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1 08:4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当仁,不让于师
释文题
“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
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
明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分别是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道之斯行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夫子矢之曰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毋吾以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莫春者,春服既成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鼓瑟希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绝
②弥
③莫
④疾
(3)古今异义
①君子学道则爱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②君子一言以为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4)虚词归纳
①也
②于
2.词类活用
(1)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立之斯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之斯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博我以文,约我以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噫!天丧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偃之言是也!
(3)亡之,命矣夫!
(4)贤哉,回也!
(5)不吾知也!
(6)求,尔何如?
(7)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8)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9)其何伤于日月乎?
(10)仲尼岂贤于子乎?
(1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12)吾无隐乎尔。
(13)当仁,不让于师。
(14)以吾一日长乎尔。
(1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6)异乎三子者之撰。
(17)浴乎沂,风乎舞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名句
1.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文外名句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
(《论语·子张》)
2.
(《论语·子张》)
3.
(《论语·子罕》)
4.
(《论语·述而》)
5.(《论语·卫灵公》)
6.
(《论语·述而》)
7.
(《论语·阳货》)
8.(《论语·雍也》)
9.
(《论语·雍也》)
10.
 
(《论语·先进》)
11.
(《论语·雍也》)
12.(《论语·先进》)
13.
(《论语·先进》)

1.“当仁,不让于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反驳陈子禽时说道:“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贡这句话所针对的对象是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孔子谈到师生如何相处时,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中,当众弟子谈完自己的理想时,孔子说:“吾与点也!”那么请问,曾皙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赞同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孔子见南子”一节,有人说子路不应批评老师,也有人说孔子确实做了不正当的事应该批评,你怎么认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①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生活的平淡态度。争与不争,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②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必备的能力:植物要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动物要发展、壮大,就要与其他动物争领地、水源、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的真实写照。
③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的智慧,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博大包容。(1)
④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⑤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曾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按道理讲,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无法企及,但张之洞很是沮丧,他认为自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为人处世上,他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生不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的人生境界。(2)
⑥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同时代的人:李白,恃才傲物、睥睨天下;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没有争诗坛“老大”的地位,而是惺惺相惜,在不争中为唐诗的辉煌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不争”,是从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的。
⑦打败越国的夫差和最终消灭吴国的勾践一生都在“争”:一场大战,越国亡国,勾践到吴国为奴;随即,勾践“切齿仇冤,棒心钓饵。尝胆权谋”,最终一战雪耻。“争”,关系到了生存。
⑧争与不争,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要考虑面对的境遇:争,不是皆争、乱争、必争;不争,不是放纵、胆怯、逃避。
⑨桉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吸收地下水和各种养料,即便是营养过剩,还要不停地吸收养分。但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争”,造成周围树木死亡,甚至地下水干涸。于是,当地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伐桉树,种植其他树种。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会带来食物与海葵共享,而海葵的触手中含有有毒的刺细胞,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小丑鱼与海葵的“不争”,使得它们更加快乐地生活。(3)
⑩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所以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又说“当仁,不让于师”。(4)
思悟亮点
(1)①~③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提示 文章首先阐述“争”“不争”体现的意义,然后用达尔文、老子的话体现的意义来剖析“争”与不争”的内涵。
(2)第⑤段使用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做论据,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 说明“争”与“不争”要看具体情况。
(3)⑥~⑨段运用了哪些事例从不同角度说明“争与不争”的问题?
提示 举了李白、杜甫和夫差、勾践以及桉树、小丑鱼、海葵的事例做论据。
(4)第⑩段引用孔子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提示 用孔子的话重申“争与不争”要看具体情况的论点。
(5)本文在论证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在论证过程中,文章十分注重对论点的两面论证,不说“争”与“不争”中哪一方更好,而是讨论不同的情况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即“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①智 聪明、智慧 ②导 引导 ③悦 高兴 ④誓 发誓
⑤已 停止 ⑥暮 晚 ⑦稀 稀疏
(2)①断绝/绝交/停止/绝命/横渡/陡峭的 ②越发,更加/满/满,整/弥补 ③同“暮”,晚/没有(谁)/表否定,不/表测度,或许
④一般的病/忧,患/痛心/强,猛烈/锐利
(3)①关爱别人。②以,可以;为,表现出来。
(4)①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句末语气词,表肯定/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②介词,在/介词,在……方面/介词,由于/介词,向/介词,被/介词,比
2.(1)名词作状语,沿着台阶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 (5)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3.(1)~(3)判断句,(4)主谓倒装句,(5)~(8)宾语前置句,(9)~(17)介宾短语后置句。
4.(1)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2)(我的)老师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3)老师善于一步一步有次序地引导别人,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可能。
(4)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5)地位高的人学了道就会爱护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被使唤了。
要点突破
1.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这是在一般情况下,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2.子贡这句话针对的是陈子禽。因为子禽的劝说是说孔子不如子贡贤明,子贡的话是对子禽一种不客气的反驳,甚至可以说有点恼怒的成分。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子贡认为子禽的这句话属于后者。他认为子禽这样说是不明智的,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而紧接着就有一句:“言不可不慎也!”可以说是对子禽的警告之语。接下来的话语,子贡用极其夸张的言辞对孔子的高尚德操和巨大影响进行了渲染和介绍,这样,子禽的话就不攻自破,难以立足了。
3.孔子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孔子提出,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4.当曾皙谈到自己的理想时说:“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种和谐社会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表现出了曾皙仁爱的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理想。
而孔子是主张“仁”“恕”的,当曾皙的这番描述结束时,正好合乎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自然就引起了赞同,所以才有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路等人的志向更为高远的境界。如果说子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难怪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
延伸探究
(示例)这一节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