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分层测评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分层测评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1 22: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镇是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地。与此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大泽乡起义 D.淝水之战
2.宋太祖取代哪一朝代的统治,建立北宋(  )
A.唐朝
B.后梁
C.后周
D.北汉
3.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4.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的是 (  )
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削弱相权
5.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往往担任这一要职的人,都是皇帝的肱股之臣。宋太祖时对丞相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B.废除丞相
C.扩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D.把宰相一分为三
6.判断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
(1)960年,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洛阳为都城。
错误:      ;改正:      。?
(2)宋太宗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措施,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
错误:      ;改正:      。?
(3)北宋在地方设节度使,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错误:      ;改正:      。?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
A.刘邦 B.李渊
C.赵匡胤 D.杨坚
2.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
A.外戚夺权 B.权臣代政 
C.武将兵变 D.君主禅位
3.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和南方地区
4.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主要实行的措施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武夫悍将……有其甲兵”
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D.“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6.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的风气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科举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带来的影响。
课后作业·测评
夯基达标
1.B 2.C 3.C 4.D 5.A
6.答案 (1)错误:洛阳;改正:开封。
(2)错误:宋太宗;改正:宋太祖。
(3)错误:节度使;改正:转运使。
培优促能
1.C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被部下拥立为皇帝,建立北宋。北宋建立后,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统军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2.C 3.D 4.C 5.B
6.D ①②③④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选D项。
7.B
8.参考答案 (1)赵普认为根本原因是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
(2)“夺其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
“制钱谷”: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
“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9.参考答案 (1)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特点: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