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
第10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 10.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难点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说一说描写有关沙漠的古诗吗?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在诗人的笔下,沙漠是如此浩瀚、壮美。那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沙漠里又有哪些奇怪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竺可桢的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感受沙漠的奇特之处。板书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引发学生想象空间,思维发散。 有古诗词引发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初步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基本学习要求,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打下铺垫。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1.作者名片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2.背景材料:过去,沙漠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界。1500年前,我国的法显和尚在书中曾把沙漠描写的非常神秘。现代科学家们进过长期艰苦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3.文体知识(1)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2)依据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可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例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4.积累字词zàng bì wèi玄奘 大戈壁 蔚 蓝 shèn mó āo海市蜃楼 摩 擦 凹 形5.理解词语的意思。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海市蜃楼: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6.概括归纳能力给课文划分层次 。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三、精读感悟1.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那开头为什么叙述法显和玄奘的故事 这两位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万里跋 ( http: / / www.21cnjy.com )涉走过各处,他们对沙漠的感受集中表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此外,他们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了沙漠的一些奇怪的现象,也激起了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引出下文,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2.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集中体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感情,让读者触目惊心,激起探求欲望,引出下文。3.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现象说清楚的 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鸣沙"。作者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关于"魔鬼的海",作者引用孟奇对士兵的解说,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并以海边地区出现的海市蜃楼作类比,说清楚了这一奇怪现象,关于鸣沙,作者既写了自己的亲身见闻,又引述了一些专家的意见,说明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的道理。 4.课内拓展:请你说一说“海市蜃楼”“魔鬼的海”“鸣沙现象”吗?学生思考,然后总结。出示课件:“海市蜃楼”“魔鬼的海”“鸣沙现象”介绍。5."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 为什么 不完全相同。"魔鬼的海"的成因:贴近地面的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温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蓝天倒映在地上;"海市蜃楼"的成因: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的景象倒映在空中。小结:“海市蜃楼”“魔鬼的海”“鸣沙现象”这些奇怪现象,形成的原因。奇怪的现象形成的原因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沙漠中的棉被太阳晒得酷热……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鸣沙”“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移动麽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6.第4段大意: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思考:这1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 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这一现象,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孟奇的故事,让他来回答。孟奇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7.第5段大意: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沙漠中"鸣沙"现象及其原因。思考:文章是怎样来解释沙漠中"鸣沙"现象 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和自己的耳闻目睹,突出鸣沙的隆隆巨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这样也就让读者形成一个普遍认识,那就是: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8."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一句中"深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揭示事物奥秘并非易事,科学发现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9.简要说明沙漠中"魔鬼的海"的形成原因。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一层空气温度比上面一两米温度高许多;因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了错觉。10."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这是一个递进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现象的研究。11.对鸣沙这种现象"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多少年来,鸣沙山这块沙地也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这是为什么 人们所处的认知和科学水平,不能够解释鸣沙的现象,因而产生了崇拜的心理。 12.文章的第5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些 说明了沙漠里的鸣沙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①面部沙子细而干燥②含有大量石英③晒得火热④沙粒移动摩擦。 13."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原文为"据说",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专家解释得更具科学性,另外,"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可见关于鸣沙形成的原因还未形成共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就进一步激起读者的探究兴趣。 14.联系课文说说"见怪不怪"中的第1个"怪"具体指什么内容,为何说"不怪" 第一个"怪"是指前文所说的魔鬼作怪、光线作怪、声音作怪;"不怪"是因为有科学道理做解释。 15.文章地最后说:"沙漠里的一切怪异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这句话是否只适用于"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切领域的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启示: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神仙鬼怪。 16.文章最后一句话"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结尾点题,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道理将解释一切奥秘。 17.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例如月食,古人认为是天狗吃月亮,实际是由于地球挡在月亮与太阳之间,使月亮无法反射太阳光的缘故。 18.从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看,这篇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 说说这种文体特点。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19.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词和括号中词,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加点的词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 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明确:(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20.本文在阐释道理的过程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1)举例子:如:“举晋僧法显、唐僧 ( http: / / www.21cnjy.com )玄奘深入沙漠的经历;孟奇随拿破仑军队出征的奇遇;宁夏地区鸣沙山的来历;“我”和几个同志到鸣沙山的亲身经体验等。”作用:举出这些事例,能使文章更令人信服,增强了说服力。(2)打比方:如:“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作用:形象的说明沙石发出的巨大声响,这样写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3)作比较:如:“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落后的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作用:突出旧时条件的艰苦和科技的落后。(4)引用说明:如: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作用:说明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写能更好地突出说明中心。小结:课文写作思路:(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写 逻作 辑思 顺路 序(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切怪异现象,都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所以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21.写作特点:(1)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说明与叙事相结合。科学小品既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般说明文的科学性,又具有文学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因此,要求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用文学的笔法来表现科学的内容。(2)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作诠释——逐一解说,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严密,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引用说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3)语言准确周密而又生动活泼。①运用科学术语,诠释准确、简练,如折射、反射等。②形象化的描述,恰当使用成语,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修辞手法:设问、引用、比喻成语:单枪匹马、空中楼阁、光怪陆离、欢天喜地等。22.知识拓展你还了解哪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说明 旱龙卷:旱龙卷就是沙漠龙卷风,它是近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空气强烈受热后出现的气流旋转上升现象,龙卷风把地面的沙尘卷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形成一个旋转的沙尘柱。在中国的戈壁滩上,常常能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龙卷风同时出现的景象。 学生思考、探究等实践活动。 思考、感悟、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课文语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团队意识。理解课文主旨,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实际,发挥语文知识的作用。
课堂练习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海市蜃楼 摩 擦 凹 形2.解释下列词语。光怪陆离: 可望而不可即: 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的成果。 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小结 沙漠带给人类的并不总是美好,有时它会露出狰 ( http: / / www.21cnjy.com )狞的脸孔;生活也不总是平平常常,有时也会出现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但是只要我们牢记“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寻求科学的解释,我们定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掌握课文的重点。
布置作业 小练笔:要求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对生活的一种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把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激励学生把兴趣进一步引向生活。
板书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现象 成因魔鬼的海------------ 光作怪海市蜃楼 (折射和反射)鸣 沙 ------------- 声作怪 (沙粒移动摩擦) ( http: / / www.21cnjy.com )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填空。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是 _______,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_家和 ________ 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21·世纪*教育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 ) ( )
戳穿 海市蜃楼 臆断 迥然不同
3. 形似字组词。
提( )根( )驶( )
题( )跟( )使( )
4.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 21*cnjy*com
(3)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级开展“天气与气候”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我来播报】下面是你所在地区明天的天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预报,假如你是校广播站的播音员,要在播送这则天气预报时加上几句对老师、同学表示关心的话语,你会如何播报
多云转阴 有阵雨或雷阵雨 温度:20℃~28℃ 风力<3级
【自主探究】探究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4℃。地球上有超过80%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温现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材料二: 科学家研究结论:如果全球气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升2℃,两极冰块将消融,欧洲大陆变大漠;升4℃,1/3生物会灭绝,人类口粮受影响;升5℃~6℃,绿树长到南北极,95%生物将灭绝。
材料三: 气温上升有多种原因,但如果任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末,中国的气温将上升4℃。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二、阅读理解
(1)课内阅读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21教育网
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
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的?
3.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 21cnjy.com
(2)课外阅读
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www.21-cn-jy.com
③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2·1·c·n·j·y
④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⑤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2-1-c-n-j-y
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第①段中“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一、1. 竺可桢 气象学 地理学 教育学
2.chuō shèn yì jiǒng
3. 提( 提问 )根( 树根 )驶( 驾驶 )
题( 题目 )跟( 跟着 ) 使(使用 )
4.(1)打比方 (2)作比较 (3)引用说明
5.示例:【我来播报】明天天气多云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阴,有阵雨或雷阵雨,温度20℃到28℃,风力小于3级。请广大师生明天出门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注意安全。 21·cn·jy·com
【自主探究】气候变暖将导致大灾难。
二、(1)1.鸣沙。 ⑴面部沙子细而干燥,⑵含有大量石英,⑶晒得火热,⑷沙粒移动摩擦。
2.由现象到本质。
3.例如月食,古人认为是天狗吃月亮,实际是由于地球挡在月亮与太阳之间,使月亮无法反射太阳光的缘故。
(2) 1.因为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 。在沙漠地区选试验点,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沙漠地区长时间气温较高 ,土壤中的氮以气体形式不断挥 ( http: / / www.21cnjy.com / )去,就与事实不相符合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www-2-1-cnjy-com
3.干旱地区种植田地,在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的前提下,土地的出产不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苏教版 八年级下
导入新知
同学们,你能说一说描写有关沙漠的古诗吗?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导入新知
在诗人的笔下,沙漠是如此浩瀚、壮美。那么,沙漠里又有哪些奇怪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竺可桢的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感受沙漠的奇特之处。
新知讲解
作者名片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竺可桢
新知讲解
过去,沙漠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世界。1500年前,我国的法显和尚在书中曾把沙漠描写的非常神秘。现代科学家们进过长期艰苦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
背景材料
新知讲解
文题解说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新知讲解
文体知识
(2)依据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可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例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新知讲解
积累字词
zàng
wèi
海市蜃楼 摩 擦 凹 形
玄奘 大戈壁 蔚 蓝
bì
shèn
mó
āo
新知讲解
理解下列词语
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单枪匹马:
光怪陆离:
可望而不可即:
海市蜃楼:
新知讲解
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新知讲解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那开头为什么叙述法显和玄奘的故事
这两位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万里跋涉走过各处,他们对沙漠的感受集中表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此外,他们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了沙漠的一些奇怪的现象,也激起了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引出下文,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新知讲解
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集中体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感情,让读者触目惊心,激起探求欲望,引出下文。
新知讲解
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现象说清楚的
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鸣沙"。
作者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关于"魔鬼的海",作者引用孟奇对士兵的解说,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并以海边地区出现的海市蜃楼作类比,说清楚了这一奇怪现象,关于鸣沙,作者既写了自己的亲身见闻,又引述了一些专家的意见,说明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的道理。
新知讲解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 为什么
不完全相同。"魔鬼的海"的成因:贴近地面的气温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蓝天倒映在地上;"海市蜃楼"的成因: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的景象倒映在空中。
课内拓展
魔鬼的海
你知道“海市蜃楼”“魔鬼的海”“鸣沙现象”吗?
当人们旅行的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遥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当大户奔去的时候,这个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 。
课内拓展
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湿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短里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想平直海边地区有时所预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鸣沙现象
在鸣沙山那里,沙会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海市蜃楼。
新知讲解
“海市蜃楼”“魔鬼的海”“鸣沙现象”这些奇怪现象,形成的原因。
奇怪的现象 形成的原因
"魔鬼的海"和 "海市蜃楼"
“鸣沙”
“沙漠中的棉被太阳晒得酷热……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移动麽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新知讲解
第4段大意: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思考:这1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
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
对这一现象,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孟奇的故事,让他来回答。孟奇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新知讲解
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和自己的耳闻目睹,突出鸣沙的隆隆巨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这样也就让读者形成一个普遍认识,那就是: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第5段大意: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沙漠中"鸣沙"现象及其原因。
思考:文章是怎样来解释沙漠中"鸣沙"现象
新知讲解
"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一句中"深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揭示事物奥秘并非易事,科学发现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简要说明沙漠中"魔鬼的海"的形成原因。
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一层空气温度比上面一两米温度高许多;因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了错觉。
新知讲解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这是一个递进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现象的研究。
对鸣沙这种现象"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多少年来,鸣沙山这块沙地也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这是为什么
人们所处的认知和科学水平,不能够解释鸣沙的现象,因而产生了崇拜的心理。
新知讲解
文章的第5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些
说明了沙漠里的鸣沙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
面部沙子细而干燥
含有大量石英
晒得火热
沙粒移动摩擦。
①
②
③
④
新知讲解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原文为"据说",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专家解释得更具科学性,另外,"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可见关于鸣沙形成的原因还未形成共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就进一步激起读者的探究兴趣。
新知讲解
联系课文说说"见怪不怪"中的第1个"怪"具体指什么内容,为何说"不怪"
第一个"怪"是指前文所说的魔鬼作怪、光线作怪、声音作怪;
"不怪"是因为有科学道理做解释。
新知讲解
文章地最后说:"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这句话是否只适用于"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切领域的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启示: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神仙鬼怪。
文章最后一句话"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结尾点题,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道理将解释一切奥秘。
新知讲解
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
例如:月食,古人认为是天狗吃月亮,实际是由于地球挡在月亮与太阳之间,使月亮无法反射太阳光的缘故。
新知讲解
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词和括号中词,说说加点的词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新知讲解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新知讲解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 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
新知讲解
从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看,这篇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 说说这种文体特点。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新知讲解
本文在阐释道理的过程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1)举例子:
如:“举晋僧法显、唐僧玄奘深入沙漠的经历;孟奇随拿破仑军队出征的奇遇;宁夏地区鸣沙山的来历;“我”和几个同志到鸣沙山的亲身经体验等。”
作 用:
举出这些事例,能使文章更令人信服,增强了说服力。
新知讲解
(2)打比方:
如:“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作 用:
形象的说明沙石发出的巨大声响,这样写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3)作比较:
如:“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落后的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
突出旧时条件的艰苦和科技的落后。
作 用:
新知讲解
(4)引用说明:
如: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作用:说明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写能更好地突出说明中心。
新知讲解
写作思路
(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写 逻
作 辑
思 顺
路 序
(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一切怪异现象,都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所以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新知讲解
语言特色
(1)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说明与叙事相结合。科学小品既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科学性,又具有文学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因此,要求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用文学的笔法来表现科学的内容。
新知讲解
(2)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诠释——逐一解说,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严密,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引用说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
新知讲解
(3)语言准确周密而又生动活泼。
①运用科学术语,诠释准确、简练,如折射、反射等。
②形象化的描述,恰当使用成语,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修辞手法:设问、引用、比喻成语:单枪匹马、空中楼阁、光怪陆离、欢天喜地等。
知识拓展
你还了解哪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说明
旱龙卷:旱龙卷就是沙漠龙卷风,它是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后出现的气流旋转上升现象,龙卷风把地面的沙尘卷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形成一个旋转的沙尘柱。在中国的戈壁滩上,常常能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龙卷风同时出现的景象。
课堂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
海市蜃楼 摩 擦 凹 形
2.解释下列词语。
光怪陆离:
可望而不可即:
shèn mó āo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课堂小结
沙漠带给人类的并不总是美好,有时它会露出狰狞的脸孔;生活也不总是平平常常,有时也会出现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但是只要我们牢记“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寻求科学的解释,我们定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布置作业
小练笔:要求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对生活的一种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现象 成因
魔鬼的海------------ 光作怪
海市蜃楼 (折射和反射)
鸣 沙 ------------- 声作怪 (沙粒移动摩擦)
即:一切怪象均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
说明顺序:现象 ---- 本质(逻辑顺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