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1 16:2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课 题 第一单元知识提纲(1) 课 型 复习 课 时 第 课时
主备人 执教者 审 核 审 签
累 计 课 时 总第 课时 使 用 时 间 2018年 月 日
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根据历史发展的情况,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
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为徘徊时期;
1976年12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2、目的: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3、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4、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历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全国性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组织形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二、开国大典
1、准备: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召开(内容:①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②任命领导人: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举行:1949年10月1日,在 天安门广场 隆重举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并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54尊礼炮齐鸣28响( 54 门礼炮代表当时统计的 54 个民族 28 响指 1921 — 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亿革命经历了 28 个年头);盛大的阅兵式。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影响: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②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④中国历史开始新的纪元。(标志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国际影响:①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②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三、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 年 5 月
2、意义:标志着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的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整顿经济秩序)
1、措施:(1)在各大城市发动群众,采取果断的行政措施,严厉打击银元投机。(2)在全国范围大规模调运基本生活、生产物资到城市,敞开供应,平抑物价.(3)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
2、 结果:几个月后,迅速收到成效,社会秩序稳定,人民欢欣鼓舞。
3、意义: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向工业化目标奋进,奠定了基础。
二、抗美援朝:
1、原因: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帜武装入侵朝鲜,并公然派海军第七舰队武装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美国无视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中国面临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
2、经过
时间:1950 年 10 月——1953年7月
参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指挥者:彭德怀
目的:保家卫国
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
英雄人物:
邱少云:为维护战场纪律,忍受烈火焚烧而壮烈牺牲。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飞身堵枪眼”而英勇牺牲的战斗英雄。
罗盛教:为救朝鲜落水少年而牺牲
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胜利 :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取得胜利。(朝鲜战场成了“美国男儿的坟墓”,美国“在朝鲜看到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失败”。)
3、抗美援朝的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使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的和平环境。
三、土地改革
1、经过:
①开始的标志—— 1950 年 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实施。
②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注: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一种私有制,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才建立起土地公有制)。
③完成: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2、意义:
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②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⑤为新中国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⑥为以后在农村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
第3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的含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制定,基本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其中“一化”指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一化三改”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
2、开始时间:1953年。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原因:①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主要靠重工业提供;②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等也要靠重工业生产;③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④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注:从 1953 年起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4、建设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钢铁、煤、电力、机器制造、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力建设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佳绩。不仅工业基础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奠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济基础。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课 题 第一单元知识提纲(2) 课 型 复习 课 时 第 课时
主备人 执教者 审 核 审 签
累 计 课 时 总第 课时 使 用 时 间 2018年 月 日
3、途径:对于农业和手工业,引导二者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对于私营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和平赎买的方法,逐步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家私有制过渡到实质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较顺利地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不足: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
(2)、意义:为全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一个良好开端。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标志:
(2)意义:
(3)评价: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主要组织形式:
(2)确立标志:
(3)作用:
第4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具体表现:(1)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⑶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⑷安排建设项目,扶植民族经济。
3.意义: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前提),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级: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⑵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中国成立前设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3.意义⑴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⑶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⑷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1.措施:⑴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⑵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⑶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2.结果: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文化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练习:
1、阅读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中共丰都县委于1950年10月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县委书记张丹卿作了动员报告。1951年4月12日成立了“丰都县抗美援朝分会”,当月我县首批战士入朝作战。5月1日全县城乡多达35万人参加了声援朝鲜和反美的游行示威活动,并在《保卫世界和平》签名册上签字。
材料二: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三: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1)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
(2)“跨过鸭绿江的中华好儿女”指哪支部队?曾被一个作家誉为什么?
(3)这一事件得到了包括丰都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我国为了有一个巩固的后方,还进行了哪两个运动?
(4)“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意义如何?
(5)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请说出其中一个英雄人物的事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哪些精神?
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她是个有才识的女子,出嫁吐蕃,带去了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大批手工业工匠。从此,吐蕃人学会了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学会了养蚕缫丝,纺织刺绣,等等。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援,1979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额外补贴40亿元,以后每年递增10%。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材料三 西藏地区人大代表索朗顿珠说:“我家和西藏百万农奴一起翻身 解放,享有充分的政治经济权利。现在家里新盖了8间房子,饲养了三头奶牛、一头牦牛、13只绵羊和四头猪,还买了彩电、立柜、藏式柜等。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汉藏友好交流的哪一史实?
(2)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是在哪个朝代?清朝设置什么机构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1951年,西藏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解放?
(4)材料二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制度?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实施了 什么战略?
(5)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索朗一家的变化谈谈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