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题满分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题满分课件(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1 12:4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文言文阅读
——“断句题”满分神器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
今日积累:三毛诗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一起“送失物要车费”被称敲诈的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当事人之一是四川绵竹一位的哥付世贵。8月27日那天,他拉了一个乘客,对方将一个包遗落在车 上。他为了还包先后出了3趟车,因此要求对方按出车里程合计付费120元,经过争吵,最终对方付了65元拿回了自己的包。该乘客把这件事以《出租车司机敲 诈乘客!行为太恶劣!》为题发到微信上,事件很快在网络上发酵。网友人肉出“黑心司机”的姓名住址,一时间付世贵遭到很多人的谩骂攻击。也有人认为的哥很 冤枉,觉得他的行为算不上是敲诈,还有人认为的哥送还失物是做好事,但收车费就变了味。
对于以上事情(包括网上争议),你怎么看?请给付世贵、乘客或持某种态度的网友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正文不少于500字。
小福利: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分析
的哥付世贵的角度:
①送还失物、拾金不昧是美德,不应使金钱让美德“变了味”。
②送还失物是义举,索要合理的车费与报酬是权利;义举与权利两者并不冲突。
(《物权法》第112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③送还失物、索要车费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与乘客做好沟通,避免产生矛盾。
④行善不要计较得失。
乘客的角度:
①以感恩的心态面对司机的送还之举,也是一种美德。
②即使心有不满,也要选择合理的途径表达诉求,不能以侵害名誉、扩大事态的方式解决。
③换位思考,体谅理解司机。
④善行善心也需要鼓励和回报
参考角度
网友的角度:
①人肉谩骂攻击的网友:请尊重每个人的隐私与名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②“认为的哥很冤枉”的网友/“认为收车费让做好事变了味”的网友:赞同这种理性的态度,正是这种辩证看待事情的态度让网络环境能朝着良好文明的方向健康发展。
③“认为收车费让做好事变了味”的网友:比起一味地“道德绑架”,在当今社会保障做好事者的合法权利,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
④ 要对不合理的行善行为说“不”;
⑤行善有时也会被人误解;
⑥行善也得讲究方法
1、靠“翻译”来断句,译的准就断的对,否则就痛失3分;
2、每当选错了这题的答案时,你会存在很多疑惑:如为什么断这里,却为什么不断那里?或者你的答案也觉得有道理呀;
3、做题或考试中,经常排除掉两个选项之后,开始 反复纠结,最后很有可能与正确答案擦肩而过。
哪些问题你被言中?
1、不以“翻译”做唯一标准;
2、选项之间找不同,从差别入手,看合理性;
3、找准断句标志,以最确定的定答案;
4、掌握独家“断得对”的小公式!
“断得对”的大原则
1、断“结构”;
2、断“之”;
3、断“人物”;
4、断“宾语”;
5、断“补语”;
6、断“独立词”。
断句“满分神器”
“断得对”的满分神器1:
断“结构”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后增召/募增客兵/而坐食愈众/各镇刍饷有屯田其后/加民粮/加盐课/加京运/而横费滋多
B.其后增召募/增客兵/而坐食愈众/各镇刍饷有屯田/其后加民粮/加盐课/加京运/而横费滋多
C.其后增召募/增客兵/而坐食愈众/各镇刍饷有屯田其后/加民粮/加盐课/加京运/而横费滋多
D.其后增召/募增客兵/而坐食愈众各镇/刍饷有屯田/其后加民粮/加盐课/加京运/而横费滋多
答案:B
“增召募”与“增客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募”和“兵”后停顿,排除A/D,比较B/C“各镇刍饷有屯田”这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后面需要停顿,并且“其后”与后面句子关联紧密,故选B。
“断得对”的小妙招:
把握“动+名”的基本结构,并且可通过判断“句式一致”的特点,纵观全句,找出句式结构相同的一句,即是答案。
断“结构”小练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王正言”为人名】
A.正言不耐/繁浩簿领/纵横触事/遗忘物论/以为不可/即以孔谦代之/正言守礼部尚书/
B.正言不耐繁浩/簿领纵横/触事遗忘/物论以为不可/即以孔谦代之/正言守礼部尚书/
C.正言不耐/繁浩簿领/纵横触事/遗忘物/论以为不可/即以孔谦代之/正言守礼部尚书/
D.正言不耐繁/浩簿领/纵横触事/遗忘物/论以为不可/即以孔谦代之/正言守礼部尚书
答案:B
根据“不耐繁浩”“簿领纵横”“触事遗忘”的整齐句式加以判断。
断“结构”升级题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赢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
B.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赢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
C.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赢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
D.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赢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
答案:B
句式结构一致
如此题中“齐/姜姓”与“秦/赢姓”相对;“伯夷从佐尧典礼”与“伯翳佐舜怀柔百物”相对
“断得对”的满分神器2:
断“之”
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
B.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
C.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
D.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
答案:C
首先根据“走之”后面必须断开,排除A、D。然后判断“及”表示“和”,并列之意,所以连接两个人。答案选C。
“断得对”的小妙招:
1、“之”前面是动词(或译成动词),“之”后面须断开。(“之”除后面接地点外,一般都在句尾)
2、“及”当并列之意,相当于“和”的时候,与后面所带的词连接,不断开;但当“等到”讲时,表示时间,一般在前面断开。
断“之”小练习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B.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C.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D.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答案:D
积累虚词“之”:
一般情况放于句尾,前面多数为动词,即使不是动词也要翻译成动词,如“美之”、“奇之”、“善之”、“异之”、“活之”等;特殊情况如后面是地点词,前面有人名时需要与后面的地点词相连,如例题中的“乃使仇液之秦”。
积累虚词“而”:
一般情况下从前面断开,表示转折
积累实词“相”:
辅佐、帮助(吉人自有天相)
“断得对”的满分神器3:
断“人物”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突厥又寇/边义臣击之追/至大斤山与虏遇时/太平公史万岁亦至与/义臣合击大破之/
B.明年/突厥又寇边/义臣击之/追至大斤山/与虏遇/时太平公史万岁亦至/与义臣合击大破之/
C.明年/突厥又寇/边义臣击之/追至大斤山/与虏遇时/太平公史万岁亦至/与义臣合击大破之/
D.明年突厥又寇边/义臣击之追至/大斤山与虏遇/时太平公史万岁亦至与/义臣合击大破之/
答案:B
根据“击之”的“之”后面应该断开,排除A、D,结合句意“义臣”为人物词,前面应该断开,并且“时”为时间词,表示“当时”、“那时”,前面应该断开,所以应该选B。
“断得对”的小妙招:
1、“时间词”前面须断开;
2、“独立人物词”前面须断开;
断“人物”小练习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人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人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人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人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答案:A
结构搭配:
(人物)动词+名词,有“人名”的一般要引领下一句的动词,所以人名多数位于句首
语义搭配: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如与……相同,古文中说同…… 如此题中“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此句话的“苏轼不引领下文”的原因就是这样。
“断得对”的满分神器4:
断“宾语”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人以为辱亟/遣人代对/终食不敢发口/辄忿怒曰/王人蔑视下国/弊邑虽小/控弦十数万/亦能躬执橐鞬/与君周旋
B.夏人以为辱亟/遣人代对/终食不敢发口/辄忿怒曰/王人蔑视/下国弊邑虽小/控弦十数万/亦能躬执橐鞬/与君周旋
C.夏人以为辱/亟遣人代对/终食不敢发口/辄忿怒曰/王人蔑视下国/弊邑虽小/控弦十数万/亦能躬执橐鞬/与君周旋
D.夏人以为辱/亟遣人代对/终食不敢发口/辄忿怒曰/王人蔑视/下国弊邑虽小/控弦十数万/亦能躬执橐鞬/与君周旋
答案:C
“以为”译为“认为”动词,后面+宾语,所以排除A、B,再根据“蔑视”为动词,后面+宾语,所以排除D,最终选C。
“断得对”的小妙招:
把握“动词+宾语”这一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好用的断句判断形式。
断“宾语”小练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于登”为人名】
A.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B.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C.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翠校尉/
D.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答案:A
“于登”为人名,所以接见“于登”,排除B、D,“行”为动词,后面应接“宾语”“谦让之表”,所以选A。
“断得对”的满分神器5:
断“补语”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苗振”、“王子韶”、“无择”人名】
A.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B.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C.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D.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答案:C
根据“做了明州知府的”“苗振”话没说完,后面有补充说明他“做了什么事”的句子,就是“以贪闻”,所以排除A、D,“御史王子韶”不能独立存在,后面得有补充说明他“怎么样了”,所以接“使两浙”,所以选C。
“断得对”的小妙招:
“人名”很少独立存在,后面可能会有动词来说明“他做了什么”,或理解成“补充说明”这个人“干了什么”。
断“补语”小练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B.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C.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D.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海/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答案:A
“解带”动词,后面须加补语,解带干什么?所以“自经”(自己上吊)不能与之分开,排除BCD。
“断得对”的小妙招:
1、“一旦”转折词,一般前面断开
2、做的动作之后是为了干什么,必须用“补语”体现。
极品升级题:
满分神器6:断“独立词”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答案:A
“已”表示强调,需独立断出,由此排除B、C,“延绥参将”为官职,所以选A。
“断得对”的小妙招:
1、有独立存在的字词基本上可排除不独立存在的选项
2、官职不能拆分
断“独立词”小练习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选项中“罢”有独立存在的,应该考虑独立断开。再根据标志词“我”、“此”、“必”考虑答案为D。
答案:D
“(人)+动词(副词)+名词(形容词)”
总结一:
“断得对”的小公式
标志词“而”的位置:
“而”表示的关系: 1.并列(中间)
2.递进(句首)
3.顺承(句首)
4.转折(中间或句首)
5.修饰(中间:相视而笑)
两个同样的字排列时(不是叠词)中间要断开;如:之/之才
“之”通常在句尾;
“云”、“曰”在后面隔开;前面通常不断;
“罢”、“乎”、“哉”等句尾语气词后面断开;
“遂”、“及”、“寻”、“卒”等时间词在前面断开(如“遂”前面有人则前面不断开);
“盖”、“夫”、“惟”、“故”等语气词或连词前面断开;
总结二:
积累“标志词”
“断得对”的小福利:
积累“固定结构”
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如题中的“将……乎?”译为“是想要……吗?”
积累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1、得无:莫非,莫不是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3、如……何:对……怎么办(相当于奈……何)4、不亦……乎:不也是……吗?5、庸……乎:哪……呢?6、其……乎:难道……吗?7、得无……乎:莫非……吧8、无乃……乎:恐怕……吧9、能无……乎:怎么……乎10、况……乎:又何况……乎11、安能、何能、何得:怎么能12、何……为/哉:为什么呢?13、何……之有:有什么……14、诚……则……:如果……就……14、独……耶:怎么在……呢?15、直……耳:只不过……罢了16、顾……哉:难道……吗?17、宁……耶:哪里……呢?
经典常考被动句式: 1.为……(所)……
2.见……(于)……
3.受……(于)……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用“高考真题”来试水1
窜+宾语“他境”;
“移书”与“诘盗”两个动作为连续发生,不分开。
答案:B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用“高考真题”来试水2
“且”是句首词;
“承宪妻”为下句话的发出者,应在其前面断开。
答案:C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