨词填空
(1)特别·尤其
二者都是副词,都含有比较意味,都有强调作用。“特别”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是”的前面。用处较广,不限用于“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还可以指“与众不同,不普通”。“尤其”,用处较窄,一般只限用于“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并在强调中包含着比较,表示后者比前者更进一步。用于后一个比较项目上,语气比“特别”重。
例句:①鲁迅先生家里生客人很少,几乎没有,________是住在他家里的人更没有。
②胶皮底鞋夏天________热,冬天又凉又湿,鲁迅先生的身体不算好,大家都提议把这鞋子换掉。
(2)踌躇·迟疑
二者同为动词。指拿不定主意。“踌躇”指犹豫。着重指行动,是在具体行动上拿不定主意。多用于书面语体。“迟疑”从时间角度说,是指在应该拿定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
例句:①我________了半天,还是决定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②他________片刻,才接着说下去。
三、名言警句
传主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4.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5.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6.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7.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8.从来如此,便对吗?
一、作者简介
萧红,著名女作家。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来到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作品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二、背景展示
1934年10月初,萧军、萧红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请教写作的事情。鲁迅先生10月9日就回了信,并且表示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萧红审阅小说《生死场》。因之前的通信来往,1934年11月30日,在上海,鲁迅先生在一家咖啡店里会见了萧军、萧红,从此,鲁迅先生和萧军、萧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4月到7月,是萧红和鲁迅先生频繁交往的一段时间。1936年7月,萧红去日本生活,10月,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万分悲痛。在1936年10月19日以后,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多,仅日本友人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就达60万字。而萧红却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她不能接受鲁迅先生去世的现实。直到1939年10月,在重庆,萧红才以其真实、亲切、细腻的笔触写出两万余字的《回忆鲁迅先生》,可谓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1.脉络梳理
2.明确主旨
作者以女性的细腻直觉融入鲁迅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鲁迅形象。一位在国人眼中的文学战士卸下了他的严肃与锐气,却以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慈祥的师长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用他丰富的情感世界感染我们,用他宽广仁厚的心胸感动我们,用他严于律己的品质熏陶我们。
3.初读感知
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作者并没有完整地展示鲁迅先生的一生,而是捕捉了鲁迅生活的许多细节。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的细节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回忆录的结尾处,萧红所说的鲁迅在病中不断翻看的那张画片,究竟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鲁迅在生活中的精神品质时是从两个视角切入的,一个视角是鲁迅言行的在场见证者,另一个视角是事件的当事人,而后一个视角在表现鲁迅的特点上不但更具体生动,也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请找出这些事件并体会它们所表现的鲁迅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鲁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本传记加之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你如何认识鲁迅的深刻与伟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战斗一生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不仅仅与敌人斗争,更是与自己在斗争。每天的下半夜,是别人睡觉的时间了,可这刚刚是鲁迅先生开始工作之时。在寂静的夜晚,他在用笔剖析着社会,教人们战斗。直到太阳高起来了,鲁迅先生才带着丰富的收获沉沉睡去。
时间于他而言,是无比珍贵的。即使到他自己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的时候,他都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和工作,而是更加让自己“要多做,赶快做”,他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因此“要留给人类更多”。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像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运用角度 “珍惜时间”“生命价值”“坚持不懈”等。
运用示例
救赎,是你的路。
当国人的麻木、冷酷这些医学无法治愈的疾病摆在你的面前时,你毅然弃医从文。你冷傲,你偏执,你热血,所以你以笔代刃,给予这个无情的社会无尽的戏谑。你彷徨,你呐喊,想要驱尽这无尽的黑夜,迎来那火红的太阳。面对国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先生你痛心不已。但当你看到了中国那群热血的青年,你选择了坚持。谁不知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谁不知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那份洒脱?谁不知你救赎中国人民的那份热忱?
鲁迅,这是你的路!路在你的脚下,你选择了救赎,亦选择了用那支锋利如刃的笔继续你的事业。
(高考优秀作文《路总在脚下》)
2.课外素材
实现生命价值的巨人——霍金
霍金在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也消沉过一段时间。但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地“站了起来”,继续自己的研究。
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
也正是因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地活了下来,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点评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同样霍金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霍金的成功源于他对人生不幸的抗争,对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
鲁迅和霍金都不只注重物质的满足,而是更关注对精神的追求,他们二位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人”需要鲁迅①
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②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②……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③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④
思悟要点
①本文题目有何特点?
提示 题目一语双关。 “树人”的意思是培育人才,正好又是鲁迅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②文章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和鲁迅的诗文有何好处?
提示 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说明高中生畏惧语文课程中的“鲁迅”。
引用鲁迅的诗文来证明鲁迅的作品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驳斥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的论调。
巧引妙用彰显文采,折射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语文功底。
③本段作者把社会的阴暗面和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有何好处?
提示 作者把社会的阴暗面和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阿Q、乏走狗、闰土等人物的“复活”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对争议的渴求。这样写本身就是对鲁迅精神的传承,又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④本文的结尾段有何特点?
提示 回应题目,呼应开头。
作者站在国家繁荣富强的层面上论及“怕鲁迅”的后果,回应本文题目“‘树人’需要鲁迅”。文章首尾呼应,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人文关怀。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1)①zhān ②shàn ③qí ④kāi ⑤lì ⑥cáo ⑦chú ⑧bí ⑨wěn ⑩xiàn ?qián ?shuān ?suǒ ?pà ?pōu
(2)①sài/sè/sāi ②mǒ/mā/mò ③zhá/zā/zhā
2.(1)脾气 裨益 睥睨 (2)提携 隽秀 镌刻 (3)揣测 气喘 湍流
二、
明确词义
(1)厌恶、痛恨到极点。
(2)每隔不久;时常。
对点小测
(1)√ (2)√
辨词填空
(1)①尤其 ②特别 (2)①踌躇 ②迟疑
整体感知
3.萧红笔下的鲁迅是一个热情、幽默、平和、睿智而又深刻的形象。他对青年人热情、关心、爱护,平易近人,性格直率耿直,对萧红的衣着服饰直言不讳;待客热情,笑声明朗,这与人们印象中严肃的怒目金刚式的鲁迅形象不一样;鲁迅与一家人愉快相处,其乐融融,对孩子充分尊重,体现了鲁迅为人夫、为人父的亲切平和的一面。萧红笔下的鲁迅对每件事都认真严谨,不事张扬,家庭摆设节俭实用。文中还写到了他带病坚持工作、不影响他人的优秀品质,另外文中写鲁迅先生饶有趣味地讲鬼故事等细节,都体现了鲁迅先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课堂互动
1.①鲁迅先生的笑:“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②鲁迅先生走路的样子:“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③鲁迅先生抽烟:“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很庄严地在沉默着,让拿在手上纸烟的烟缕,慢慢地上升着。”④鲁迅先生展读着每封从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⑤鲁迅先生的背影:“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随处可见,这些细节给人以非常真实之感。
2.这幅画的名字叫“波波诺娃”,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她是追求自由与爱的化身,美的象征。“波波诺娃”是鲁迅灵魂最深处的圣洁女神,是鲁迅精神的底蕴所在,也是他终其一生为之不懈追寻的理想。这幅画也是鲁迅本人的真实写照,在狂风中抗争,追求自由与爱。
3.①请鲁迅品评自己的衣着打扮,表现出鲁迅睿智而又善解人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钦佩之情。
②鲁迅跟作者开玩笑、称冯雪峰是“贩卖私货的商人”,表现出鲁迅幽默亲切的特点,表达了彼此之间亲密深挚的友情。
③病中与作者夜晚长谈并执意冒雨送作者到大门口,表现了鲁迅热情、爱护青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敬佩、感激之情。
④艰难地对前来探病的作者说明病情和得病原因,表现了鲁迅坚强友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敬重关切之情。
⑤上楼探望时鲁迅开玩笑说作者瘦了,劝作者多吃饭,而在作者反问时鲁迅又明朗地笑了,表达了鲁迅乐观坚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关切并因鲁迅的病痛而痛苦的心情。
4.(1)鲁迅戏称冯雪峰先生是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显得诙谐幽默,自然和谐,对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文中进一步体现出来。
(2)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5.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能弥补作者对鲁迅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鲁迅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段,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描写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延伸探究
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鲁迅逝世以后,“民族魂”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