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1 13:41:21

内容文字预览

(共36张PPT)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苏教版 八年级下
导入新知
当我历数了人类在艺术和文学上所发明的那许多神妙的创造,然后再回顾一下我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简直是浅陋之极。
——伽利略
新知讲解
作者简介
伽利略,他是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倡导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等,彻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伽利略
(1564—1642 )
新知讲解
积累字词
啁 啾 喈 喈 翌 日
毋 宁 笃 信 宽 宥
zhōu jiū jiē yì
wú nìng dǔ yòu
新知讲解
理解下列词语
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凭臆测来断定。
形容差别很大。
形容吃惊。
宽恕,饶恕。
夸夸其谈 :
优柔寡断:
人迹罕至:
臆断:
迥然:
愕然:
宽宥:
新知讲解
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
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新知讲解
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片,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请同学们理清思路,抓关键性词语复述故事。
A、表时间的词语可为一条复述线索,如:晚间——翌日——走进一座圣殿时——另外一次——后来——嗣后——捉到一只蝉后——最后
B、惊诧——惊愕——感觉十分奇妙——茫昧——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这一系列表心态变化莫测的词语也可作为一条复述线索。
新知讲解
文章的开头说作者在长期的经验中发现了一个怎样的有趣现象?
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学识丰富者优柔寡断,即人表面上的才气、能力与知识拥有的实际状况成反比。
新知讲解
为了说明中心文章举了一个例子,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从前一个人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叙说事实时,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
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阅读时能使读者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
事 例:
作用
新知讲解
第二段描写了哪些声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作者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中心 发现的音乐 发生的原理 反应
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应不断探索未知世界,揭开事物的奥秘。
鸟儿的叫声
借 气 发 声
惊异
牧童的笛声
小提琴演奏声
惊诧不已
惊 愕
感到奇妙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
指尖敲杯子的清脆声
靠翅膀的快速振动
变得茫昧
昆虫的嗡嗡声
吹奏的弹簧片声
蝉的鸣叫声
以口腔,以气息
以为无所不晓
陷入无知
新知讲解
想一想: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
因为若调换,就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习惯。作者选用的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重点体现了主人公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新知讲解
行文中作者并未让“笛”从人物的嘴里说出来,而是描绘“笛”在这个人眼里的形象: “正在吹着一根木管……”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这样写,突出这个人对笛的无知和强烈的好奇心,表明了他全神贯注,观察得仔细,也增添了行文的趣味。这是摹状貌说明。
新知讲解
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新知讲解
(1)这一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一句话简述这一节的内容。
说明在未经感觉和实验之前,我们难以弄清大自然的生成和生成的主要方式。即认识有限,知识无限。即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2)为了证明自己不知彗星的形成,应当予以谅解,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
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自读第三节,思考:
新知讲解
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新知讲解
复习: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
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等。
新知讲解
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举例子:整个第二段,作者通过构思寓言式故事,借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阅读时能使读者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
如:举牧童吹笛的例子,说明正是对世界的好奇才有了探究的兴趣,才永远不会感到满足。
举对蝉鸣发声的原理和部位的思考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当我们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探究、渴望,就会发现自身的渺小,知识海洋的浩瀚无垠。

新知讲解
作比较: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介绍昆虫与鸟雀的发声原理)
作用:说明黄蜂、蚊子与苍蝇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乐音。
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
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作用:作者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
表明自己不知慧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新知讲解
说明顺序有哪些?
(1)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2)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3)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想象到本质,或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有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新知讲解
(1)事例的编排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若调换顺序,就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习惯。作者选用的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重点体现了主人公知识愈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说明要有顺序,主体部分事例的编排顺序能否调换?
(2)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云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这样编排为是了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
新知讲解
(1)“笃信 ”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相信”替换吗?
“笃信 ”,忠实地信仰,比“相信”的程度深,反映了他的深刻认识,所以不可替换。
(2)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都好听极了。
极”表程度,用来修饰“惊异”,准确地刻画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中所获得发现后的心情在这句话中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运用“借助”“随心所欲”将鸟儿人格化,语言显得形象生动。
品味语言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新知讲解
请借助加点的关联词语理解这个句子在课文中的含义。
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却能用振翅膀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
说明了他越研究越觉得自己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甚至无知。
新知讲解
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由此可见: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探究练习
新知讲解
A.另外一次,他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酒店,以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轻轻触动小提琴的弦,但看见的却是有个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使它发出清脆的响声?
B.这时他以为自己已无所不晓,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
C.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
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
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段,要止
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
新知讲解
a.以上句子都使用了“以为”这个词语,有什么作用?
突出地表明个人的知识极为有限,越觉得自己无所不晓就越显得无知,失望之情也就越强。
b.这些句子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什么意义?
这个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并不是穷尽了世上所有的事理,作者这样写是很有用意的,显然在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的确是有限的,人们探索世界奥秘的脚步才刚刚开始,所有妄自尊大的所谓权威意识都是极其愚蠢的。
新知讲解
讨 论 :
“探索,不应有终止之时。”这是文章的潜在思想,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新的启示?
(2)
(1)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许我是错的,也许你是对的,但是很可能我倚门卖笑最最错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因为知识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别人发现和纠正我们的错误。
新知讲解
归纳中心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新知讲解
语言特色
文章是如何把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解说的这样通俗易懂?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1、事例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
2、语言生动。
3、构思巧妙,文章把人类千百年来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新知讲解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学无止境, 活到老学到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拓展延伸
除了文中提到的发声现象外,现实生活中你还
知道哪些发声现象?
风吹树叶的声音,吹口哨、树叶的声音自行车铃声,旧火车的哐当声,喇叭声,打雷、闪电声,撕布声,击掌声,流水声,耳机电视等发出的声音……
课堂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
迥然不同( ) 毋宁( )
愕然( ) 窒息( )
2.解释下列词语。
优柔寡断:
人迹罕至:
jiǒng

è
zhì
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课堂小结
“一切都是谜,一个谜是另一个谜的答案。” 这是爱默生的名言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未知的领域是无限的,让我们努力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吧!
布置作业
1.查资料,解释文中“那个人”不知道的发声现象?
2.搜集有关“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名人名言,整理到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
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初识声音
主动探究
以为无所不知
自感知识贫乏
蝉握在手,不明其声
彗星遥远,不知成因
知识愈多
愈感无
未知是无限的
已知是有限的
重要发现
未知无限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
第11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设计
课题 1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培养语言能力及对其所运用的生动语言进行正确说明。3.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
重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当我历数了人类在艺术和文学上所发明的那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神妙的创造,然后再回顾一下我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简直是浅陋之极。” 意大利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的一句名言。但他还说出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伽利略是怎样说明的。板书课题:《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 引发学生想象空间,思维发散。 直接引发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初步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基本学习要求,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打下铺垫。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1.作者简介伽利略(1564—1642),他是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倡导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发现了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等,彻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2.积累字词Zhōu jiū jiē yì 啁 啾 喈 喈 翌 日wú nìng dǔ yòu 毋 宁 笃 信 宽 宥 3.理解词语的意思。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4. 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5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片,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请同学们理清思路,抓关键性词语复述故事。A、表时间的词语可为一条复述线索,如:晚间——翌日——走进一座圣殿时——另外一次——后来——嗣后——捉到一只蝉后——最后B、惊诧——惊愕——感觉十分奇妙——茫昧——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这一系列表心态变化莫测的词语也可作为一条复述线索。三、精读感悟1.文章的开头说作者在长期的经验中发现了一个怎样的有趣现象? 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学识丰富者优柔寡断,即人表面上的才气、能力与知识拥有的实际状况成反比。2.为了说明中心文章举了一个例子,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事 例:从前一个人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叙说事实时,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作 用: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阅读时能使读者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3.第二段描写了哪些声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作者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中心发现的音乐发生的原理反应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应不断探索未知世界,揭开事物的奥秘。鸟儿的叫声借 气 发 声惊 异牧童的笛声 惊诧不已小提琴演奏声 惊 愕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感到奇妙指尖敲杯子的清脆声昆虫的嗡嗡声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变得茫昧吹奏的弹簧片声以口腔,以气息以为无所不晓蝉的鸣叫声陷入无知4.想一想: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 因为若调换,就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习惯。作者选用的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重点体现了主人公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5.行文中作者并未让“笛”从人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嘴里说出来,而是描绘“笛”在这个人眼里的形象: “正在吹着一根木管……”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写法?这样写,突出这个人对笛的无知和强烈的好奇心,表明了他全神贯注,观察得仔细,也增添了行文的趣味。这是摹状貌说明。 6.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7.自读第三节,思考:(1)这一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一句话简述这一节的内容。说明在未经感觉和实验之前,我们难以弄清大自然的生成和生成的主要方式。即认识有限,知识无限。即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2)为了证明自己不知彗星的形成,应当予以谅解,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 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8.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9.复习: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等。 10.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1)举例子:整个第二段,作者通过构思寓言式故事,借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阅读时能使读者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如:举牧童吹笛的例子,说明正是对世界的好奇才有了探究的兴趣,才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举对蝉鸣发声的原理和部位的思考的例子,生动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地说明了当我们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探究、渴望,就会发现自身的渺小,知识海洋的浩瀚无垠。 (2)作比较:黄蜂、蚊子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苍蝇不是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介绍昆虫与鸟雀的发声原理)作用:说明黄蜂、蚊子与苍蝇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乐音。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作用:作者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慧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12.说明顺序有哪些?(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想象到本质,或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有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13.说明要有顺序,主体部分事例的编排顺序能否调换?明确:(1)事例的编排顺序不能调换。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若调换顺序,就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习惯。作者选用的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重点体现了主人公知识愈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2)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云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这样编排为是了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14.品味语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1)“笃信 ”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相信”替换吗?明确:“笃信 ”,忠实地信仰,比“相信”的程度深,反映了他的深刻认识,所以不可替换。(2)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都好听极了。明确:“极”表程度,用来修饰“惊异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确地刻画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中所获得发现后的心情在这句话中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运用“借助”“随心所欲”将鸟儿人格化,语言显得形象生动。(3)请借助加点的关联词语理解这个句子在课文中的含义。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却能用振翅膀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明确:他越研究越觉得自己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甚至无知。15.探究练习(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此可见: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2)A.另外一次,他兴致勃勃地走进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酒店,以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轻轻触动小提琴的弦,但看见的却是有个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使它发出清脆的响声?B.这时他以为自己已无所不晓,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 C.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段,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 a.以上句子都使用了“以为”这个词语,有什么作用?突出地表明个人的知识极为有限,越觉得自己无所不晓就越显得无知,失望之情也就越强。b.这些句子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什么意义?这个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并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穷尽了世上所有的事理,作者这样写是很有用意的,显然在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的确是有限的,人们探索世界奥秘的脚步才刚刚开始,所有妄自尊大的所谓权威意识都是极其愚蠢的。16.讨论:“探索,不应有终止之时。”这是文章的潜在思想,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新的启示?(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也许我是错的,也许你是对的,但是很可能我倚门卖笑最最错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3)因为知识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别人发现和纠正我们的错误。14.归纳中心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17.文章是如何把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解说的这样通俗易懂?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A.事例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B.语言生动。C.构思巧妙,文章把人类千百年来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1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16.拓展延伸除了文中提到的发声现象外,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现象?风吹树叶的声音,吹口哨、树叶的声音自行车铃声,旧火车的哐当声,喇叭声,打雷、闪电声,撕布声,击掌声,流水声,耳机电视等发出的声音…… 学生思考、探究等实践活动。 思考、感悟、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课文语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团队意识。理解课文主旨,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实际,发挥语文知识的作用。
课堂练习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迥然不同(jiǒng) 毋宁(wú)
愕然(è) 窒息(zhì)2.解释下列词语。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的成果。 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小结 “一切都是谜,一个谜是另一个谜的答案。” 这是爱默生的名言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未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掌握课文的重点。
布置作业 1.查资料,解释文中“那个人”不知道的发声现象?2.搜集有关“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名人名言,整理到读书笔记。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把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激励学生把兴趣进一步引向生活。
板书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重要发现 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初识声音 主动探究 知识愈多 未知是无限的愈感无知 已知是有限的以为无所不知 自感知识贫乏 蝉握在手,不明其声 未知无限彗星遥远,不知成因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 ,出生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大利西北部比萨,意大利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他的著作有《 》和《 》。21*cnjy*com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颖慧(yǐn)惊诧(chà)门枢(shū) B.牛犊(dú)一幢(tóng)匣子(xiá)
C.惊愕(è) 嗣后(sì) 窒息(zhì) D.折断(zhé)厚薄(bǎo)笃信(dú)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婉然 猥亵 拂晓 匣子 B.绷带 梧桐 惊鄂 诙谐
C.啁啾 匍匐 惊咤 窒息 D.牛犊 嗣后 毋宁 倜傥
4.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他喂养了许多鸟雀,( )地欣赏其啁啾 ( http: / / www.21cnjy.com ),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 ),借助( ),能( )地叫出各种声音,皆好听极了。
A.饶有情趣 巧妙之技 呼吸之气 随心所欲
B.随心所欲 呼吸之气 巧妙之技 饶有兴趣
C.饶有兴味 呼吸之气 巧妙之技 随心所欲
D.饶有兴味 巧妙之技 呼吸之气 随心所欲
5.为下列句子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说他的好奇心越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烈了,( )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 )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或相信:蟋蟀( )不会飞,( )却能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而响亮的声音。21cnjy.com
A.与其 因为 毋宁 不但 而且 B.与其 毋宁 但是 因为 所以
C.与其 毋宁 因为 尽管 但  D.与其 毋宁 可是 尽管 但
6.写出关于知识的名言两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下列两则名言,结合文章观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谈谈自己的感想。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阅读理解
(1)课内阅读
①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知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②……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它却用翅膀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嗣后,当以为除了上述声音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直到那种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用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而吹奏的铁簧片。这时他以为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睹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振动躯壳或其它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断,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它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的说知道某些方法,但它笃信还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21·cn·jy·com
③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法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选文选自《智慧的灵光》,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表达的最重要的智慧经验。
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把第②段中划线句的意思说得更直白些。
3.作为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为何说“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www.21-cn-jy.com
4.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试结合具体内容探究选文在说明事理上的两个主要特色。
(2)课外阅读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21·世纪*教育网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就脑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www-2-1-cnjy-com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2-1-c-n-j-y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21教育网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 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 托马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2.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一、1. 伽利略(1564~1642)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对话》和《论述》
2.C
3.D
4.D 
5.C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 知识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应该勤奋学习,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1)课内阅读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2.他越研究越觉得自己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甚至无知。
3.(1)一方面说明他对彗星的成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没有什么进展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正是突出了本文说明的中心,即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2)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坦然谦逊、求真自信的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提示:可围绕用例典型、说明形象、一波三折、巧用类比等方面展开,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说明分析。
(2)课外阅读
1.①久远的历史(或历史学角度)。②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③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
2.不能。第⑥段说明现代人大脑主要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在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⑦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不能调换。
3.①拥有认知能力,将知识代代相传,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入自己的创新;②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有特定社会环境的推动(或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4.示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 )示例二:如第⑥段说明人类大脑主要分区在经历重新改组时,以现代人和黑猩猩为例,并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2·1·c·n·j·y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