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载人飞船(2009-3-9)
教学设计:
载人飞船和重返地球为两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本课以科学普及为主,教学内容丰富,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了解载人航天的发展,在教学设计时,我将教材重新组合,前一节课完成了降落伞的制作实验,本节课则以“太空旅行”为线索,把交通工具“载人飞船”,动力装置“火箭”,以及重返地球时会经历的一些危险串联在一起,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了“载人飞船”、“火箭”及“中国航天史”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合作完成了电子小报,培养了学生收集各种资料图片,并对资料进行筛选、判断和整理的能力。
本课第一部分以学生熟悉的神舟5号和神舟6号为切入点,介绍载人飞船的结构;第二部分从介绍2003年的“哥伦比亚”事件,引出载人飞船返回时所面临的危险,让学生体会载人飞船的科学设计和检验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能有任何的疏忽与马虎;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宇航员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做出的巨大奉献与牺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载人飞船与航天飞机的区别;
2了解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3 理解火箭的形状设计中体现的科学性;
4了解人们为避免飞船烧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收集各种资料图片的方法,对各种资料的筛选、判断、整理的能力培养。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建立太空探索需要科学原理和科学想象这种意识。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为航天科学献身的精神。
语言目标:
1 新授词汇:manned spacecraft, space shuttle, rocket.
2 给学生创设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火箭的形状设计中体现的科学性
2 了解人们为避免飞船烧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目的
引出课题“太空旅行 1961.4.12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上了太空,成为太空第一人。在接下来的46年时间里,各国宇航员相继登上太空;连美国富翁蒂托,南非富翁沙特尔沃思等有钱商人也能在花了2000万美金后登上了太空旅游。太空变得不再遥远和陌生,今天我们也一起去太空看看。问:我们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太空旅游呢? 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讨论: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 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快速发展。
载人飞船1 航天器2 火箭返回地球 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的区别问: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是怎样的?介绍中国的载人航天史问:我国有没有自行设计的载人飞船?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乘坐我国自行设计的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航天员是谁?他乘坐的是……问:你们还有没有收集到我们中国航天业的有关材料?包括我国发射的“神舟号”飞船及它们的名称和执行过的任务。介绍神舟6号的结构。观看神舟6号的发射、运行和返回的过程火箭问:载人飞船依靠什么力量冲破大气层的阻力而进入太空的?介绍火箭的历史。出示火箭图片和模型,介绍火箭的形状和结构特点。问: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动画演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空难问:“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为什么会失事?对于7名宇航员的罹难,你有何感想。问:返回地球时,航天器会遇到什么危险?问:当航天器穿越大气层返回地球时,会面临被烧毁的危险,那么如何保护飞船平安返回呢? 学生看书回答。(学习单词:manned spacecraft, space shuttle)学生回答:有杨利伟,神舟5号完成活动12.15学生通过小报的制作和展示,交流中国的载人航天史的有关资料。学生观看动画,了解神舟6号的发射、运行和返回。学生回答:火箭。(学习单词:rocket)完成活动12.16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和模型,得出结论:流线型。学生回答:减小空气摩擦力。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完成活动12.17学生看书,得出结论:1 防热材料保护航天器免遭烧毁2 利用降落伞减慢降落速度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正确认识宇航员为了航天事业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小结 今天我们经历了一个有趣的太空旅行,在旅行中,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业 1 每个小组合作完成“神舟5号”模型制作。2 完成练习册。 制作模型。完成练习册。 在动手制作模型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后记:
有杨利伟的神州5号视频引入,课前要求同学查找这方面资料,还有神州5号的照片和一个火箭上天的FIASH,很直观的教学方法。还有美国和前苏联的航天飞机的资料可运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