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4.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1 11:33:37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报告文学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14名人都有他独特的气质,今天我们就随着一位青年摄影师的镜头,看一看在他的镜头下,四位名人有哪些独特的气质。1.初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领会报告文学的三大特
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
2.分析小标题,学习课文形散神不散的写法,体会
文章内容的层次感。
3.学习名人对知识孜孜以求,循序务实的学风,虚
怀若谷、循循善诱扶掖后辈的美德,及一心创造
文化精神财富的忘我品格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意
志。 (重点)(难点) 邓伟(1959—2013),著名摄影家,清华大学原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少年时期,师从画家李可染、美学家朱光潜。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出版有《中国文化人影录》《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等著作。作者简介报告文学及特点
报告文学是一种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又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所以比较容易打动读者的内心。特点:(1)真实性:题材必须选择具有新闻性的真人真事,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2)文学性:表达方法,形象生动,具有文学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3)政论性:是非分明,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明确地告诉读者。文体知识yìjìngkēng qiāngkǎn kě溢( )  苍劲( )
铿锵( ) 坎坷( )
臻( )zhēnpáng bó( )
闻名xiá( )迩 qián( )诚磅礴遐虔1.非亲非故:
既不是亲属或亲戚,也不是老朋友,指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2.磅礴:
(气势)盛大。
3.闻名遐迩:
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例句:到了夏天,闻名遐迩的太阳岛总能吸引大批游客去旅游。4.铿锵: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
5.深居简出:
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例句:为了完成这本书,他深居简出,三个月后书稿完成了。
6.臻于:
达到。导思1.本文一共介绍了几位文化名人?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导思2::本文细节描写很传神,请从四部分中各找出一处,并加以 分析。五位名人细节描写导思3. 文中有很多富肴 哲理的话,请找出来并说 说给了你怎样的启迪。人生哲理导思4.这些名人身上的 哪些品质可以更好地帮助 我们成长?优秀传承关键词:
德高为师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谁感动了谁”这个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用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两个“谁”点明这一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邓伟和石鲁。他们互相被对方的精神所感动。题目新颖醒目。1.引用吴冠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
引用吴冠中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石鲁才气磅礴的特点,更有说服力。2.邓伟和石鲁为什么会被对方感动?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答案】邓伟感动:①石鲁气势磅礴的作品和为人感动了邓伟。②具体表现:把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融进国画,染天染地,雄健浑厚;画展引起轰动;为人谦恭:“我应该感激你。”
石鲁感动:①邓伟执着的事业心感动了石鲁。②具体表现:为了见石鲁,为了把石鲁的精神气质留下来,自费到西安,在住院处楼梯口等了四天,终于见到了石鲁并摄下了老人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两位人物之所以会被对方感动,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令对方感动佩服的品质。3.邓伟走进朱光潜的家,为什么会有“一言难尽的心情的感觉”?
【答案】消费变化的对比:社会上对物质的追求超越了对知识、对学问的追求,而朱光潜的工作室仍然极其简陋——简易沙发,一张木板床,一只写字桌,一只低矮的工具书架。但这两年朱光潜校译著二百万字,他的精神生活极其丰富。4.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寒冷的假期,空荡荡的阅览室“一位一头白发的长者伏在书堆里”,让我们不禁对这位长者肃然起敬。外貌描写:白发、闪烁着哲人的光彩的眼睛,让人看到他追求知识的身影。
如何理解包里装的是醋瓶而不是书这一细节?这一细节描写正好应了俗语所说的“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哲人不会拿厚厚的书来炫耀自己。
5.说说“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写文章要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光是延续别人的话,历史也就停顿了……”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答案】学习的最高层次是批判继承,批判吸收,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推动历史进步,推动学术发展。6.“终于”一词作何解释?
【答案】写出了邓伟寻找钱锺书家费尽了周折,因为钱锺书夫妇“很愿意被人忘掉”。7.钱锺书为何从一连三个“不能拍”,“朝他直摆手”到“你看,在哪拍?写字台前?书柜前?”发生这么大的转变?
【答案】转变的契机在于邓伟没有功利思想,他没有介绍信,没有资历,是业余的,自费的,有的只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真诚和执着。8.“甘于寂寞”和“不会寂寞”各有什么含义?
【答案】“甘于寂寞”指的是远离名利地位,忌哗众取宠。“不会寂寞”指的是毕生为追求知识和思想而努力,攻之不完,学之不尽,默默坚持,永无空闲;也指在品格修炼中臻于完美成熟的艺术才会被人接受,在默默的坚持中趋于博大深沉的心灵才会被人推崇。9.谈谈“实者慧”的含义。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实者”指的是天真的人,纯真的人;“慧”指聪明。只有“实者”,才能达到聪明,才能落实自己的希望。10.“世上的大愚人便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贵在天真。”此话含有怎样的哲理?
【答案】 愚人和聪明人的区分是辩证的,世人认为执着追求知识、真正得到知识并能传帮后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愚笨”,文艺界却认为这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是指不要成天盘算付出和获得的算率;“贵在天真”,是说求知中的真诚,要有为知识献身的毫不利己的品质。11.说说李老师“急得又脸红,又结巴”这一神态描写的作用。
【答案】 再现了“愚”人形象。李可染一心只想以蜡烛精神去点燃他人,这正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愚人”品格。12.【难点探究】谈谈朱光潜是如何“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努
力”的。
【答案】朱光潜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以淡泊名利的献身精神去搏击;他在对物质追求超越对知识学问追求的今
天,甘受清贫,有充实的内心支撑自己去“溯流而进”;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追求知识的途中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年迈体衰。文章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正是这个垂暮老人“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具体写照,“在鞋上绑了些草绳增加摩擦系数”正是朱老战胜“抵抗力”的“努力”。1.【难点探究】本文的细节描写(动作、外貌、语言)个性鲜明,形神统一,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如:第段中,不告诉自己的姓名、撕纸条、写地
址,突出李可染一尘不染的纯真品质。
关于“眼睛”的细节描写:写出了钱锺书的人格力量对邓伟的震慑,使他感到渺小。
2.一












人石鲁:国画中西合璧、气势磅礴。
朱光潜: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
钱锺书:甘于寂寞做学问,充实而有力量。
李可染: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
邓伟: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真诚执着。 这篇报告文学用文艺笔调报道了青年摄影师邓伟为当代文化名人摄影立传的事,一个个画家、作家、学者的音容笑貌,道德专长,奔涌于笔端,使读者对一个个当代文化名人有了种种真切的感受,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1.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新颖醒目。
例如:第一部分,“谁感动了谁”,用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趣味(即文学性)。
例如:①细节描写:A.邓伟“下意识地从病房的小玻璃窗上先看一眼石鲁”“把脸贴在玻璃窗上”,这些动作细节,把邓伟仰慕石鲁的内心情感传递给了读者;B.“情绪好像叭的一声中断了”“好像是叭的一下把情绪的开关拔了”,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邓伟思绪突变的心理细节。②对比手法:A.不让见石鲁到终于被打动允许见石鲁;B.邓伟被石鲁的精神征服以及石鲁对邓伟的感激;C.气势磅礴的石鲁与“已经抽缩成只有一米多点儿长的人体”的石鲁;D.“一米多点儿长的”老人与他头像的苍劲深沉、气势不凡。这些对比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写出了邓伟为一代画家石鲁拍照留影的先见之明。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