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大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1 08: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大学》节选
“看脸时代”说颜值
流 沙
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就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现在或许更科学些,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它去掉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想,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中,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
曾国藩是晚清大臣,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是这样描述他的:“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清代桐城派名家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他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国之大器,相貌、行为平常,这就具有了文化上的艺术美感。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的,可以让人称道的东西,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是,这个人长得还可以。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1)《大学》成书经过
《大学》原本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2)《大学》思想内容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它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和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背景资料
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未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恢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也使其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相关知识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此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恶恶臭(wù è)   好好色(hào hǎo)   哀矜(jīn)
偾事(fèn) 絜矩(xié) 忿懥(zhì)
2.通假字
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2)此之谓自谦
古义:自我满足
今义:自己表示谦虚
(3)小人闲居为不善
古义:独处
今义:在家里住着没工作做
(4)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古义:越出自己的家庭
今义:离开家庭去做僧尼或道士
5.词类活用
所以事君也(名词作动词,侍奉)
一家仁,一国兴仁(形容词作动词,讲究仁义)
上老老而民兴孝(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在亲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去旧更新)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诚)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平)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德者,本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2)倒装句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毋自欺也(宾语前置)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介词结构后置)
尧、舜帅天下以仁(介词结构后置)
7.熟语集释
无所不至:没有一处不能达到;指凡能做的都做了(多含贬义)。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形容做事时精神不集中。
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食不知味:形容身体不好或心有忧虑。
听而不闻:指不重视或漠不关心。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8.名句集锦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大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文本研读
  
真诚。毋:不要。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臭气。前一个“恶”是动词,厌恶,讨厌;后一个“恶”是形容词。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前一个“好”是动词,喜爱;后一个“好”是形容词。谦:通“慊(qiè) ”,满足。慎其独: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闲居:即独处。厌然:

顺从和敬爱兄长。慈:指慈爱子女。偾(fèn):覆败、败坏。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桀(jié):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长辈看待。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倍:通“背”,违背。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要点解析
1.《大学》三纲领
《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提出三条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把“亲民”写作“新民”,把“新民”的意思解释为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教主张。
2.《大学》八条目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之条目也”。这八条目,即修习的八个逐次相连的步骤。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是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的。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正心”,就是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愤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发现并得到控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就会影响道德修养,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实、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防止“欲动情胜”的情况出现。
“修身”是“八条目”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与身修的内在联系在于,如果不能身修,心就有偏颇,内心有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大学》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并且把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上,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平了。
文本探究
1.《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请对这种关系进行分析。
思路提示:《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国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有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意、正心,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的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
2.你是怎样理解“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含意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无其现实意义?
思路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3.“君子慎独”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思路提示:《大学》中,将“君子慎独”作为意念真诚的发端。只有意念真诚,表里如一,襟怀坦荡,才会走得正,行得直。这一点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甚至每一位现代人)必修的一课呢?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方是立身之本。其次是加强道德自律。要做到不论有人无人,都要自觉遵守规则,不做损人利己之事。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虚拟社会,都需要公德意识,都需要自律律人。
修身与做人
修身,其内涵是通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以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实现理想人格,进而影响他人,奉献社会。
修身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抑制人性中的恶,光大人性中的善。古人对人性的认识,说法不一。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倡“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秦汉以后董仲舒、杨雄等则认为性兼善恶。不管怎么样,人性只是一个内在的、潜藏的某种可能性,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须下一番结结实实的修身功夫。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但这四种道德意识只是“善端”,即善的萌芽,能不能显露出来且成长壮大,有待于后天的努力,需要自我修养、爱护、培养。就像树木的生长,需要阳光照耀,雨露滋润,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斧斤砍伐,牛羊啃食,再好的树苗也会夭折。他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疾恶、有耳目之欲、好声色,如果顺从这些天性,就会出现争抢掠夺、残杀暴乱、淫荡混乱之事,必须制定礼仪法则制度规范,强制人们遵守,长此以往,就会成为人们的自觉修养。董仲舒认为人性兼善恶,若不加以修炼,善也可能会变成恶。扬雄说得更为简捷明了:“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总之,自先秦以来的思想家们不管对人性的认识如何,无一例外都强调后天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唯有修身才能抑恶扬善,成就世间最高贵的人。
修身要达成的目标,一要光明磊落,坦荡正直。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老是烦恼。二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孔子将对义与利的态度视为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三要积极进取,宽厚包容。《周易》上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是说,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生生不息,君子应如自然一样,永远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大地,胸怀阔大,兼容万物,君子应如大地般心胸宽广,增厚美德。修身对内要达到的效果是“慎其独”。《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正因为君子重修身,注意培育理想的精神境界,因此便拥有了高贵的品格,让人尊重,让人敬服,且不怒而威,就像荀子所说的,“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
修身需要自我努力,不断超越。孔子曾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认为只要心中存仁,按照仁的标准去做,向着仁的目标不断努力,就能实现仁。屈原《九章》白:“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美善不是外面得来的,而是自我内在的努力;好的名气也不是虚张声势得来的,而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屈原经常以芳草喻贤人君子,以萧艾比蜕变堕落了的人,意谓若不自觉修养,“君子”也会变“小人”。修身要脚踏实地,从小处做起,还要持之以恒,永不放弃。《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要进行切、磋、琢、磨的功夫,否则不能成器;要成就一名君子,也需要进行一番艰苦修炼的过程。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要经过持之以恒的陶冶修炼,人人,皆可成为道德高尚之人,成为知耻向荣之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向善,远离邪恶,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习俗与社会氛围。
(选自《人民日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