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1 20:0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4张PPT。优美的汉字 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一、汉字的起源 1、最古老的汉字是公元前13一一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
2、甲骨文字大约有4500个,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现在还可以认读。《汉字寻根》(周有光)人要寻根,字也要寻根。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出五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几十个刻划符号。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70年代,考古学者又发掘出六千年前的临潼“姜寨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刻划符号102处之多。又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汉字与岩画同出一源。有的字形与岩画相同。有的字形与岩画相似。岩画是汉字的父母。中国各地逐渐发现了不少岩画。岩画的历史大约有一万年。汉字的历史从甲骨文算起大约有3300年。仓颉和仓颉庙 陕西省白水县,有座雄伟壮丽的古建筑,它就是仓颉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仓颉,为轩辕黄帝左史官,享年110岁。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 鲁迅曾对仓颉造字这一史实,作过精辟的论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独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但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于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后世誉之为“文字初祖”,实乃当之无愧。 汉字的发展古汉字
阶段汉字形体
演变隶楷字
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二、汉字的形体汉字的演变过程 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大体上可分为六种字体,具体如下: 殷 商商 周西周晚期秦西 汉汉 代东汉晚期汉 魏甲骨文金 文大篆(籀文)小 篆隶 书草 书行 书楷书(真书)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器石器竹简、帛帛、纸帛、纸纸汉字的演变示例 说一说你发现了汉字字形演变的什么规律?汉字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从繁到简:
▲象形性逐渐减弱,从图形化变为线条化、平直化。
▲笔画由多到少,结构由复杂到简单,更快捷,更规范。规律 : 由繁到简,象形性逐渐减弱,规范化甲骨文
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主要特点: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金文(钟鼎文)
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主要特点: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金文甲骨文大篆(籀文)
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较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
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小篆
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
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主要特点: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隶书在汉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隶书草书“今草”是东汉人张芝(25—220)所创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据说草书得名于打草稿,“草”有“草率”、“潦草”之意。
特点:书法家任意挥洒,随意增减笔画,字如龙飞凤舞,一般人很难辨认。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行楷)或草书的楷化(行草)。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特点: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追求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是个有名的地方,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行书楷书(正书、真书)
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
主要特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 楷书中国东汉末年钟繇(yóu)所创 。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图为钟繇作品。三、汉字的构成——构字法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汉字的构成:指事会意形声象形构字方法用字法 转注 假借象形造字法日、月、山、人、水、木、井、竹 祖先最早是用“象形”的方法来造汉字的,这是一种用线条来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方法。指事造字法刃、本、末、上、下、亦 在象形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作标记,形成了指事文字。休、牧、从、比、北、步、益、采、炙、囚会意造字法 形声是形符(表字的意义或属性)和声符(表字的读音)并用的造字法。比如“枫”字,“木”是形符,表示它是一种树,“风(fēng)”是声符,表示“枫”的读音是fēng 。形声造字法形声上形下声:露、花、芳、景、箱
下形上声:烈、忘、恭、堡、贷
左形右声:松、城、渔、狸、描
右形左声:领、战、郊、放、飘
内形外声:闻、闷、辫、辩、问
外形内声:圆、阁、衷、病、近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对转注的解释:训诂上的互训。转注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
假借产生的原因:
1.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
2.由于要记录的词意抽象,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音字来代替。判断下列字分别属于哪一种造字法?①休②亦③明④闱⑤涉
⑥森⑦睛⑧型⑨裹⑩江(①③⑤⑥会意,②指事,其余为
形声)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四、汉字的文化
听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
汉字讲究声韵铿锵有力、音节和谐、抑扬顿挫。听汉字的音美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2、形美汉字的字行由点、横、竖、撇、捺等构成。其方方正正,四平八稳,那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汉字有的跳起了拉丁舞、有的如同酒醉的成龙打起了醉拳,让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所以,书法是“纸上的舞蹈”。形美·感目字形游戏:会



灵字形游戏:会



灵字形游戏:会




例:“明”字
一轮似火的红日,一弯皎洁的月,交相辉映,为人们驱走夜的恐慌,带来无限的光明与希望。? 汉字的意美奇妙汉字构成:
汉字是彪柄千秋的美丽魔方。它的一笔一划充满着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例句:
思:勤耕心上田,思想才有丰收的果实。
臭:人自大多了一点,就会臭名远扬。北京大学的说:我是北大的。? 天津大学的说:我是天大的。 上海大学的说:我是上大的。 厦门大学的说:你们聊,我先走了!有趣的汉字谐音笑话: 李宗仁将军说:
我这人,有仁!
傅作义将军说:
我这人,有义!
左权将军说:
我这人,有权!?
霍去病将军说:
你们聊,我先走了! 字谜半青半紫
孔子登山
一个字,生得怪,六张嘴,两只角。谜底:岳谜底:曲谜底:素字谜汉语文字国,有三个“兄弟”: 虽都是三笔,性格却不同。 大哥大张嘴,不管他人事; 二哥半张嘴,只管过去事; 老三闭着嘴,十点迟迟起。有心走不快,见水它过满,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曼己已巳传说,和珅建了一座亭子,请纪昀题字写横额。纪昀挥毫写了两个大字“竹苞”。竹苞,竹笋也,出自《诗经》,是形容事物像竹笋一样可以顶石破土。和珅想,这是说我在仕途上能取得成功,非常高兴。后来,乾隆探访,看到亭上大字,突然发笑。 (个个草包) 从名字看汉字的三美读起来好听◎讲究节奏之韵律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之美——◎避免谐音之尴尬 例:杜子腾(肚子疼)朱逸群(猪一群)秦寿生(禽兽生)音韵抑扬顿挫,给人美感。卜世仁单聘仁卜固修贾政、贾敬(不是人)(善骗人)(不顾羞)(假正经)——《红楼梦》(人名、地名及物名谐音之最)写起来好看钱学森(谐音:学深)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品字结构结构稳定平衡、错落有致,有建筑美。品起来有味任贤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轼,就是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很不显眼,用处也不是很大,却是车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亲苏洵希望他象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老老实实、安守本分。不管你多有才华,也要憋到肚子里,一点一点地渗出来。 苏轼——诗人 余光中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为了维护我们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我们应当规范使用汉字。(空调机)(淋浴器)(咳嗽药)(洗衣机)(蚊 香)(鞋 子)完美无夏随心所浴咳不容缓爱不湿手默默无蚊步步为赢 1、且行且珍惜  出处:2014年3月31日凌晨,文章首次回应“出轨门”承认了“劈腿”传闻。3分钟后,马伊琍在微博写了句“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回应。于是且行且珍惜开始流行。网友“漠北”将其延伸出了“肥胖版”:时至今日都是我咎由自取,胖就是胖,与任何人无关。吃饭虽易,减肥不易,且吃且珍惜。 2、也是蛮拼的   出处:本是一句很简单的口头语,在《爸爸去哪儿2》中被曹格多次提及,使其发扬光大,在网络上被大家所熟知并广泛传播。 3、也是醉了!   出处:可追朔到金庸《笑傲江湖 》里的令狐大侠。爱开玩笑的令狐冲曾这样讽刺别人的谄媚:“我一看到那些人的谄媚样,可就浑身难受,摇摇晃晃几欲醉倒。”之后玩家们对此词情有独钟,不管对方的技术很渣,还是技术很牛,小伙伴都喜欢说:“呵呵,这货的技术,我也是看醉了”、“哇,这的技术,我也是醉了”。 4、有钱就这么任性   出处:前段时间一条新闻称老刘网购养生保健品花1760元,不久陆续接到敲诈电话,老刘明知道自己上当了还一如既往地汇款。记者采访老刘,老刘却说:被骗7万的时候发现上当了,当时觉得警察不会管,又想看骗子究竟能骗多少钱。这则新闻引爆互联网,网友调侃:有钱就这么任性。网络语言成时尚 低俗倾向令人忧
网络媒体、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各种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许多有别于传统语言习惯甚至规范的用词用句,因其得到网民的认可和响应,迅速风靡于网络内外,成了一时间的热门词语。
然而,由于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不可控性,部分粗俗不堪的网络语言也在泛滥,引起不少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忧虑。
网络语言成时尚
为体现自己的个性,或是为打字方便,富有想象力的网民创造了许多网络语言。“蛮拼的”、“给力”、“点赞”、“坑爹”等一大批简洁、清新的网络语言已被大家广泛使用并认可。有点幽默调侃的“神马都是浮云”、“且行且珍重”、“有钱就是任性”、“我也是醉了”等网络用句也被不少人熟悉。
各种数字、字母代替词语的网络语言,也因打字方便在聊天时被大量运用:PF(佩服)、BT(变态)、PMP(拍马屁)、BD(笨蛋);886(再见了)、7456(气死我了)、8147(不要生气)……
也有不少热门网络词,让不少中老年人看得一头雾水: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细思恐极、城会玩……
这些词需要解释才能看得懂,“人艰不拆”的意思是“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了”等,到网上搜一搜,到处是解释网络语言的帖子和网站。
网友们对这些网络语言的使用乐此不疲,日常生活中,年轻人对这些词句更是信口拈来。也有不少人看了直摇头,记者一位上网不多的中年同事就抱怨:搞了这么多年文字工作,上网聊个天、看个帖还要找人当翻译。
低俗化令人忧
尽管不少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对网络语言的流行可能影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表示担忧,但宽容的当今社会对网络语言的出现表现出了容忍,甚至一定程度接受的态度。
湖南师范大学博导、著名语言学家彭泽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高层媒体,教学领域,应该遵守国家语言法律,加强语言规范。而网络给人们带来了语言生活的虚拟空间,人们希望跟现实世界的语言保持距离,带来新鲜、神秘、安全的感觉,不必制止,也制止不了。但不少网络语言的粗俗化,是“国骂”的方言化、书面化、要坚决抵制,首先是舆论抵制。
的确,网络语言丰富多彩,网络语言也泥沙俱下,目前的网络语言也充斥着大量粗俗的词汇。记者所住小区的吴先生日前向记者反映说,他读大学的女儿平时斯文有礼,但用手机聊天时却经常使用“尼玛”、“装逼”、“TMD”等粗鄙的网络语言。他批评女儿,女儿还很委屈,说网上都是这样的,又不只是她。
今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对2014年网络低俗语言排行,“尼玛”“屌丝”“逗比”“叫兽”“你妹”“撕逼”“滚粗”等榜上有名。
10月15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了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指出,部分互联网新词如“草泥马”、“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却被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使用。
净化迫在眉睫
网络语言对学生产生影响会有多大呢?记者特意打电话向在长沙、湘潭等地当中学语文老师的几位大学同学了解有关情况,好几位老师都说,学生们的作文里,经常会冒出不少网络语言,如“有木有”、“神马”、“累觉不爱”等,让他们哭笑不得。有的甚至使用“屌丝”、“装逼”等粗俗的网络语言。他们普遍认为,由于不少网络语言充斥着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错别字层出不穷,一旦学生有了长期使用这些网络语言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网络语言中低俗不堪的脏话、黑话,更会影响青少年的文化情趣。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总人口中,学生占了23.8%,达1.54亿人。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网络语言的低俗粗鄙,必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低俗的网络语言违反语言规范,污染社会环境,损害公序良俗,误导广大受众,整治网络语言低俗之风、遏制网络低俗语言蔓延刻不容缓。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秉承传统的语言文化,各有关单位应肩负起净化网络语言的责任,广大网民也不可小看此事,共同倡导网络文明用语,抵制低俗网络语言。
《湖南日报》( 2015年10月24日 24 版)热爱母语?善用外语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样的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也似乎在不知不觉间认同了。至于是谁提出的,有什么依据,却很少有人追问。事实上,它出自法国作家都德那篇著名的《最后一课》。当时,法国人正经受普鲁士入侵,马上就要失去学习本族语言的权利。作者在小说中大声疾呼,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永远以母语为傲。
  即便在今天,外国人如果用英语问路,很多法国人即便会说英语,还是坚持以法语对话,法国人对自己语言的热爱近乎“偏执”,被称为“法语的傲慢”。
  大概就在同一时代,因为中国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挫败,更加悠久灿烂的汉语和汉文化备受归咎,甚至被形容为“中世纪的茅坑”。
  这样激烈的观点今天已经不再流行,但它仍然以某种隐蔽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譬如,不仅评职称要考核外语,连幼儿园也标榜“双语”教学。在一档知名的儿童节目中,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小朋友,看到西红柿脱口而出的竟是“tomato”。
  中国人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地学习外语?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曾经遭遇闭关锁国,备感文明上的落伍,希望摆脱“走向世界的挫折”,能够“走出去”“带回来”,融入全球,共同发展。而外语正是我们了解和进入外部世界的工具,善用外语,促进交流,让我们不至于陷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境地,能够更加自主地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和成功经验。 
  日益强大的中国,更应该以一种从容自信和开放包容的心态自立于世界,这首先体现在我们对待母语和外语的态度上。热爱母语,善用外语,不仅关系到国家整体的软实力,更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事业发展、文化认同乃至心灵安顿。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18日 24 版)
热爱母语,
热爱汉字,
留住民族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