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细胞

文档属性

名称 5-2、细胞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06-16 19:32:00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5-2、细胞 人类很早就开始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
但由于受到观察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它
们的形态、内部结构或生活方式等方面。 1590年,荷兰人用两块透镜制造出了第
一台显微镜。 1665年,英国的罗伯特·胡克利用自制
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细胞的发现胡克观察到的细胞胡克用的显微镜 2、细胞一般直径几到几十微米,
要用显微镜观察一、认识使用显微镜显微镜的结构镜座作用:
稳定显
微镜。镜柱作用:
支持作用。
它与镜臂间有
倾斜关节。
镜 臂作用:
握镜的地
方。
它与镜柱
间有倾斜关
节。镜筒作用:
安放镜
头,把目镜
和物镜聚合
起来。目镜作用:
放大物象。长短小大目镜物镜作用:
放大物象。长短大小物镜你知道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多少?总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最大和最小放大倍数怎么确定?物镜转换器作用:
安放和转
换物镜镜。粗准焦螺旋作用:
升降镜筒,
升降幅度较大。
(向后旋转上
升镜筒;向前旋
转下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作用:
升降镜筒,
升降幅度较小。
(向后旋转上
升镜筒;向前旋
转下降镜筒。)载物台作用:
安放玻片
标本。
中间有通
光孔。通光孔作用:
使光线
通过。压片夹作用:
固定玻片
标本。遮光器作用:
有大小不
等的光圈,
调节通光量。反光镜作用:
反射光线。
(有平面镜、
凹面镜两种,
都可采集光线。123478910111256考考你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装镜头对光 (1)低倍物
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
右眼睁。
(3)转动反
光镜,看到明亮
的视野。注意:对好光后,
不能再移动显微镜放置标本 标本放在载
物台上,压住,
正对通光孔下降镜筒 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注意: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以防压破装片调准焦距和观察 左眼向目镜
内看,同时逆时
针方向转动粗焦
螺旋,使镜筒缓
缓上长升直到看
清物像为止。再
略微转动细准焦
螺旋,使看到的
物像更加清晰 观察和绘图 显微镜使用步骤:
① 取镜和安放; ② 对光
③ 调焦观察 ④ 复原放回 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上下、左右都
相反的 显微镜观察时,先用低倍镜,再用
高倍镜使用注意事项 2、观察时,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
观察物象,同时右眼张开 1、转动粗、细准焦螺旋时,不要用
力过猛,以防止机件损伤,调节失灵。练一练 1、装片上、下、左、右移动,视野中
的物像如何移动? 2、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和两
个物镜,目镜放大倍数分别为5×和15×,
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请问,
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 _____ ,最
小的放大倍数是 ____ 。假如现在观察一个
标本,需要放大150×,应该选用的目镜为
_____ ,物镜为_____ 。6005015X10X 3、载玻片上写下一个小小的字母“d”,
用显微镜观察时,会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
是( )
A、b B、 d C、 q D、 pD 2、如果视野中的物像偏左上,你应将
标本向 _____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左上练一练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植物细胞动物细胞1、细胞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⑴、细胞壁(植物与细菌细胞特有):主要
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它使细胞具有一定形状,植物细胞一般
呈立方体或多面体。 ⑴、细胞壁 ⑵、细胞膜:起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
外界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 ⑵、细胞膜: ⑶、细胞质:位于细胞膜与细胞核间,
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质缓慢流动着,以加速细胞与
环境的物质交换) ① 液泡内含细胞液(植物细胞有中央液泡)②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⑶、细胞质: ⑷、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近似球状,
内含有遗传物质 ⑷、细胞核: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区别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植物细胞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细胞膜中央液泡叶绿体2、细胞的形状与功能相适应且多种多样 伸开时颜色变深、
收缩时颜色变浅 (细胞含水 80% — 90%、无机盐、
糖类、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 3、细胞形状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的
化学组成是类似的视窗:显微镜的发展4、人肉眼无法分辨小于0.1mm的物体显微镜的发展视窗:各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多少?三、细胞的分裂和生长1、细胞分裂是细胞的繁殖方式2、细胞生长是细胞的体积增大受精卵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多个细胞受精卵的分裂四、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菌、草履虫都是单细胞生物 3、病毒是最小、最简单的生物,没有细胞
结构,寄生在细胞里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
A、细胞 B、细胞核 C、 细胞质
D、细胞膜

2、动植物体共同拥有的细胞结构是( )
A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B、细胞质 ,细胞膜 ,细胞核
C、中央液泡, 细胞壁 ,细胞核
D、叶绿体、 细胞膜、细胞质 AB练一练 3、在细胞结构中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是( ),在细胞中携带遗传物质的部分
是( )
A 、液泡 B、细胞核
C、细胞质 D、细胞膜 CB练一练THE END5-2、细胞
教学目标:
1、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光学显微镜水平)及功能。
2、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了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5、学习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简单装片;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6、了解观察工具的发展及使用对生命科学微观领域研究的意义。
7、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发展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
2、知道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
3、知道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
技能目标:1、认识显微镜并初步学会显微镜的使用;
2、初步学会生物作图;
3、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来模拟生命活动过程(细胞分裂)。
情感目标:1、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严谨;
2、体验生命结构的奇妙多样与结构上的复杂有序;
3、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4、培养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5、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细胞是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4、培养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及对生命奥秘的探究兴趣。
教学难点:
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显微镜的使用;
3、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4、细胞的分裂、生长;
5、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显微镜、永久装片、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及人体口腔上皮涂片所需材料及用具、标本(6、E、p、上等)、白纸、橡皮泥、细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一)、导入
展示各种生物显微图片:这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生物体或其构成,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看一下?
(二)、介绍显微镜
取出显微镜,介绍其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分组熟悉显微镜结构。
(三)、操作探究
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跟着做。
探究一:观察标本(6、E、p、上等)探究装片的移动以及换上不同的目镜体验放大倍数等。
探究二:观察头发、透明塑料尺上的刻度。
探究三:观察一些永久装片(以洋葱表皮装片为主)。
(四)、课外扩展
学生阅读,了解细胞发现的历史,并完成书本121页和122页有关内容。
第二课时 制作洋葱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一)、导入
利用显微镜可以看到生物更细小的结构,那么现在我们就利用显微镜来亲自动手制作装片来看一看。
(二)、学生探究
实验: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及观察。先介绍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再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操作、绘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巡视、指导,以便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信息。同时事前教师可培养几个学生协助教师进行指导。)
(三)、学生小结交流 (共同完成书本123页有关内容)
第三课时 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动物细胞
(一)、导入
上一节课利用显微镜亲自动手制作洋葱临时装片,现在我们再来制作一个来看一看。
(二)、学生探索
实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的制作及观察。先介绍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再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操作、绘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巡视、指导,以便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信息)
(三)、学生小结交流(共同完成书本124页有关内容)
(四)、深化扩展
学生阅读;细胞学说。让学生知道生物由细胞构成;体验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协作。
第四课时 细胞的发现、大小和形态结构功能
(一)、导入
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例如在上二节实验课中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构成生物的细胞多种多样,(教师可利用媒体展示或挂图,介绍生物体中各种不同形态的细胞,如红细胞、色素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精子、卵细胞、根毛细胞等及形态可以改变的细胞如白细胞和变形虫,并体现出细胞的形状与它的功能相适应。)那么它们的结构一样吗?
(二)、新课教学
学生仔细观察口腔上皮永久装片,说出细胞可以分几部分,再用课件展示一张动物细胞结构的简图,并注明基本结构名称。
进一步仔细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找出细胞的几个部分,并找出与口腔上皮细胞不同之处,并作图,(注意生物作图的规范性)。通过显微镜中观察到的象和挂图(或多媒体图片)进行比较。
当学生发现不同的结构时教师应加以充分的肯定,并加以指导、启示学生说出细胞结构及功能。
归纳、板书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甘蔗为什么甘甜可口,就是因为甘蔗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三)、小结交流
类比联想:细胞→鸡蛋;或利用细胞模型进一巩固。
(四)、课堂练习(时间不够也可作为课后思考)
1、高大的树木之所以能“顶天立地”,与植物细胞结构中的什么结构有关?
2、植物的叶为什么是绿色的?
(因为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壁中含有纤维素,具有较强的支持作用。植物叶中的细胞,通常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因此植物的叶通常是绿色的。)
第五课时 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一)、导入
动物、植物等都能由小到大生长,生长是怎么回事呢?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书本128页和129页;
大家想亲生体验一下细胞的分裂过程吗?
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先用橡皮泥做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球,将球一分为二,但仍让这两部分粘在一起,再将每个部分一分为二也让它们仍粘在一起,现在共具有四个细胞了。
问:如该细胞连续分裂8次,可形成几个新的细胞?如此分裂下去最后就可形成一个“细胞团”。
小结、板书:
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想一想:细胞分裂过程中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实验探究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装片。先介绍高倍镜的操作要点及注意点。学生练习使用高倍镜。在高倍镜下找到染色体并思考以下问题。
(1)、是否观察到染色体?
(2)、比较子细胞与母细胞之间的大小。
结论: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最后这些染色体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子细胞大小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课件(教参后光盘中)或图片展示细胞进行分裂(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全过程。
(其中着重呈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的变化)
5、逻辑探究
回顾细胞分裂的结果。
结论(板书):
细胞不但能分裂,分裂出来的细胞还能长大,所谓细胞生长是指子细胞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使细胞体积和质量增大的过程。
6、设疑
以人为例,构成人体的细胞多种多样,但最初都来自一个细胞分裂而来,说明细胞分裂的同时还逐步发生了其他变化,那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课后思考。
过渡:在第三节课中了解到细胞学说的观点:生物体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那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阅读书本129页下部分。
师生共议:(1)结构单位: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功能单位:主要是以单细胞动物——草履虫为例,说明细胞能完成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各项功能(也可补充单细胞植物——衣藻进一步说明),然后说明细菌、酵母菌的细胞也有同样的功能。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功能不具全能性,但都有其功能(举例说明如根毛细胞、叶肉细胞等),它们分工合作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结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三、深化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