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1 13: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 ,出生于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利西北部比萨,意大利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他的著作有《 》和《 》。21cnjy.com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颖慧(yǐn)惊诧(chà)门枢(shū) B.牛犊(dú)一幢(tóng)匣子(xiá)
C.惊愕(è) 嗣后(sì) 窒息(zhì) D.折断(zhé)厚薄(bǎo)笃信(dú)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婉然 猥亵 拂晓 匣子 B.绷带 梧桐 惊鄂 诙谐
C.啁啾 匍匐 惊咤 窒息 D.牛犊 嗣后 毋宁 倜傥
4.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他喂养了许多鸟雀,( )地欣赏其啁啾 ( http: / / www.21cnjy.com ),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 ),借助( ),能( )地叫出各种声音,皆好听极了。
A.饶有情趣 巧妙之技 呼吸之气 随心所欲
B.随心所欲 呼吸之气 巧妙之技 饶有兴趣
C.饶有兴味 呼吸之气 巧妙之技 随心所欲
D.饶有兴味 巧妙之技 呼吸之气 随心所欲
5.为下列句子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 )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或相信:蟋蟀( )不会飞,( )却能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而响亮的声音。21·cn·jy·com
A.与其 因为 毋宁 不但 而且 B.与其 毋宁 但是 因为 所以
C.与其 毋宁 因为 尽管 但  D.与其 毋宁 可是 尽管 但
6.写出关于知识的名言两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下列两则名言,结合文章观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谈谈自己的感想。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阅读理解
(1)课内阅读
①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知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②……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苍蝇不是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它却用翅膀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嗣后,当以为除了上述声音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直到那种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用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而吹奏的铁簧片。这时他以为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睹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振动躯壳或其它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断,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它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的说知道某些方法,但它笃信还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www.21-cn-jy.com
③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法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1. 选文选自《智慧的灵光》,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表达的最重要的智慧经验。
2. 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把第②段中划线句的意思说得更直白些。
3.作为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为何说“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试结合具体内容探究选文在说明事理上的两个主要特色。
(2)课外阅读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21·世纪*教育网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www-2-1-cnjy-com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2-1-c-n-j-y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21*cnjy*com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 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马克 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2.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一、1. 伽利略(1564~1642)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对话》和《论述》
2.C
3.D
4.D 
5.C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 知识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应该勤奋学习,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1)课内阅读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2.他越研究越觉得自己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甚至无知。
3.(1)一方面说明他对彗星的成因虽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没有什么进展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正是突出了本文说明的中心,即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2)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坦然谦逊、求真自信的人。2·1·c·n·j·y
4.提示:可围绕用例典型、说明形象、一波三折、巧用类比等方面展开,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说明分析。
(2)课外阅读
1.①久远的历史(或历史学角度)。②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③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
2.不能。第⑥段说明现代人大脑主要分区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⑦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不能调换。
3.①拥有认知能力,将知识代代相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加入自己的创新;②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有特定社会环境的推动(或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4.示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 )示例二:如第⑥段说明人类大脑主要分区在经历重新改组时,以现代人和黑猩猩为例,并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21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